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312 Psychology Personality Book讓天賦自由 【楊聰財專欄】@ TOPIC=讓天賦自由:發掘熱情,成就自我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

 

#目錄

 

1.  引言:你的天賦,等待自由綻放

2.  探索天賦的本質:天生還是後天?

 

3.  熱情與天賦的交匯點

4.  心理與生理因素對天賦發展的影響

 

5.  社會環境如何塑造個人的天賦

6.  精神與靈性的自我實現

 

7.  找到自己的天命:一個案例分析

8.  打破社會框架,勇敢選擇自己的道路

 

9.  如何培養天賦,讓熱情成為職業

10. 結論:讓天賦自由,創造不凡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你的天賦,等待自由綻放

 

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天賦,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夠發現它並加以發揮。《讓天賦自由》一書指出,天賦不僅僅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更是一種需要發掘與培養的能力。許多人因為社會價值觀、教育體制和家庭期望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導致他們無法真正發揮潛能,最終過著平庸甚至痛苦的生活。

本書透過多個真實故事,提醒我們「找到自己的熱情,一切都會改變」。本文將從生理、心理、社會和精神靈性的多重角度,探討如何讓天賦自由,並透過一個具體的案例,說明找到天命對一個人生命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索天賦的本質:天生還是後天?

 

許多人會問:「天賦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的?」事實上,兩者兼具。研究顯示,每個人確實擁有特定的基因傾向,使某些能力更容易發展,例如有些人對數字特別敏感,而有些人則天生具有音樂天賦。然而,後天的努力、環境和機會,才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發揮天賦的關鍵因素。

 

舉例來說,兩位擁有相似音樂天賦的孩子,若一位成長於音樂世家,另一位則來自重視學業但缺乏音樂資源的家庭,兩人的音樂發展很可能會有顯著差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熱情與天賦的交匯點

 

天賦與熱情的結合,是個人發展的關鍵。許多人誤以為擁有天賦就足夠,然而,真正的成就來自於熱情驅動的持續努力。當一個人熱愛某件事時,他會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進而精進技藝,創造價值。

 

例如,許多成功的藝術家、運動員或企業家並非天生最具天賦的人,而是那些願意投入無數時間與努力的熱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與生理因素對天賦發展的影響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自信、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和心理韌性(Resilience)是開發天賦的重要因素。許多人因為害怕失敗或自我懷疑,而放棄了追求天賦的機會。

 

#生理層面則包括大腦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和身體狀態對表現的影響。例如,研究顯示,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飲食可增強大腦學習能力,促進創造力和專注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會環境如何塑造個人的天賦

 

家庭、教育、職場和文化環境,對於個人天賦的發展至關重要。傳統教育體制強調標準化評量,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多元天賦,導致許多人錯失發掘自我的機會。

 

例如,在某些教育制度中,藝術和體育被視為次要學科,這使得許多擁有藝術或運動天賦的學生無法獲得足夠的發展機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神與靈性的自我實現

 

精神層面涉及人生意義與內在價值的追求。許多研究發現,當一個人找到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業或使命時,他會感受到更深層次的滿足感與幸福感。

靈性層面則關乎對生命的理解和個人的內在對話。有些人透過冥想、信仰或哲學思考,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進而確定人生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到自己的天命:一個案例分析

 

=案例:李文的轉變

 

=背景: 李文是一名45歲的工程師,從小成績優異,但對數學與科學並無特別興趣。他的父母認為工程師是一個穩定且有前途的職業,因此強烈鼓勵他選擇這條路。儘管李文在工程領域表現良好,但他始終感覺缺乏熱情與成就感。

轉折點: 在一次企業培訓課程中,李文發現自己對心理學和人際溝通充滿興趣。他開始自學心理學,參加相關課程,甚至開始在公司內部擔任員工心理輔導。

 

=實踐過程: 李文利用下班時間修讀心理學碩士課程,並在業餘時間參與心理輔導志工。他逐漸發現,與人溝通、幫助他人突破心理障礙,是他真正熱愛且擅長的事情。

 

=結果: 兩年後,他辭去工程師工作,成為一名全職心理諮詢師。他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每天都充滿熱情,並幫助了許多人找到自己的天賦與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破社會框架,勇敢選擇自己的道路

 

許多人害怕改變,擔心跳脫傳統職業會失去安全感。然而,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對自己能力的信心,以及對人生方向的清晰認識。

 

成功的人生並不侷限於單一路徑,關鍵在於找到自己熱愛且擅長的領域,並持續精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培養天賦,讓熱情成為職業

 

1.  探索自己的興趣與熱情

2.  接受挑戰,不畏懼失敗

 

3.  尋找導師與支持系統

4.  持續學習,精進技藝

 

5.  勇敢跳出舒適圈,追求改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讓天賦自由,創造不凡人生

 

每個人都擁有無限可能,關鍵在於是否願意探索自己的天賦,並勇敢地去實踐。《讓天賦自由》提醒我們,人生不是單行道,只要願意,每個人都可以活出真正的自我。

 

讓天賦自由 The Element How Finding Your Passion Changes Everything

肯・羅賓森盧・亞若尼卡Ken RobinsonLou Aronica謝凱蒂

天下文化2022/06/30

人生永遠不嫌遲 人生永遠有夢想

人生不是單行道/線性 青春之泉

內容簡介

  每一個人,在任何時候,只要願意,都可以活出自己!

  四個關鍵問題,決定你是否活出自己

  天資/什麼是你真正的力量所在?

  熱情/哪件事讓你永遠充滿活力? 

  態度/你讓際遇左右生命,還是用態度創造運氣?

  機會/如何為你的熱情找到實踐的管道?

你是否在用自己的人生,實現別人的夢想?

  你是否受限於社會制約,妥協地活著,而非全然地實現自己的天命?

  你是否以自己的期望,限制了孩子的道路?

本書將使你再也無法迴避內心的疑問。

 

  書中59個最真實的生命故事,

  每個人都過著挑戰重重的生活。

  他們的人生絕非坦途,歷經低潮與阻礙,沒有人擁有「完美」的生命,

  但卻曾在某些時刻,體驗到近乎「完美」的境界。

  這些故事的重點不在於他們的成功,而在於――

  你,如何回應內心的呼喚。

  找到你的熱情所在,一切都會改觀!

  歸屬天命,有跡可循,最明顯的就是自由與踏實的感受。

  當你從事自己熱愛又擅長的工作,才可能覺得活出了真實的自我,成為你理想中的自己。 

  你覺得自己做著天生該做的事,也成為你天生該成為的人,這就是歸屬於天命的狀態。                                      

  ――肯.羅賓森

作者簡介

 

肯.羅賓森Ken Robinson

 

  國際知名創新、創造力與人力資源專家。合作對象遍及歐洲、亞洲、美國政府,以及國際機構、世界500強企業、非營利組織和世界頂尖文化組織。他的演說充滿熱情,鼓舞人心,善於以幽默勵志的方式傳遞深奧的知識,廣受歡迎。他告訴全世界讀者,在全球經濟新形勢下,商業、教育與組織的需求應如何變化。

  

  二〇〇三年,因為對文化藝術的卓越貢獻,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爵士。二〇〇五年,他被《時代雜誌》、《財富》與CNN聯合評為「主流之音」。著有《讓創意自由》、《讓天賦發光》、《發現天賦之旅》、《讓孩子飛》等書。

 

盧.亞若尼卡 Lou Aronica

  

  曾創作兩本小說,並與他人合著非文學類作品,包括與拉派爾(Clotair Rapaille)合著的暢銷書《情感行銷的符碼》(The Culture Code,天下文化)。現與妻子凱莉及四名子女居住於美國康乃迪克州。

 

譯者簡介

 

謝凱蒂

 

  美國蒙特瑞國際學院口譯暨筆譯研究所碩士,具多年口筆譯工作經驗,於天下文化出版之譯作包括《和尚賣了法拉利》、《發掘你的太陽魔力》、《拍照前先學會看》、《看到什麼都會畫》、《賈伯斯傳》(合譯)

目錄

推薦序  你就是自己最偉大、最精采的作品 嚴長壽

引言    生命的歸屬      

chapter 1  找出天賦與熱情  

/天命是何物: 我有/我愛/我要/機會在哪裡?

-工作之外也可以找到天命/不能專業 業餘也可以

chapter 2  一定有屬於你的才華  

chapter 3  誰都能飛  

chapter 4  忘我的境界  

chapter 5  尋找讓你看見自己的伙伴  

chapter 6  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chapter 7  幸運來自你的態度

chapter 8  辨認生命中的良師  

chapter 9  人生永遠不嫌遲  

chapter 10 當興趣不能餬口時  

chapter 11 學校的好成績不等於人生的好成績

後記     全體人類都必須活出天命   

謝辭     頒發「特殊服務獎」

 

 

   推薦序

  

   你就是自己最偉大、最精采的作品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台東均一實驗高中/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董事長

 

  真的沒想到,這本《讓天賦自由》會這麼受到歡迎,上市至今,已經突破十多萬本,在書市這麼不景氣的當下,一本書能夠獲得這麼大的注意,應是作者肯.羅賓森爵士寫出我們對教育最普遍的心聲。

  

  我不禁想到,為什麼一位英國學者反省教育的書,會引起這麼大的迴響?閱讀本書,首先我最感到意外的是,我一直以為,教育是台灣獨有的問題,看了這本書,才發現不論東西方、哪種文化背景,教育的改革早已是普世的價值,不獨台灣如此。可是,如果這些先進教育大國的學習方式,都有人提出這麼強烈的反省與批判,向來教育弊病叢生的台灣,不是更應該有改革的空間?

  

  昨天,與今天,一個回顧,一個前瞻,一個是後照鏡,一個是探照燈。我不禁憂心一直重複過往僵化的教育,如何能夠引領台灣走向未來國際社會。於是,我帶著這本書,到處向政府人士建言,希望他們從中找到啟發,點燃一些革命的火種。但可惜的是,就我所能看見的未來,似乎仍然沒有人有辦法讓這艘迷航的大船,成功轉向。於是,我最終只好不得已親上火線,以一種「油煎火燎」的心情,提出我們教育應該不一樣的各種想法。

  

  我深切的感受到,我們過去賴以為核心的教育方法根本是錯的,最後都化約成為「考試」。教育的英文是「education」,其最初是由拉丁文 educare 而來,「e」指的是「出」,而「ducare」意思是「引導」,合起來的意思便是「從裡面抽出」,也就是發展出人的天賦。

  

  但這般宏旨,在我們現有的教育體制中,卻被限縮、化約為一連串的考試及分數。這也難怪肯.羅賓森在演講中不斷提出原本應讓發展天賦的教育機構,卻反過來極為諷刺地扼殺了人類最珍貴的創造力。

  

  喜愛搖滾樂的朋友都知道平克.佛洛依德(Pink Floyd)樂團有一首很有名的歌叫做「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在他們的MV中,有著如工廠般的學校坐著沙丁魚般死氣沉沉的學生,最後他們起身宛如僵屍行走,嘴裡唱著「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在生產線上踩著整齊的步代,最後跌入鐵斗,經過機器絞碎最後被製作成一條條香腸。

  

  這是多麼怵目驚心的教育意象,然而這不正是我們現階段教育活生生的比喻。

  

  我之所以如此大力推薦本書,也可以說是我以切身的經驗出發,不必多說,大家都知道,我是個連大學聯考都沒通過的人,因為考試(我指的是最主流的筆試)訴諸的是強記、強背的能力,偏偏這不是我的強項。然而,我後來進入職場,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獨自摸索,透過工作環境所能提供的條件,努力自我教育,走出文憑的框架,也找到自己最喜歡、最有熱情,且最擅長的工作。

  

  於是我終於發現到,我們的考試考不出品德、責任心、榮譽感、領導力,以及最具關鍵的「無可救藥的使命感」。走出教室,有百分之八十的能力,是學校裡學不到的。但很多人卻誤解,學校教的就是一切,以為分數及文憑代表一個人全部的價值。我甚至遇到很多名校畢業的大學生,也許在校他們是明星,但相處共事之後,結果發現他們很固執、自以為是,原來他一直在一個備受保護的環境成長,成績好固然是優點,但也成為他們人生致命的缺陷。

  

  台灣社會對於學業成績優異的孩子,總是給予過多的關注。每年,我們最關心教育的時刻,大概是各種升學考試放榜的那天,各大媒體以整版整版內容,報導誰是狀元?哪個科系最高分?哪個學校最厲害考上最多台大醫科?長久以來,都只以考試的成果,做為一種虛榮的指標,即使應以技術為本位的職業教育,也走到了另一種偏鋒,像我們的證照制度,立意原本是好的,結果卻讓弱勢更沒有機會翻身,因為現在的證照是「學術門檻很高,技術門檻很低」。也就是,紙上談兵凌駕了實作的基本技能,我們現在創造了很多虛幻的比賽,目的之一是為了讓學校升等,好製造更多學無專精的大學生。

  

  但是,學生何嘗不是這個結構的受害者!教改的重點在家長,如果家長不改變想法,如何可以支持教育全面性的更新變化?

  

  事實上,每個人天生都帶著一個只屬於他個人的天職,時隱時隱,變動不居,有人終其一生都未識其貌,有人幸運地經過一連串的追索最後得以找到自我。

  

  相信讀過《讓天賦自由》這本書的朋友都會同意,少有人能像羅賓森這麼清楚明白界定出一個人找到他自己「天命」歸屬的狀態:「歸屬天命,有跡可循,最明顯的就是自由與踏實的感受。當你從事自己熱愛又擅長的工作,才可能覺得活出了真實的自我,成為你理想中的自己。你覺得自己做著天生該做的事,也成為你天生該成為的人,這就是歸屬於天命的狀態。」

  

  這段話說得太精采了,我們都有一種積極樂觀的信念,相信人可以透過自我創新而重塑自己的命運,他在本書反覆提到一個重點:「找到你的熱情所在,一切都會改觀。」

  

  但最為關鍵的是,沒有人可以告訴你,這個獨一無二,能激發你熱情的「天命」會是什麼。答案,必須回到你的自身尋找。只能回到一個原點:你得傾聽你內心的聲音,回應你內心最深沉的呼喚,認識你自己,找到你的「天賦」,激發無以倫比的「熱情」自我實現。

  

  因為在我心中,每個人最偉大、最精采的作品,就是你自己。

引言  

 

生命的歸屬

  

  幾年前,我聽到一個很棒的故事,之後也很喜歡轉述。有個小學老師正在給一群六歲的孩子上繪畫課,坐在教室後面的一個小女孩平常上課很少專心,在繪畫課上倒是相反。持續二十分鐘之久,小女孩定定坐著,雙手圈著畫紙,完全沉浸於自己的創作中。老師十分驚奇,最後,開口問小女孩在畫些什麼。她頭也沒抬就說:「我畫的是上帝。」老師聽了訝異地說:「可是沒人知道上帝的長相呀!」

  

  小女生說:「等一下就知道了。」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令人想起年幼時期在自己的想像世界裡,我們具有多麼奇妙的自信心,但多數人長大之後便遺失了這樣的自信。你如果問一年級的學生,誰覺得自己有創意,他們全都會舉起手來。而同樣的問題如果問的是大學高年級生,則多半的人都不會舉手。我全心相信每個人都具有無限潛能,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量,但年紀愈長,反而逐漸遠離了這些潛能。諷刺的是,「教育」正是主要原因之一。許多人因而不曾與自己的天賦接軌,因此也無從得知自己其實能創造多高的成就。

  

  從這個層面看來,這些人並不認識自己。

 

  不完美的人生,完美的體驗

 

  我經常往返各處,與世界各地的人合作,對象包含教育機構、企業,以及非營利組織。在我所到之處,總能看到許多學生嘗試規劃未來,卻不知從何做起。我發現憂心的家長試圖幫助孩子,卻反而讓孩子更加遠離他們真正的天賦。這是因為家長有預設立場,認為孩子必須遵循傳統路線才能追求成功。我也發現許多雇主想盡辦法,希望了解員工有哪些多元的才幹,以便盡量善加利用。這一路走來,我看過不知多少人從未真正了解自己獨特的天賦與熱情所在。他們不喜歡目前的工作,卻也不知道做什麼才能帶來成就感。

  

  另一方面,我也看到各種領域的成功人士,他們對工作懷抱熱情,也對自己的選擇毫無懷疑。我相信他們的故事都蘊藏了重要意涵,可以讓我們了解人類的潛能與自我實現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曾在全世界各種場合演講,發現這種故事的說服力最高,能夠讓人意識到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人生、孩子的教育,以及各種組織的運作。

  

  本書包含各式各樣的故事,分別描述了相去甚遠的個人是如何開展他們的創意人生。其中許多人特別為本書接受專訪,訴說他們最初如何認識到自己特出的天賦,又是如何因為做自己喜歡的事,而締造成功的生涯。特別吸引我注意的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多半不曾遵循傳統道路,生涯中充滿曲折、轉彎,與意外。這些受訪者都表示,過去並不曾如此剖析訪談內容所揭露的理念與經驗:真正認識了自己的那一刻;揮灑天賦的過程;家人、朋友、老師給予的鼓勵或阻力;面對重重障礙時,還能堅持下去的憑藉。

  

  他們的故事並非童話,這些人都過著挑戰重重的生活;他們的人生旅程並非輕鬆的坦途,都同樣經歷過低潮與高潮;他們沒有一個人擁有「完美」的生命,卻經常在某些時刻體驗到近乎完美的境界。他們的故事十分精采。

 

  我們必須活出天命

 

  不過,這本書的重點其實不是他們,而是你。

  

  我書寫的目的是為了展現更豐富的人類才能與創造力,同時指出,我們若能與自身獨特的天賦與熱情接軌,將可帶來多大的正面意義。本書探討對生命具有重大意義的議題,針對的不只是我們的生命,還有我們的孩子、學生、工作伙伴的生命。我採用「天命」二字,指稱「喜歡做的事」與「擅長做的事」能夠相互結合的境界。我深信每個人都有必要找到自身的天命歸屬,不只因為那讓我們獲得成就感,更是為了讓人類社群與組織能夠在不斷演進的世界中永續發展。

  

  當今的世界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變化著。面對未來,我們必須以破除舊習的態度,重新認識人類潛能,才有可能因應新時代的生存環境。我們必須重新理解開發人類天賦的重要性,並體認到每個人展現天賦的方式都可能不同。我們必須創造環境,包含學校、職場、政府,讓所有人都能獲得啟發,活出創意人生。我們必須確保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發揮所長,以自己的方式發現天命所在。

  

  本書讚頌人類才華與熱情之多元,令人目不暇給,讚頌人類成長茁壯與開拓生命的非凡潛力,同時也探討人類的天賦在什麼條件之下方得蓬勃發展,或因而逐漸消逝。我們該如何使當下的生命更豐富?面對無法預知的未來,如何以唯一可能的方式做好準備?

  

  為了讓自己與他人發揮所長,我們急需對人類潛能建立更完善的概念,我們必須擁抱天命。

Chapter  1找出天賦與熱情
 
吉莉安才八歲,前途已經出現危機。她的功課一塌糊塗,起碼在學校老師的眼中是如此。她老是遲交作業,筆跡潦草,考試成績也差。不僅如此,她還經常影響課堂的進行,不是動來動去發出噪音,就是猛盯著窗外看,老師得被迫暫停教課,把吉莉安的注意力拉回來,但她卻又開始干擾身邊的小朋友。吉莉安自己倒是一點也不在意,她早習慣被大人糾正,也絲毫不認為自己是問題兒童,但校方卻十分憂心。等到學校發函給家長的時候,事態才開始顯得嚴重。
  
學校認為吉莉安有某種學習障礙,也許比較適合轉往特殊教育學校。當時還是一九三年代,若是現在,吉莉安可能會被判斷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讓她服用利他能(Ritalin)或其他治療過動症的藥物。不過在當時,尚未得知過動症是一種疾病,沒有現成的治療方式,患者也不知道可以用藥物協助治療。
 
吉莉安的父母收到學校信函,擔憂之際也立刻採取行動。媽媽幫吉莉安穿上漂亮衣服和鞋子,綁個馬尾辮子,然後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帶她去讓心理醫師診斷。
 
必須舞動身體才能思考
  
吉莉安告訴我,記憶中,她被帶進一個橡木牆板的大房間,書架上排著皮革裝訂的書,站在大書桌旁邊的是一個身穿毛呢外套、相貌莊嚴的男子。他把吉莉安帶到房間另一端,請她坐在寬大的皮沙發上。吉莉安雙腳幾乎懸空,周遭環境讓她有些害怕。她擔心給人不好的印象,所以把雙手壓在身下坐著,免得自己亂動。
  
心理醫師走回書桌,大約花了二十分鐘詢問媽媽,了解吉莉安在學校的問題,以及學校認為她造成哪些困擾。醫生並非對著吉莉安發問,但一直都注意看著吉莉安,因此讓她感到極度不安與困惑。即便當時年紀還小,吉莉安也了解這個人對她的生命有重大的影響力。吉莉安知道「特殊教育」是什麼意思,她可不想沾上任何一點邊,而且她真的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問題。可是其他人似乎都認為她不對勁,聽著媽媽回答問題的方式,大概連媽媽都這麼想吧!
  
或許我真的有問題
⋯⋯,吉莉安這樣想著。
  
當醫生和媽媽終於談完,醫生從書桌邊起身,走向沙發,坐在小女孩身邊。他說:「吉莉安,妳剛才都很乖,謝謝妳。不過妳還得再乖乖待一會兒,現在我要跟妳媽媽單獨講話,我們要出去幾分鐘。別擔心,我們很快就回來。」

吉莉安有些惶惑地點點頭,兩個大人便讓她獨自坐在那兒。醫生走出房間的時候,傾身把書桌後面的收音機打開。
  
他們一走到外面的走廊,醫生就對吉莉安的媽媽說:「請在這裡站一會兒,觀察她做些什麼。」那兒有扇窗可以看進房間,但吉莉安看不到他們這一邊。幾乎就在同時,吉莉安已經起身,隨著音樂在房間四處遊走。兩個大人靜靜站著觀察了幾分鐘,小女孩的優雅身段讓他們屏氣凝神。任何人都看得出來,吉莉安的動作具有某種渾然天成、甚至可說是原始的成分,而她臉上那樣純然愉悅的神情也再明顯不過。
  
最後,醫生轉頭對媽媽說:「妳知道了吧?林恩太太,吉莉安沒有病,她只是有跳舞的天分,帶她去上舞蹈課吧!」
  
我問吉莉安後來的發展如何。她說媽媽完全按照醫生的建議去做了,她告訴我:「我無法形容那有多棒,我走進那間教室,裡面滿滿都是跟我一樣的人,坐不住、必須舞動身體才能思考。」
  
她開始每週上舞蹈課,每天在家裡練舞。後來,到倫敦的皇家芭蕾學校考試,獲得入學許可。接著進入皇家芭蕾舞團,晉升為獨舞者,到世界各地巡迴表演。這個階段的生涯告一段落之後,她又成立自己的音樂劇場,製作一系列成功的表演,在倫敦與紐約上演。最後,她結識了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並和他合力創造了幾齣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包括「貓」與「歌劇魅影」。
  
前途曾經充滿危機的小女孩吉莉安,最後成為享譽全球的吉莉安.林恩(Gillian Lynne)。她是極負盛名的當代編舞家,曾為無數人帶來歡樂,也為自己累積了財富。這都是因為某個人看進了她的心靈深處,某個人曾經見過跟她一樣的孩子,並且懂得解讀其中的意義。如果換成其他人,或許會讓她吃藥,要求她不要亂動。但吉莉安根本不是問題兒童,也不需要轉到特殊教育學校。
  
她只是需要展現真正的自我。

一輩子都要畫漫畫
 
麥特跟吉莉安有所不同。他在學校向來表現良好,平時成績可圈可點,也都能通過重要考試。問題是,他實在沉悶無聊到了極點。為了娛樂自己,他開始在課堂上畫畫。他告訴我說:「我不停地畫,而且愈來愈厲害,即使不看畫紙也能畫,好讓老師以為我有專心上課。」對他而言,美術課就是盡情揮灑繪畫熱情的機會。「我們在著色本上面著色。我當時想,我沒辦法在線條之內著色,我不要,我無法忍受這種限制!」等到他進了高中,事情突地進展到另一個層次:
  
我們有美術課,同學都呆呆坐著,老師也很無聊,畫具也只是晾在那兒,沒有人去用。所以我就使盡全力畫畫,一堂課畫三十張作品,畫完再一一觀賞,看看像什麼,然後加上標題。〈海草中的海豚〉,好,下一張!我記得自己畫了數不清的作品,最後他們發現我用掉太多畫紙,還出面制止我。
  
這種無中生有的創作讓人相當興奮,隨著技巧逐漸提升,我很高興可以跟自己說:「嗯!這看起來
⋯⋯有一點⋯⋯像它應該有的模樣⋯⋯」但我逐漸發現,繪畫技巧進步的速度開始降低了,所以我把注意力轉而放在情節和笑料上面,我想這樣比較有趣。
  
麥特.葛洛寧(Matt Groening)就是全球知名卡通「辛普森家庭」的原創人。他從其他畫家的作品中獲得真實的啟發,這些人不見得精通繪畫技術,卻善於將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與天馬行空的情節融合在一起:
  
我得到很大的鼓勵,因為我看到畫不好的人卻以此維生,例如詹姆司.桑伯(James Thurber)。給我重要啟發的還有約翰.藍儂。在他的書《藍儂說法》(In His Own Write)和《害群之西班牙馬》(A Spaniard in the Works)裡,都充滿了他樸拙的圖畫,並配上了幽默的文字和瘋狂的故事。有一段時間我都在模仿藍儂。此外,勞伯.柯倫(Robert Crumb,美國著名的地下漫畫大師)也對我有很大的影響。
  
麥特的老師與父母都鼓勵他做其他的生涯規畫,建議他上大學,,找個更實在的工作,即便是他身為漫畫家與製片人的父親也是如此。事實上,直到他進入大學(那是一所既不給成績單、也沒有必修課的非傳統學府),僅僅只有一位老師曾經對他有所啟發:
  
一年級的老師保存了我在課堂上的畫作,她真的保存了好多年。我很感動,你知道,學生人數如此之多。她的名字是伊莉莎白.胡佛,「辛普森家庭」裡的一個角色就是以她命名。

雖然長輩不認同,他卻不氣餒,因為麥特心中十分清楚自己的創造力與熱情所在。
  
小時候一邊玩耍,一邊用恐龍之類的小公仔編故事,那時我就知道自己一輩子都要做這個。我看到大人提著公事包走進辦公大樓,心裡就想:「我沒辦法像他們那樣,我想做的就只有這個。」我身邊的小孩原本都有一樣的想法,長大後卻逐漸改頭換面,嚴肅了起來。至於我呢,我活著就只為了玩耍和說故事。
  
我知道什麼叫做正途,上高中、上大學、拿到證書,然後出社會找個好工作。我也知道這對我來說行不通,我一輩子都要畫漫畫。
  
我在學校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經常混在一起,也把漫畫作品帶到學校,彼此交換欣賞。隨著年紀漸長,我們野心也變大,開始做電影。真的很棒!這也有一部分是補償作用,因為我們不善於人際社交。我們週末不是待在家裡,而是出門做電影。星期五晚上也不看足球賽,而是去附近的大學看非主流電影。
  
我下定決心要靠幽默為生。不過,當時並不認為這樣行得通,以為我會做個爛工作、討人厭的差事。在想像的畫面中,我在輪胎批發店工作,不知道當時為什麼覺得是輪胎批發,但我就是看到自己滾著輪胎到處走,到了休息時間才畫漫畫。
  
事情的實際發展與他的想像相去甚遠。麥特移居洛杉磯,終究有機會在《洛杉磯週報》發表連環漫畫《地獄生活》(Life in Hell),並開始闖出名號。他因而獲得福斯電視網的委託,請他在綜藝節目「崔希烏曼秀」(The Tracey Ullman Show)中創作卡通短片。他向福斯自我推銷的時候,當場捏造出「辛普森家庭」。誰也不相信,他在走進福斯之前,根本完全沒概念。「辛普森家庭」發展成半小時的節目,每週日在福斯電視網播映。直到本書出版之際,已持續十九年之久,還衍生出電影版、漫畫書、玩具,以及不計其數的相關商品。也就是說,「辛普森家庭」已自成一個流行文化帝國。
   
當初麥特如果聽話,去找個「正經」工作,這一切就不可能發生了。

 

尋找內在力量-《讓天賦自由》

「讓天賦自由」,是一本相對簡單的勵志書,裡面透過各式各樣的故事,試圖在向讀者說明「每個人都有天賦」,在這世界上總能找到自己的才華,很可能是在無意間觸碰到,當遇到這樣的機緣的時候,應當努力把握。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個例子:

 

如果你已經50歲,但勤於動用腦子與身體,吃得健康、對生命懷抱熱情。而你44歲的鄰居工作有如死胡同、每天吃兩餐炸雞、不愛費力動腦、舉起啤酒杯就是每天最激烈的運動。我想你一定把他年輕,而且就身體狀況而言,扎扎實實年輕許多。

 

 

 

年輕不是決定是否放棄天賦的理由,也列舉許多年長發光的案例,透過許多的故事,確實閱讀起來更容易,也透過實際上可見到的名人案例,讓我們想像這些成功無處不在,在自己身上也有一定的天賦存在。

 

書中的觀念與想法其實或多或少的指引出該如何尋找天賦,雖然仍有點模糊,但大致自己歸類出三個方向(可參考第四、五、八章):

 

 

 

 忘我的境界:指得是「心流」、「神馳」(flow)的狀態,當處於心流狀態的時候,會完全沒有意識到周圍的時間流逝,完全專注在某件令人自我陶醉的事務上,很可能就是自己的天賦所在。

尋找讓已看見自己的夥伴:天賦未必是獨自一人就可以被「激發」的,通常會需要有「社群」的力量,可能透過相互質疑、鼓勵等,砥礪自己的天賦。展現天賦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大力投入,最後綻放的過程。

辨認生命中的良師:良師的關係可能有很多種,可能是一個楷模、一句話等,未必是有教學關係,而是令人感到啟發的對象。良師可以成為熟知路途的嚮導,看出熱情、認同興趣、並敦促你發揮力量,其中游擊手李斯對羅賓森的對話,也讓我印象深刻。

早在2009年本書就出版了,時至今日許多觀念與想法仍與現在相符,諸如對於學校體制的批判、對於天賦的追求想像等,是本不會被時代所淘汰的書籍。可能也是很多尋找天賦與熱情課程的基底,例如「大人學」所開設的課程。在看完本書後,也發覺與本書概念近乎相似,很可能就是把本書的內容操作化,變成人人可以反思的方法,而這樣的方法,很有意義。

 

找到自己所愛,對於人生旅途上何等重要,也何等幸福,就算不是以此為正職(第十章),也能鼓勵自己在世界上不斷的探索下去。雖然說關於這類心靈勵志的書籍眾多,不過還是會推薦給對於目前生活沒有方向的人閱讀,期許之後可以探求自己內心,讓自己的天賦自由。

關於尋找讓已看見自己的夥伴,其實隨著網路世界的發達,也越來越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們,當遇見了,很可能就會立即明白,我屬於這裡,也就是天賦的聚集之處。

 

另外游擊手李斯對羅賓森的對話簡略內容是,羅賓森在大聯盟出賽時遭受到觀眾的種族歧視,收到了不斷的辱罵與恐嚇,在他表現最糟的時候,游擊手李斯向羅賓森說:「你注定要進入棒球名人堂」,羅賓森回想起這段回憶表示,李斯的鼓勵拉了我一把,當一切希望都消失的時候,他給了我一線希望。

—來自Mauro發佈於Mauro's沙龍 https://vocus.cc/article/6663c4b7fd897800011df6ca

 

相關書訊:
讓天賦自由這一本書,裡面含有許許多多由不同的職業中挑選出有著豐富的「成功實例」,並用這些故事來激勵人心,拿出勇於實現夢想的「機動力」,讓我們了解人生永遠不嫌晚,只要你想做,不管到了幾歲都能做得到,所以並不要輕易的放棄自己,努力是不會背叛自己的。

內容摘錄:
創意與革新的天敵就是「嘗試」,尤其是就個人的成長而言。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認為,你覺得再平凡不過的事,就是你完全不愛花時間去理解的事。P64
任何領域都與創意有關,任何用得上智力的領域,都可以發揮創意。P89
他們之所以能夠釋放潛能,就是因為找到了心中的熱情,並且有機會去實踐這份熱情。P299

我的觀點:
這本「讓天賦自由」內所有的小故事,打破了大家對「成功的人生」的刻板印象,並不是「會讀書的人」才會成功,而那些對讀書此方面不太拿手的人,也能因自己的「天賦」,或者是靠自我的「後天努力」而達成並且實現那所謂「成功的人生」,有如讓天賦自由這本書中有一個小故事,這故事講著一位極為家喻戶曉的一名鼓手「米克.佛利伍」,他的樂團「佛利伍麥克」唱片暢銷到達幾千萬張,但在他就學的期間,他的成績單指出他缺乏智力此問題,為何他會沒因自己的「缺陷」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呢?因為他相信自己,了解自己所應有的才能,沒有因為自己的缺陷而訂定一生這種道理,但最大的原因是因為他不願接受自己是一個「沒用的人」,雖然書是這麼寫的,但我認為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與不願低頭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沒有錯,可是我覺得真正讓他撐過那些艱苦的時段是因為他有著支持、相信他的家人,這個小故事是令我最映像深刻的,因為看著他就學時期那段,就好像看到我似的,我雖然沒有智力缺陷,但我在學習上是也有遇到困難,我也有想辦法去突破,但不僅僅要想辦法突破我在學習上的困難,同時我也有增加我興趣方面的能力,那就是「繪畫」,雖然我畫的不是很好,但我相信在高職的這三年下來,只要我努力就一定會有成果,但是我也要做出一定的努力一定的付出,要是我只是光說說而已或者是想想而已,這樣根本是沒有用的,如果自己沒有去實際的體會到努力的痛苦與艱辛,就無法吸取新知是並且「成長」,因努力而得到成功就有如「存錢」,並沒有存錢月存越少的事情,就算天天存了只是一個小小的一塊錢,但是過了十天就有了十元,一百天就存了一百元,過了一千天就有一千元,過了一萬天就有一萬元,天啊!看此舉力就能得知努力的積蓄是多麼的龐大,由剛剛所舉的例子子可以知道「努力是不會被判我們的」,就算每天做了再少的努力,但是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的原理,只要想起這範例或者是其他的例子,就可以讓我們內心充滿了希望、充滿了可能!學習學的慢並沒有沒關係,最怕的就只是因為「放棄」而不去學習,最後我帶來了泰戈爾中一句名言佳句「人總是要犯錯誤、受挫折、傷腦筋的,不過決不能停滯不前;應該完成的任務,即使為它犧牲生命,也要完成。社會之河的聖水就是因為被一股永不停滯的激流推動向前才得以保持潔淨。這意味著河岸偶爾也會被沖垮,短時間造成損失,可是如果怕河堤潰決,便設法永遠堵死這股激流,那只會招致停滯和死亡。 」不要害怕犯錯,犯錯了改過就好,不要害怕跌倒,跌倒了爬起來就好,不要害怕挫折,受挫折後看開就好,相信自己,做出努力並得到應有的肯定。

討論議題:
學業並非可以訂定人的一生是否成功,才華、創意、天分也都是很重要的,所以請不要忽略我們學生所應有的能力與才華,看到還有得開發的學生,能否請你們支持與教導我們為自己的夢想、自己的未來而前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