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有此呂》黃子佼 戀童症6

 【楊聰財專欄】

============================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D●偷拍/戀童癖治療

#問題18

戀童癖人格可以改變嗎?戀童癖需要被治療嗎?治療要用藥物,還是用諮商方式?通常有哪些課程?改善的期程?

    戀童癖是一種精神疾病,它指的是對未成年人的性吸引力或性幻想,通常會引發法律和倫理上的嚴重問題。治療戀童癖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可以導致傷害兒童的行為。至於戀童癖是否可以改變,以及最佳治療方式是什麼,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

童癖的治療通常是多方面的,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支援性的社會服務。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理解他們的衝動和欲望,找到更健康的應對方式。藥物治療可能會包括抑制性欲的藥物,但藥物治療通常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而是與其他治療方法結合使用的。

一般來說,戀童癖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耐心和持續的努力。課程可能會包括性治療、認知行為療法、家庭治療等。改善的速度和程度因人而異,但重要的是要堅持治療並與專業人士密切合作。

此外,對於戀童癖,重要的是要識別並避免觸發因素,以及建立健康的支援系統。戀童癖治療的目標之一是説明患者建立穩定的生活,以減少對未成年人的風險。

重申一次,如果有人對戀童癖或其他性偏好感到困擾,最好的做法是尋求專業的幫助和支持。

 

#問題19

處置戀童症,是不是會碰過無法改變的狀況呢?

處置戀童症確實是一個挑戰,因為它涉及到極為嚴重和敏感的問題。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治療和支持是有可能的,但有時候確實會碰到無法改變的情況。

有些人可能會因為多種原因難以接受或受益於治療,例如他們可能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或者可能有其他心理健康問題阻礙了治療的進展。另外,一些案例可能在治療後出現復發,或者即使經過長期的治療也無法完全改變他們的行為。

不過,雖然存在這些困難,但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放棄努力。提供支持和治療,並將資源投入到研究和預防措施中,是至關重要的。同時,社會上也需要更多的教育和意識提高,以減少童年性虐待和保護兒童的發生。

 

#問題20

戀童癖患者通常有「病識感」嗎?會主動找醫師求助嗎?

    戀童癖(Pedophilia)是一種精神健康狀況,指成年人對前青春期兒童有持續的強烈性吸引。對於戀童癖患者是否有「病識感」,即他們是否認識到自己的情感和行為是有問題的,這在不同個體之間是有差異的。

有些戀童癖患者可能有足夠的病識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性傾向可能會對兒童造成傷害,因而尋求專業的幫助來控制或治療自己的傾向。這些患者可能會主動尋找心理健康專家,如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以尋求治療和支持。

然而,也有一些戀童癖患者可能沒有足夠的病識感,不認為自己需要幫助,或者害怕尋求幫助會導致自己遭到社會的責罵或法律的處罰。這使得他們不太可能主動尋求幫助。

總的來說,戀童癖患者是否有病識感和是否會主動尋求幫助,取決於個人的自我認識、社會環境、可得到的資源以及對可能後果的理解和擔憂。在鼓勵戀童癖患者尋求幫助的過程中,社會的支持和專業的保密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問題21

有人說戀童癖也可能是非自主,「胎兒在子宮裡或童年時期的早期神經發展異常?」

      戀童癖(Pedophilia)被定義為成年人或青少年對兒童產生持續的強烈性吸引。關於戀童癖的成因,科學界目前尚無定論,但普遍認為這是多因素導致的,包括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環境因素。

      有研究提出戀童癖可能與大腦結構或功能的異常有關。例如,一些研究發現戀童癖者在大腦某些部位的灰品質可能比常人少,或是神經網路的連接方式存在差異。此外,有理論提出胎兒時期的激素水準變化、遺傳因素以及早期童年經歷(如遭受虐待)也可能對性取向產生影響。

      儘管如此,科學界還在探索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個體發展成戀童癖的。重要的是,儘管可能有生物學或環境上的影響因素,這並不自動為戀童癖行為提供藉口或合法性。目前對於戀童癖的治療主要集中在心理治療和行為干預上,旨在幫助患者控制或減少對兒童的性衝動,避免實際傷害兒童的行為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