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IC=天子之死:歷史與醫學的交錯視角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
#引言
「萬歲、萬歲、萬萬歲」是臣民對皇帝的祝願,然而,歷史證明,即便是九五之尊的帝王,也難逃一死。古代醫學落後,生活習慣失調,加上極端的壓力,使得不少帝王的死亡成為歷史懸案。本文將透過專業醫學的角度,分析歷代帝王的病因,並提供一個具體案例,探討他們如何因生理、心理、社會及精神靈性等多重因素走向死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帝王健康危機的多重因素
1. 生理因素:高壓生活與飲食習慣
古代帝王的生活方式與現代人的健康觀念背道而馳,他們的飲食習慣、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使得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問題成為常見的健康危機。例如:
A• 趙匡胤:據推測,可能因高血壓導致腦溢血暴斃。
B• 皇太極:據推測,營養失調與慢性病導致體力衰竭。
C• 忽必烈:晚年因痛風折磨,導致行動不便。
2. 心理因素:長期壓力與情緒失控
帝王的心理壓力極大,他們身負國家興亡的責任,時刻擔心政變與陰謀,這種長期的焦慮可能引發:
A• 失眠與焦慮症:皇帝常因國事煩憂,導致失眠,影響健康。
B• 情緒失控與暴怒:性格急躁的帝王,如唐太宗、趙匡胤等,容易因憤怒而加重心血管疾病風險。
3. 社會環境:宮廷鬥爭與政治壓力
帝王生活在勾心鬥角的宮廷環境,這使得他們的健康問題雪上加霜:
A• 被毒害或刺殺:如明成祖朱棣,晚年因猜忌心重,精神壓力過大,死因成謎。
B• 醫療資源有限:即便有御醫,皇帝的病情仍常因治療方式落後而惡化。
4. 精神與信仰:對死亡的恐懼與迷信
許多帝王因害怕死亡,熱衷於尋找長生不老之法,如:
A• 秦始皇:服用含有汞的「仙丹」,反而導致中毒死亡。
B• 宋太祖趙匡胤:臨死前請道士做法,希望能延壽,但仍無法逃過命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具體案例——趙匡胤之死
1. 人物背景
趙匡胤(927-976),北宋開國皇帝,武將出身,發動「陳橋兵變」奪取政權。他以文治武功統一中國,但他的突然死亡成為歷史疑案。
2. 事發時間與地點
A• 時間:976年10月21日(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
B• 地點:北宋皇宮萬歲殿
3. 事件經過
A• 當晚大雪紛飛,趙匡胤召弟弟趙光義入宮,二人對飲。
B• 酒後趙匡胤情緒激動,怒斥弟弟,隨後感到極度不適。
C• 他回房就寢,隨後鼾聲如雷,最終在凌晨悄然離世。
D• 翌日,趙光義迅速登基,史稱「燭影斧聲之變」。
4. 死因分析
根據現代醫學分析,趙匡胤的死因最可能是腦溢血,其誘因包括:
A• 高血壓:飲食不節制,體型肥胖,缺乏運動,長期高血壓導致血管脆弱。
B• 酗酒:酒精影響血壓調控,增加腦溢血風險。
C• 情緒激動:與趙光義的對話可能引發極度憤怒,血壓驟升。
D• 寒冷環境:天寒地凍可能使血管收縮,進一步增加中風風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歷史的教訓與現代啟示
1. 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帝王因生活方式與壓力問題而早逝,提醒現代人重視健康:
A• 規律飲食:避免高鹽高脂食物,預防心血管疾病。
B• 適量運動:防止久坐帶來的健康風險。
C• 管理壓力:學習情緒調控,降低心理壓力。
2. 社會環境對健康的影響
帝王的死亡不僅是個人體質問題,也反映了社會環境的重要性:
A• 政治環境影響健康:如宮廷鬥爭、猜忌心重,使皇帝承受巨大心理壓力。
B• 醫療體系的進步:古代因醫療落後,許多疾病無法治癒,現代則應充分利用醫療資源。
3. 精神與信仰的平衡
帝王追求長生不老,反而誤信偏方致死,這告訴我們:
A• 應建立正確的健康觀:避免迷信,科學養生。
B• 心理健康與信仰平衡:適度的信仰可提供心理支持,但不應代替醫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歷史上的帝王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無法逃脫生老病死的宿命。他們的死亡不僅揭示了古代醫療的侷限,也反映了社會、心理、環境等多重因素對健康的影響。趙匡胤之死,無論是否與政治陰謀有關,都展現了皇帝在壓力下如何走向死亡的悲劇。這些歷史教訓對現代人仍具借鑑價值,提醒我們應該重視健康管理,平衡壓力與生活,並以科學態度面對疾病與死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個重點內容
1. 帝王健康問題受多重因素影響: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因素交互作用。
2. 飲食與運動習慣不佳:高鹽高脂飲食與缺乏運動,導致心血管疾病高發。
3. 長期心理壓力:政務繁重、權力鬥爭,使帝王罹患焦慮症、失眠等問題。
4. 宮廷政治環境影響健康:猜忌與鬥爭導致心理壓力與身心疾病。
5. 趙匡胤之死的醫學分析:可能因高血壓、酗酒、寒冷與情緒激動引發腦溢血。
6. 古代醫療水準低落:皇帝雖有御醫,仍難治療現代可防可治的疾病。
7. 精神信仰與健康的關聯:皇帝求長生不老,反而誤服毒藥致死。
8. 現代人應重視健康管理:規律飲食、運動與情緒管理可降低健康風險。
9. 環境因素影響健康:政治與社會環境可影響個人身心狀態。
10. 歷史教訓對現代的啟示:從帝王之死中學習健康管理與科學養生的重要性。
這篇文章透過歷史與醫學的交錯視角,不僅揭開古代帝王死亡之謎,也為現代人提供了寶貴的健康啟示。
@重要參考資料
病榻上的龍:現代醫學破解千年歷史疑案,從晉景公到清嘉慶25位帝王病歷首度揭密
作者: 譚健鍬 追蹤作者 新功能介紹
出版社:時報出版 訂閱出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13/05/20
|
趙匡胤因何暴斃於暗夜?
皇太極死因竟是營養失調?
鐵木真命喪小小肺栓塞……
專業醫學法眼探案,駕崩之謎真相大白
雖然臣民們對著皇上總是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但人不可能長生不老,天子貴為九五之尊,還是難逃一死。中國人一向視生死為大事,帝王駕崩更是撼動朝野之事,史書往往記載得諱莫若深;而從今人眼光來看,有些君王真是死得冤枉、死得糊塗,現代醫學能簡單防治的疾病,在衛生醫療條件欠佳的古代,卻成了一朝之君的索命利刃。
本書以專業醫學的眼光,根據史料記載,仔細推敲歷代帝王的病因、重新審視其病史,讓讀者重新理解他們的生存環境、生活習慣與性格基因,並以全新角度辨證歷史傳聞及觀點的謬誤,同時針對帝王罹患病例提供保健之法,突顯與眾不同的讀史切入點。
|
作者簡介
譚健鍬
廣州中山大學醫療系畢業
廣州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碩士
現任澳門鏡湖醫院心血管內科醫生
專擅心血管疾病診療,為澳門介入心血管病學會(MACI)會員
經常在醫學雜誌發表醫學研究論文,愛好歷史與文學,醫療工作之餘投身寫作,多次獲得文學創作獎項。
|
目錄
第一章 天子之家富貴致病
「膿」情一刻--養癰貽患的漢文帝
力不從心--頭昏目眩的唐高宗
苦不堪言--劇痛足疾的忽必烈
胖不是福--大腹便便的明仁宗
多疾而終--厚脂薄命的皇太極
第二章 血管殺手狙擊帝王
病入膏肓--如廁猝死的晉景公
口不能言--突發殘障的唐順宗
雪夜血案--酒後猝死的宋太祖
天驕隕落--折「骨」沉沙的元太祖
塞外孤魂--溘然長逝的嘉慶帝
第三章 九五之尊脾胃不和
寡人有疾--諱疾忌醫的蔡桓公
一代饕餮--飽腹撐死的宋明帝
過猶不及--苦澀沉疴的梁武帝
史上最狂--嗜酒噬人的文宣帝
大起大落--積憂成疾的明英宗
第四章 龍體不敵菌蟲作祟
折鞭孤城--箭傷殞命的元憲宗
大漠斷腸--一瀉嗚呼的元順帝
漁樂至死--溺水遺禍的明武宗
避無可避--在劫難逃的順治帝
冰炭兩重--冷熱煎熬的康熙帝
第五章 國君難逃心疾異症
身心俱廢--步履蹣跚的漢廢帝
病驥千里--頭痛夢魘的魏武帝
偉人異相--手長耳大的劉皇叔
正宗白癡--愚不可及的晉安帝
走火入魔--性如烈火的唐憲宗
|
=雪夜血案—酒後猝死的宋太祖
談起中國的文化和歷史,人們往往先想到的是漢、唐,追慕之情難以言表,但對於「屢戰屢敗」的宋朝則不以為然。殊不知,中國人近一千年來都活在輝煌大宋的直接影響下,從文化心理到生活習俗,從上層建築到基層架構,點點滴滴,潤物無聲。
宋朝的開山鼻祖—太祖趙匡胤,其一生更是充滿傳奇色彩,出生於沒落軍人世家,從小志存高遠,懷揣敢打敢拚的精神,二十出頭便闖蕩江湖,在太行山遊歷時,寫下一首粗獷而豪邁的<初日詩>:「欲出未出光邋遢,千山萬山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趕卻殘星趕卻月。」其後,從低階軍官做起,憑藉勇敢和智慧,一步一步升為高級將領。
三十三歲時,他一手導演「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自己加冕為皇帝。隨後十六年裡,繼續南征北戰,把一度支離破碎的中原重新整合打造成蒸蒸日上的嶄新帝國。然而,四十九歲那年冬天,在「斧聲燭影」中突然神祕死去,成為千古之謎。
壽終正寢?死於非命?
關於趙匡胤的死,許多人認為是一齣宮廷陰謀,頭號犯罪嫌疑人就是最大受益者、宋朝第二任皇帝、太祖之弟—太宗趙光義。的確,此人即位後便迫不及待地改變年號,不斷無情地打擊迫害太祖的兒子和幼弟,繼而修改歷史檔案粉飾自己,並宣稱「金匱預盟」,即在母后干預下,兄終弟及,太祖有意把皇位傳於二弟。其他眾多疑點更是紛繁雜蕪、詭祕莫測,甚至傳說他直接弒兄奪位,似乎趙光義就是個殘酷的野心家、陰謀家。
拋開諸如《湘山野錄》、《燼餘錄》等含糊其辭的野史不提,正史中也有對趙光義不利的記載,如《遼史‧景宗紀》中有「宋主匡胤卒,其弟炅(即趙光義)自立」的字眼,「自立」一詞讓人覺得趙光義難逃干係。但真相沉沒於歷史長河之中,趙匡胤到底是死於非命?還是壽終正寢?都沒有最終答案,仍將是後世爭論不休的話題。
但筆者認為他死於疾病並非空穴來風,傳位於趙光義也不是絕無可能,至少在傳子還是傳弟的決策上搖擺不定。而處心積累、準備充分的趙光義,極可能是藉著兄長突然逝世的天賜良機,憑政治權謀一舉拿下皇位,大大縮短了等待登基坐殿的時間。
趙光義是趙匡胤的胞弟,是「陳橋兵變」的重要謀劃者和執行者,趙匡胤能順利登上皇位,開基創業,趙光義功不可沒。九六一年(建隆二年),即趙匡胤稱帝後第二年六月,母親杜太后病危,臨終前遺命趙匡胤「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同時「於榻前為約誓書,……藏之金匱」(《宋史•後妃傳》),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匱之盟>。自五代以來,中原皇帝執政皆短命,在位最長的不過十年,難保趙匡胤不會步其後塵,為保大宋國祚延續,讓年輕哥哥十多歲、年富力強的趙光義繼承皇位,是合理的想法。
趙匡胤是個明白人,也是個厚道人,大概是答應了。原因有二,其一,趙匡胤至孝,母命不可違;其二,當時大宋根基還不牢固,統一大業尚未完成,趙匡胤之子年紀較小,又完全沒有社會經驗和鍛鍊機會,確實需要趙光義這樣有歷練、「工文業,多藝能」(《宋史•太宗紀》)的青年政治家作為國家的領袖;至於趙匡胤晚年是否鑑於兒子長大成人、弟弟羽翼漸豐,對最初的想法開始動搖了,就另當別論了。
但是歷史上有一點是明確無誤的,趙匡胤在杜太后病亡一個月後,即任命趙光義為開封府尹,後又封其為晉王,表現出極大的信任,不可否認帶有培養接班人的意味。開封府尹是五代、宋朝的重要官職,位列宰相之上,是國都駐地開封府的最高長官;五代以來,已形成一種不成文的默契,凡皇族擔任開封府尹即基本確立了儲君的地位。趙光義利用這一特殊地位,聚集了一大批文武幕僚,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勢力,「威望隆而羽翼成」(王夫之《宋論》),也確實輔助趙匡胤取得了宋初的穩定發展。趙匡胤晚年,政權穩固,即使在皇位傳承問題上曾有所動搖,但綜合考慮之後,寬仁大度的他沒有採取貶斥、剪除弟弟勢力的舉動,最終任其坐大。
因此,最接近真相的情況是趙匡胤晚年在傳位問題上糾結不已,但對弟弟採取寬容的態度,沒有做出相關行動制衡;在這個節骨眼上,趙匡胤突然病故,機警而早有準備的趙光義抓住這稍縱即逝的良機,利用掌握的政治資源和第一手資訊,搶先侄子一步控制局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成了權力交接,造成了既定事實。至於日後那些讓歷史學家詬病的行為,則屬於政客本能和政治傳統的必然,與趙匡胤之死倒是風牛馬不相及。
|
聖體長期欠安
據《玉壺清話》記載,趙匡胤去世那年夏天,曾在洛陽住了一個月;臨別時,到父親的安陵祭拜並大哭,說了一句:「此生不得再朝於此矣!」隨後他「即更衣,取弧矢,登闕臺,望西北鳴弦發矢,矢委處,謂左右曰:即此乃朕之皇堂(墓地)也」,恰恰說明了趙匡胤死前數月已開始患病,而且病情反覆,讓他感覺來日無多,對健康長壽徹底失望了。
趙匡胤的過世,《宋史‧太祖紀》只說「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和大多數官修史書一樣,沒有說明死因,經常讓人覺得很突然;但宋代李燾所著《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七‧開寶九年十月》中明確記載:「上(趙匡胤)不豫,驛召守真至闕下。壬子,命王繼恩就建隆觀設黃籙醮,令守真降神。」其中提到的「壬子」即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趙匡胤死前一天;「驛召」即通過驛站傳詔;「守真」就是指終南山道士張守真。透露了趙匡胤生病後曾命人通過驛站火速前往終南山詔道士張守真進京,並試圖經由「設醮」、「降神」等迷信手段祛病。
應是趙匡胤病了一段時間,治療沒有起色,宮中御醫束手無策,最後不得不借助神仙力量。趙光義迅速獲悉消息,便開始未雨綢繆。至於長期困擾趙匡胤的疾病,目前只能推論是慢性疾病,一般日常工作尚不至於難以勝任,也不至於臥床不起,否則也沒有能力遠赴洛陽並登樓射箭。
趙匡胤最終死亡的時間應是夜間。北宋司馬光《涑水記聞》裡說:「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幾乎同時代僧人文瑩所著《湘山野錄》記載:事發當夜,趙匡胤突然命人召趙光義入宮,趙光義趕到後,他屏退了左右侍從,獨自與趙光義酌酒對飲。「但遙見燭影下,太宗(趙光義)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這兩本著作成書於北宋年間,距離趙匡胤時代不遠,前者更是大名鼎鼎的砸缸救人英雄、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所作,可信度較高;而文瑩和尚則是經常和當朝大臣交往的佛門弟子,雖然所著較為誇張且有常識性錯漏,但某些關鍵點尚可借鑑。
實情大概是這樣。當夜朔風凜冽,大雪紛飛,寒氣逼人,長期患病的趙匡胤病情有所好轉,自覺精神恢復了不少,於是決定和手握重權的弟弟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見面後,二人把酒長談,數盞美酒一過,幾分醉意的趙匡胤開始責備弟弟近年來在政壇上咄咄逼人、鋒芒畢露,似乎對皇帝寶座垂涎已久;他愈說愈生氣,酒愈喝愈多,借酒消愁愁更愁,趙光義連忙起身認錯,也不停地為自己申辯。趙匡胤亦無可奈何,畢竟自己已老病纏身,兒子們又文弱不堪,而弟弟正如日中天,於是心有不甘地用柱斧在地上狠狠撞擊,發出陣陣令人不安的悶響。發洩一通之後,趙匡胤忽然覺得頭痛欲裂,再加上爛醉如泥,於是無力地倒頭躺下;趙光義見狀,以為哥哥已酣睡,只好起身告辭,但他有敏銳的預感,也對哥哥的身體狀況瞭若指掌,覺得今晚也許會出現意外情況,他離開皇帝寢宮後,並沒有急著打道回府;臨走時,向皇帝身邊早已被收買的內侍使了個詭祕的眼色……這時,龍床上傳來如雷的鼾聲,但黎明時分,臥室內已是死靜死靜的了,內侍進房時發現趙匡胤睡姿極端異常,床上一片凌亂,再摸一摸皇上的身子早已冰涼!
皇后聞訊大驚失色,趕忙吩咐內侍們喚皇子前來;然而,這些人早成為趙光義的眼線了,他們瞞著皇后和皇子,第一時間向趙光義通報,於是晉王趙光義得以迅速掌控全域,順利登基稱帝。南宋以前的北宋皇帝都是他的子孫。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大約兩百年之後,苟且於江南一隅的宋高宗趙構,因不育無後,並且宗室貴族在「靖康之難」中被金人擄掠一空,不得不在民間選拔出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昚,作為養子繼承大統,宋朝皇帝血統竟又重新回到太祖這一脈上。
|
雪夜真凶,呼之欲出
經過一番仔細地分析,筆者認為趙光義直接行刺或陰謀毒殺的可能性都不大,因為犯不著這樣做,他的半隻腳已踏上龍椅,剩下的只是不長的時間問題,畢竟他不是冷酷殘忍的李世民,趙匡胤也不是小肚雞腸的李建成,兩人關係更不至於劍拔弩張。縱觀有宋一代,南北二朝類似「玄武門之變」的血腥宮廷鬥爭遠較前朝後代少,宋朝皇帝大多溫文儒雅、文質彬彬,甭說嗜殺成風,連對大臣處以極刑都較少見。因此推論趙匡胤極可能是在慢性疾病上突發急症暴亡。
從流傳的畫像看來,祖籍河北的趙匡胤是個不折不扣又胖又壯的黑臉大漢,倒極符合武將的外型。另外,他喜好喝酒也是人盡皆知,雖然年輕時武藝高強、戎馬倥傯,但是中年之後貴為天子、養尊處優,偶爾參加體育活動,如騎馬、射箭、蹴鞠(古代中國的足球)等,並無助於遠離疾病,終究容易成為高血壓之類疾病的受害者,甚至可能患有冠心病、糖尿病,在這些疾病的煎熬下,他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但是在那個神祕的雪夜,真正把他的生命推下懸崖的罪惡之手又是什麼呢?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最可能是心腦血管急症。筆者認為在找不到他罹患心臟病相關證據的前提下,可以大膽推斷四十九歲的趙匡胤死於腦出血!
腦出血,俗稱腦溢血,是中老年高血壓患者常見的嚴重腦部急症,五十∼七十歲的人更為多見,實際是指非外傷導致的腦內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見的基礎病因是高血壓、腦動脈硬化、顱內血管畸形等,常有用力過度、情緒激動、酗酒等誘發因素,常在活動中突然發病。臨床上的腦出血發病十分迅猛,病情可在幾分鐘到數小時內達到高峰,主要表現為嘔吐不止、頭痛劇烈、昏迷不醒、肢體癱瘓等,由於發病急驟、病情凶險,因而治療不及時死亡率非常高,死者多直接死於腦內呼吸、循環中樞受損。
趙匡胤有哪些腦出血的易患因素呢?
第一,他很可能是個高血壓病患者,理由上文有所涉及:體胖、嗜酒、中年後運動較少;性格豪爽的他在飲食上大概也無所節制,再加上又是典型北方人,口味較重,攝取鹽分可能較多。綜合來看,患高血壓的機率很大,而古代既無血壓概念,也無測量血壓的工具,更談不上有效的降壓方法。如果趙匡胤出現頭暈等症狀,古代太醫也只能按照「風疾」進行處理,實際上他們也無法把血壓升高和腦部出血連結起來。
當血壓突然過度升高時,腦內動脈會因壓力過大而爆裂,如同氣球被吹破一樣,發生腦出血。此外,長期的高血壓會使腦內小動脈內膜受損、脂質沉積、透明樣變(hyalinechange),從而使得管壁脆性增強,彈性漸差,更易破裂出血。
第二,趙匡胤喜歡喝酒,這是證據確鑿的。《宋史》記載了一段故事:太宗「雍熙三年十二月一日,大雨雪,帝(趙光義)喜,御玉華殿,召宰臣及近臣謂曰:『春夏以來,未嘗飲酒,今得此嘉雪,思與卿等同醉。』又出御制<雪詩>,令侍臣屬和。」由此可看出,宋太宗從春天到夏天沒有飲過酒,直到冬天大雪紛飛,才找個理由和近臣們暢飲一次。為什麼趙光義如此潔身自好?可能是他覺得哥哥陽壽如此短與過度喝酒有關。
確實,軍人出身的趙匡胤一生與酒難捨難分,也不難理解,喝酒不僅是他的個人嗜好,更是政治工具之一。酒酣耳熱之際,可讓大將石守信、高懷德等人「杯酒釋兵權」,也可與名相趙普「雪夜定策」,制訂先南後北的統一大計,就連他自己都不得不承認:「朕每因宴會,乘歡至醉,經宿,未嘗不自悔也。」(《涑水記聞》)
喝酒之後,在酒精的作用下,人體交感神經愈加興奮,從而導致腦血管收縮,其內壓力增大,血管壁撐不住壓力就容易破裂出血。另外,長期飲酒會引起血管收縮舒張調節障礙,並出現血管內皮損傷,導致血管內脂質沉積,使得血管彈性更差,又為腦出血創造了條件。
第三,趙匡胤是性如烈火之人,從小生活在軍人世家,文化教育程度不算高,年輕時四處闖蕩,多年在沙場上兵戎相見、出生入死,登基後成為九五之尊,脾氣暴躁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他曾因狩獵時不慎墜馬,一怒之下竟隨手把寶馬殺了;在後院打雀鳥時,為了臣子上奏常事而中斷,竟將臣子的牙齒打落兩顆,可見此人性格之暴烈。幸虧他還算注重學習和自省,犯錯後會及時醒悟,倒未釀成大禍。現代醫學觀點認為這屬於A型性格,主要特徵是個性強、急躁、易緊張、衝動、好勝性強;有時間緊迫感和匆忙感;常有過分的抱負等,幾乎每一樣都能和老趙對上等號啊!
|
國外的Friedman學院專家於二十世紀五○年代提出,並研究證實了這種性格與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存在某種關聯;其與腦出血的關係也在隨後的研究中受到關注,有理由推測A型性格在腦出血的發病過程中,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透過影響血壓而間接增加了腦出血的危險性。
第四,趙匡胤死亡當晚,情緒處於激烈波動之中。已達天命之年的他,長年累月為國事殫精竭慮,但是吞滅北漢、北擊契丹的軍事行動並沒有取得預期勝利,讓一貫百戰百勝的他頗感挫折;弟弟趙光義在開封一帶日益坐大,似乎有覬覦皇位之心,而自己的兒子又不爭氣,讓自尊心極強的他惱羞成怒。當晚,他們兄弟之間具體聊了什麼不得而知,但恐怕離不開權力之爭,以老趙的性格,難免不搞得臉紅脖子粗。惡劣的情緒是腦出血的重要誘因,包括極度悲傷、興奮、恐懼和憤怒等。臨床工作中,筆者發現多數腦出血患者發病之前都出現過情緒激動,曾有人做過研究證實近三○%病人是因生氣、激動導致腦出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短時間內的情緒變化引起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從而心跳加速、血壓飆升,使得原本已脆弱的血管雪上加霜。
第五,天寒地凍是趙匡胤腦出血的另一幫凶。雪夜對酒暢飲,看似頗有文士浪漫之風,其實對中老年患者而言是危機四伏。季節的更迭及外界溫度的變化可以影響人體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正常代謝,改變了血液黏稠度,血漿纖維蛋白原、腎上腺素均會升高,毛細血管痙攣性收縮和脆性也會增加,短時間內顱內血管不能適應如此明顯的變化,即出現血壓波動,最終加速腦出血的發生。
千年評說,歷史功過
那個風雪交加的晚上,趙匡胤一臥不起,初時人們聽到了鼾聲雷動,其實是病危的信號。他躺下時,一條重要的腦血管已撐不住四十九年的種種巨大壓力,不幸破裂了,鮮血如決堤之水一樣,借著血壓的衝力,噴射入腦室,隨即形成血腫,把中樞結構壓迫窒息;而原先需要血液供應的部位則無血可用,亦迅速凋亡。死神步步逼近,一世英雄的趙匡胤卻陷入了最大的無助,即使活在科技昌明的今天,他迅速滑入無盡黑暗的昏迷,身子不自覺地掙扎、抽搐了幾下,由於大腦受到嚴重損傷,神經中樞支配氣管擴張的作用減退,繼而消失,病人自然發出了鼾聲,這是呼吸停止的前兆……
一代英雄、曠世明主就這樣「無可奈何花落去」,與世長辭了。深夜無人,燭影斧聲,歷史上一大疑案就此留下。他結束了唐末至五代十國長達百年的軍閥割據局面,重整山河,九九歸一;十六年勵精圖治,政治清明,民富國強,文風大盛;留給千年以後的中國燦爛的文化和無盡的遐想。後人經常把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相提並論,確是有道理的。趙匡胤的傳奇結束了,是是非非也許可以「盡入漁樵閒話」,但是注重健康的現代人,對於他的倉促離世,除了惋惜,更應該引以為戒,切莫掉以輕心。
|
# 250310 History Medicine chat 01 Book病榻上的龍.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