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630 Christianity B基督教入門讀物基督教真義問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您

 

@重要參考資料

基督教入門讀物 : 基督教真義問答

 

尋找生命的真理之光:基督教真義的現代意義

 

#一、基督教不只是宗教,而是真理的見證

許多人提到基督教,往往聯想到的是教堂、聖經、主日禮拜,或是耶穌釘十字架的故事。但基督教的核心,其實是一場有關「真理、良善與愛」的深層探索。它不是迷信的儀式,也不是僅供慰藉的宗教,而是一門關於「如何活出真正人性與神性」的學問。正如耶穌所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14:6

 

#二、現代人的困惑:理性與信仰的矛盾?

在資訊氾濫、價值多元的現代社會,許多人對信仰抱持懷疑。他們質疑:「信仰是不是違背理性?」其實,真正的基督信仰並不排斥理性,相反,它強調的是「理信」——一種經過理性啟蒙後對真理的信靠。信仰不是盲從,而是經過思辨、內省後的深刻選擇。

 

#三、生命的整全觀:不只是靈魂得救

基督教看待人的生命,是一個整體性的觀點:不只是靈魂的拯救,也包括身體的照護、心理的療癒、社會關係的修復,以及靈性的甦醒。這種全人觀對現代人面對焦慮、孤獨與身心疾病特別有啟發。

 

#四、案例分享:一位偏鄉教師的覺醒之路

=背景描述:

=人物:張老師,40歲,國中教師

=時間:2018年至今

=地點:台灣南投某偏鄉學校

=事件:自殺事件引發靈性危機與轉化

=事件經過:

張老師在南投一所偏鄉中學任教十餘年,因學生問題行為嚴重,壓力極大。2018年,一位原本表現乖巧的學生突發自殺,震撼全校。張老師深受打擊,長期夜不能寐,並開始質疑教學的意義與人生的價值。

 

在一次偶然機會,他參加教會的心理輔導聚會,首次接觸《聖經》,讀到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他內心觸動,開始尋求信仰。

 

透過閱讀《基督教真義問答》,他理解到「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為學生的靈魂點燈。他轉變教學方式,帶學生讀詩篇與道德哲學,強調品格與愛。他也不再追求外在績效,而是忠於心中的召命。他的改變感動學生與家長,甚至讓學校風氣明顯改善。

 

五、真理的十個重點啟示

 

1.  真理不是抽象理論,而是具體生活方式:在耶穌身上,我們看見真理如何成為日常行為與愛的實踐。

 

2.  基督教信仰強調內在轉化而非外在形式:不在於你是否上教堂,而在於你是否真誠愛人。

 

3.  靈性與理性可以共存:信仰不是逃避現實,而是以愛與理性面對生命中的黑暗。

 

4.  自由來自真理,而非任意妄為:「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2

 

5.  愛是生命的本質與靈魂的糧食:不管是對家庭、朋友還是陌生人,基督徒都被呼召活出無條件的愛。

 

6.  社會正義與信仰密不可分:真正的信仰推動民主、法治與人權,而非逃避現世責任。

 

7.  人生不是尋求個人平安,而是承擔公義之路:十字架不只是受難的記號,更是為愛犧牲的象徵。

 

8.  良知是神性在靈魂中的回聲:每個人心中都有對真善美的渴望,這是神的印記。

 

9.  信仰幫助人對抗世俗壓力與恐懼: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信仰提供不變的盼望與安穩。

 

10. 真信仰不會產生偏執,而會帶來寬容與和平:正如耶穌教導我們饒恕與和平共處。

 

六、現代社會中的基督徒使命

今日的基督徒面對不再是羅馬迫害,而是世俗主義、享樂文化與價值混亂。在這樣的處境中,信仰不應退縮,而是要成為社會良知的守望者。從教育、醫療、司法到商業,每個崗位都需要有愛與正義的見證人。

 

七、從神性看人性:基督的榜樣

耶穌的一生,展現的不僅是神性的大能,更是一種為人、為人的方式:祂與窮人、病人、邊緣人同住同行;祂不審判罪人,而是饒恕他們;祂為朋友捨命,也為敵人祈禱。這樣的人性,是所有人追求神性的榜樣。

 

八、信仰如何轉化身心靈?

心理學證實,穩定的信仰能夠減少焦慮、憂鬱,提升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基督信仰不僅提供情緒的撫慰,更賦予人生一種使命感,使人不再為自我活,而是為更高的目的活。

 

九、對教育與經濟的反思

信仰促使我們思考教育的本質——不是製造成功者,而是培養良善的人。對經濟的看法也從「追求財富」轉向「分享恩典」,這正是現代社會最缺乏的價值。

 

十、靈魂的回歸之路:愛與犧牲

基督徒的一生,就是從自我為中心,走向為神與他人而活的過程。這條「十字架之路」雖然不易,但卻是真正自由與豐盛生命的源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