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312 Psychology Personality Book讓天賦自由 【楊聰財專欄】@ TOPIC=讓天賦自由:發掘熱情,成就自我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目錄
1. 引言:你的天賦,等待自由綻放
2. 探索天賦的本質:天生還是後天?
3. 熱情與天賦的交匯點
4. 心理與生理因素對天賦發展的影響
5. 社會環境如何塑造個人的天賦
6. 精神與靈性的自我實現
7. 找到自己的天命:一個案例分析
8. 打破社會框架,勇敢選擇自己的道路
9. 如何培養天賦,讓熱情成為職業
10. 結論:讓天賦自由,創造不凡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你的天賦,等待自由綻放
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天賦,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夠發現它並加以發揮。《讓天賦自由》一書指出,天賦不僅僅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更是一種需要發掘與培養的能力。許多人因為社會價值觀、教育體制和家庭期望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導致他們無法真正發揮潛能,最終過著平庸甚至痛苦的生活。
本書透過多個真實故事,提醒我們「找到自己的熱情,一切都會改變」。本文將從生理、心理、社會和精神靈性的多重角度,探討如何讓天賦自由,並透過一個具體的案例,說明找到天命對一個人生命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索天賦的本質:天生還是後天?
許多人會問:「天賦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的?」事實上,兩者兼具。研究顯示,每個人確實擁有特定的基因傾向,使某些能力更容易發展,例如有些人對數字特別敏感,而有些人則天生具有音樂天賦。然而,後天的努力、環境和機會,才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發揮天賦的關鍵因素。
舉例來說,兩位擁有相似音樂天賦的孩子,若一位成長於音樂世家,另一位則來自重視學業但缺乏音樂資源的家庭,兩人的音樂發展很可能會有顯著差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熱情與天賦的交匯點
天賦與熱情的結合,是個人發展的關鍵。許多人誤以為擁有天賦就足夠,然而,真正的成就來自於熱情驅動的持續努力。當一個人熱愛某件事時,他會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進而精進技藝,創造價值。
例如,許多成功的藝術家、運動員或企業家並非天生最具天賦的人,而是那些願意投入無數時間與努力的熱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與生理因素對天賦發展的影響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自信、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和心理韌性(Resilience)是開發天賦的重要因素。許多人因為害怕失敗或自我懷疑,而放棄了追求天賦的機會。
#生理層面則包括大腦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和身體狀態對表現的影響。例如,研究顯示,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飲食可增強大腦學習能力,促進創造力和專注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會環境如何塑造個人的天賦
家庭、教育、職場和文化環境,對於個人天賦的發展至關重要。傳統教育體制強調標準化評量,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多元天賦,導致許多人錯失發掘自我的機會。
例如,在某些教育制度中,藝術和體育被視為次要學科,這使得許多擁有藝術或運動天賦的學生無法獲得足夠的發展機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神與靈性的自我實現
精神層面涉及人生意義與內在價值的追求。許多研究發現,當一個人找到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業或使命時,他會感受到更深層次的滿足感與幸福感。
靈性層面則關乎對生命的理解和個人的內在對話。有些人透過冥想、信仰或哲學思考,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進而確定人生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到自己的天命:一個案例分析
=案例:李文的轉變
=背景: 李文是一名45歲的工程師,從小成績優異,但對數學與科學並無特別興趣。他的父母認為工程師是一個穩定且有前途的職業,因此強烈鼓勵他選擇這條路。儘管李文在工程領域表現良好,但他始終感覺缺乏熱情與成就感。
轉折點: 在一次企業培訓課程中,李文發現自己對心理學和人際溝通充滿興趣。他開始自學心理學,參加相關課程,甚至開始在公司內部擔任員工心理輔導。
=實踐過程: 李文利用下班時間修讀心理學碩士課程,並在業餘時間參與心理輔導志工。他逐漸發現,與人溝通、幫助他人突破心理障礙,是他真正熱愛且擅長的事情。
=結果: 兩年後,他辭去工程師工作,成為一名全職心理諮詢師。他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每天都充滿熱情,並幫助了許多人找到自己的天賦與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破社會框架,勇敢選擇自己的道路
許多人害怕改變,擔心跳脫傳統職業會失去安全感。然而,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對自己能力的信心,以及對人生方向的清晰認識。
成功的人生並不侷限於單一路徑,關鍵在於找到自己熱愛且擅長的領域,並持續精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培養天賦,讓熱情成為職業
1. 探索自己的興趣與熱情
2. 接受挑戰,不畏懼失敗
3. 尋找導師與支持系統
4. 持續學習,精進技藝
5. 勇敢跳出舒適圈,追求改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讓天賦自由,創造不凡人生
每個人都擁有無限可能,關鍵在於是否願意探索自己的天賦,並勇敢地去實踐。《讓天賦自由》提醒我們,人生不是單行道,只要願意,每個人都可以活出真正的自我。
讓天賦自由 The Element How Finding Your Passion Changes Everything 作肯・羅賓森, 盧・亞若尼卡原Ken Robinson, Lou Aronica譯謝凱蒂 出天下文化2022/06/30 |
人生永遠不嫌遲 人生永遠有夢想 人生不是單行道/線性 –青春之泉 |
內容簡介 每一個人,在任何時候,只要願意,都可以活出自己! 四個關鍵問題,決定你是否活出自己 天資/什麼是你真正的力量所在? 熱情/哪件事讓你永遠充滿活力? 態度/你讓際遇左右生命,還是用態度創造運氣? 機會/如何為你的熱情找到實踐的管道? |
你是否在用自己的人生,實現別人的夢想? 你是否受限於社會制約,妥協地活著,而非全然地實現自己的天命? 你是否以自己的期望,限制了孩子的道路? |
本書將使你再也無法迴避內心的疑問。
書中59個最真實的生命故事, 每個人都過著挑戰重重的生活。 他們的人生絕非坦途,歷經低潮與阻礙,沒有人擁有「完美」的生命, 但卻曾在某些時刻,體驗到近乎「完美」的境界。 這些故事的重點不在於他們的成功,而在於―― 你,如何回應內心的呼喚。 找到你的熱情所在,一切都會改觀! 歸屬天命,有跡可循,最明顯的就是自由與踏實的感受。 當你從事自己熱愛又擅長的工作,才可能覺得活出了真實的自我,成為你理想中的自己。 你覺得自己做著天生該做的事,也成為你天生該成為的人,這就是歸屬於天命的狀態。 ――肯.羅賓森 |
作者簡介
肯.羅賓森Ken Robinson
國際知名創新、創造力與人力資源專家。合作對象遍及歐洲、亞洲、美國政府,以及國際機構、世界500強企業、非營利組織和世界頂尖文化組織。他的演說充滿熱情,鼓舞人心,善於以幽默勵志的方式傳遞深奧的知識,廣受歡迎。他告訴全世界讀者,在全球經濟新形勢下,商業、教育與組織的需求應如何變化。
二〇〇三年,因為對文化藝術的卓越貢獻,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爵士。二〇〇五年,他被《時代雜誌》、《財富》與CNN聯合評為「主流之音」。著有《讓創意自由》、《讓天賦發光》、《發現天賦之旅》、《讓孩子飛》等書。
盧.亞若尼卡 Lou Aronica
曾創作兩本小說,並與他人合著非文學類作品,包括與拉派爾(Clotair Rapaille)合著的暢銷書《情感行銷的符碼》(The Culture Code,天下文化)。現與妻子凱莉及四名子女居住於美國康乃迪克州。
譯者簡介
謝凱蒂
美國蒙特瑞國際學院口譯暨筆譯研究所碩士,具多年口筆譯工作經驗,於天下文化出版之譯作包括《和尚賣了法拉利》、《發掘你的太陽魔力》、《拍照前先學會看》、《看到什麼都會畫》、《賈伯斯傳》(合譯)。 |
目錄 推薦序 你就是自己最偉大、最精采的作品 嚴長壽 引言 生命的歸屬 chapter 1 找出天賦與熱情 /天命是何物: 我有/我愛/我要/機會在哪裡? -工作之外也可以找到天命/不能專業 業餘也可以 chapter 2 一定有屬於你的才華 chapter 3 誰都能飛 chapter 4 忘我的境界 chapter 5 尋找讓你看見自己的伙伴 chapter 6 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chapter 7 幸運來自你的態度 chapter 8 辨認生命中的良師 chapter 9 人生永遠不嫌遲 chapter 10 當興趣不能餬口時 chapter 11 學校的好成績不等於人生的好成績 後記 全體人類都必須活出天命 謝辭 頒發「特殊服務獎」
|
推薦序
你就是自己最偉大、最精采的作品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台東均一實驗高中/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董事長
真的沒想到,這本《讓天賦自由》會這麼受到歡迎,上市至今,已經突破十多萬本,在書市這麼不景氣的當下,一本書能夠獲得這麼大的注意,應是作者肯.羅賓森爵士寫出我們對教育最普遍的心聲。
我不禁想到,為什麼一位英國學者反省教育的書,會引起這麼大的迴響?閱讀本書,首先我最感到意外的是,我一直以為,教育是台灣獨有的問題,看了這本書,才發現不論東西方、哪種文化背景,教育的改革早已是普世的價值,不獨台灣如此。可是,如果這些先進教育大國的學習方式,都有人提出這麼強烈的反省與批判,向來教育弊病叢生的台灣,不是更應該有改革的空間?
昨天,與今天,一個回顧,一個前瞻,一個是後照鏡,一個是探照燈。我不禁憂心一直重複過往僵化的教育,如何能夠引領台灣走向未來國際社會。於是,我帶著這本書,到處向政府人士建言,希望他們從中找到啟發,點燃一些革命的火種。但可惜的是,就我所能看見的未來,似乎仍然沒有人有辦法讓這艘迷航的大船,成功轉向。於是,我最終只好不得已親上火線,以一種「油煎火燎」的心情,提出我們教育應該不一樣的各種想法。
我深切的感受到,我們過去賴以為核心的教育方法根本是錯的,最後都化約成為「考試」。教育的英文是「education」,其最初是由拉丁文 educare 而來,「e」指的是「出」,而「ducare」意思是「引導」,合起來的意思便是「從裡面抽出」,也就是發展出人的天賦。
但這般宏旨,在我們現有的教育體制中,卻被限縮、化約為一連串的考試及分數。這也難怪肯.羅賓森在演講中不斷提出原本應讓發展天賦的教育機構,卻反過來極為諷刺地扼殺了人類最珍貴的創造力。
喜愛搖滾樂的朋友都知道平克.佛洛依德(Pink Floyd)樂團有一首很有名的歌叫做「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在他們的MV中,有著如工廠般的學校坐著沙丁魚般死氣沉沉的學生,最後他們起身宛如僵屍行走,嘴裡唱著「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在生產線上踩著整齊的步代,最後跌入鐵斗,經過機器絞碎最後被製作成一條條香腸。
這是多麼怵目驚心的教育意象,然而這不正是我們現階段教育活生生的比喻。
我之所以如此大力推薦本書,也可以說是我以切身的經驗出發,不必多說,大家都知道,我是個連大學聯考都沒通過的人,因為考試(我指的是最主流的筆試)訴諸的是強記、強背的能力,偏偏這不是我的強項。然而,我後來進入職場,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獨自摸索,透過工作環境所能提供的條件,努力自我教育,走出文憑的框架,也找到自己最喜歡、最有熱情,且最擅長的工作。
於是我終於發現到,我們的考試考不出品德、責任心、榮譽感、領導力,以及最具關鍵的「無可救藥的使命感」。走出教室,有百分之八十的能力,是學校裡學不到的。但很多人卻誤解,學校教的就是一切,以為分數及文憑代表一個人全部的價值。我甚至遇到很多名校畢業的大學生,也許在校他們是明星,但相處共事之後,結果發現他們很固執、自以為是,原來他一直在一個備受保護的環境成長,成績好固然是優點,但也成為他們人生致命的缺陷。
台灣社會對於學業成績優異的孩子,總是給予過多的關注。每年,我們最關心教育的時刻,大概是各種升學考試放榜的那天,各大媒體以整版整版內容,報導誰是狀元?哪個科系最高分?哪個學校最厲害考上最多台大醫科?長久以來,都只以考試的成果,做為一種虛榮的指標,即使應以技術為本位的職業教育,也走到了另一種偏鋒,像我們的證照制度,立意原本是好的,結果卻讓弱勢更沒有機會翻身,因為現在的證照是「學術門檻很高,技術門檻很低」。也就是,紙上談兵凌駕了實作的基本技能,我們現在創造了很多虛幻的比賽,目的之一是為了讓學校升等,好製造更多學無專精的大學生。
但是,學生何嘗不是這個結構的受害者!教改的重點在家長,如果家長不改變想法,如何可以支持教育全面性的更新變化?
事實上,每個人天生都帶著一個只屬於他個人的天職,時隱時隱,變動不居,有人終其一生都未識其貌,有人幸運地經過一連串的追索最後得以找到自我。
相信讀過《讓天賦自由》這本書的朋友都會同意,少有人能像羅賓森這麼清楚明白界定出一個人找到他自己「天命」歸屬的狀態:「歸屬天命,有跡可循,最明顯的就是自由與踏實的感受。當你從事自己熱愛又擅長的工作,才可能覺得活出了真實的自我,成為你理想中的自己。你覺得自己做著天生該做的事,也成為你天生該成為的人,這就是歸屬於天命的狀態。」
這段話說得太精采了,我們都有一種積極樂觀的信念,相信人可以透過自我創新而重塑自己的命運,他在本書反覆提到一個重點:「找到你的熱情所在,一切都會改觀。」
但最為關鍵的是,沒有人可以告訴你,這個獨一無二,能激發你熱情的「天命」會是什麼。答案,必須回到你的自身尋找。只能回到一個原點:你得傾聽你內心的聲音,回應你內心最深沉的呼喚,認識你自己,找到你的「天賦」,激發無以倫比的「熱情」自我實現。
因為在我心中,每個人最偉大、最精采的作品,就是你自己。 |
引言
生命的歸屬
幾年前,我聽到一個很棒的故事,之後也很喜歡轉述。有個小學老師正在給一群六歲的孩子上繪畫課,坐在教室後面的一個小女孩平常上課很少專心,在繪畫課上倒是相反。持續二十分鐘之久,小女孩定定坐著,雙手圈著畫紙,完全沉浸於自己的創作中。老師十分驚奇,最後,開口問小女孩在畫些什麼。她頭也沒抬就說:「我畫的是上帝。」老師聽了訝異地說:「可是沒人知道上帝的長相呀!」
小女生說:「等一下就知道了。」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令人想起年幼時期在自己的想像世界裡,我們具有多麼奇妙的自信心,但多數人長大之後便遺失了這樣的自信。你如果問一年級的學生,誰覺得自己有創意,他們全都會舉起手來。而同樣的問題如果問的是大學高年級生,則多半的人都不會舉手。我全心相信每個人都具有無限潛能,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量,但年紀愈長,反而逐漸遠離了這些潛能。諷刺的是,「教育」正是主要原因之一。許多人因而不曾與自己的天賦接軌,因此也無從得知自己其實能創造多高的成就。
從這個層面看來,這些人並不認識自己。
不完美的人生,完美的體驗
我經常往返各處,與世界各地的人合作,對象包含教育機構、企業,以及非營利組織。在我所到之處,總能看到許多學生嘗試規劃未來,卻不知從何做起。我發現憂心的家長試圖幫助孩子,卻反而讓孩子更加遠離他們真正的天賦。這是因為家長有預設立場,認為孩子必須遵循傳統路線才能追求成功。我也發現許多雇主想盡辦法,希望了解員工有哪些多元的才幹,以便盡量善加利用。這一路走來,我看過不知多少人從未真正了解自己獨特的天賦與熱情所在。他們不喜歡目前的工作,卻也不知道做什麼才能帶來成就感。
另一方面,我也看到各種領域的成功人士,他們對工作懷抱熱情,也對自己的選擇毫無懷疑。我相信他們的故事都蘊藏了重要意涵,可以讓我們了解人類的潛能與自我實現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曾在全世界各種場合演講,發現這種故事的說服力最高,能夠讓人意識到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人生、孩子的教育,以及各種組織的運作。
本書包含各式各樣的故事,分別描述了相去甚遠的個人是如何開展他們的創意人生。其中許多人特別為本書接受專訪,訴說他們最初如何認識到自己特出的天賦,又是如何因為做自己喜歡的事,而締造成功的生涯。特別吸引我注意的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多半不曾遵循傳統道路,生涯中充滿曲折、轉彎,與意外。這些受訪者都表示,過去並不曾如此剖析訪談內容所揭露的理念與經驗:真正認識了自己的那一刻;揮灑天賦的過程;家人、朋友、老師給予的鼓勵或阻力;面對重重障礙時,還能堅持下去的憑藉。
他們的故事並非童話,這些人都過著挑戰重重的生活;他們的人生旅程並非輕鬆的坦途,都同樣經歷過低潮與高潮;他們沒有一個人擁有「完美」的生命,卻經常在某些時刻體驗到近乎完美的境界。他們的故事十分精采。
我們必須活出天命
不過,這本書的重點其實不是他們,而是你。
我書寫的目的是為了展現更豐富的人類才能與創造力,同時指出,我們若能與自身獨特的天賦與熱情接軌,將可帶來多大的正面意義。本書探討對生命具有重大意義的議題,針對的不只是我們的生命,還有我們的孩子、學生、工作伙伴的生命。我採用「天命」二字,指稱「喜歡做的事」與「擅長做的事」能夠相互結合的境界。我深信每個人都有必要找到自身的天命歸屬,不只因為那讓我們獲得成就感,更是為了讓人類社群與組織能夠在不斷演進的世界中永續發展。
當今的世界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變化著。面對未來,我們必須以破除舊習的態度,重新認識人類潛能,才有可能因應新時代的生存環境。我們必須重新理解開發人類天賦的重要性,並體認到每個人展現天賦的方式都可能不同。我們必須創造環境,包含學校、職場、政府,讓所有人都能獲得啟發,活出創意人生。我們必須確保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發揮所長,以自己的方式發現天命所在。
本書讚頌人類才華與熱情之多元,令人目不暇給,讚頌人類成長茁壯與開拓生命的非凡潛力,同時也探討人類的天賦在什麼條件之下方得蓬勃發展,或因而逐漸消逝。我們該如何使當下的生命更豐富?面對無法預知的未來,如何以唯一可能的方式做好準備?
為了讓自己與他人發揮所長,我們急需對人類潛能建立更完善的概念,我們必須擁抱天命。 |
Chapter 1找出天賦與熱情 |
吉莉安有些惶惑地點點頭,兩個大人便讓她獨自坐在那兒。醫生走出房間的時候,傾身把書桌後面的收音機打開。 |
一輩子都要畫漫畫 |
雖然長輩不認同,他卻不氣餒,因為麥特心中十分清楚自己的創造力與熱情所在。 |
尋找內在力量-《讓天賦自由》 |
「讓天賦自由」,是一本相對簡單的勵志書,裡面透過各式各樣的故事,試圖在向讀者說明「每個人都有天賦」,在這世界上總能找到自己的才華,很可能是在無意間觸碰到,當遇到這樣的機緣的時候,應當努力把握。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個例子:
如果你已經50歲,但勤於動用腦子與身體,吃得健康、對生命懷抱熱情。而你44歲的鄰居工作有如死胡同、每天吃兩餐炸雞、不愛費力動腦、舉起啤酒杯就是每天最激烈的運動。我想你一定把他年輕,而且就身體狀況而言,扎扎實實年輕許多。
年輕不是決定是否放棄天賦的理由,也列舉許多年長發光的案例,透過許多的故事,確實閱讀起來更容易,也透過實際上可見到的名人案例,讓我們想像這些成功無處不在,在自己身上也有一定的天賦存在。
書中的觀念與想法其實或多或少的指引出該如何尋找天賦,雖然仍有點模糊,但大致自己歸類出三個方向(可參考第四、五、八章):
忘我的境界:指得是「心流」、「神馳」(flow)的狀態,當處於心流狀態的時候,會完全沒有意識到周圍的時間流逝,完全專注在某件令人自我陶醉的事務上,很可能就是自己的天賦所在。 尋找讓已看見自己的夥伴:天賦未必是獨自一人就可以被「激發」的,通常會需要有「社群」的力量,可能透過相互質疑、鼓勵等,砥礪自己的天賦。展現天賦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大力投入,最後綻放的過程。 辨認生命中的良師:良師的關係可能有很多種,可能是一個楷模、一句話等,未必是有教學關係,而是令人感到啟發的對象。良師可以成為熟知路途的嚮導,看出熱情、認同興趣、並敦促你發揮力量,其中游擊手李斯對羅賓森的對話,也讓我印象深刻。 |
早在2009年本書就出版了,時至今日許多觀念與想法仍與現在相符,諸如對於學校體制的批判、對於天賦的追求想像等,是本不會被時代所淘汰的書籍。可能也是很多尋找天賦與熱情課程的基底,例如「大人學」所開設的課程。在看完本書後,也發覺與本書概念近乎相似,很可能就是把本書的內容操作化,變成人人可以反思的方法,而這樣的方法,很有意義。
找到自己所愛,對於人生旅途上何等重要,也何等幸福,就算不是以此為正職(第十章),也能鼓勵自己在世界上不斷的探索下去。雖然說關於這類心靈勵志的書籍眾多,不過還是會推薦給對於目前生活沒有方向的人閱讀,期許之後可以探求自己內心,讓自己的天賦自由。 |
關於尋找讓已看見自己的夥伴,其實隨著網路世界的發達,也越來越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們,當遇見了,很可能就會立即明白,我屬於這裡,也就是天賦的聚集之處。
另外游擊手李斯對羅賓森的對話簡略內容是,羅賓森在大聯盟出賽時遭受到觀眾的種族歧視,收到了不斷的辱罵與恐嚇,在他表現最糟的時候,游擊手李斯向羅賓森說:「你注定要進入棒球名人堂」,羅賓森回想起這段回憶表示,李斯的鼓勵拉了我一把,當一切希望都消失的時候,他給了我一線希望。 —來自Mauro發佈於Mauro's沙龍 https://vocus.cc/article/6663c4b7fd897800011df6ca |
一●相關書訊: |
|
二●內容摘錄: |
|
三●我的觀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