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405梁 基督 接受耶穌成為他的生命的救主之後,可以改邪歸正重新做人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簡介

 

-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 楊聰財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 臨床教授  

 -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www.yang1963.com.tw/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music/%E5%8E%9F%E8%81%B2-%E6%B4%8B%E8%94%A5-7330226511817100038 

 

=Q3=

聖經裡提到,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請問醫師,若從精神醫學和信仰的角度,您覺得為何一個原本ㄧ直為非作歹不斷進出監獄,或是被藥毒癮捆綁,怎麼樣也戒不了的人,在接受耶穌成為他的生命的救主之後,可以改邪歸正重新做人,以及脫離癮的捆綁,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

 

=A3=

   以下內容希望能兼具理性與感性、科學與信仰、心理與靈性多元觀點,結合了具體案例分析與十個重點內容整理,以《新造的人:從癮與罪中重生的奇蹟之路》為主題,深入探討個體如何透過信仰與心理轉化走向新生。

 

@ 新造的人:從癮與罪中重生的奇蹟之路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 5:17

 

#前言:為什麼人能徹底改變?

 

在精神醫學與心理學的臨床現場中,最讓人驚訝的轉變,往往不是藥物或治療技巧造成的,而是一個人從內心深處對自己生命意義的重新詮釋與定位。尤其是一些長年沈迷於毒品、暴力、性犯罪、竊盜等行為的慣犯,當他們真正「遇見神」,整個人竟能脫胎換骨,展現令人難以置信的轉變。

 

這樣的轉變,真的可能嗎?是自我催眠?宗教洗腦?還是真實的心靈重生?

 

本文將從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四個面向,深入剖析「改邪歸正」的轉化歷程,並以真實案例來說明,一個人如何從黑暗中被翻轉為光明之子,成為一個“新造的人”。

 

#案例分享:毒癮、監獄與十字架的相遇

1-人物:林志鴻(化名)

2-年齡:38

3-出生地:高雄市三民區

4-家庭背景:單親,從小家暴,國中輟學

5-犯罪史:從18歲開始多次進出監獄(竊盜、販毒、施暴),吸毒史長達15

6-關鍵轉捩點:35歲那年,在監獄中參加福音團契,信主耶穌,決志重生

7-現況:出獄後成為戒毒重生中心的輔導員,協助其他癮友走向新生

 

#十個重點內容

 

1️= 靈性轉化的力量:信仰如何翻轉一個人?

 

靈性的覺醒往往是人生徹底轉變的起點。對林志鴻來說,十幾年來試過無數戒毒方法,從冷火雞療法到替代療法,但都以失敗收場。直到在監獄裡某天聽見福音信息:「你不是垃圾,你是上帝的兒子」,他第一次痛哭流涕,決定向耶穌認罪悔改,邀請祂進入生命。

 

=靈性觀點分析:

 

信仰不是逃避現實,而是給予人在絕望中看見盼望,使內在產生價值重建與身分轉化,進而啟動改變的動力。

 

2️=心理結構的重建:從羞愧感到認同感

 

長年犯罪的人,心理常受「負面標籤」綑綁(如:我是壞人、沒救了、沒人愛)。信仰提供了無條件的接納與新的自我敘事:「在基督裡,我是新造的人」。

 

=心理學觀點:

 

這種認同的重建,在敘事治療中稱為“重新編寫生命故事”,能讓個體擺脫過往的創傷與自我詛咒。

 

3️=生理層面的改變:腦神經的可塑性與癮的鬆動

 

信仰轉化往往伴隨行為上的徹底改變,例如停止吸毒、重新作息、加入團體聚會等。這些行為實際上會重新激活大腦的獎賞路徑,促進多巴胺、催產素的自然分泌,使人重拾快樂與希望。

 

=生理學觀點:

 

從腦神經可塑性角度,持續的正向行為(如敬拜、禱告、團契)會改變神經連結,減弱對毒品的依賴迴路。

 

4️=社會支持系統的重建:從孤立到連結

 

林志鴻在出獄後進入基督教戒毒重生之家,與其他走過相似道路的人一同生活、禱告、彼此扶持。這樣的社群不僅是庇護所,更是「新的家庭」。

 

=社會觀點:

 

缺乏正向連結是癮與犯罪的溫床。重建人際關係與群體歸屬感是持續改變的關鍵。

 

5️=從無望到有使命:信仰讓人找到存在目的

 

從過去「我是個廢物」到如今「我能幫助別人脫癮」,林志鴻在戒毒重生中心擔任輔導員,從受助者變成助人者。

 

=靈性觀點:

 

信仰不只是赦罪,也是召喚——讓人活出上帝給他的使命與天命,這是長期維持改變的根本動力。

 

6️=饒恕與自我寬恕:從自責中走出來

 

很多癮者在清醒後被罪惡感淹沒,甚至重回舊路。林志鴻曾哭著說:「我這輩子傷過太多人,不值得被饒恕。」但信仰告訴他:「神已饒恕你,你也要饒恕自己。」

 

=心理與靈性交叉觀點:

 

自我寬恕是心理療癒的重要階段,而基督信仰中的赦罪恩典成為實現這一點的靈性力量。

 

7️=意志與行動的結合:不是靠自己,而是靠神

 

林志鴻說:「我靠自己百次戒毒百次失敗,但現在,我每天靠著主的話語與同伴的扶持,才能站穩。」

 

=心理與靈性互補:

 

心理學強調意志、自我控制;靈性信仰則強調「倚靠更大的力量」。兩者結合,能提升行為堅持力。

 

8️=儀式與規律:屬靈生活的生理調節功能

 

每天固定讀經、禱告、參加小組,不僅是靈性操練,也是一種建立「身心穩定節奏」的方式,對於戒癮者尤其關鍵。

=生理與心理整合觀點:

 

規律生活會幫助穩定神經系統與情緒波動,是生理復原的重要元素。

 

9️=從過犯中學習:轉化痛苦為成長資源

 

林志鴻常對戒毒學員說:「我曾經比你們還糟,但現在能站在這裡,不是因為我多好,是因為神給我機會。」

 

=心理成長觀點:

 

這種轉化被稱為「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是透過痛苦經驗激發內在成熟與使命感的過程。

 

=見證生命:影響他人、改變世界

 

如今,林志鴻不僅自己戒毒成功,更影響無數曾經絕望的靈魂。他常說:「我沒讀什麼書,但我有耶穌,我有故事。」

 

=社會與靈性整合觀點:

 

見證生命的改變,是福音的活教材,也是推動社會復原的關鍵力量。

 

#結語:新造的人,不只是可能,是正在發生的奇蹟

 

我們時常以為人很難改變,尤其是那些深陷犯罪與癮癖的靈魂。但當一個人真正經歷神的愛,從心底看見自己不是「垃圾」,而是「蒙愛的兒女」,那一刻起,他就踏上了一條「新造之路」。

 

如同《哥林多後書5:17》所言:「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這句話,不只是屬靈的安慰,更是數以萬計真實改變的故事寫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