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405從精神醫學和基督信仰的角度,看聖經中的約伯 【楊聰財專欄】

250404基督教論壇報梁敬彥聖經 A4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簡介

 

-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 楊聰財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 臨床教授  

 -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www.yang1963.com.tw/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music/%E5%8E%9F%E8%81%B2-%E6%B4%8B%E8%94%A5-7330226511817100038 

 

=Q4=

請問醫師,你從精神醫學和基督信仰的角度,你怎麼看聖經中的約伯,能在飽經苦難之後,依然持守基督信仰?後來還能宣告,從前我風聞有你?現在我親眼見你?

=A4=

  

@主標題:在風暴中與神相遇──從精神醫學與基督信仰看約伯的苦難與重生

 

#副標題一:引言──苦難,信仰與人的極限交界

 

人生中最深的掙扎,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那份「為什麼」:為什麼是我?為什麼這麼痛?為什麼神沉默?

 

《約伯記》揭示了一個敬虔之人失去一切後,如何在混沌中掙扎、質問、安靜、再信靠的歷程。現代精神醫學能幫我們理解他的心理變化,而基督信仰則揭示

靈性的力量。本文將從這兩大觀點出發,探討人如何在絕境中,看見神、認出自己,進而經歷轉化與重建。

 

#副標題二:約伯的故事──歷經極限苦難的義人

 

約伯,一位生活在東方的敬畏上帝、遠離惡事的富有義人。某日,他突然失去了所有兒女、財產、健康,甚至連朋友與妻子也質疑他的信仰。他曾質問神、詛咒自己出生,進入深刻的靈魂黑夜。

 

但最終,他說出:「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見你。」(約伯記42:5)這句話,不僅是靈性的昇華,也是心理整合與信仰成熟的標誌。

 

#副標題三:具體案例──現代版的約伯:高醫師的故事

 

=人物:高志恩(化名),48歲,台北某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

=時間:2021年至2023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教會小組、榮總身心醫學科病房

=件:突如其來的職涯打擊、家庭變故、健康危機

=物品象徵:一本破舊的《聖經》、母親的手寫禱告卡

 

高醫師原是前途光明的醫學中心醫師,並於教會中熱心服事。2021年初,他突然被誣陷為對病人用藥不當,雖最後證明清白,卻已被降調。

 

同年母親中風、妻子提出離婚,孩子與他疏遠,他自己也罹患罕見的免疫疾病,面部潰瘍痛苦難當。他一度罹患重度憂鬱症,甚至產生輕生念頭。

他形容那兩年為:「沒有光,連神都沒聲音。」

但在一次住院後,他看見母親留下的那張禱告卡:「神的恩典夠你用。」他開始每日默想《約伯記》,從與神辯駁到沈默,最後,他在深夜禱告時說:「主啊,我不再問為什麼,求你與我同在。」

 

2023年,他重返教會、重新進入精神醫療團隊,並寫了一本書《從風聞到親眼:醫師的信仰之路》。

 

#副標題四:十個重點內容與分析(整合五面向)

 

一、苦難不代表神的懲罰,而是靈性的曠野旅程

1• 靈性觀點:神許可試煉,非為毀壞,而是淬鍊靈魂。

2• 心理觀點:創傷後成長(PTG)需要信仰作支柱。

3• 約伯與高醫師都經歷「神的沉默」,但最終遇見「神的臨在」。

 

二、心理崩潰並非信仰的失敗,而是人性的真實

1• 約伯多次質問神、咒詛自己,並非不敬虔,而是進入哀悼與悲傷歷程。

2• 心理學:Kubler-Ross的哀傷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與約伯的心境重合。

 

三、靈性對心理的支持作用顯著,有助恢復意義感

1• 生理面:靈性活動能活化副交感神經,減低焦慮與發炎反應。

2• 心理面:信仰提供意義框架,幫助患者從混亂中重建內在敘事。

 

四、友誼與社會支持的重要性——勝過論斷

1• 約伯的三位朋友本應陪伴,卻反成加害者。

2• 現代精神醫學強調:「共感式支持」而非「責備式忠告」。

3• 社會面:支持系統影響康復速度與持久力。

 

五、精神疾病與信仰可以共存,不必互相排斥

1• 高醫師的憂鬱症讓他學會「靠恩典活著,而非表現」。

2• 精神醫學:宗教與心理治療並行,能改善依附關係與自我價值感。

 

六、生理疾病與情緒苦痛常交織,需整合治療

1• 約伯滿身瘡癬象徵壓力與免疫系統失衡。

2• 生理面:壓力荷爾蒙(Cortisol)過高,會削弱免疫力。

3• 高醫師的免疫疾病與生活壓力密切相關。

 

七、神的沉默,是靈命深化的階梯

1• 「風聞」是理智信仰,「親眼」是經歷信仰。

2• 信仰歷程不止是邏輯認同,更是關係建立。

3• 約伯的轉捩點在於**「不再需要答案,只渴望神的同在」**

 

八、屬靈重建與心理復原並進,才能迎向新生

1• 約伯後期雖未得答案,卻進入更深的安息。

2• 心理療癒:放下掌控感、接納苦難、重塑自我敘事。

 

九、信仰不只是安慰劑,而是生存動力的根源

 

1• 高醫師說:「我不是靠盼望事情變好,而是知道神與我同行。」

2• 這種靈性信念能轉化無助感為依附感,是精神康復的關鍵。

 

十、見神的臉,是苦難中最深的禮物

 

1• 當我們不再只是**「風聞」上帝,而是「親眼」經歷祂**

2• 即使環境未改變,內心卻已從廢墟中長出信心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副標題五:跨越苦難──精神醫學與靈性關懷的融合視角

 

現代精神醫學已開始重視「靈性關懷」對病患心理健康的影響。多篇實證研究指出:

 

A• 信仰與冥想能降低焦慮與憂鬱指數

B• 靈性支持小組能提高抗壓力與治療依從性

C• 像高醫師這樣有深層靈性覺醒的人,往往復原力更強

 

基督信仰提供的不只是「解釋」苦難的神學,而是讓人進入苦難卻不被擊潰的「力量來源」。

 

#副標題六:結語──從風聞到親眼:你的信仰之旅在哪裡?

 

約伯的故事與高醫師的見證告訴我們:

 

信仰不是讓我們避免風暴,而是賜我們在風暴中站立得住的力量。

如果你正處於生命黑夜,願你記得這句話:「祂未必馬上帶你離開風暴,但祂一定會在風暴中與你同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