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409 Love Story Book愛是一個故事 26種愛情關係新理論
【文章標題】 重新書寫你與伴侶的愛情故事劇本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您
【前言】
「如果愛是一個故事,你的故事是什麼?」這句話,來自心理學大師羅伯.史登堡(Robert Sternberg)的經典著作《愛,是一個故事》,掀開了我們對愛情全新的詮釋之道。在這個多元價值交織的世代,愛早已不再是一種單一的情感模式,而是由每個人內在的經驗與期望共同編織的故事劇本。
本篇文章將結合史登堡的26種愛情故事理論,融合愛情三角形理論,並從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四個面向深入解析,幫助你重新認識自己在愛情中的角色與需求。文末並將舉出一個真實改編的案例,讓理論貼近生活實感。讓我們一起走入愛的劇場,重新書寫屬於你的愛情故事。
【一、愛情是內心劇場的投影】
每段關係,都是內心故事的延伸。史登堡提出26種愛情故事,包含「園丁故事」、「戰爭故事」、「師生故事」、「旅程故事」等,每一種都代表人對愛的理解與需求模式。
舉例來說:「園丁故事」中的人傾向細膩耕耘愛情、持續澆灌;而「戰爭故事」中的人則相信愛情是一場征服與防禦的戰場。若彼此的故事不相容,關係便容易陷入張力與失落。
【二、愛情三角形理論:親密、激情、承諾】
史登堡進一步以三個要素來架構完整愛情:親密(情感連結)、激情(吸引與渴望)與承諾(長期承諾)。不同愛情類型,取決於這三者的比例組合。圓融愛(親密+激情+承諾)被視為最完整的愛。
然而,愛並非只有一種樣貌。即使缺乏某一元素,也可能形成屬於個人風格的穩定關係。關鍵在於兩人是否能對自己的需求坦誠理解,並能尊重彼此的期待差異。
【三、認識自己的愛情故事】
我們習慣將戀愛歸因於「命運」、「感覺對了」,但實際上,多數人早在童年時期就內建了愛的故事模板──這可能來自父母的婚姻模式、流行文化、早期戀愛經驗。
=自我探索的第一步是誠實面對:
1• 我在愛情裡想扮演什麼角色?保護者、被照顧者、引導者?
2• 我相信愛需要經營?還是期待自然發展?
3• 我害怕親密?還是渴望被全然了解?
這些答案決定了我們的吸引力與親密方式,也解釋了為何某些人總是遇到相似的感情困境。
【四、生理面:大腦與荷爾蒙的愛情密碼】
愛情不只是心理感受,更是一種腦神經與荷爾蒙交織的反應。多巴胺(dopamine)使人心跳加速、臉紅心跳;催產素(oxytocin)強化親密與信任;而血清素(serotonin)在熱戀期常常下降,使人難以冷靜理性。
不同愛情故事可能與生理機制互相牽引。例如,傾向「幻想故事」的人可能多巴胺活躍,追求浪漫刺激;而偏向「依附故事」的人則對催產素較敏感,更在意安全與連結感。
【五、心理面:依附理論與自我認同】
依附理論指出,人們的愛情模式源於與照顧者的早期互動,可分為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等。這些模式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如何看待愛、表達愛與回應衝突。
例如,安全型的人容易建立「園丁式」關係,願意耕耘也懂得尊重;而焦慮型者可能傾向「受害者故事」,容易過度依賴並懷疑自己是否被愛。
愛情,也是自我探索的旅程。透過愛,我們看到自己的慾望、恐懼與未被療癒的傷。
【六、社會面:文化、階級與愛的劇本】
社會文化深深形塑我們的愛情期待。流行劇、電影、社群媒體強化某些「理想愛情劇本」──從一見鍾情的浪漫到高富帥與白富美的組合。
而不同階級、教育背景也會影響愛情故事的選擇。例如,中產階級較容易建立「事業夥伴式」愛情故事,重視目標一致與經濟合作;而階級壓力大的族群,則可能重複「犧牲式愛情」,以愛為名壓抑自我。
唯有覺察這些文化劇本,才能撕下「愛情標籤」,寫出屬於自己的劇情。
【七、靈性面:愛的終極意義】
靈性不只是宗教信仰,而是關於「我與世界的關係」。愛,可能是一種療癒、一種使命、一種讓人成為更完整自己的旅程。
許多靈性導師強調「愛不是擁有,而是看見」,當我們不再將愛情視為滿足自我的工具,而是相互成全的途徑,關係將進入更高層次。
「花園故事」與「老師故事」的愛情,往往與靈性的成熟有關──一方協助另一方成長,彼此共同學習。
【八、具體案例:「玫瑰花園的守護者」】
=案例人物:林雨柔(女,33歲,台北市,中學美術老師)與趙子齊(男,35歲,建築師) 相識地點:2019年夏日的花藝課程 時間:2019~2024年
=故事背景: 雨柔從小看父母在日常中細水長流地互相關懷,她內化了「園丁故事」──相信愛是日復一日的灌溉。她擅長營造氛圍、記住對方喜好,對於小事極為在意。
而子齊則是典型的「事業故事」型角色,認為愛情應以共同目標為核心。他欣賞雨柔的溫柔與細心,但總認為她「太在意枝微末節」。
兩人在初期熱戀時,激情與親密兼具,但進入第三年後,子齊忙於接案,無暇經營日常儀式。雨柔感受到疏離,陷入「付出無回報」的情緒漩渦。
=轉折點:
2022年冬天,雨柔閱讀《愛,是一個故事》,驚覺自己原來不自覺地期望子齊也用「園丁故事」的方式愛她。她開始嘗試理解子齊的「事業故事」,發現他透過與她討論未來藍圖的方式,也是在表達愛。
她們開始定期討論彼此的愛情故事、在三角理論中找尋平衡點:子齊努力在忙碌中保留週五「玫瑰日」──送一朵花,聊聊彼此的故事;雨柔則更能欣賞子齊在「承諾」上的穩定與努力。
2024年,他們攜手在台南開了一家結合建築與藝術的文化空間──「愛的劇場」,並舉辦愛情故事沙龍,鼓勵更多人寫出自己的愛情劇本。
【九、十個重點內容整理】
1. 愛情是故事而非命運: 每段關係反映一種內在敘事。
2. 26種愛情故事代表不同戀愛模式: 包含園丁、戰爭、幻想、恐怖等型態。
3. 愛情三角形理論強調三元素平衡: 親密、激情、承諾是愛的三基石。
4. 認識自己的故事有助於關係選擇與調整: 覺察讓人有選擇權。
5. 生理面影響愛情行為: 荷爾蒙影響激情與依戀反應。
6. 心理面呈現依附模式與過往經驗影響: 愛情是個人心理結構的外在化。
7. 社會文化型塑戀愛期待與框架: 必須覺察影響,擺脫制約。
8. 靈性層次提升愛的成熟度: 從佔有轉為成全,從需要轉為理解。
9. 實際案例展現故事轉化可能: 雨柔與子齊透過理解與協調,完成愛的重構。
10. 愛的自由在於能「選擇故事」: 知道故事,就能不被故事控制。
【結語】
愛情,不再只是「發生」的劇情,而是我們「選擇」去演的劇本。史登堡的《愛,是一個故事》提供我們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在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期望。
唯有認識自己,理解對方,擁抱彼此的不同敘事,我們才能走出一段真正屬於彼此的愛情旅程。在人生的舞台上,不論你是哪一種故事的主角,只要你願意寫、願意修,你就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幸福劇本。
——愛,是可以被書寫的故事。
@重要參考資料
=B= 愛,是一個故事─26種愛情關係新理論Robert Sternberg譯刁筱華出遠流 1999/10/01 |
=內容簡介 如果愛是一個故事,你的故事是什麼?本書中最重要的觀念是:知道你自己的故事和伴侶的故事能造就或毀滅一段關係。或許你的故事是:愛是一座花園,但你的伴侶認為愛是一場戰爭,如此一來,你倆的愛情故事並不看好。或許你認為自己在愛情關係中是個學生,而你的伴侶喜歡在關係中扮演老師角色,那你們的故事彼此互補,前途看好。
史登堡博士檢視二十六種愛情故事,幫助你發現你的故事是什麼、你在關係裡尋找什麼、什麼樣的故事適合你、什麼樣的故事可能造成災難。看完本書,你能發現你的故事,以全新的角度看你自己的愛情生活。
在這本立新論的書中,羅伯.史登堡告訴你如何發現你的愛情故事及如何以全新角度讀你的關係。什麼使我們愛上某些人而排斥他人?什麼使有些關係運作平順而有些關係敗壞?作者藉著顯示「我們創造的關係視我們攜帶的愛情故事而定」給我們上述問題的新答案。
以深入的研究和實際的調查,作者定出二十六種愛情故事──包括幻想故事、事業故事、蒐集故事、恐怖故事,及許多其他故事──每一種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這些是引導我們伴侶選擇的先入概念,而唯有藉著明白我們有的愛情故事,我們才能獲得創造更美滿、長久關係的自由。要是我們始終不知我們的故事,我們可能一次又一次重複相同的錯誤。但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光明訊息就在於:儘管故事推動我們,我們能修正它們、學習選擇故事與我們相合的伴侶。
每章中的評量項目幫助你看出你和你的伴侶擁有何種故事。你是旅行者、園丁、老師、或其他角色?本書告訴你如何發現。 「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夫婦、單身者、婚姻顧問都應該讀。」──Kirkus Reviews |
最近要借這本書:「愛,是一個故事─26種愛情關係新理論」,在別的書上看到這本絕版書的介紹。 「作者Robert Sternberg列舉了二十六種不形式的愛情故事,從根本上來說,婚姻的成功取決於夫婦對彼此的信心,以及如何透過"複述故事"強化這種信心。」
|
愛情三角形理論:是最完整的愛嗎? |
史登堡教授(Robert Jeffrey Sternberg)在1986年提出「愛情三角形理論」,這理論被視為解釋愛情最完整的理論。然而,若是不符合「愛情三角形理論」還能稱得上完整的愛嗎?讓我們來重新審視這個理論,並探索人們應該如何尋找屬於自己的愛情。
愛情三角形理論主張,愛情必須擁有三種要素:親密、激情與承諾。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每對情侶都需要遵循這個模式才能擁有完整的愛?我們是否應該將愛情的多樣性納入考量,例如只有親密或只有承諾的愛情形式呢?
首先,親密是關係中建立深刻情感連結的要素。但有些人可能更重視友誼般的親密關係,而非戀愛中的親密。他們可能發現透過友誼建立的情感更持久,比起短暫的戀情更令他們感到幸福。因此,當我們不將愛局限在戀愛關係時,便能夠開拓更多元的幸福可能。 其次,激情是愛情中常常令人陶醉的部分。然而,一見鍾情或浪漫的愛情不一定會持續,且在某些情況下,激情可能會漸漸消退。這並不代表沒有激情的愛情就不是幸福的。反而,許多長久的關係可能缺乏一見鍾情的瞬間,卻因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連結而顯得穩固和幸福。
承諾是愛情中的重要基石,它代表著雙方對關係的負責任。然而,有些人可能害怕承諾,因為他們認為這會束縛他們的自由。這樣的人也可能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只是他們對於承諾的意義和程度有所不同。
那麼,不屬於「愛情三角形理論」的愛還能算是完整的愛嗎?我想是可以的!愛並不需要符合某個特定的模式,而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對於愛情的需求和定義各不相同,有人喜歡細水長流的友誼之愛,有人追求激情洶湧的浪漫之愛,還有人可能在快速的愚蠢之愛中找到自己的幸福。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擁抱愛情的多樣性。
當然,這不代表愛情三角形理論毫無價值。它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框架,幫助人們了解愛情的不同面向。但這只是愛情的一部分,而非唯一的指南。只要我們找到了真正讓自己幸福的方式,無論是何種愛情形式,都值得我們珍惜和追求。讓我們敞開心胸,追求屬於自己獨特的戀愛關係。 我們的老朋友史登堡在一九八六年提出「愛的三角理論」,這在各種關於愛情的討論中大概都看得到。在史登堡的理論中,愛情有三個組成要素,而這三個要素形成一個三角形: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決定/ 承諾(decision/commitment)。 而後「愛的三角理論」又出現了八種延伸類型: 一、只有親密要素—喜歡(liking) 二、只有激情要素—迷戀愛(infatuated love) 三、只有決定/承諾要素—空洞愛(empty love) 四、親密+ 激情要素—浪漫愛(romantic love) 五、親密+ 承諾要素—溫情愛(companionate love) 六、激情+ 承諾要素—愚蠢愛(fatuous love) 七、親密+ 激情+ 承諾要素—圓融愛(consummate love) 八、缺乏任何要素—無愛(nonlove) 雖然史登堡這樣認真地將愛情一一分類,但我們對於「愛」的印象或想像多半集中在「浪漫愛」這個概念上,在愛情中最期待浪漫,也認為浪漫是相愛及維持關係的要素之一,似乎不夠浪漫或者不會浪漫就等於對方愛得不夠。 但是,浪漫在感情中真的有這麼重要嗎?還有,浪漫的定義是什麼,這就跟美一樣也難有普世一致的標準;你可能覺得在室外淋雨彈吉他唱情歌獻給另一半很浪漫,他可能覺得求婚時端出一克拉的鑽戒更浪漫,或者七老八十、滿頭白髮時還一起牽手散步最浪漫。所以有人能夠更詳細地定義「浪漫」嗎? 一九八五年,一位心理學家艾佛瑞爾(James R.Averill)勇敢地將浪漫分解出四個組成要素:將所愛的人理想化、開始得突然、生理反應、願意為所愛的人奉 獻。 一、將所愛的人理想化: 這是非常常見的狀況,我們看到一個人的時候,通常會先看他的外表,然後就開始從這個外表幻想出一個故事,而且也常會將故事想得很遠很美好。 二、開始得突然: 也就是「一見鐘情」啦!但一見鐘情的故事不會人人發生,曾有美國學者對一見鍾情很好奇,就跑去找了一群談戀愛的大學生。「來、來,你們說一下你們多少人是一見鐘情的?」他就這樣問了一下,結果大概只有百分十六的比例。 所以一見鐘情不是沒有,不過是真的罕見。但在一百部浪漫愛情片中,不會只有十六部是一見鐘情的,大部分都是一見鐘情,所以就會有個比例尺的問題,你會忘記電影是誇大的,認為大部分的浪漫愛情應該是一見鐘情,所以我這個一定不是真愛啦!我第一眼都沒有好好看到他,看到他我也沒感覺呀!如果你真心這樣相信,我想你是電影看太多了。漫畫看太多了 三、生理反應 就是見到自己喜歡的人會開始臉紅心跳,腦中一片空白,做出手腳不協調的動作,講話也開始結結巴巴……這些生理上的反應。許多影視作品都有這種主角見到心儀對象,然後完全手足無措的冏狀態。有人甚至光是在腦中想到喜歡的人就會癡癡地笑出來,或是自言自語,念到對方的名字也會油然而生一種莫名的幸福感。 這種「滿溢出來的幸福」如果能和對方共享,那大概是真的讓人「只羨鴛鴦不羨仙」。當然也有愛得死去活來、「沒有妳我活不下去」的那種,像發瘋一樣,這也是一種強烈的生理反應。一般來說,愛情的生理反應是情感方面的,不過也有的會發展到性幻想或產生性的衝動,希望能跟對方發生進一步的交流。 四、願意為所愛的人奉獻 這在戰爭時期或特殊情況的時候會發生,現在是太平時代,你會為對方犧性什麼、奉獻什麼?你是學生的話,頂多為他上課抄筆記或是作弊(老師強調:千萬不可以),還會為他作什麼?不然就是替他夜排搶票,或者周年慶時你前一天晚上替他去排隊搶第一個特惠組吧! |
Love Is A Story
長久下來,人失去了主導愛情的力量,只能任由愛情擺佈。 人若無法做自己的主人,最後終將失去所有關係。 然而,主動地創造愛情是有條件的。 首先必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愛情觀點,並衡量自己適合與哪一種類型的人共築愛情故事。 對於正處在愛情關係中的人而言,了解自己及伴侶對愛的認知有助於增加彼此的感情。 當然,愛情故事的元素不只是愛,它還包括了基本的生活事宜,如生活習慣、經濟條件、及處事態度等................... 以往被視為破壞浪漫氣氛的因素。 事實上,許多的愛情問題都導因於這些看似俗氣卻具殺傷力的事情。 史登堡博士以深入的研究和實際的調查,定出26種愛情故事==== 包括師生故事、蒐集故事、恐怖故事、花園故事等等,經過作者精闢的分析,每一個故事都有其獨特的思想與行為模式,也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檢視26種愛情故事,將幫助你發現您的故事是什麼、您在關係裡尋找什麼、什麼樣的故事適合您、什麼樣的故事會帶來和諧、什麼樣的故事可能造成災難。 正如作者所言,本書只是他研究愛情的暫時性成績,而非完整理論的最終陳述。它是為每個對愛情有興趣的人而寫的,它對傳統愛情問題提供一些可能性解答,最重要的是拓展您對愛情觀點的思考向度。 如果我們始終不知道自己的故事,我們可能一次又一次地重蹈覆轍。閱讀本書,您會發現自己的故事需要哪些元素、您選擇的伴侶需要哪些特質、兩人的互動模式如何設定。新世紀的愛情觀不再是盲目地追求一份世俗化的標準幸福,而是清楚自己的特質、明白自己適合扮演的角色,享受兩人世界裡的愉悅,卻同時保有自我。 心甘情願的付出、以感恩的心情接受,才能在關係裡悠遊自在,也才能使愛的活泉遠源流長。 |
愛,是一個故事 以創見「智慧三元論」享譽國際、當今研究創造力權威的羅伯‧史登堡(Robert J. Sternberg)教授,嘗試以心理計量學研究「愛」。在這本立新論的書中,史登堡博士檢視二十六種愛情故事,幫助你發現你的故事是什麼、你在關係裡尋找什麼、什麼樣的故事適合你、什麼樣的故事可能造成災難。看完本書,你能發現你的故事,以全新的角度看你自己的愛情生活。 |
=重新認識愛情中陌生的自我 先做自己再做情人,蕭淑月剖析愛情三元素「親密、激情和承諾」如何影響你的愛情,如何透過重新認識自我、親近自我,找到最適合與最舒服的愛情。 我們擅於開始愛情,也總是耽溺於愛情的迷眩時刻,卻對迷眩過後的真實世界束手無策。有時我們奮不顧身地靠近對方,而與自己漸行漸遠;又有時,冷漠孤絕地往反方向逃,恐懼失去自己;更有時,我們無法承諾,無力承擔未知與未來。 除了以常見的「依附理論」解析愛情,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史登堡(Sternberg)提出「愛情三元論」:親密、激情和承諾,認為每段關係在這三個元素中的比例各有不同,隨著關係的發展,比例也跟著改變,而每個人在進入一段感情之前,就有自己對每個元素的需求與定義,在愛情中屬於怎麼樣的依附類型?對親密有什麼期待與擔憂?遇到相處摩擦時,容易做什麼反應? 成為情人之前,若能先做自己的親密夥伴,靠近自己、瞭解自己的依附類型,以及在愛情三元素中的比重與需要,當進入一段親密關係後,透過持續的討論雙方彼此的異同,試著磨合而走向長久;或理解彼此差異過大而選擇分手,都會讓愛情成為一種學習,累積出找到下一段幸福的能力,而非在分手時,面對一顆無法撫平的受傷之心。 |
海苔熊將從三個童話故事裡,看見愛情中有韌性的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一直以為自己放不下的是某一個人,所以花好多的時間在想如果他能夠怎麼樣怎麼樣,我就可以終於原諒或放下了,但後來不論他做或者是沒做,你可能還是卡在那個地方,這時候你才發現,原來你才是自己的荊棘。 童話故事,看起來下詛咒的是女巫、被解救的是公主,所以如果你這一生被某個詛咒給困住,看起來只能夠期待有某個王子降臨,才夠幫你你脫離那個悠長的夢境。 但還有一種可能是,其實自願沉睡的是自己,因為你知道只要繼續作夢就不會醒,只要繼續裝忙,就可以不用去面對生命當中真正困擾的重量,所以圍繞在身邊的那些荊棘,其實是用來抵擋其他人入侵,好讓你可以活在某一種假裝和面具裡。 帶著你看懂「童話故事」,當你終於願意從那些虛假的夢境裡面甦醒,願意放棄現在你所習慣的那些痛苦,你內心某一個部分,才能夠從長長的沉睡裡面醒來,繼續他原本,應該做的那些生命的本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