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在戰與不戰之間:兵役制度改革下的台灣未來路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一、前言:在風暴邊緣的抉擇
台灣,坐落於東亞邊緣,長期處於區域地緣政治的風口浪尖。近年來,隨著中美關係緊張、兩岸局勢升溫,國防議題再度成為全民焦點。從兵役延長、後備役除役年齡修正,到替代役召集制度的大幅度調整,民眾既擔憂戰爭的可能性,也質疑政府是否足以在外交上維持和平。本篇文章旨在透過具體案例與深度分析,探討這一系列變革背後的意涵、民眾的反應,以及台灣在「備戰」與「避戰」之間的出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案例故事:一位替代役備役者的心聲 🌟【人物】:張立翔,35歲 📍【地點】:新北市 🕰️【時間】:2025年3月20日 📜【事件】:接獲內政部勤務召集通知,需參與替代役災害應變演訓
張立翔是某科技公司的資深工程師,十多年前因身體因素服替代役,至今已退役近9年。這天,他忽然收到召集通知,需在5日內參加政府舉辦的「都市地震模擬應變演練」。他的第一反應是驚訝與迷惘:「我不是已退役超過八年了嗎?怎麼還會收到召集?」經查後得知,政府已修法擴大替代役備役召集對象與次數,為加強全民防衛韌性,應對極端氣候或非常事變。
他開始煩惱:「工作該怎麼辦?老闆會理解嗎?如果這樣的召集變成常態,我還能安心工作與生活嗎?」
這個事件,在網路論壇上引發熱議,也成為探討台灣當前國防政策轉變的重要縮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台灣兵役制度改革現況概述
1. 義務役役期恢復為一年:自2024年起實施,應屆高中畢業生需服一年兵役,結訓後納入後備系統。
2. 後備軍人除役年齡公告(114年起適用): o 義務役士兵除役年齡為36歲。 o 志願役士兵除役年齡為45歲。 o 幹部級軍官則延長至58至70歲不等。
3. 替代役備役演訓擴大召集: o 原退役八年內,每年最多一天。 o 修正後「必要時」無限制年限與日數,退役超過九年亦可召集。
4. 強化民防系統與全民動員架構: o 將替代役納入民防訓練系統。 o 強調「全社會防衛」理念,連高中生、女性參與也被提出討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十大重點內容整理
1️⃣ 台灣兵役制度的演變歷程與未來趨勢 2️⃣ 後備軍人除役限齡改革的爭議與影響
3️⃣ 替代役召集制度修法與社會反應 4️⃣ 「全民國防」與「準軍事化社會」的界線模糊
5️⃣ 心理安全感與社會穩定性的拉鋸戰 6️⃣ 戰與和之間,台灣外交戰略的困境與選擇
7️⃣ 年輕人價值觀與「被動員感」的心理創傷 8️⃣ 如何透過制度設計降低兵役壓力與戰爭焦慮
9️⃣ 比較各國(以色列、南韓、瑞士)全民兵役制應對方案 🔟 建議:從備戰到避戰,創造和平的戰略轉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生理面向:年輕人身體能否承擔兵役壓力?
根據2024年國防部資料,18-24歲男性有高達27%具慢性病或身心障礙不符役期標準,過去四個月軍訓已讓許多年輕人勉強應對,更何況是一年?
兵役制度改革若無醫療配套,反易造成以下風險: 1• 體能不符標準卻勉強應役,增加運動傷害機率 2• 運動習慣未建立,訓練壓力導致過勞、脫水、骨折 3• 女性若納入服役,缺乏男女差異化訓練標準
應增設「健康兵役計畫」,如預備役體適能追蹤機制、役前健康教育、服役中生理監測與飲食補給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心理面向:恐懼、焦慮與抗拒的擴散
對張立翔來說,突如其來的召集通知,帶來的不只是生活的不便,更是一種失控感。他在社群平台留言:「政府說必要時就召集,那我還能有計畫地活著嗎?」
許多年輕人甚至表示: 1• 無法規劃留學、就業、創業計畫 2• 對未來充滿不確定與焦慮 3• 懼怕戰爭來臨,不敢戀愛、不敢結婚生子
這些心理反應不容忽視,尤其在後疫情時代,年輕人本已面臨經濟壓力與精神耗竭,應避免政策加重其心理負擔。
#建議: 1• 增設「兵役心理健康支持中心」 2• 提供役男及其家屬免費心理諮詢 3• 政府應以透明溝通化解不安情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社會面向:勞動力流失與家庭結構衝擊
根據2024年勞動部資料: 1• 約9萬青年每年需服役,對企業穩定性構成挑戰 2• 若實施女性兵役制度,育齡女性家庭規劃將受重大影響 3• 替代役召集若常態化,職場勞動力補缺將成為常態成本
同時也會影響家庭結構: 1• 單親家庭孩子服役,缺乏家庭支援系統 2• 父母年邁需照顧,服役青年心有餘而力不足
#建議:
1• 建立「兵役留職停薪補償金制度」 2• 對召集期間之勞工提供企業稅賦減免 3• 優先提供服役者家庭社福支援與托老托育補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靈性面向:面對存亡的生命哲學反思
戰爭逼迫人類直面死亡,也讓我們不得不問:「我們為何而戰?我們守護的是什麼?」
對某些人來說,備戰是對土地與家人愛的展現;對另一些人來說,備戰是政府無能外交的代價。靈性的力量在此成為轉化恐懼的關鍵:
1• 宗教團體可提供和平倡議與役男靈性慰藉 2• 學校與社區應引導青年思考國家、信仰、生命價值 3• 媒體應傳遞和平理念,避免製造敵我對立
九、和平之路:八項建議,從備戰走向避戰
1️⃣ 建立「兩岸和平對話常設機制」 2️⃣ 限縮召集日數與次數,保障民生穩定
3️⃣ 推動「和平外交三角」:美中日等距平衡 4️⃣ 增設「兵役心理健康與家庭支持基金」
5️⃣ 建構「彈性服役選擇制度」 6️⃣ 發展「智慧國防」以科技降低人力依賴
7️⃣ 宗教界推動「和平文化運動」 8️⃣ 青年論壇納入國防與和平議題對話平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結語:在備戰與避戰之間,看見台灣的希望
戰爭從不是解決衝突的最好方式。今天的兵役制度改革,雖出於安全需求,但若缺乏心理支持、社會配套與外交智慧,反將削弱民心、撕裂社會。讓我們從張立翔的故事學習,理解個人與國家命運交織的複雜,從備戰轉向避戰,從動員走向對話,讓和平,不再只是理想,而是我們共同實現的現實。
|
@重要參考資料
#250324 114年後備軍人屆滿服役限齡除役 =台灣之前服役只要4個月 現在會延長 幾乎要全國動員 是執政黨民進黨不會進行適當的外交政策 可以和中國 美國 日本保持 適當距離 非得 媚美舔日 要提出改善 避免戰亂 減少兵役期限的方法
|
●114年後備軍人屆滿服役限齡除役公告 發布機關:臺北市政府兵役局 公告114年各階除役年齡如下: (一)二級上將:70歲(民國43年出生) (二)中將:65歲(民國48年出生) (三)少將:60歲(民國53年出生) (四)上、中、少校及士官長:58歲(民國55年出生) (五)上、中、少尉及上、中、下士:50歲(民國63年出生) (六)志願役士兵:45歲(民國68年出生) (七)義務役士兵、補充兵:36歲(民國77年出生) 上列人員服役限齡,計算至113年12月31日止,並自114年1月1日除役除管,不另發給除役令。 |
替代役備役擴大召集 放寬年限、次數、日數 2025-03-24 00:59 聯合報 |
為因應非常事變或戰時支援需要,內政部和國防部近日修正替代役「演訓召集」相關辦法,必要時得酌增年限、次數與日數,對象不限退役八年內,退役逾九年替代役也納入,並刪除全年受「勤務召集」總日數六十日的限制。 |
周四實地演練 強化替代役 賴清德政府上台後著眼「全社會防衛韌性」,本周四首次實地演練也強化替代役角色,現役、備役共一二○人將參與演練;相關召集規定也有重大變革,據內政部與國防部三月十七日公告修正的「替代役役男服役期滿後召集服勤實施辦法」,放寬召集年限、次數、日數。 |
我國全民國防體系架構分四大部分,包括志願役軍人為主的主戰部隊、義務役為主的守備部隊,後備軍人為主的後備系統,以及蔡政府時期調整「因應全民國防兵力結構調整之替代役配合方案」,二○二二年將替代役備役納入民防系統,平時訓練或演習時實施演訓召集,非常事變或戰時實施勤務召集。 過去替代役「演訓召集」對象為退役後八年內,每年以一次為限,每次一日以內,修正後新增為「必要時」由內政部得「視需要」酌增年限、次數、日數,對象也擴大到召集退役後九年以上至除役前的替代役備役役男,藉由接受民防專業訓練,擴大國家整體緊急救護及支援防衛量能。 |
替代役總備役 共27萬餘人 內政部統計,目前替代役總備役人數廿七萬餘人,去年召訓五萬餘人,今年原訂擴大辦理,預計召訓七萬二千人,但因預算刪減下修至五萬人。此外,今年核定招募的替代役共一萬三六五○人。 內政部表示,「必要時」是指因應全球氣候異常、國際情勢緊張、天然災害、支援輔助軍事勤務等,「視需要」則指非常事變或暫時,由內政部與全民防衛動員體系會商,或由召集機關報請內政部核定。 |
增列「必要時」 增召集日數 過去替代役「勤務召集」設有總天數限制,每次卅日、必要時得延長一次,全年總日數不得逾六十日;修正後刪除全年總日數限制,並增列「必要時」由內政部得視需要酌增勤務召集日數。 為因應非常事變或戰時動員人力的急迫性,需用機關與地方政府申請勤務召集期限,從原先廿日前縮短為十日前,另考量中央、地方都有召集需求,加上部分縣市備役役男較少,也修正地方政府召集總人數限制,從十分之一放寬為二分之一,並刪除當次召集不逾五日的限制。 |
藍白憂備戰狀態 綠表贊同 對於這項修正,國民黨立委陳玉珍批評,請政府明白告訴國人,制度改變是否因為台灣已要進入備戰狀態?民眾黨團副總召張啓楷也質疑,從傳出女性服役、高中生納入民防訓練到延長兵役,政府無限制補充兵力、擴充民防,對民生、經濟都會造成影響;他認為,設法促成兩岸和平,才是最佳解方。 綠營立委則表示贊同,樂見政府強化全民防衛的縱深。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表示,因應天災、人禍,不只限軍事力量,加大全民防衛縱深也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