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從垃圾之書看見人類文明的影子:我們該如何活出有責任感的生活? 【楊聰財專欄】
@副標題:從一隻沙灘上的襪子開始的深度反思,兼論生理、心理、社會與精神層面的人類與垃圾共生現象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
250618 Humanities B C垃圾之書
@重要參考資料
垃圾之書:面對人類將被廢棄物所廢棄的事實與行動Książka o śmieciach 作史坦尼斯瓦夫・盧賓斯基原Stanisław Łubieński譯鄭凱庭出網路與書出版2022/12/29 |
【前言】
《垃圾之書》不是一本單純講述垃圾如何堆積的書,而是一本以垃圾為鏡,照見人類慾望、盲點、無知與無力的作品。作者史坦尼斯瓦夫・盧賓斯基將鳥類觀察者的敏銳眼光,轉向街頭巷尾、森林海灘的廢棄物,一步步追問:垃圾從何而來?將往何處去?我們又能做什麼?
本篇文章將透過本書觀點,結合一則真實案例,從生理、心理、社會與精神層面,探討垃圾問題背後所隱含的文明危機與希望之光。
【具體案例】
=人:李思嫻,32歲,社區大學環境教育志工
=事:成立社區「垃圾探險隊」倡議環境保育
=時:2023年9月至今
=地:台中市太平區長青社區
=物:日常生活垃圾(一次性塑膠製品、過期家電、廢棄家具)
故事開始於一次淨溪活動。李思嫻與隊員在社區旁溪流發現堆積如山的家庭廢棄物,其中包括電鍋、娃娃車、空心磚與大批塑膠袋。這些垃圾正是社區居民丟棄卻從未察覺後果的「日常」。李思嫻因此開始推動「垃圾故事講堂」,邀請居民分享他們與某件垃圾的關係,例如買來沒用幾次的果汁機、退流行的衣物等,引發居民對「擁有與丟棄」的重新思考。
【十個重點內容】
一、垃圾的生理面向:
我們身體與消費習慣的連結 一次性產品與高頻率消費造成大量垃圾,如清潔用品、食品包裝、快時尚。這些垃圾不但無法即時被自然分解,還可能釋放微塑膠進入人體,造成呼吸系統與消化系統負擔,進而影響免疫與代謝。
二、垃圾的心理面向:罪惡感、否認與「環保神經病」 《垃圾之書》中的「環保神經病」症狀其實反映的是現代人對自己行為矛盾的焦慮感:一邊努力分類回收,一邊忍不住購物療癒,心理上陷入自我指責與無力循環。
三、社會結構的共謀:誰製造了垃圾? 多數商品的設計並未考慮可回收性,企業為了壓低成本,普遍採用廉價塑膠與複合材料,而社會主流消費文化鼓勵大量購買與快速淘汰。責任被轉嫁到個人,卻忽略制度層面的問題。
四、精神與靈性的迷失:乾淨是一種信仰還是幻象? 作者指出,我們渴望「潔淨」的形象,卻忽略了將髒亂「外包」給大自然與無聲的清潔工,實際是一種精神逃避。真正的潔淨不在於表面無塵,而是誠實面對行為的後果。
五、垃圾與動植物共生的悲劇:文明與自然的碰撞 從海龜誤食氣球、鷹以塑膠繩築巢,到青蛙躲進廢棄鞋中,動物為適應人類垃圾而改變生存方式,卻往往導致死亡,暴露人類文明的代價。
六、垃圾與記憶的糾纏:每一件垃圾都有故事 從沙灘撿回來的襪子、氣球碎片到包裝紙,每個廢棄物背後都是一段消費記憶、一個選擇、一段故事。當我們重看這些垃圾,也是在重新觀看自己的生活。
七、地方行動的意義:一個人也能發起改變 李思嫻與社區志工隊的經驗證明,即便只是從撿垃圾開始,透過對話、教育與參與,也能改變居民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創造出環保共識。
八、垃圾與教育:從孩子做起的生態意識 舉辦垃圾故事分享、DIY資源再生手作課程,讓孩子從遊戲中理解「丟掉的東西去哪了」,建立對環境的同理心與責任感,是未來永續的基石。
九、制度與立法的角色:責任不該只有個人承擔 如本書所說,光靠個人努力無法阻止垃圾氾濫,必須有政策導向、企業責任、產業轉型與立法改革,例如擴大製造者責任、塑膠稅、禁止不可回收包材等。
十、垃圾的啟示:成為一個有意識的生活者 真正的改變來自意識的轉變——從看見垃圾開始,進而改變選擇、反思需求、尊重資源與生命。《垃圾之書》讓我們看見:我們不是垃圾的奴隸,而是有能力選擇活法的主體。
【結語】
《垃圾之書》不是警世預言,而是一記溫柔卻刺痛的提醒。我們的每個選擇,無論是一次性咖啡杯、快時尚衣服,或是不看回收標誌的無心,都會在地球上留下痕跡。而垃圾從來不是問題本身,而是問題的結果。從李思嫻的故事中,我們看見了「人」如何扭轉「物」的命運,也看見了文明尚存的希望。
願我們都能從這本書出發,走上不做環保神經病,而是成為真正有責任感的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