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618 Inspiration B C 每一次出發都在找回自己 Psychology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您

 

@重要參考資料

每一次出發,都在找回自己吳若權皇冠2014/10/27

 

@主標題: 每一次出發,都是靈魂的回歸:在人生旅途中找回自己

@副標題: 從巴黎重返內心深處的對話——身心靈整合的蛻變旅程

 

  • 前言:

旅行,從來不只是移動 旅行,不只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物理距離,更是一次靈魂的呼喚,是我們與自己再次對話的過程。吳若權《每一次出發,都在找回自己》正是這樣一本靜靜打開靈魂窗扉的書,它告訴我們:每次的遠行,都是回家。

 

二、案例分享:重返巴黎的林書源

=人物:林書源,45歲,資深品牌顧問與作家。

=事件:因中年職涯倦怠與家庭壓力,決定重遊巴黎,尋找失落的自我。

=時間:2023年春季。

=地點:法國巴黎,重返20年前初訪地點——塞納河、龐畢度中心、香榭里舍大道。

=物品:舊旅行筆記本、單眼相機、一封未寄出的信。

 

林書源在職涯顛峰時突然罹患憂鬱症,他辭去高薪職位,選擇以旅行找回內心的力量。他回到巴黎,帶著當年寫給未來自己的信,在舊地重遊中逐漸療癒,最終寫下《與自己重逢的巴黎筆記》一書,成為台灣療癒系暢銷書。

 

三、十個重點內容

 

1.  舊地重遊的意義:時間的折返鏡 回到過去走過的地方,看見的不再只是風景,而是時間刻在靈魂上的印記,從而映照出自己內在的成長與轉變。

 

2.  從逃避到面對:旅行是面對自己的勇氣 出走,不是逃避現實,而是放下社會角色的包袱,學習以最純粹的眼光看自己。

 

3.  身體的療癒:用步行釋放壓力與壓抑 每日在巴黎步行超過兩萬步,林書源發現慢行帶來的身體節奏改變,進一步影響腦內多巴胺與血清素,幫助情緒穩定。

 

4.  心理的釋放:與過往和解,擁抱不完美 面對未曾處理的內心傷痕,透過書寫與拍照,讓潛意識中的陰影浮現,也讓自己重新接納過去做出的每個選擇。

 

5.  社會角色的暫停:讓生活不再只是任務清單 當林書源從"父親""主管""丈夫"的角色抽離,開始意識到"我是誰",並非只能透過角色來定義。

 

6.  靈性的覺醒:重回生命的本源 在巴黎聖母院禮拜時,他流淚不止。他說那是第一次感受到神的慈悲,也是他與自我靈魂最靠近的一刻。

 

7.  攝影與靈魂:與自己對話的一道光 拍下的每一張照片,不只是記錄風景,而是靈魂當下的寫照。透過鏡頭,他開始重新理解自己的情緒與存在價值。

 

8.  文字療癒:寫作是整理靈魂的工具 林書源每日記錄旅程心得,最終整理成書。他發現文字能安放情緒,也能為過往創傷命名,進而得到釋放。

 

9.  轉念的力量:不是風景改變,而是心境成熟 同一座艾菲爾鐵塔,不再只是浪漫象徵,而是提醒他——無論再高再亮,也只是生命中的一個過站。

 

10. 帶回祝福,而非懊悔:旅行的終點是內心的寧靜 回台後,他開始演講與寫作,幫助他人找回自我。他說:「最遠的天涯,其實在最近的心裡。」每一次出發,其實都是回家。

 

四、從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四面向分析

 

1.  生理面向:旅行促進運動、改善睡眠、釋放腦內啡,並改變飲食與生活作息,讓身體恢復自然節律。

 

2.  心理面向:離開熟悉環境降低焦慮,透過書寫、攝影與沉澱,促進自我接納與情緒整合,並修復創傷經驗。

 

3.  社會面向:暫時抽離職場與家庭壓力,重建與社會的連結方式,學會與陌生人相處,也理解人際界線與需求。

 

4.  靈性面向:透過藝術、宗教、歷史遺跡與自然景觀,觸動靈魂層次的思索,尋回生命的初衷與存在的意義。

 

五、結語:回家的旅程,不在地圖上 真正的旅行,從來不是去過多少城市,而是在心中走過多少路。在每一次出發的背後,都是一段深刻的回歸。吳若權與林書源都用自身的旅程,證明一件事:離開,是為了更完整地回來。而我們每一個人,也都值得為了找回自己,而勇敢出發。

 

願你每一次出發,都能在風景中,看見更真實的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