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照顧者:身心障礙的高危險群-03

【楊聰財專欄】

============================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文章原由:三立電視台 健康零距離節目 邀請錄製節目

一般家人會認為「照顧者」就是整天陪伴病人而已,又沒多少事情要做,怎麼會有大壓力?其實這個觀念大錯特錯!家庭照顧者的辛苦、重擔、壓力非外人所能理解,也使得他們往往變成最容易被忽略的「隱形病人」。

#問題6Q:政府提供的居家照護,經濟上和實作上真的能減輕家庭照顧者的負擔嗎?

@回答6

政府提供的居家照護在理論上可以減輕家庭照顧者的負擔,但實際效果可能會因國家政策、執行方式、預算分配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可能影響其效果的因素:

1.  資源投入:政府需要投入足夠的資源,包括財政、人力和物資,以支持居家照護服務的提供。如果資源不足,可能會導致服務不足或質量不佳,無法有效減輕家庭照顧者的負擔。

2.  服務範圍和質量:政府提供的居家照護服務應該涵蓋各種需求,包括日常生活援助、醫療護理、心理支持等。而且這些服務應該是高質量且具有適切的專業性。如果服務範圍狹窄或質量低劣,家庭照顧者可能仍然需要承擔大部分的負擔。

3.  政策支持:政府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來支持家庭照顧者,包括提供照護假、財政補助、稅收減免等。這些政策可以減輕家庭照顧者的經濟壓力,使他們更能夠專注於照顧工作。

4.  社會支持網絡:除了政府提供的服務和政策支持外,社會上還應該建立支持家庭照顧者的社會支持網絡,包括志願者組織、社區服務機構等,以提供情感支持、資訊分享和實際援助等。

綜上所述,政府提供的居家照護服務在一定條件下是能夠減輕家庭照顧者的負擔的,但其效果取決於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表單的頂端

 

#問題7Q:機構/醫療照護和家庭照護的最大差異?

@回答7

機構照護和家庭照護之間存在一些重要的差異。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區別:

1.  地點:

•  機構照護通常在專業的醫療機構或者長期照護機構中提供,如醫院、護理院、康復中心等。而家庭照護則是在患者或需要照顧者的家中提供。

2.  環境:

•  機構照護提供的環境通常是專業的設施,配備有醫療設備、護理人員、醫生等專業人士。而家庭照護則在家庭環境中進行,通常不具備專業的醫療設備和人員,除非有特別安排。

3.  個人化:

•  家庭照護更容易提供個人化的照顧,因為照顧者可以更加了解患者的喜好、需求和狀況,並相應地調整照顧計劃。機構照護則可能因為需要照顧多個患者,而無法提供同等程度的個人化照顧。

4.  社交和情感支持:

•  家庭照護有利於提供更多的社交和情感支持,因為患者與照顧者之間通常有親密的關係,可以更容易地建立信任和溝通。而機構照護則可能較缺乏這種直接的社交和情感互動,因為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關係可能較為表面。

5.  成本:

•  家庭照護的成本通常較低,因為不需要支付機構照護設施的費用,也可以減少交通和其他相關費用。而機構照護的成本可能較高,因為需要支付機構設施、專業人員和相關設備的費用。

6.  專業醫療監測:

•  機構照護通常提供更多的專業醫療監測和護理,因為有專業的醫生、護士和其他醫療人員在場。相比之下,家庭照護可能缺乏專業的醫療監測,除非有特別的安排或專業人員的幫助。

總的來說,機構照護提供了更專業、全面的醫療和護理,但家庭照護提供了更為個人化、社交化和情感支持的照護方式。選擇哪種形式的照護取決於患者的需求、家庭情況、經濟能力等多個因素。

 

#問題8Q: 若過早將被照顧者送進安養護機構,會發生怎樣的狀況?(機構照護和家庭照護的最大差異)

@回答8

過早將被照顧者送進安養護機構可能會導致一系列負面影響,包括但不限於:

1.  社交和心理影響:被照顧者可能感到孤獨、失去自主權和價值感,因為與家人和社區的互動減少了。

2.  生活品質下降:安養護機構可能無法提供與家庭相似的舒適和熟悉感,使被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下降。

3.  自尊心和尊嚴受損:被照顧者可能會感到被拋棄或被忽視,這可能損害他們的自尊心和尊嚴感。

4.  生理健康問題:新的環境和生活方式可能導致壓力增加,影響被照顧者的健康狀況,包括睡眠品質下降、飲食不良等問題。

5.  財務壓力:安養護機構的費用可能非常高昂,可能給家庭帶來財務壓力,尤其是如果被照顧者原本是主要的經濟支柱。

總之,過早將被照顧者送進安養護機構可能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質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做出這樣的決定時,應該謹慎考慮,並盡可能尋找其他解決方案,例如家庭照顧或社區支持服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