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標題】 混凝土中的玫瑰:喚醒你的隱性潛能之旅 【楊聰財專欄】
250404 Ability Book 隱性潛能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簡介
-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 楊聰財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 臨床教授
-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https://www.tiktok.com/music/%
【引言】
在這個過度崇尚天賦與出身的時代,我們總是容易高估他人的天分,卻低估自己的潛能。華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在《隱性潛能》一書中提出一個顛覆性的觀點:真正的成就來自品格與學習策略,而非與生俱來的才能。本文將整合書中精髓,並從生理、心理、社會與精神靈性四大面向,深入探討隱性潛能的開發之道,並透過真實案例,證明:即便出生在最貧瘠的土地,也能綻放最燦爛的花朵。
【分段標題一】隱性潛能是什麼?為何你應該相信它的力量
潛能不只是天賦的延伸,而是一種可以透過學習與練習逐步養成的能力。亞當.格蘭特指出,衡量潛能的標準不該是現在站多高,而是從哪裡開始、走了多遠。這種被埋藏的能力,常常因為社會、環境與自我設限而沉睡不醒。
【分段標題二】喚醒潛能的第一步:擁抱不適感與犯錯
學習從來不是線性的,也不是舒適的。刻意進入不舒適區、設法每日犯幾個錯,是成長的契機。生理上,神經可塑性支持人類持續改變大腦連結;心理上,面對尷尬與錯誤的勇氣,是突破慣性思維的起點。
【分段標題三】品格比天賦更重要:關鍵四要素
亞當.格蘭特研究指出,決定一個人能否發揮潛能的四大品格技能為:
1. 主動性
2. 社會互動力(利社會性)
3. 自我紀律
4. 面對困難的堅持力(決心) 這些特質不取決於智商,而是透過家庭、教育與環境中不斷實踐與回饋而養成。
【分段標題四】案例實證:棋盤上的逆轉勝——劉育民的故事
=【人】劉育民,桃園八德國中三年級學生
=【事】參加全國西洋棋錦標賽,擊敗來自明星學校的選手奪冠
=【時】2023年11月
=【地】新竹體育館
=【物】一副磨損的二手棋盤,象徵他來自資源匱乏的基層家庭
育民的家庭收入不足,學業成績中等,卻在學校西洋棋社發現興趣。他的老師不是棋藝大師,只是鼓勵他每天進行"錯誤訓練":從每場比賽中記錄下至少三個錯誤並進行復盤分析。他也透過YouTube學習國際棋王的對局,逐步累積策略與信心。身體雖因營養不良易疲累,但他養成每日晨間冥想與深呼吸練習來穩定情緒。2023年,他以黑馬之姿奪冠,成為台灣教育界談論的「璞玉奇蹟」。
【分段標題五】生理層面:神經可塑性與潛能開發
最新神經科學指出,大腦具備高度可塑性,適度的不適感與新挑戰能激活大腦突觸連結。刻意學習、改變作息(如晨起寫日誌、運動)皆能強化大腦彈性與記憶能力,為潛能的實現提供生理基礎。
【分段標題六】心理層面:建立成長型心態與內在動機
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提出「成長型心態」概念,認為相信自己能透過努力改變,才會持續學習。亞當.格蘭特更強調內在動機的重要性——當我們的行動與價值觀一致,就更容易產生內在驅動力與自律。
【分段標題七】社會層面:環境設計與群體支持
芬蘭教育強調環境設計與團體學習而非分級競爭,證明教育公平能釋放更多人才潛能。在育民的例子中,校方提供開放自習空間、老師給予心理支持、同儕提供棋局互評等,構成多元的「機會系統」,大大提高成功機率。
【分段標題八】靈性層面:找到意義,連結更高價值
當學習目的是「證明我可以」,意志力容易耗竭;但若目的是「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價值」、「報答家人」或「回饋社會」,便能激發深層力量。育民曾說:「我不是為了贏,是為了讓阿嬤看到,我不是沒用的孩子。」這樣的靈性信念,成為他堅持到最後一刻的燃料。
【分段標題九】打造你的潛能地圖:十個行動策略
1. 設定每日犯錯任務:讓錯誤成為學習的朋友。
2. 擁抱不舒適的學習方式:挑戰弱項才能突破極限。
3. 建立反思與回饋制度:學習後的復盤更重要。
4. 尋求建議而非意見:建議更具建設性與啟發性。
5. 啟動刻意玩樂:設計帶有樂趣與挑戰的練習法。
6. 與同儕互助學習:教學相長,加速吸收。
7. 設立多元衡量標準:進步幅度比結果更重要。
8. 強化內在動機:與價值觀對齊,長跑不累。
9. 設計機會鷹架:讓環境支持你而非拉扯你。
10. 連結靈性信念:讓行動具有更高的意義與使命感。
【分段標題十】結語:潛能不是禮物,而是選擇
隱性潛能從來都不是命運的恩賜,而是我們在面對未知時,選擇相信自己還能再走一步的勇氣。混凝土中的玫瑰,並非偶然綻放,而是無數次堅持、不放棄、願意試錯的結果。你我都有可能成為那朵花,只要開始行動。
【文章十個重點整理】
1. 潛能不是天賦,而是可養成的能力
2. 錯誤與不適感是學習的催化劑
3. 品格技能(主動性、社會性、紀律、決心)可後天培養
4. 案例佐證:劉育民的逆轉勝之路
5. 神經可塑性是潛能開發的生理基礎
6. 成長型心態與內在動機是心理關鍵
7. 環境設計與團隊支持構成社會鷹架
8. 靈性信念讓潛能轉化為長期堅持的動力
9. 十大行動策略幫助你打造專屬潛能地圖
10. 潛能不是天命,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出的選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讓我們相信:沒有人是被定義的人,每一個錯誤、每一段挫敗,都是潛能醒來的信號。現在,就從相信開始,為自己打造一扇門,讓那朵混凝土中的玫瑰,為你盛開。
=B= 隱性潛能: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教授,突破天賦極限的實證科學 Hidden Potential: The Science of Achieving Greater Things 譯者: 洪慧芳 出版日期:2024/07/29 |
內容簡介 帶你攀上顛峰的, |
徹底拒絕完美主義,安藤忠雄才能成為日本建築大師? |
我們活在一個特別重視天賦的世界裡,頌揚天賦異稟的學生、天才運動員、音樂神童……這種對先天優勢的迷戀,卻可能導致我們忽視個人的成長潛能,低估我們潛在的成長空間。事實上,每個人都有精益求精的能力。即使機會不主動來敲門,我們也有辦法為自己打造一扇門。 |
▌混凝土中開出玫瑰,鑽石鑿穿堅硬熔岩, |
✧不要害怕嘗試新方式,欣然接受學習新方式的不適感。 |
各大領域頂尖人士強力推薦 |
來自全世界的最高讚譽 |
作者簡介 |
目錄 序:混凝土中開出玫瑰 堅持到底 |
—— Angela Duckworth《恆毅力》 |
非常同意Youtuber張修修說的,Adam Grant擁有一種把「老生常談」談出新高度的能力。比方前作《給予》談施比受有福,這本《隱性潛能》談通往成就的路上,品格比天賦更重要。 |
亞當·格蘭特在《隱性潛能》中提出品格技能的養成,是開發隱性潛能的重要助力。在閱讀此書後,我察覺到許多與以往不同的認知,與大家分享~ |
這應該是個人的第三本亞當格蘭特,作者的切入點、案例說明及推論過程,向來都能吸引我的注意,帶著我思考,為我帶來啟發。 |
1.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努力,而是你成長了多少 |
《隱性潛能》讀後心得:三個重點整理+訪談作者的深刻收穫 |
不誇張,這絕對是我寫過最開心的一篇讀書心得。由於出版社的牽線,我有機會寫信向遠在美國的作者本人提問,也獲得了超出書本之外的滿滿收穫。這位作者就是我長期追蹤的心理學家 Adam Grant,我在這篇讀書心得整理了書中的三個重點,加上作者親筆回答我的相關提問。 |
這本書在說什麼? 《隱性潛能》的作者是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他寫的每一本書都讓我愛不釋手(像是《逆思維》和《給予》)。在他的研究生涯中,他深刻理解到一個人的成就不只是仰賴天賦,而是取決於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和品格技能。他把這種後天養成的能力稱之為「隱性潛能」。 書中結合了大量心理學研究和實證案例,告訴我們如何培養品格技能,像是毅力、主動性和適應力,來持續推動我們的個人成長。作者強調:「進步主要是取決於學習的效果,而不是你付出多少心血。成長跟你與生俱來的天賦無關,而是跟你培養的品格有關。」 我認為這本書的內容相當豐富,書中的論點有很多科學實證的支撐,而且很容易可以被讀者實際應用。這本書適合那些對個人成長和自我提升感興趣的人,尤其是希望在職場上突破瓶頸、達到更高成就的專業人士。如果你是正在招募人才的企業主管,你也可以試著用書中的條件來尋找高潛能的人。 |
一、不可被忽視的品格能力 很多人會用聰明程度、學業成績、學位證書來評斷別人,而這本書透過不同的角度,說明了經常被人們忽略的關鍵。 書中介紹一個涵蓋了一萬多名學童的實驗,觀察「學生接受的教學品質」和「成年後年收入」的關係。研究發現,在幼兒園的時候,由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所帶領的學生,他們 20 歲之後的平均年收入比別人高出了一千多美元。你可能會好奇,是因為他們的學業成績比較好嗎?其實不是。 到了中學的時候,其他人的數學和閱讀的學業成績已經迎頭趕上,所以他們的學業成績已經沒有顯著的差異。接著,研究人員深入調查,這些小時候由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所帶領的學生,跟其他人到底有什麼不同?導致他們長大的成就更高? 原來,是他們的「品格」。中學老師給予這些學生的品格評價比較高,而這些品格對日後的成就影響更大。這些品格包含了以下四種: (1) 積極主動:他們主動提問、自願回答、在課堂外向老師請教的頻率。(2) 利社會:他們與同伴的相處和合作的程度。(3) 紀律:他們是否能集中注意力,克制自己的衝動。(4) 決心:他們遇到困難任務的時候,是否能堅持到底。 這種品格跟天生的「聰明才智」或「內外向個性」是不一樣的。作者說:「個性是你的真性情,是你如何思考、感受、行動的基本本能。品格是你把價值觀擺在本能之上的能力。」所以,個性只是你的日常反映,而品格是在逆境中的表現。 在瞭解這個觀念之後,我寫信向作者進一步提問:「學生從小培養的品格,會影響他們日後的成就。你認為在職場環境中,哪些品格技能最容易被領導者忽視,但卻對個人成長和成功卻是很重要的?」 作者的回答是:「太多領導者仍然專注於能力。但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最重要的是靈活應變的能力。這意味著要減少對於天賦的重視,更多地關注學習的意願和能力。在我的領域,這種品質被稱為「吸收能力」(absorptive)。具備高吸收能力的人積極尋求新知識,並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他們經常尋求反饋和建議,內化有價值的見解並過濾掉其餘部分。他們拒絕被傳統的做事方式所限制。」 對於品格能力的理解會讓我們明白,傳統對先天優勢的迷戀,可能導致我們忽視個人的成長潛能,低估了一個人能夠精進的程度。我們需要多關注過程中的進展,而不是起點的優劣。 |
二、降低期望但保持韌性 對於想要追求自我成長、持續精進的人來說,經常會遇到一個大魔王:完美主義。書中提供了一個有助於擺脫完美主義的技巧。 在心理學上稱為「心理時間之旅」(mental time travel)。由於我們對自己的「期望」往往會隨著成就而一直提高,當我們表現得越好,對自己的要求就越高,你注意到的進步就會越少。而作者提醒我們:「欣賞進步的關鍵,在於記住過去的你會如何看待你現在的成就。」 要怎麼做呢?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五年前就已經知道你現在的成就,你會有多麼的自豪?我在腦海中就浮現出五年前的我,當時我連寫一篇文章都痛苦的半死,現在卻能保持每天寫作的習慣,寫的東西還很幸運地有很多人會看。 所以,每當你覺得現在好像「卡住」了,就在腦海中召喚出過去的你,想想自己已經走了多遠、進步了多少。不要太苛責自己,而是繼續向前走下去。 如同書中這段鼓勵的話:「嚴厲的自我批評不會讓你變得更強大,只會讓你傷痕累累。善待自己不是要你忽略自己的弱點,而是允許自己從挫折中學習。我們是靠著接納自己的缺點而成長,不要為了缺點而懲罰自己。」 關於如何平衡自己的「期望」和「現實」的表現,我向作者進一步提問::「關於品格,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史丹福大學發表主題演說時提到:『從地表最傑出的學府之一畢業,可能自然會提高畢業生對未來的期望,但這反而可能阻礙成功,有非常高期望的人,韌性都非常低,而遺憾的是,在成功之路上,韌性很重要。』他接著開玩笑地說:『我希望你們所有史丹福的學生,都有充足的痛苦和苦難。』這段話強調了他相信克服逆境對於建立品格和實現偉大至關重要。難道對自己的潛力有信心的人,不該擁有高期望嗎?你會如何解讀這段話?」 作者給我的回答是:「黃仁勳是當今世上最有智慧的領導者之一。他的觀察與我在這本書中提出的一個觀點相符:『我們應該設定高遠的志向,但保持適度的期望。』研究顯示,高期望會滋生一種理所當然和自滿的心態。最有效的進步之路並不是假設成功是必然的,而是要在追求偉大目標的同時,不失去對挑戰和挫折的覺察。你成長的潛力在於你從挫折中反彈並向前邁進的能力。」 成功不在於你離完美有多近,而在於進步的過程中你克服了多少困難。 |
三、刻意玩樂的重要性 在我們發揮潛能、持續進步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陷阱在等著我們:過度疲勞。尤其是做事情很用心的人,往往會將自己繃得太緊,最後導致精神和身體疲乏。 對於很多需要日復一日鍛鍊的專業技能來說,很容易因為不斷重複和缺乏樂趣,導致原本很有挑戰性的任務變得很無聊。書中提倡的解決方式是「刻意玩樂」(deliberate play)。意思是你可以重新設計任務,讓它變得具有激勵和發展的性質。 書中舉了籃球教練(Brandon Payne)訓練球員的例子。這位教練訓練的對象是美國 NBA 最偉大的三分神射手史蒂芬.柯瑞(Stephen Curry)。柯瑞最近才在 2024 奧運籃球賽大殺四方,幫助美國隊獲得金牌。他的訓練方式就是刻意玩樂。 相較於大部分的基本練習,教練幫柯瑞設計了很多種籃球遊戲,像是在限時 1 分鐘內,要投三分球、兩分球、帶球上籃累積到 21 分,每進一球都要回到中場線重新起跑。這會讓柯瑞跑得氣喘吁吁,但是也模擬了比賽時候的疲勞。如果你有在社群媒體上看過柯瑞練球影片,你會發現他就像在玩遊戲一樣,雖然很累,但總是笑得很開心。 然後,我向作者提問:「你在書中提到『刻意玩樂』的重要性,發揮潛能的方法並不是忍受每天的磨練,而是把每天的磨練轉變成日常快樂的泉源。書中舉運動和音樂的例子居多。那麼,在比較嚴肅的工作場合(例如你所處的學術環境),面對專案的時程壓力和緊湊的工作節奏下,要如何融入刻意玩樂的觀念?是否能舉個例子?」 作者的回答是:「作為一名作家,我的學習目標之一是改善『如何用具體的圖像來呈現抽象的概念』。在寫這本書之前,我試圖用蠻力達成這個目標。我會一遍又一遍地重寫同一段文字。結果,這讓人感到枯燥乏味。 現在,我有了一種更有趣且充滿創意的方法。我嘗試用不同的、我欣賞的小說作家的風格來寫這段文字——從劉慈欣到伍綺詩,從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到嘉布莉.麗文(Gabrielle Zevin)。這不但更有趣,實際上也更快。 我甚至可以請 AI 聊天機器人幫忙,把這段文字改寫成他們的風格,看看是否我的版本更好。如果不是,那麼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這不再是無意識的乏味工作,而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挑戰。」 在聽完他的回答之後,我也設計了一段類似的 AI 語法,透過我喜歡的不同作家風格,來改寫我正在撰寫的新書內容。這也的確在我的寫作過程中,產生了一種重新編排文字的樂趣。 |
後記:提高對過程的關注 透過《隱性潛能》的內容我向作者提出了總共九個問題,由於篇幅的關係,我只能先介紹其中的三個給大家。更完整的作者問答全文,之後會再發表出來,如果你想要收到這篇文章的最新通知,可以訂閱我的免費電子報,我會第一時間用 Email 寄送給你。 除了我前面提到的品格技能、培養韌性和刻意玩樂之外,這本書還包含很多實用的主題。像是如何接納學習過程中的錯誤和尷尬、如何擺脫停擺的低潮重新出發、如何在求職面試與大學招生中發現人才。對於不同身份和年齡的讀者,都會得到不同的收穫。 最後,我想引用美國政治家布克・華盛頓(Booker T. Washington)的這句話:「成功的衡量,不是看一個人在人生中達到的地位,而是看他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所克服的障礙。」每個人的隱性潛能與你的起點沒有關係,而是看你在過程當中走了多遠。 |
【筆訪】瓦基 X 亞當‧格蘭特:如何開發你的《隱性潛能》? 瓦基筆訪 Adam Grant 的問答全文,已經刊登在博客來 OKAPI 的網站上囉,你可以直接前往閱讀全文!以下是我向他提出的 8 個問題: 如何看待「公司不是學校,不是付錢讓你來學東西」的觀念? 哪些「品格技能」對個人成長很重要但易被忽視? 「高期望」與「韌性」之間的關聯是什麼? 對不同任務的「最有效學習方法」有哪些? 如何克服完美主義,向你的「評委會成員」尋求意見? 如何在高壓工作中融入「刻意玩樂」的概念? 雇主如何透過「隱性潛能」的原則找到高潛力人才? 給即將踏入社會、充滿抱負、有潛力的學生什麼建議? 還有隱藏版的第 9 題沒有被刊登出來,我補在這邊給大家。 9. 瓦基問:「你提到要重視過程中的進展,而不是起點的優劣。對於一個前幾份工作做得不太如意、想要有所突破的職場工作者,你有什麼具體建議可以幫助他們建立信心、專注於長期的成長與發展?」 Adam Grant 答:「我最喜歡的練習是「反映最佳自我」的人物特寫。這是一個基於實證的方法,透過「熟悉你的人的視角」來認識你自己的隱性潛能,前往網站:反映最佳自我練習。」 |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
徹底拒絕完美主義,安藤忠雄才能成為日本建築大師? 都說成名要趁早,但不是天才、沒有先天優勢的我們該怎麼呢?潛能開發是0歲到99歲都難以抗拒的話題,本書將激勵你怎麼把手上的爛牌打成人生好牌,作者亞當.格蘭特延續《逆思維》的後座力,運用學術背景和豐富的案例分析,揭示原來潛能不是在起跑點就決定好的東西、完美主義其實是劣勢不是優勢、尷尬與犯錯都是學習的象徵……揭示各種優化不是依賴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和「品格技能」相關,釋放潛能,為自己創造更好的機會。 |
混凝土裂縫中種出玫瑰的魔法—— 張瀞仁Jill讀《隱性潛能》 |
《隱性潛能》這本書還讀不到一半,我就想買個半打一打送朋友們了。如果是泰勒絲的表達法,她會說「亞當.格蘭特修好了我糾結痛苦的心」。 我身邊有對學習興趣缺缺的學生、在朝九晚五中迷惘的上班族、面臨低潮的運動員,還有我。我寫過內向者在職場上如何成功的書,還有如何跟冒牌者經驗和平共處的書,但還是經常性地覺得自己不夠好、做不到。「寫了一整本書教人家怎麼做,但作者自己竟然做不到,太諷刺了」我前幾天才在日記中這樣寫。 很多人說閱讀可以找到解法,的確,以上狀況都不算世界末日級的危機,應該不少書中有答案;只是我沒想到有一本書可以像健達出奇蛋一樣,一次滿足所有願望。亞當.格蘭特做到了,或是說,應該也只有亞當.格蘭特,能這樣輕輕鬆鬆,用真實故事和研究數據說明我們以前根本不知道的事。不只有用,這本書的故事像精采的萬花筒,從教育界、語言學習、職場,到高度競爭的單項職業運動,都證明有一套底層體系可以突破,並在各自的世界中卓越。 我尤其喜歡書中的一些觀念: 你以為的天賦不過是比較早接觸:那些被認為是「神童、天才」的人(除了某些身體素質因素外),很多都只是因為他們比較早接觸那件事而已,而這個「贏在起跑點」的優勢其實無法維持太久,除非他們不斷精進。 品格比實際成績重要:品格是紀律,是你把價值觀擺在本能之上的能力。成績非頂尖但不輕易放棄的人,和獲得頂尖成績就不再努力的人,永遠選前者。 學習新技能,重點是刻意追求不適感:安心舒適的學習不會讓你進步,刻意吃苦也不會。追求進步的過程中,尷尬與犯錯都無法避免,甚至那些才是你正在學習和往前進的象徵。面對這種進步所需的不適感,利用「刻意玩樂」(把任務拆解重組)來避免疲乏。 不要追求完美,但要追求卓越:成長動力來自於把個人標準設高,而不是追求完美。卓越不止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也是為了達到你自己的標準。認清你不可能迎合每個人,所以寧願讓別人失望,也不要讓自己失望。 跟自己心中的標準共處:你表現得越好,對自己的要求就越高,就會越覺得自己沒有進步。這樣嚴厲的自我批評不會讓你變得更強大,只會讓你傷痕累累。善待自己不是要你忽略自己的弱點,而是允許自己從挫折中學習。
亞當.格蘭特也是內向者,這本書中曾提及他自己被冒牌者經驗困住,還有寫書過程卡關的歷程,我讀到的當下突然釋懷了,覺得「教人家突破卡關的人,也有被狠狠卡住的時候,所以也不是只有我是嘛」。在亞當.格蘭特日理萬機的忙碌行程中,當時他知道我的書《不假裝也能閃閃發光》即將出版,還特意來跟我說「祝這本書大大成功」。現在我們可以用繁體中文進入他腦中的世界,一窺這套就算在混凝土裂縫中也可以種出玫瑰的魔法,真是太棒了! |
|
讀後感分享-隱性潛能: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教授,突破天賦極限的實證科學 |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Hidden Potential: The Science of Achieving Greater Things》中,挑戰了我們對於潛能、學習與成長的傳統認知。他不僅質疑天賦決定論,還透過實證研究與豐富案例,證明後天的努力、學習策略與環境設計,能夠決定一個人最終能走多遠。閱讀此書的過程,讓我不禁回顧自身的學習經歷,並思考如何將書中的核心觀點應用於現實生活。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與啟發。 |
=評估潛能時,我們常犯的錯誤 在前言中,作者提到:「我們在評估潛能時,往往容易犯一個根本錯誤:我們習慣於追溯起點,即看到那些立即可見的天分。」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的確,我們太常仰賴直覺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而忽略了成長的可能性。心理學中的可得性啟發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和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能夠解釋這種現象。人們傾向於過度關注顯而易見的特質,而低估努力、策略與環境因素對個人成長的影響。這種思維模式不僅影響我們如何評估他人,也影響我們對自身潛能的認識。 —來自尼爾森發佈於尼爾森的沙龍 https://vocus.cc/article/679f6732fd89780001f03686 |
=學習新技能:擁抱錯誤,才能真正進步 在第一章中,作者指出:「與其以減少錯誤為目標,不如努力多犯錯誤。」這一觀點與我學習社交舞與越南語的經驗不謀而合。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老師常常鼓勵學生單獨練習基本動作,但許多同學因缺乏舞伴而興趣缺缺。然而,若能將獨舞練習轉變為刻意遊戲(Deliberate Play),例如設計節奏挑戰、模仿影片中的舞步,學習將變得更有趣,效果也將顯著提升。同樣地,在學習越南語時,勇敢發音、多犯錯,才是掌握語言的關鍵。錯誤並非學習的障礙,而是進步的催化劑。 |
=教導他人,也是一種成長 「指導他人能提升我們的自信,並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知識。」這是第六章的核心概念。然而,在現實中,好為人師往往令人反感。這是否與作者的觀點相矛盾呢?事實上,並非所有教導方式都能達到積極效果。若能運用邀請式指導(Invitation-Based Coaching),如詢問對方:「我之前也遇到過這個問題,想知道我是怎麼解決的嗎?」便能降低對方的防備心,提升學習互動的質量。此外,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我們自身也會進一步鞏固知識,這正是費曼學習法(Feynman Technique)所強調的學習策略。 |
=芬蘭教育:如何避免能力分班的弊端? 在第七章中,作者探討了芬蘭教育成功的關鍵——這個國家不以篩選精英為目標,而是創造一個適合所有學生成長的環境。這讓我聯想到台灣的教育制度,從過去的能力分班到後來的常態分班,雖然有意改善教育公平性,卻仍存在不少問題。芬蘭模式的成功之處在於個性化支持(Personalized Support),透過雙教師制度與差異化教學,確保所有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對家長而言也是一種啟發——教育的關鍵不在於孩子是否進入最好的學校,而在於是否能夠發展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來自尼爾森發佈於尼爾森的沙龍 https://vocus.cc/article/679f6732fd89780001f03686 |
=從頭腦風暴到腦力寫作:如何提升集體智慧? 作者在第八章指出,傳統的頭腦風暴會受到從眾效應(Conformity Bias)和權力動態(Power Dynamics)的影響,導致真正有創意的想法無法浮現。相較之下,腦力寫作(Brainwriting)是一種更有效的方法。它讓每個成員先獨立思考,寫下想法後再進行交流,避免了高地位者主導討論的情況。在未來的職場合作或團隊決策中,我會嘗試使用這種方法,以確保每個人的想法都能被公平對待。 |
=標準化測驗的侷限性:如何避免高分低能? 在第九章,作者提到許多組織過於依賴顯性指標(如學歷、證書),忽略了候選人的潛力與實戰能力。這讓我想起自己準備TOEIC考試的經歷——雖然我最終拿到920分的高分,但在實際與母語人士溝通時,仍然遇到許多挑戰。這反映了一個問題:考試成績不等於應用能力。要真正提升語言能力,我們需要從測試模式轉向實戰模式,透過語言交換、模擬對話、參與國際社群等方式,來培養真正的溝通能力。 —來自尼爾森發佈於尼爾森的沙龍 https://vocus.cc/article/679f6732fd89780001f03686 |
=突破天賦極限,發掘隱性潛能 《Hidden Potential》讓我深刻反思:我們對自身與他人的評估,往往過於關注當前能力,而忽略了成長的可能性。真正的潛能來自於挑戰舒適圈、擁抱錯誤、持續學習並幫助他人。無論是在個人成長、職場發展,還是教育體系的設計上,這些原則都能幫助我們突破天賦的極限,達到更高的成就。
成長並非專屬於天才,而是所有願意付諸行動的人都能掌握的科學。 —來自尼爾森發佈於尼爾森的沙龍 https://vocus.cc/article/679f6732fd89780001f036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