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與歷史根源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
#正向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
正向心理治療(Positive Psychotherapy,簡稱PPT)是一種以正向心理學為基礎的治療方法。
其理論基礎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概念:
1. 積極情感和幸福感:正向心理治療強調培養和增強個體的積極情感,如喜悅、感激和希望,這些情感有助於提升個人的幸福感。
2. 美德與優勢:PPT強調個體的美德和優勢(strengths),這包括性格優勢(如堅毅、樂觀、仁慈)以及生活中的其他積極特質。通過識別和運用這些優勢,個體可以更有效地應對壓力和挑戰。
3. 意義和目的:PPT注重幫助個體找到生活的意義和目的,這可以通過參與有意義的活動、建立深厚的人際關係以及追求個人的價值觀來實現。
4. 心理韌性:正向心理治療強調增強個體的心理韌性,即在面對逆境和壓力時保持積極心態和應對能力。
5. 積極關係:人際關係在PPT中被視為至關重要。健康和支持性的人際關係可以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6. 積極介入技術:PPT使用多種積極介入技術,如感恩練習、積極冥想、優勢使用和希望提升練習,這些技術旨在增強個體的積極情感和心理韌性。
這些理論基礎共同構成了正向心理治療的方法論和實踐框架,旨在幫助個體提升心理健康,達到全面的幸福感。
#正向心理治療的歷史根源
正向心理治療(Positive Psychotherapy,PPT)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其歷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多種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以下是正向心理治療的主要歷史根源:
1.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正向心理治療直接源于正向心理學,這一學科由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20世紀90年代末提出。正向心理學關注的是促進個體和社區的積極發展,而不僅僅是治療心理疾病。它研究幸福感、樂觀、彈性、個人優點等方面,旨在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2. 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20世紀中期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如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和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強調個人潛能、自我實現和人的內在善良本性。他們的理論對正向心理治療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3. 存在主義心理學(Existential Psychology):存在主義心理學關注個體的存在意義、自由選擇和個人責任。這一理論強調人們在面對生活的挑戰時,如何找到個人意義和目的。
4.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儘管正向心理治療更多關注積極面,但它也借鑒了認知行為療法的一些技術和方法,特別是關於認知重建和行為改變的部分。
5. 跨文化心理治療(Transcultural Psychotherapy):正向心理治療還受到跨文化心理治療的影響,強調在治療中考慮文化背景對個體的影響,尊重多樣性和包容性。
6. 古典哲學和宗教傳統:許多正向心理治療的理念可以在古典哲學和宗教傳統中找到根源,如亞里斯多德的“幸福生活”概念、佛教的冥想和正念實踐、基督教的慈愛和寬恕等。
正向心理治療結合了這些多種理論和實踐,通過關注個體的積極面和潛能,幫助人們在面對生活挑戰時找到力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