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IC:青春期的風暴:ADHD患者與霸凌的交織命運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您
250423ADHD患者 青春期霸凌【楊聰財專欄】
#引言:在青春的十字路口
青春期是人生中一段充滿變化與挑戰的時期,對於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青少年而言,這段時期更是充滿了風險與考驗。ADHD的核心症狀包括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與衝動,這些特質在校園中可能成為同儕排擠與霸凌的導火線。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ADHD青少年遭受霸凌的風險是非ADHD同儕的1.52倍,特別是關係霸凌、言語霸凌與網路霸凌的風險顯著提高。
本文將從生理、心理、社會與精神靈性等多重面向,探討ADHD患者在青春期面臨霸凌的原因、影響與因應策略,並透過具體案例,呈現這些挑戰對個體與家庭的深遠影響。
一、ADHD與霸凌:一場不對等的交鋒
1.1 ADHD的特質與社交困境
ADHD患者常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與衝動等行為,這些特質在校園中可能被同儕誤解為「不守規矩」、「愛搗蛋」或「故意搗亂」。此外,ADHD患者在社交技巧上可能較為欠缺,容易在互動中打斷他人、忽略社交線索,進而影響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
1.2 霸凌的形式與ADHD患者的脆弱性
霸凌可分為肢體、言語、關係與網路等形式。研究顯示,ADHD青少年在這些霸凌形式中皆面臨較高的風險,特別是關係霸凌(如排擠、孤立)與言語霸凌(如嘲笑、辱罵)。此外,ADHD患者在網路世界中的行為特徵也可能引發網路霸凌,進一步加劇其心理壓力。
二、案例剖析:小傑的成長之路
2.1 背景介紹
小傑(化名),現年16歲,居住於台北市,從小學三年級起被診斷為ADHD,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與衝動行為。雖然接受藥物與行為治療,但在學校中仍常因行為問題被老師與同學關注。
2.2 霸凌經歷
進入國中後,小傑的行為問題引起同儕的不滿,常被同學取笑為「神經病」、「怪胎」,甚至在網路上被製作惡搞影片嘲諷。這些霸凌行為使小傑逐漸變得自卑、退縮,學業成績下滑,並出現逃學與情緒低落的情況。
2.3 家庭與學校的介入
小傑的父母察覺異狀後,積極與學校溝通,並尋求心理諮商協助。學校也開始進行反霸凌教育,並為小傑安排輔導老師協助其社交技巧的培養。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小傑逐漸重拾自信,與同學的關係也有所改善。
三、多重面向的影響與因應
3.1 生理層面:神經發展與行為表現
ADHD與大腦前額葉功能的發展有關,影響個體的注意力控制與衝動抑制能力。這些生理特質使得ADHD患者在校園中更容易表現出不合群的行為,進而成為霸凌的目標。
3.2 心理層面:自尊與情緒調節
長期遭受霸凌的ADHD青少年可能出現自尊心低落、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研究指出,遭受霸凌的學生出現情緒與行為問題的風險顯著提高,甚至可能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3.3 社會層面:同儕關係與家庭支持
ADHD患者在同儕關係中常面臨挑戰,容易被孤立或排擠。家庭的支持與學校的介入對於減少霸凌行為、增進社交技巧具有關鍵作用。建立友善的校園環境與家庭支持系統,有助於ADHD青少年的適應與成長。
3.4 精神靈性層面:自我認同與生命意義
面對霸凌與挑戰,ADHD青少年可能對自我價值與生命意義產生疑問。透過心理諮商、靈性關懷與正向心理學的介入,協助他們重新建立自我認同,尋找生命的方向與目標。
四、預防與介入策略
4.1 教育與宣導
提升師生對ADHD的認識,消除對ADHD患者的偏見與誤解,建立包容與尊重的校園文化。
4.2 社交技巧訓練
透過團體輔導與角色扮演等方式,協助ADHD青少年學習有效的社交技巧,增進人際互動的能力。
4.3 家庭參與
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與生活,提供情感支持,並與學校合作,共同面對挑戰。
4.4 心理諮商與治療
提供專業的心理諮商與治療資源,協助ADHD青少年處理情緒問題,增進心理健康。
五、結語:共築友善的成長環境
ADHD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在青春期這段關鍵時期。透過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共同努力,建立支持與包容的環境,協助他們克服困難,發揮潛能,邁向健康與充實的人生
#問題: ADHD患者 1-為什麼易遭霸凌? ADHD不同種類的被霸凌發生率? 2-如何面對? 處理? 預防?
1.5倍!ADHD患者 青春期易遭霸凌 2024/12/16 |
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兒童時期曾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於青春期遭到霸凌風險是無此症的一點五二倍。專家表示,青少年若有ADHD,常見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等特質,並有學習障礙、情緒控管不佳等問題,進而遭到同儕霸凌,應早期介入治療。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林峻吉、特聘研究員兼所長邱弘毅利用「台灣青少年至成人長期追蹤調查」資料庫,並且串聯健保資料庫,針對一萬五二四○名於二○一五年就讀七年級和十年級的學生,了解其健康與行為發展數據及疾病診斷,並以問卷了解是否自認曾遭受霸凌。 |
研究顯示,受調查學生中約百分之四點三六於兒童時期被診斷為ADHD,此族群在青少年階段於現實及網路被霸凌風險為無此症的一點五二倍,其中關係霸凌風險為一點四五倍最高,而肢體、言語霸凌風險各為一點四二倍、網路霸凌風險為一點三五倍。該研究已發表於國際「青少年健康期刊」。 林峻吉表示,問卷調查也發現,兒童時期被診斷為ADHD的青少年,有高達百分之六十四點四七曾受任何形態的霸凌,又以言語霸凌達百分之五二點八八最高,網路霸凌則為百分之卅四點七。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說,ADHD孩子做事常忘東忘西,常被其他同儕認為不認真,而出現笨蛋等謾罵字眼的言語霸凌,或在網路上與同學亂說話而被截圖,當作是笑柄進行網路霸凌,中山醫學大學心理系教授李宏鎰說,ADHD患者國小高年級開始,容易因為魯莽的行為、表達方式出現人際衝突而被排擠或捉弄。 |
|
研究:ADHD青少年更易遭霸凌 躲進網路風險 2024/12/9 |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6日電)國衛院最新研究分析網路原生世代發現,兒時曾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青少年,受到霸凌的風險是沒有此症的1.52倍,即使在虛擬世界,遭網路霸凌的風險仍有1.35倍。 這項研究由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林峻吉擔任第一作者,今天他也以自身有ADHD經驗指出,其實就算在網路上不具名留言,因ADHD的「個性」太過鮮明,也容易被朋友辨認。 ADHD個案可能同時或分別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及衝動兩大特徵,導致無法注意細節、丟三落四、粗心大意,經常發生錯誤,或有坐不住,參與討論時容易發散、插嘴、或在別人講話時關注別的事情等情況。過去研究發現,ADHD患者霸凌和遭受霸凌的風險都比一般人高,但較少分析網路世界狀況。 林峻吉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他與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邱弘毅,利用「台灣青少年至成人長期追蹤調查」資料庫串聯健保資料庫,針對1萬5240名在2015年就讀7年級和10年級的學生,瞭解其健康與行為發展數據及疾病診斷,並以問卷瞭解其是否自認曾遭受霸凌,進行分析。 這1.5萬名青少年中,有4.36%曾在同年就醫診斷為ADHD個案。在控制性別、健康風險行為、家庭經濟狀況及校園等因素後發現,兒童期有ADHD的青少年,在青春期受到霸凌的風險是無ADHD青少年的1.52倍;各種霸凌風險中,肢體霸凌是1.42倍、言語霸凌為1.42倍,關係霸凌為1.45倍,而網路霸凌則為1.35倍。 林峻吉表示,過去有研究曾提到,虛擬世界或許是現實世界的避風港;但這項研究結果卻顯示,ADHD青少年即使到了網路世界,仍需要面對霸凌風險。且過去研究也曾發現,因ADHD個案對人際關係處理較不細膩,以自述方式進行調查,恐怕還有低估情況。 |
在網路世代中,ADHD青少年極可能不僅須面對現實世界中的肢體、言語和關係霸凌,也需要應對網路霸凌,因此研究建議未來除了重視ADHD青少年的問題,也應關注打造友善生活環境。 已這項研究於今年7月登上青少年健康研究領域著名國際期刊「青少年健康期刊」(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