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基督教 醫治釋放 【楊聰財專欄】

250404基督教論壇報【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您

梁敬彥聖經 基督教

 

=Q2= 在基督教裡,有一種聚會的型式叫醫治釋放,参与在聚會中的人,會在牧師或是講員的帶領下,把自己所遭遇的困難和不如意,在聚會中藉由哭泣和吶喊,來獲得心靈的寬慰和釋放,從精神醫學的角度怎麼看這件事?若是透過一對一或是集體的諮商輔導可以做到這件事嗎?

=A2=

    這個問題非常有深度,牽涉到信仰、心理學與精神醫學三個層面。以下從精神醫學的角度切入,並分析基督教醫治釋放聚會的心理效應,並與一對一或集體心理諮商進行比較,從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四個面向深入探討:

 

一、什麼是「醫治釋放」?

 

   在基督教裡,特別是靈恩派或五旬節派等教會中,「醫治釋放」是一種帶有強烈情緒與靈性成分的聚會形式。參加者通常會在敬拜、禱告、見證或牧師的信息後,進入情緒高峰,並透過哭泣、吶喊、甚至倒地等行為釋放情緒,認為這樣可以獲得「靈性的醫治」與「心靈的自由」。

 

二、從精神醫學的角度看「醫治釋放」

 

1. 情緒宣洩(Catharsis)與創傷療癒

 

   在精神醫學裡,情緒宣洩(例如:哭泣、大聲喊叫、說出長久壓抑的心事)被視為一種情緒調節機制。在特定的安全環境下,宣洩確實可以:

    A• 減輕焦慮與壓力;

B• 讓個體有被聽見、被接納的感覺;

C• 促進創傷記憶的整合。

 

這類聚會與「創傷療癒」的某些程序(如 EMDR、敘事療法、情緒聚焦療法)有共通點,例如鼓勵個體面對過去的創傷經驗,並產生新的詮釋與意義。

 

但要注意,單純的情緒宣洩若沒有後續整合,反而可能引起心理復發或重創。例如 PTSD 患者若在沒有專業陪伴下過度喚起創傷記憶,可能導致解離、恐慌發作等。

 

2. 暗示效應與集體情緒感染(Mass Emotional Contagion

 

在這種聚會中,講員的語言常帶有高度情緒性與信仰色彩,例如:

A•   「你今天會得醫治!」

B•   「把你的痛苦交給主!」

 

這類話語可產生心理暗示效應(suggestibility),再加上現場音樂、燈光、群體的氛圍,很容易觸發集體性的情緒高漲,甚至「集體催眠」的現象。這對一些人來說,是一次心靈的釋放與重整契機,但也可能對某些精神疾患個體(如躁鬱症、精神分裂症)造成不穩定誘因。

 

3. 信仰的依附關係與靈性功能

 

從心理動力學來看,神可以視為「內在理想自我」的投射對象,或是安全依附的象徵。透過信仰、禱告與聚會,人可以:

 

A• 感受到被接納與寬恕;

B• 重建生活控制感;

C• 結束孤單、找到歸屬。

 

這些作用在精神醫學中視為靈性支持(spiritual support),近年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在面對重大疾病、悲傷或創傷時的康復過程。

 

三、一對一或集體諮商可以達成同樣的效果嗎?

 

是的,但方式不同。

 

心理諮商也有達成情緒釋放與內在重整的機制,但通常更為系統化與安全。舉例來說:

 

1)一對一心理治療:

A•   更適合深入探索內心創傷、潛意識動力、童年經驗;

B•   情緒宣洩會被引導、整理、重構;

C•   適用於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個案。

2)團體心理治療:

A•   可提供共鳴、互助與人際練習;

B•   成員之間的「見證」也可促進他人釋放;

C•   但需由訓練有素的心理師帶領,以防止次級創傷或情緒混亂。

 

四、醫治釋放與心理治療的差異與互補

 

面向

醫治釋放

心理治療(諮商)

1核心方式

禱告、敬拜、哭喊、交託

傾聽、對話、認知與情緒整合

2對象

上帝、群體

自己、心理師、團體成員

3引導者背景

牧者、靈修講員

合格心理師、精神科醫師

4安全性

取決於場域控制

受專業倫理與方法保護

5情緒處理

傾向短暫宣洩

注重後續整合與轉化

6價值信念

倚賴神的醫治

強調自我覺察與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