close

【文章標題】 混凝土中的玫瑰:喚醒你的隱性潛能之旅 【楊聰財專欄】

250404 Ability Book 隱性潛能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簡介

 

-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 楊聰財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 臨床教授  

 -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www.yang1963.com.tw/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music/%E5%8E%9F%E8%81%B2-%E6%B4%8B%E8%94%A5-7330226511817100038 

 

【引言】

 

在這個過度崇尚天賦與出身的時代,我們總是容易高估他人的天分,卻低估自己的潛能。華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在《隱性潛能》一書中提出一個顛覆性的觀點:真正的成就來自品格與學習策略,而非與生俱來的才能。本文將整合書中精髓,並從生理、心理、社會與精神靈性四大面向,深入探討隱性潛能的開發之道,並透過真實案例,證明:即便出生在最貧瘠的土地,也能綻放最燦爛的花朵。

 

【分段標題一】隱性潛能是什麼?為何你應該相信它的力量

 

潛能不只是天賦的延伸,而是一種可以透過學習與練習逐步養成的能力。亞當.格蘭特指出,衡量潛能的標準不該是現在站多高,而是從哪裡開始、走了多遠。這種被埋藏的能力,常常因為社會、環境與自我設限而沉睡不醒。

 

【分段標題二】喚醒潛能的第一步:擁抱不適感與犯錯

 

學習從來不是線性的,也不是舒適的。刻意進入不舒適區、設法每日犯幾個錯,是成長的契機。生理上,神經可塑性支持人類持續改變大腦連結;心理上,面對尷尬與錯誤的勇氣,是突破慣性思維的起點。

 

【分段標題三】品格比天賦更重要:關鍵四要素

 

亞當.格蘭特研究指出,決定一個人能否發揮潛能的四大品格技能為:

1.  主動性

2.  社會互動力(利社會性)

3.  自我紀律

4.  面對困難的堅持力(決心) 這些特質不取決於智商,而是透過家庭、教育與環境中不斷實踐與回饋而養成。

 

【分段標題四】案例實證:棋盤上的逆轉勝——劉育民的故事

 

=【人】劉育民,桃園八德國中三年級學生

=【事】參加全國西洋棋錦標賽,擊敗來自明星學校的選手奪冠

=【時】202311

=【地】新竹體育館

=【物】一副磨損的二手棋盤,象徵他來自資源匱乏的基層家庭

 

育民的家庭收入不足,學業成績中等,卻在學校西洋棋社發現興趣。他的老師不是棋藝大師,只是鼓勵他每天進行"錯誤訓練":從每場比賽中記錄下至少三個錯誤並進行復盤分析。他也透過YouTube學習國際棋王的對局,逐步累積策略與信心。身體雖因營養不良易疲累,但他養成每日晨間冥想與深呼吸練習來穩定情緒。2023年,他以黑馬之姿奪冠,成為台灣教育界談論的「璞玉奇蹟」。

 

【分段標題五】生理層面:神經可塑性與潛能開發

 

最新神經科學指出,大腦具備高度可塑性,適度的不適感與新挑戰能激活大腦突觸連結。刻意學習、改變作息(如晨起寫日誌、運動)皆能強化大腦彈性與記憶能力,為潛能的實現提供生理基礎。

 

【分段標題六】心理層面:建立成長型心態與內在動機

 

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提出「成長型心態」概念,認為相信自己能透過努力改變,才會持續學習。亞當.格蘭特更強調內在動機的重要性——當我們的行動與價值觀一致,就更容易產生內在驅動力與自律。

 

【分段標題七】社會層面:環境設計與群體支持

 

芬蘭教育強調環境設計與團體學習而非分級競爭,證明教育公平能釋放更多人才潛能。在育民的例子中,校方提供開放自習空間、老師給予心理支持、同儕提供棋局互評等,構成多元的「機會系統」,大大提高成功機率。

 

【分段標題八】靈性層面:找到意義,連結更高價值

 

當學習目的是「證明我可以」,意志力容易耗竭;但若目的是「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價值」、「報答家人」或「回饋社會」,便能激發深層力量。育民曾說:「我不是為了贏,是為了讓阿嬤看到,我不是沒用的孩子。」這樣的靈性信念,成為他堅持到最後一刻的燃料。

 

【分段標題九】打造你的潛能地圖:十個行動策略

 

1.  設定每日犯錯任務:讓錯誤成為學習的朋友。

2.  擁抱不舒適的學習方式:挑戰弱項才能突破極限。

 

3.  建立反思與回饋制度:學習後的復盤更重要。

4.  尋求建議而非意見:建議更具建設性與啟發性。

 

5.  啟動刻意玩樂:設計帶有樂趣與挑戰的練習法。

6.  與同儕互助學習:教學相長,加速吸收。

 

7.  設立多元衡量標準:進步幅度比結果更重要。

8.  強化內在動機:與價值觀對齊,長跑不累。

 

9.  設計機會鷹架:讓環境支持你而非拉扯你。

10. 連結靈性信念:讓行動具有更高的意義與使命感。

 

【分段標題十】結語:潛能不是禮物,而是選擇

隱性潛能從來都不是命運的恩賜,而是我們在面對未知時,選擇相信自己還能再走一步的勇氣。混凝土中的玫瑰,並非偶然綻放,而是無數次堅持、不放棄、願意試錯的結果。你我都有可能成為那朵花,只要開始行動。

 

【文章十個重點整理】

 

1.  潛能不是天賦,而是可養成的能力

2.  錯誤與不適感是學習的催化劑

 

3.  品格技能(主動性、社會性、紀律、決心)可後天培養

4.  案例佐證:劉育民的逆轉勝之路

 

5.  神經可塑性是潛能開發的生理基礎

6.  成長型心態與內在動機是心理關鍵

 

7.  環境設計與團隊支持構成社會鷹架

8.  靈性信念讓潛能轉化為長期堅持的動力

 

9.  十大行動策略幫助你打造專屬潛能地圖

10. 潛能不是天命,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出的選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讓我們相信:沒有人是被定義的人,每一個錯誤、每一段挫敗,都是潛能醒來的信號。現在,就從相信開始,為自己打造一扇門,讓那朵混凝土中的玫瑰,為你盛開。

 

=B=

隱性潛能: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教授,突破天賦極限的實證科學

Hidden Potential: The Science of Achieving Greater Things

作者: 亞當.格蘭特  追蹤作者 新功能介紹

譯者: 洪慧芳

出版社:平安文化  訂閱出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24/07/29

內容簡介

帶你攀上顛峰的,
不是你的天生才能,而是你的隱性潛能!
 
《逆思維》作者亞當.格蘭特
NO.1 勵志神書!
 
2024
年博客來年度百大選書
2024年博客來年度暢銷總榜、新書榜、商業職場榜TOP100
2024
年誠品年度暢銷總榜、心理勵志榜TOP100
2024
年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
2024Readmoo讀墨電子書TOP100
2024
年樂天Kobo電子書TOP100
誠品、博客來、金石堂三大書店當月選書
博客來OKAPI編輯室當月編輯精選
閱讀前哨站瓦基「2024精選10本年度最愛必讀書單」
NeKo嗚喵「2024年終NeKo選書」
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2024年影響我最多的10本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1名,蟬聯分類榜14週!
亞馬遜書店評選年度最佳書籍,直逼5星滿分好評!
售出38種語言版權,美國暢銷突破45萬冊!

徹底拒絕完美主義,安藤忠雄才能成為日本建築大師?
  來自美國最貧窮社區的西洋棋隊伍,如何「下剋上」擊敗頂尖名校?
  成就出眾的頂尖精英,學生時代非但不是神童,表現往往不特別突出?
  只要掌握適當的學習方式,任何人都能學得會世界上的所有知識?
  持續進步的人比最初就在顛峰的人,收入更高、成就更好?

 我們活在一個特別重視天賦的世界裡,頌揚天賦異稟的學生、天才運動員、音樂神童……這種對先天優勢的迷戀,卻可能導致我們忽視個人的成長潛能,低估我們潛在的成長空間。事實上,每個人都有精益求精的能力。即使機會不主動來敲門,我們也有辦法為自己打造一扇門。
 
  亞當.格蘭特結合突破性的證據、驚人的見解、生動的故事,帶我們從教室到會議室,從操場到奧運會場,從地底到外太空,探索每個人的隱性潛能。本書一針見血地指出,你的進步不取決於你付出多少心血,而在於你的學習方式;你的成長不依賴你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與你的品格密切相關。只要培養你的「品格技能」,你將得以釋放潛能,為自己創造更好的機會。
我們推崇那些成就最高的人,卻忽視了從起點走來進步最多的人。然而,衡量潛能的真正標準,不是看你到達的顛峰有多高,而是看你到達顛峰時走了多遠。本書揭開任何人都可以自我突破的心法,讓你往後的每一次行動,都能百分之百發揮你的隱性潛能!

 混凝土中開出玫瑰,鑽石鑿穿堅硬熔岩,
  
是時候該相信你也有潛能了!
 
  亞當.格蘭特:「許多人夢想著實現目標。他們以他們獲得的地位與榮譽來衡量自己的進步,但最重要的成就其實是最難衡量的。最有意義的成長不是打造職涯,而是塑造品格。所謂的成功,不只是達到目標而已,還要落實我們的價值觀。每天努力精進自己才是王道。沒有什麼成就比釋放隱性潛能更卓越了。」
 
  
徹底解除你的天賦限制!
  
讀完這本書,將自己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境界!

不要害怕嘗試新方式,欣然接受學習新方式的不適感。
  
設定你每天或每週至少要犯幾個錯誤。你就不會那麼在意犯錯,而且會進步得更多。
  
徵求建議,而非意見。意見會促使別人批評你,建議會刺激別人指導你。
  
分辨哪些資訊來源值得信賴,再決定哪些值得吸收,哪些應該過濾掉。
  
追求卓越,而不是完美。思考你在哪些方面真的需要達到最好,哪些方面只要夠好就行了。
  
卡住不動時,掉頭尋找新的出路,這通常是找到前進之路的唯一途徑。
  
與其讓無知的質疑者摧毀你的信心,不如把它視為證明他們看走眼的機會。
  
當你的信念動搖時,回想一下你是為誰而奮鬥。我們最深的韌性來自於知道有人指望著我們。

各大領域頂尖人士強力推薦
 
  《原子習慣》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史上最多二十三座網球大滿貫單打冠軍、網球名將|小威廉絲
  聯合國和平使者、十九項葛萊美獎大提琴家|馬友友
  「達拉斯獨行俠」球隊老闆、《創智贏家》節目投資人|馬克.庫班
  《異數》作者、時代雜誌最有影響力人物|麥爾坎.葛拉威爾
  美國海軍上將、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司令|威廉.麥克雷文
  GAS口語魅力培訓®創辦人、廣播主持人|王介安
  作家、管理顧問|王昀燕
  Special教師獎得主、作家|吳宜蓉
  紅面棋王|周俊勳
  閱讀推薦人、作家|林怡辰
  「進化村」站長|施定男
  諮商心理師|胡展誥
  知名企業財務顧問講師|郝旭烈
  國際暢銷作家|張瀞仁 Jill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志恆
  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陳彥博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陳藹玲
  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暨內容長|楊士範
  善言心理治療所所長|劉仲彬
  國家新創品牌「台灣創業島Startup Island TAIWAN」計劃負責人|劉宥彤
  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
  諮商心理師|蘇絢慧
  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鐘穎
  (※臺灣推薦人按姓名筆畫序排列)

來自全世界的最高讚譽
 
  這本非凡好書揭露成為更好自己的秘訣。亞當.格蘭特帶我們了解如何開發超乎天賦的才能,以及實現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原子習慣》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這本精采好書將打破你對精進自我及成功的假設。我真希望回到過去,把這本書送給年輕的自己。它可以幫助我找到一條更快樂的進步之路。──史上最多二十三座網球大滿貫單打冠軍/小威廉絲
 
  《隱性潛能》教會我們如何達到新的專業高度,以及釋放我們最大的資源──人性本質。認真看待亞當.格蘭特的明智建議,可以讓我們都變得更好!──聯合國和平大使、十九項葛萊美獎大提琴家/馬友友
 
  這是家長、領導者、教練、美國每所學校的校董會成員都該閱讀的好書。亞當.格蘭特指出,我們對於開發潛能的一切想法都是錯的。──「達拉斯獨行俠」球隊老闆、《創智贏家》節目投資人/馬克.庫班
 
  我一口氣讀完《隱性潛能》,非常喜歡,此後腦中一直念念不忘,這是我能給一本書的最高評價。本書是亞當.格蘭特最好的作品,它將激勵你實現更大的夢想。──《異數》作者、時代雜誌最有影響力人物/麥爾坎.葛拉威爾
 
  亞當.格蘭特再次推出精采絕倫、見解深刻的研究成果。你與莫札特及史蒂芬.柯瑞的共同點比你所想的還多,《隱性潛能》將告訴你如何達到顛峰狀態。你會狼吞虎嚥地展讀,而且看到欲罷不能。──美國海軍上將、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司令/威廉.麥克雷文
 
  無論你自覺人生停滯,或壓根兒是一個害怕任何失誤的完美主義者,這本書絕對會成為你的救贖。放下對自己的評斷與設限,走向未知,不斷試錯,終將收獲甜美果實,迎來自我成長。——作家、管理顧問/王昀燕
 
  當我們覺得別人高估我們的時候,我們往往低估了自己!亞當.格蘭特用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與研究案例,為我們揭示內在世界的無限可能。他不僅教我們如何點燃自己的潛力,更教我們如何幫助他人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就感。對於任何想要擴大影響力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必讀之書!——Special教師獎得主、作家/吳宜蓉
 
  強烈努力配合天份可以成為棋匠,強烈努力與天份再加上品格技能可以成為棋師。——紅面棋王/周俊勳
 
  人生最大的幸福來自天賦自由,而《隱性潛能》毫無保留用實證展現了天賦自由的全部路徑,尤其關鍵在品格。更令人驚喜的是,書中更提出品格是可以培養的技能,培養方法都在此展露。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不能錯過,誠摯推薦!——閱讀推薦人、作家/林怡辰
 
  本書完美解釋了天賦不是出類拔萃的必要條件,優質的品格才是!——「進化村」站長/施定男
 
  用對方法,成功開發潛藏於你內在的真正能力!——諮商心理師/胡展誥
 
  相信閱讀此書,能讓我們活出自己快樂人生的精彩,成就自己幸福生命的主宰。——知名企業財務顧問講師/郝旭烈
 
  也只有亞當.格蘭特,能這樣輕輕鬆鬆,用真實故事和研究數據說明我們以前根本不知道的事。不只有用,這本書的故事像精采的萬花筒,從教育界、語言學習、職場,到高度競爭的單項職業運動,都證明有一套底層體系可以突破,並在各自的世界中卓越。——國際暢銷作家/張瀞仁 Jill
 

  在你身旁是否有些不斷突破自我極限,一再令你跌破眼鏡的神人。當你想著「他們到底有什麼天賦異秉?」的同時,你也正侷限自己進步的可能性。若這些人有些獨特之處,通常是他們相信自己有一再進步的空間,勇於嘗試、勇於犯錯。所以,真正的關鍵在於心態,亦即亞當.格蘭特所說的「隱性潛能」。這本書告訴你如何發揮你所不知道的隱性潛能,你也會驚嘆:原來自己做得到!——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志恆
 
  「有願就有力」原來是可以實證的,成就卓越與否、學習的環境、技能跟動力(抱負)比天賦更有決定性。謝謝本書作者告訴我們:只要願意努力,每個人都能超越自己原先的設限。——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陳藹玲
 
  格蘭特教授的書一直都令我難以抗拒,因為他是一個說故事高手。他不但能找出隱藏於事物下的道理,而且還能把這些道理說得非常好聽。——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暨內容長/楊士範 
 

  人的潛能,不是來自認知階級,而是你對主動學習有多積極。這句話是我推薦本書的原因,因為它很公平,天賦不是唯一,重要的是保持飢渴與熱情。——善言心理治療所所長|劉仲彬
 
  我們先拿出勇氣相信自己,會發現原來世界從沒有虧待我們,非常喜歡這本書。——國家新創品牌「台灣創業島Startup Island TAIWAN」計劃負責人/劉宥彤
 
  透過格蘭特的心理學家視角,我們將可以透過各種研究結果的精彩洞見重新認識自己。原來我們都比自己想像的更有潛力,也絕對都有機會成為那個最想成為的自己。——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
 
  亞當.格蘭特的著作是絕對不能錯過的心理科學書籍,他會讓你理解很多事情,同時讓你懷抱信心。——諮商心理師/蘇絢慧
 
  正如亞當.格蘭特書中所說:「夢想遠大的人,成就更大。」學界已證實,有遠大夢想的人,在求學路上走得更遠,在職場上爬得更高。因為他們更願意釋放自己的隱性潛能。我相信這本書的內容將會鼓舞很多孩子,鼓舞在夢想之路徬徨猶豫的每個人。——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鐘穎

 

作者簡介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獲得密西根大學心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曾為青少年奧運跳水選手,不到三十歲即成為世界知名的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入選美國《商業週刊》最受歡迎的教授,並且連續七年獲評華頓商學院頂級教授。他獲選為全球十大最具影響力的管理學思想家、最佳商學院教授、《財星》雜誌四十位四十歲以下(40 Under 40)傑出人物、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並榮獲美國心理學會以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頒發的傑出科學成就獎。美國心理學會讚譽格蘭特「改變了我們對工作動機的既有認知,並點出了人際關係可帶來無所不在、強而有力的激勵因子」。他同時也是TED最受歡迎的演講者之一,觀看數累計超過三千萬次,並主持熱門PODCAST節目《Re: Thinking》。

  格蘭特曾榮獲美國管理學會「卡明斯學術成就獎」、產業及組織心理學會「青年傑出貢獻科學獎」,以及「歐文斯學術成就獎」的工業組織心理學最佳發表論文獎,他並受邀為GoogleIBM、美式足球聯盟、默克藥廠、高盛銀行、迪士尼皮克斯、聯合國、美國陸軍與海軍以及世界經濟論壇等大型企業和機構演講或擔任諮詢顧問工作。

  格蘭特的第一本書《給予》出版後即備受各界讚譽,不但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並入選亞馬遜、蘋果、《金融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年度最佳好書、歐普拉必讀選書、《財星》雜誌必讀商業書籍、《哈佛經濟評論》形塑管理學的創見,以及《華盛頓郵報》所有領導者必須一讀的書。而在相隔三年之後,他才再推出第二本書《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從不同角度探討個人和企業的成功之道,並提供創新的思考,果然一推出即躍居全美暢銷冠軍,並入選亞馬遜當月最佳好書。目前他的兩部作品已被翻譯成三十五種語文版本,另與雪柔.桑德伯格合著有《擁抱B選項》,累積銷量超過數百萬冊。

  二二一年,格蘭特出版迄今為止的代表作《逆思維》,不但全世界銷量突破百萬冊,更於臺灣銷售突破十萬冊,橫掃各大通路年度排行榜、獲博客來、誠品、金石堂書店選書,並獲得博客來BOOKS POWER「讀者票選最愛非文學書」。二二三年,格蘭特出版新作《隱性潛能》,美國銷量在短時間內就突破四十五萬冊,並售出三十八種語言版權,成為新一代的現象級暢銷書。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MBA,曾任職於Siemens TelecomCitibank,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晶片戰爭》、《柏南克談聯準會: 二十一世紀貨幣政策》等書。
 

目錄

序:混凝土中開出玫瑰

PART1 品格技能:精益求精
Chapter 1 追求不適感:欣然接納學習中的極度尷尬
Chapter 2 人形海綿:培養吸收與適應的能力
Chapter 3 不完美主義者:在瑕疵與完美之間尋找甜蜜點

PART2 動力架構:用來克服障礙的鷹架
Chapter 4 改變日常磨練:為練習注入熱情
Chapter 5 掙脫停滯:前進的迂迴之路
Chapter 6 挑戰地心引力:靠自己飛翔的藝術

PART3 機會系統:打開門窗
Chapter 7 每個孩子都是贏家:設計能激發學生潛能的學校
Chapter 8 開採黃金:發掘團隊的集體智慧
Chapter 9 發掘璞玉:在求職面試與大學招生中發現璞玉

堅持到底
產生影響的行動

—— Angela Duckworth《恆毅力》

🌟導讀:

《隱性潛能: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教授,突破天賦極限的實證科學》由知名心理學家 Adam Grant 撰寫,探討如何透過後天努力,突破天賦的限制,發揮最大潛能。本書基於實證研究,分析影響個人成長的關鍵因素,並提供具體策略,適用於學習、職場發展與孩子教養。


📌 品格比天賦更重要——影響成功的核心特質是後天養成,而非天生才能。
📌 擁抱不舒適感——接受試錯與挑戰,才能持續成長。
📌 主動學習、刻意遊戲——讓學習過程變得高效又有趣。
📌 團隊學習 vs. 單打獨鬥——找到適合的夥伴,共同成長。

🌟心得:

|品格比天賦更重要:成功的真正關鍵|

哈佛教授 Raj Chetty 研究發現,孩子的未來成就與天賦的關聯度遠低於預期,反而與幼兒園老師所培養的品格息息相關。他歸納出四大核心特質:
主動性:積極發問、自主學習
利社會性(prosocial):與人合作、良好溝通
紀律:集中注意力並控制衝動
決心:面對困難能否堅持到底


📌 關鍵啟示:品格是一種「可習得的能力」,可以透過後天養成。Grant 形容它為鷹架(Scaffolding),只要在初期提供指導,孩子便會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成長。

|接納不適感|


在現代社會,我們經常過度追求「完美」,卻忽略了「適應與調整」的重要性。這與心理學家 Thomas Curran 在《不完美主義》中的核心論點相呼應:
真正的成就來自於接受不完美,並願意嘗試與調整。
語言學習專家 Benny Lewis 曾經認為自己「沒有語言天賦」,但後來透過 每天犯 200 個錯誤的方式,快速掌握多國語言。他發現,錯誤越多,進步越快。


📌 關鍵啟示:「你能充分準備好的事,與成長中間的相交極為稀少。因此,你必須接受不完美和反覆嘗試。」

|主動學習、刻意遊戲|


知識的獲取方式決定了我們的成長速度:

被動學習者像橡膠一樣,僅接受餵養資訊,沒有思考與篩選能力。
主動學習者像「海綿」,積極尋找新知識並內化應用。

標槍選手 Julius Yego 在 沒有教練指導 的情況下,透過 YouTube 自學技術,最終成為世界冠軍。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亞洲學生在大學後學習成效下降——過去習慣了填鴨式學習,但沒有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學習的關鍵不僅是「刻意練習」,還要讓練習變得好玩。
NBA 球星 Stephen Curry 利用 刻意遊戲 訓練投籃,如 21 點練習法,透過結構化挑戰,讓高強度訓練變得像遊戲一樣有趣。


📌 關鍵啟示:「刻意遊戲遊戲化學習」,學習本身應該是有趣的,而非單純依賴外在獎勵。

|團隊作戰|


許多人誤以為專家一定擅長教學,但實際上,專業知識與教學能力並不完全相關。
作者認為有兩個原因:


他們已離初學者太遠,早就忘記初學者所處的狀態。
其次許多專業知識是隱性的,這是一種自動駕駛狀態。
你越精通,對於基本原理的意識越少,這是一種直覺式的理解,難以把整個過程逐步拆解,且分享的知識可能會讓人摸不著頭腦。

因此除了自我鞭策和自製個人化指南,Grant 認為尋找同儕互相學習很重要。在海軍測驗也有十三金漢藉此方式來通過測驗。

這包含兩部分,當擅長該領域的同學傳授知識時,屬於輔導效應(coaching),主要在於培養信心和幫忙找到自我動力;而教學相長(Teaching)則是實力相近,透過再消化知識與團隊感幫助他人挺過困境。


🌟總結:

真正的成功來自於持續學習,而非一開始就完美。


品格比天賦更重要——成功來自後天養成的習慣與態度,而非先天才能。
擁抱不舒適感——願意犯錯、不怕挫折,才能真正學習與成長。
學習是一個長期過程——過度強調早期表現,反而會抑制長遠的潛能發展。
團隊學習與教學相長——透過與同儕合作,加速學習成效。

《隱性潛能》的核心觀點與《不完美主義》、《小狗錢錢 2》不謀而合:真正的成功,不在於一開始就擁有天賦,而是願意在失敗與試錯中持續進步。
引用語錄的《恆毅力》,在先前我也有介紹過,連結放在後面了。

非常同意Youtuber張修修說的,Adam Grant擁有一種把「老生常談」談出新高度的能力。比方前作《給予》談施比受有福,這本《隱性潛能》談通往成就的路上,品格比天賦更重要。
為何同樣一個道理,別人說起來像「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Adam Grant就能談出霸榜的份量?我認為有三個獨到之處。
一是逆反的思維,Adam Grant善於在想當然耳的慣性思考中看見逆反的價值。比如「盡量不要犯錯不是比較好嗎?」「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不是更好嗎?」「辯才無礙且具備個人魅力就是所謂的領袖特質?」作者總是在提出見解之前,先拋出問題,挑戰大家慣常的想法,讓看似普通的道理在正反辯證之下,顯得更為引人入勝。作者提出這些平常沒想過的問題,藉以引發好奇,讓人想知道,真的是你說的這樣嗎?
接下來就是Adam Grant的拿手好戲,在你對主張半信半疑時提出大量的實證科學,證明主張的可信度。但真正讓整本書好看的主因,除了理性的實驗數據,更多的是動人的故事。比如書中提及的:不被看好的西洋棋隊伍、創造生涯奇蹟的棒球明星、聽不見聲音的打擊樂藝術家.......這些化不可能為可能的真實生命歷程,讓我們最後不只被作者說服了,也被他筆下的人物感動了。 我還發現,作者將多線敘事的手法融入寫作之中,比起故事的道理,他更在意情節的轉折,讓你像追劇一樣帶著好奇一頁一頁翻下去。
這本書的暢銷,或許在這個凡事比拳頭,在高度競爭引發無力感,在相對剝奪感重的當代局勢裡,折射了現代人的一種底層渴望:即便天生不如人,也不妨礙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亞當·格蘭特在《隱性潛能》中提出品格技能的養成,是開發隱性潛能的重要助力。在閱讀此書後,我察覺到許多與以往不同的認知,與大家分享~
#
擁抱不適感
過往的學習理論常鼓勵我們根據個人學習風格(視覺型、聽覺型、讀寫型或動態型)來學習,以提高效率。我們也被教導學習的目的是獲取知識、糾正和防止錯誤。然而,格蘭特卻發現真正的學習最終是為了與人溝通。
更令人驚訝的是,作者指出,在這些「舒適」的學習方式中,我們反而可能錯失了改進弱項的寶貴機會。他強調,真正有效的學習既不是安逸舒適,也不是刻意吃苦,而是「刻意追求不適感」。
初次接觸這個理論時,我不禁感到困惑和抗拒。畢竟,誰會願意主動尋求不適呢?這個觀點確實顛覆了我們的常識,但細想之下,人們往往在面對挑戰和困難時學習得最快。在主動追求不適感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更多尷尬時刻,犯更多錯誤,但這反而能讓我們變得更聰明和勇敢。
回顧自己的寫作學習歷程,我深深體會到這一點。每次接受新的寫作挑戰,比如嘗試不熟悉的類型或主題,雖然過程充滿不確定和焦慮,但往往能激發出意想不到的創意,讓我的寫作日趨進步。
#別追求完美
回首過往,我深刻體會到完美主義帶來的困擾。長期以來,我一直有「冒牌者症候群」,總認為自己準備不足,還不夠完美,因此遲遲無法踏出關鍵的一步,這種心態導致我錯過了諸多機會。
一個具體的例子是我與閱讀前哨站徵文的經歷。兩年前開始寫作時,我就注意到了這個平台的徵文機制。然而,我一直覺得自己資格不夠,認為文筆不好,觀點膚淺。就這樣,我蹉跎了整整兩年,直到最近才終於鼓起勇氣投稿。
回顧這段時光,我不禁思考:若能早些卸下完美主義的重擔,我的寫作之路是否已經走得更遠?
而現在,我培養了一個新習慣:每次參與活動或嘗試新事物後,我會仔細記錄並進行覆盤。在深入分析和反思的過程中,努力減少自我批評,轉而專注於從錯誤中汲取教訓,為未來的自己提供寶貴的指導。
正如作者格蘭特在書中提出的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檢討錯誤不是為了羞辱過去的自己,而是為了教育未來的自己。」這種看待錯誤的嶄新方式,使我重新審視了對失敗的態度。我學會將每次失誤視為成長的契機,而非自我否定的理由。
隨著自我批評和否定的聲音逐漸減弱,我開始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這個過程雖然緩慢,卻帶來了深刻的改變。現在我開始設定切實可行的目標,這不僅讓我能夠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未來路程,也讓我逐漸找到了在挑戰中的樂趣。
#刻意學玩樂
從小到大,我的學習狀態一直處於嚴肅、自律和艱辛之中。然而,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觀點:真正持久的學習動力並非來自嚴苛的自律,而是源於內在的熱情之火,而這種熱情需要「玩樂」的鷹架來持續燃燒。
而這個概念又讓我困惑了,因為它與我的學習成長經驗迥然不同。雖然我也意識到過度強調自律往往會讓學習變得枯燥乏味,但直到深入思考,我才逐漸理解了這種思維方式的深意,反而覺察到我們常常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元素玩樂。
沒錯,每當我強迫自己長時間認真、嚴肅地寫作,往往會感到疲憊不堪,創意也隨之枯竭。這讓我想起與孩子一起玩詞語接龍的經驗,讓原本枯燥的生字學習和造句練習,因加入了遊戲元素,變得充滿樂趣,大大提升了孩子的學習興趣。這個概念甚至可以延伸到寫作文上,從詞語接龍到故事接龍,讓寫作成為一種樂趣。
格蘭特在書中還提到了一個重要的區別:遊戲化與刻意玩樂是不同的。遊戲化只是試圖在乏味的任務中添加一些花俏的元素,目的是提供短暫的多巴胺刺激,避免感到無聊。而刻意玩樂則是從根本上重新設計任務,使其兼具激勵性和發展性。
這種「刻意玩樂」的學習方式,雖然初期可能會讓人感到不習慣,但長期來看,卻能讓我們在追求進步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它教會我們如何在學習和娛樂之間找到平衡,在「快樂中成長」。這種思維方式不僅適用於寫作,也可以擴展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幫助我們更好地發掘自己的潛能,實現持續的進步。
相信當我們接觸到這些新思維時,不僅能重新審視自己,更能在人生旅途中激勵自己不斷成長、突破自我,這本書推薦給想學習卻還找不到方式的人們

這應該是個人的第三本亞當格蘭特,作者的切入點、案例說明及推論過程,向來都能吸引我的注意,帶著我思考,為我帶來啟發。
作者先經過前提闡述,並將人的能力區分為技能及品格,強調品格雖然是軟實力,但品格是人類在AI世代的獨特之處。所謂的品格是主動積極、決心與紀律,而且不管人類處於什麼年齡,都可以習得。人類不能讓自己始終身處於舒適圈,學習過程毋需逃開錯誤,更要讓自己置身於艱苦,追求不適感,試著離他人析出真實的反饋;不堅持完美主義,而是堅持重要之處的卓越,藉此擴大舒適圈。
如果被作者說服,那接下來動力架構章節,就是說明如何搭建克服困難的鷹架,亦或獲得指引方向的指南針。作者再度舉出大量的例子說明,包含知名打擊樂手、三分球王柯瑞、蝴蝶球投手R. A. Dickey等,點出這些成功者的成功之道。例如為練習注入樂趣、登上別人搭建的鷹架、如何透過互補提升學習效果。
最後一部分,則是闡述機會系統,說明如何打開門窗,讓機會擴散。同樣以案例帶出內在動機、群體智慧、考慮難度、衡量進度幅度等重要性。這三章雖然相對較弱,卻也值得一讀。
雖然,努力不一定成功,贏在起跑點也不一定可以笑到最後,某些人往往過於簡化努力與成功的必然性。重點在於,我們走了多遠,獲得多少成長,即使成功得來不易,走在正確的道路,像海綿般不斷吸收,總有一天會水到渠成的。這不是一本勵志書,而是教人如何成長的指南。忘了在那本書看到,書中提到生命跟時間都有限,就不要浪費了,躺平雖然舒服,但久了不但無趣,還會長褥瘡,不如想辦法增進自己的隱性潛能吧!

1.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努力,而是你成長了多少
2.大家往往把學習視為「認知、糾正、防止犯錯」的過程,但不該以減少犯錯為目標,你應該努力增加犯錯
3.進步不見得一定是指前進,有時是指捲土重來、東山再起

 

 

《隱性潛能》讀後心得:三個重點整理+訪談作者的深刻收穫

不誇張,這絕對是我寫過最開心的一篇讀書心得。由於出版社的牽線,我有機會寫信向遠在美國的作者本人提問,也獲得了超出書本之外的滿滿收穫。這位作者就是我長期追蹤的心理學家 Adam Grant,我在這篇讀書心得整理了書中的三個重點,加上作者親筆回答我的相關提問。

這本書在說什麼?

隱性潛能》的作者是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他寫的每一本書都讓我愛不釋手(像是《逆思維》和《給予》)。在他的研究生涯中,他深刻理解到一個人的成就不只是仰賴天賦,而是取決於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和品格技能。他把這種後天養成的能力稱之為「隱性潛能」。

書中結合了大量心理學研究和實證案例,告訴我們如何培養品格技能,像是毅力、主動性和適應力,來持續推動我們的個人成長。作者強調:「進步主要是取決於學習的效果,而不是你付出多少心血。成長跟你與生俱來的天賦無關,而是跟你培養的品格有關。」

我認為這本書的內容相當豐富,書中的論點有很多科學實證的支撐,而且很容易可以被讀者實際應用。這本書適合那些對個人成長和自我提升感興趣的人,尤其是希望在職場上突破瓶頸、達到更高成就的專業人士。如果你是正在招募人才的企業主管,你也可以試著用書中的條件來尋找高潛能的人。

一、不可被忽視的品格能力

很多人會用聰明程度、學業成績、學位證書來評斷別人,而這本書透過不同的角度,說明了經常被人們忽略的關鍵。

書中介紹一個涵蓋了一萬多名學童的實驗,觀察「學生接受的教學品質」和「成年後年收入」的關係。研究發現,在幼兒園的時候,由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所帶領的學生,他們 20 歲之後的平均年收入比別人高出了一千多美元。你可能會好奇,是因為他們的學業成績比較好嗎?其實不是。

到了中學的時候,其他人的數學和閱讀的學業成績已經迎頭趕上,所以他們的學業成績已經沒有顯著的差異。接著,研究人員深入調查,這些小時候由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所帶領的學生,跟其他人到底有什麼不同?導致他們長大的成就更高?

原來,是他們的「品格」。中學老師給予這些學生的品格評價比較高,而這些品格對日後的成就影響更大。這些品格包含了以下四種:

(1) 積極主動:他們主動提問、自願回答、在課堂外向老師請教的頻率。(2) 利社會:他們與同伴的相處和合作的程度。(3) 紀律:他們是否能集中注意力,克制自己的衝動。(4) 決心:他們遇到困難任務的時候,是否能堅持到底。

這種品格跟天生的「聰明才智」或「內外向個性」是不一樣的。作者說:「個性是你的真性情,是你如何思考、感受、行動的基本本能。品格是你把價值觀擺在本能之上的能力。」所以,個性只是你的日常反映,而品格是在逆境中的表現。

在瞭解這個觀念之後,我寫信向作者進一步提問:「學生從小培養的品格,會影響他們日後的成就。你認為在職場環境中,哪些品格技能最容易被領導者忽視,但卻對個人成長和成功卻是很重要的?」

作者的回答是:「太多領導者仍然專注於能力。但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最重要的是靈活應變的能力。這意味著要減少對於天賦的重視,更多地關注學習的意願和能力。在我的領域,這種品質被稱為「吸收能力」(absorptive)。具備高吸收能力的人積極尋求新知識,並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他們經常尋求反饋和建議,內化有價值的見解並過濾掉其餘部分。他們拒絕被傳統的做事方式所限制。」

對於品格能力的理解會讓我們明白,傳統對先天優勢的迷戀,可能導致我們忽視個人的成長潛能,低估了一個人能夠精進的程度。我們需要多關注過程中的進展,而不是起點的優劣。

二、降低期望但保持韌性

對於想要追求自我成長、持續精進的人來說,經常會遇到一個大魔王:完美主義。書中提供了一個有助於擺脫完美主義的技巧。

在心理學上稱為「心理時間之旅」(mental time travel)。由於我們對自己的「期望」往往會隨著成就而一直提高,當我們表現得越好,對自己的要求就越高,你注意到的進步就會越少。而作者提醒我們:「欣賞進步的關鍵,在於記住過去的你會如何看待你現在的成就。」

要怎麼做呢?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五年前就已經知道你現在的成就,你會有多麼的自豪?我在腦海中就浮現出五年前的我,當時我連寫一篇文章都痛苦的半死,現在卻能保持每天寫作的習慣,寫的東西還很幸運地有很多人會看。

所以,每當你覺得現在好像「卡住」了,就在腦海中召喚出過去的你,想想自己已經走了多遠、進步了多少。不要太苛責自己,而是繼續向前走下去。

如同書中這段鼓勵的話:「嚴厲的自我批評不會讓你變得更強大,只會讓你傷痕累累。善待自己不是要你忽略自己的弱點,而是允許自己從挫折中學習。我們是靠著接納自己的缺點而成長,不要為了缺點而懲罰自己。」

關於如何平衡自己的「期望」和「現實」的表現,我向作者進一步提問::「關於品格,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史丹福大學發表主題演說時提到:『從地表最傑出的學府之一畢業,可能自然會提高畢業生對未來的期望,但這反而可能阻礙成功,有非常高期望的人,韌性都非常低,而遺憾的是,在成功之路上,韌性很重要。』他接著開玩笑地說:『我希望你們所有史丹福的學生,都有充足的痛苦和苦難。』這段話強調了他相信克服逆境對於建立品格和實現偉大至關重要。難道對自己的潛力有信心的人,不該擁有高期望嗎?你會如何解讀這段話?」

作者給我的回答是:「黃仁勳是當今世上最有智慧的領導者之一。他的觀察與我在這本書中提出的一個觀點相符:『我們應該設定高遠的志向,但保持適度的期望。』研究顯示,高期望會滋生一種理所當然和自滿的心態。最有效的進步之路並不是假設成功是必然的,而是要在追求偉大目標的同時,不失去對挑戰和挫折的覺察。你成長的潛力在於你從挫折中反彈並向前邁進的能力。」

成功不在於你離完美有多近,而在於進步的過程中你克服了多少困難。

三、刻意玩樂的重要性

在我們發揮潛能、持續進步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陷阱在等著我們:過度疲勞。尤其是做事情很用心的人,往往會將自己繃得太緊,最後導致精神和身體疲乏。

對於很多需要日復一日鍛鍊的專業技能來說,很容易因為不斷重複和缺乏樂趣,導致原本很有挑戰性的任務變得很無聊。書中提倡的解決方式是「刻意玩樂」(deliberate play)。意思是你可以重新設計任務,讓它變得具有激勵和發展的性質。

書中舉了籃球教練(Brandon Payne)訓練球員的例子。這位教練訓練的對象是美國 NBA 最偉大的三分神射手史蒂芬.柯瑞(Stephen Curry)。柯瑞最近才在 2024 奧運籃球賽大殺四方,幫助美國隊獲得金牌。他的訓練方式就是刻意玩樂。

相較於大部分的基本練習,教練幫柯瑞設計了很多種籃球遊戲,像是在限時 1 分鐘內,要投三分球、兩分球、帶球上籃累積到 21 分,每進一球都要回到中場線重新起跑。這會讓柯瑞跑得氣喘吁吁,但是也模擬了比賽時候的疲勞。如果你有在社群媒體上看過柯瑞練球影片,你會發現他就像在玩遊戲一樣,雖然很累,但總是笑得很開心。

然後,我向作者提問:「你在書中提到『刻意玩樂』的重要性,發揮潛能的方法並不是忍受每天的磨練,而是把每天的磨練轉變成日常快樂的泉源。書中舉運動和音樂的例子居多。那麼,在比較嚴肅的工作場合(例如你所處的學術環境),面對專案的時程壓力和緊湊的工作節奏下,要如何融入刻意玩樂的觀念?是否能舉個例子?」

作者的回答是:「作為一名作家,我的學習目標之一是改善『如何用具體的圖像來呈現抽象的概念』。在寫這本書之前,我試圖用蠻力達成這個目標。我會一遍又一遍地重寫同一段文字。結果,這讓人感到枯燥乏味。

現在,我有了一種更有趣且充滿創意的方法。我嘗試用不同的、我欣賞的小說作家的風格來寫這段文字——從劉慈欣到伍綺詩,從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到嘉布莉.麗文(Gabrielle Zevin)。這不但更有趣,實際上也更快。

我甚至可以請 AI 聊天機器人幫忙,把這段文字改寫成他們的風格,看看是否我的版本更好。如果不是,那麼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這不再是無意識的乏味工作,而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挑戰。」

在聽完他的回答之後,我也設計了一段類似的 AI 語法,透過我喜歡的不同作家風格,來改寫我正在撰寫的新書內容。這也的確在我的寫作過程中,產生了一種重新編排文字的樂趣。

後記:提高對過程的關注

透過《隱性潛能》的內容我向作者提出了總共九個問題,由於篇幅的關係,我只能先介紹其中的三個給大家。更完整的作者問答全文,之後會再發表出來,如果你想要收到這篇文章的最新通知,可以訂閱我的免費電子報,我會第一時間用 Email 寄送給你。

除了我前面提到的品格技能、培養韌性和刻意玩樂之外,這本書還包含很多實用的主題。像是如何接納學習過程中的錯誤和尷尬、如何擺脫停擺的低潮重新出發、如何在求職面試與大學招生中發現人才。對於不同身份和年齡的讀者,都會得到不同的收穫。

最後,我想引用美國政治家布克・華盛頓(Booker T. Washington)的這句話:「成功的衡量,不是看一個人在人生中達到的地位,而是看他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所克服的障礙。」每個人的隱性潛能與你的起點沒有關係,而是看你在過程當中走了多遠。

【筆訪】瓦基 X 亞當格蘭特:如何開發你的《隱性潛能》?

瓦基筆訪 Adam Grant 的問答全文,已經刊登在博客來 OKAPI 的網站上囉,你可以直接前往閱讀全文!以下是我向他提出的 8 個問題:

如何看待「公司不是學校,不是付錢讓你來學東西」的觀念?

哪些「品格技能」對個人成長很重要但易被忽視?

「高期望」與「韌性」之間的關聯是什麼?

對不同任務的「最有效學習方法」有哪些?

如何克服完美主義,向你的「評委會成員」尋求意見?

如何在高壓工作中融入「刻意玩樂」的概念?

雇主如何透過「隱性潛能」的原則找到高潛力人才?

給即將踏入社會、充滿抱負、有潛力的學生什麼建議?

還有隱藏版的第 9 題沒有被刊登出來,我補在這邊給大家。

9. 瓦基問:「你提到要重視過程中的進展,而不是起點的優劣。對於一個前幾份工作做得不太如意、想要有所突破的職場工作者,你有什麼具體建議可以幫助他們建立信心、專注於長期的成長與發展?」

Adam Grant 答:「我最喜歡的練習是「反映最佳自我」的人物特寫。這是一個基於實證的方法,透過「熟悉你的人的視角」來認識你自己的隱性潛能,前往網站:反映最佳自我練習。」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讀後心得:改變人生的非暴力溝通法

《高敏感是種天賦》讀後心得:希望我能早點學到的三個啟發

《逆思維》讀後心得:顛覆常規、突破盲點的重新思考法

《給予》讀後心得:施比受更有福,是成就卓越的硬道理

《我可能錯了》讀後心得:書中五個智慧錦囊與金句彙整

 

徹底拒絕完美主義,安藤忠雄才能成為日本建築大師?
來自美國最貧窮社區的西洋棋隊伍,如何「下剋上」擊敗頂尖名校?
成就出眾的頂尖精英,學生時代非但不是神童,表現往往不特別突出?
只要掌握適當的學習方式,任何人都能學得會世界上的所有知識?
持續進步的人比最初就在顛峰的人,收入更高、成就更好?

都說成名要趁早,但不是天才、沒有先天優勢的我們該怎麼呢?潛能開發是0歲到99歲都難以抗拒的話題,本書將激勵你怎麼把手上的爛牌打成人生好牌,作者亞當.格蘭特延續《逆思維》的後座力,運用學術背景和豐富的案例分析,揭示原來潛能不是在起跑點就決定好的東西、完美主義其實是劣勢不是優勢、尷尬與犯錯都是學習的象徵……揭示各種優化不是依賴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和「品格技能」相關,釋放潛能,為自己創造更好的機會。


延伸閱讀:混凝土裂縫中種出玫瑰的魔法—— 張瀞仁Jill讀《隱性潛能》

 

 

混凝土裂縫中種出玫瑰的魔法—— 張瀞仁Jill讀《隱性潛能》

隱性潛能》這本書還讀不到一半,我就想買個半打一打送朋友們了。如果是泰勒絲的表達法,她會說「亞當.格蘭特修好了我糾結痛苦的心」。

我身邊有對學習興趣缺缺的學生、在朝九晚五中迷惘的上班族、面臨低潮的運動員,還有我。我寫過內向者在職場上如何成功的書,還有如何跟冒牌者經驗和平共處的書,但還是經常性地覺得自己不夠好、做不到。「寫了一整本書教人家怎麼做,但作者自己竟然做不到,太諷刺了」我前幾天才在日記中這樣寫。

很多人說閱讀可以找到解法,的確,以上狀況都不算世界末日級的危機,應該不少書中有答案;只是我沒想到有一本書可以像健達出奇蛋一樣,一次滿足所有願望。亞當.格蘭特做到了,或是說,應該也只有亞當.格蘭特,能這樣輕輕鬆鬆,用真實故事和研究數據說明我們以前根本不知道的事。不只有用,這本書的故事像精采的萬花筒,從教育界、語言學習、職場,到高度競爭的單項職業運動,都證明有一套底層體系可以突破,並在各自的世界中卓越。

我尤其喜歡書中的一些觀念:

你以為的天賦不過是比較早接觸:那些被認為是「神童、天才」的人(除了某些身體素質因素外),很多都只是因為他們比較早接觸那件事而已,而這個「贏在起跑點」的優勢其實無法維持太久,除非他們不斷精進。

品格比實際成績重要:品格是紀律,是你把價值觀擺在本能之上的能力。成績非頂尖但不輕易放棄的人,和獲得頂尖成績就不再努力的人,永遠選前者。

學習新技能,重點是刻意追求不適感:安心舒適的學習不會讓你進步,刻意吃苦也不會。追求進步的過程中,尷尬與犯錯都無法避免,甚至那些才是你正在學習和往前進的象徵。面對這種進步所需的不適感,利用「刻意玩樂」(把任務拆解重組)來避免疲乏。

不要追求完美,但要追求卓越:成長動力來自於把個人標準設高,而不是追求完美。卓越不止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也是為了達到你自己的標準。認清你不可能迎合每個人,所以寧願讓別人失望,也不要讓自己失望。

跟自己心中的標準共處:你表現得越好,對自己的要求就越高,就會越覺得自己沒有進步。這樣嚴厲的自我批評不會讓你變得更強大,只會讓你傷痕累累。善待自己不是要你忽略自己的弱點,而是允許自己從挫折中學習。


這本書不只教我們怎樣可以進步,成為更好的自己,我私心覺得更有價值的是,他教我們怎樣不要自我苛求、放過自己,用身心健康的方式發揮那些連自己都不知道的隱性潛能。甚至,裡面還有教人「陷入流沙時要如何逃脫」這種小知識!厲害了吧?

亞當.格蘭特也是內向者,這本書中曾提及他自己被冒牌者經驗困住,還有寫書過程卡關的歷程,我讀到的當下突然釋懷了,覺得「教人家突破卡關的人,也有被狠狠卡住的時候,所以也不是只有我是嘛」。在亞當.格蘭特日理萬機的忙碌行程中,當時他知道我的書《不假裝也能閃閃發光》即將出版,還特意來跟我說「祝這本書大大成功」。現在我們可以用繁體中文進入他腦中的世界,一窺這套就算在混凝土裂縫中也可以種出玫瑰的魔法,真是太棒了!

 

 

讀後感分享-隱性潛能: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教授,突破天賦極限的實證科學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Hidden Potential: The Science of Achieving Greater Things》中,挑戰了我們對於潛能、學習與成長的傳統認知。他不僅質疑天賦決定論,還透過實證研究與豐富案例,證明後天的努力、學習策略與環境設計,能夠決定一個人最終能走多遠。閱讀此書的過程,讓我不禁回顧自身的學習經歷,並思考如何將書中的核心觀點應用於現實生活。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與啟發。

=評估潛能時,我們常犯的錯誤

在前言中,作者提到:「我們在評估潛能時,往往容易犯一個根本錯誤:我們習慣於追溯起點,即看到那些立即可見的天分。」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的確,我們太常仰賴直覺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而忽略了成長的可能性。心理學中的可得性啟發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和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能夠解釋這種現象。人們傾向於過度關注顯而易見的特質,而低估努力、策略與環境因素對個人成長的影響。這種思維模式不僅影響我們如何評估他人,也影響我們對自身潛能的認識。

—來自尼爾森發佈於尼爾森的沙龍 https://vocus.cc/article/679f6732fd89780001f03686

=學習新技能:擁抱錯誤,才能真正進步

在第一章中,作者指出:「與其以減少錯誤為目標,不如努力多犯錯誤。」這一觀點與我學習社交舞與越南語的經驗不謀而合。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老師常常鼓勵學生單獨練習基本動作,但許多同學因缺乏舞伴而興趣缺缺。然而,若能將獨舞練習轉變為刻意遊戲(Deliberate Play),例如設計節奏挑戰、模仿影片中的舞步,學習將變得更有趣,效果也將顯著提升。同樣地,在學習越南語時,勇敢發音、多犯錯,才是掌握語言的關鍵。錯誤並非學習的障礙,而是進步的催化劑。

=教導他人,也是一種成長

「指導他人能提升我們的自信,並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知識。」這是第六章的核心概念。然而,在現實中,好為人師往往令人反感。這是否與作者的觀點相矛盾呢?事實上,並非所有教導方式都能達到積極效果。若能運用邀請式指導(Invitation-Based Coaching),如詢問對方:「我之前也遇到過這個問題,想知道我是怎麼解決的嗎?」便能降低對方的防備心,提升學習互動的質量。此外,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我們自身也會進一步鞏固知識,這正是費曼學習法(Feynman Technique)所強調的學習策略。

=芬蘭教育:如何避免能力分班的弊端?

在第七章中,作者探討了芬蘭教育成功的關鍵——這個國家不以篩選精英為目標,而是創造一個適合所有學生成長的環境。這讓我聯想到台灣的教育制度,從過去的能力分班到後來的常態分班,雖然有意改善教育公平性,卻仍存在不少問題。芬蘭模式的成功之處在於個性化支持(Personalized Support),透過雙教師制度與差異化教學,確保所有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對家長而言也是一種啟發——教育的關鍵不在於孩子是否進入最好的學校,而在於是否能夠發展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來自尼爾森發佈於尼爾森的沙龍 https://vocus.cc/article/679f6732fd89780001f03686

=從頭腦風暴到腦力寫作:如何提升集體智慧?

作者在第八章指出,傳統的頭腦風暴會受到從眾效應(Conformity Bias)和權力動態(Power Dynamics)的影響,導致真正有創意的想法無法浮現。相較之下,腦力寫作(Brainwriting)是一種更有效的方法。它讓每個成員先獨立思考,寫下想法後再進行交流,避免了高地位者主導討論的情況。在未來的職場合作或團隊決策中,我會嘗試使用這種方法,以確保每個人的想法都能被公平對待。

=標準化測驗的侷限性:如何避免高分低能?

在第九章,作者提到許多組織過於依賴顯性指標(如學歷、證書),忽略了候選人的潛力與實戰能力。這讓我想起自己準備TOEIC考試的經歷——雖然我最終拿到920分的高分,但在實際與母語人士溝通時,仍然遇到許多挑戰。這反映了一個問題:考試成績不等於應用能力。要真正提升語言能力,我們需要從測試模式轉向實戰模式,透過語言交換、模擬對話、參與國際社群等方式,來培養真正的溝通能力。

—來自尼爾森發佈於尼爾森的沙龍 https://vocus.cc/article/679f6732fd89780001f03686

=突破天賦極限,發掘隱性潛能

Hidden Potential》讓我深刻反思:我們對自身與他人的評估,往往過於關注當前能力,而忽略了成長的可能性。真正的潛能來自於挑戰舒適圈、擁抱錯誤、持續學習並幫助他人。無論是在個人成長、職場發展,還是教育體系的設計上,這些原則都能幫助我們突破天賦的極限,達到更高的成就。

 

成長並非專屬於天才,而是所有願意付諸行動的人都能掌握的科學。

—來自尼爾森發佈於尼爾森的沙龍 https://vocus.cc/article/679f6732fd89780001f0368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