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你搞懂了嗎?之一

【楊聰財專欄】

============================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文章原由:聯合報的羿馨心理諮商納入健保的議題

楊聰財醫師您好,我們最近關注心理諮商納入健保的議題,但各界都持不同意見,台灣諮商心理學會認為,應把諮商心理師納入健保,作為社會安全網的一環,把心理諮商當作初級預防解方,而不是等到確診思覺失調症才得到治療。不過也有精神科醫師持反對立場,認為心理問題、心理疾病、重大精神病是3件不同的事,心理疾病及重大精神病已屬於「疾病」,兩者可能同時存在,且精神病是由腦部神經傳導物質變化導致的生理疾病,可以透過藥物搭配心理治療來控制疾病,目前已有健保給付,而心理健康問題還沒進展到疾病,依法規定不屬於健保給付的範圍,建議應維持現況。】

想請教、採訪楊聰財醫師:

 

#問題1、對諮商納健保看法,台灣精神醫學會曾憂心,過去精神疾病治療都仰賴健保署的預算,但是在健保總額制度下,讓治療與諮商搶同一塊餅,會有互相排擠的現象,將造成雙輸,盼能有完全獨立的預算。

@回答1

 

A-精神心理治療在一個國家的GDP中所占比例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該國的經濟狀況、人口的健康需求、政府的優先事項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等。因此,沒有一個固定的比例適用於所有國家。一般來說,精神心理治療在國家衛生體系中的預算分配應該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並且能夠提供普遍可及的服務。這可能需要在預算中分配足夠的資源,以確保人們能夠獲得品質良好且負擔得起的治療。一些國際組織和專家建議,精神衛生服務的預算分配應該占到整個衛生預算的一定比例,通常在5%15%之間。

 

B-健康永續教育基金會理事長邱淑媞引述WHO《周全性心理衛生行動計畫》資料,顯示建立重視心理健康國家體系的重要性,進一步建議成立總統府層級之「心理健康諮議會」,且於「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下成立心理健康促進研究所,落實公私協力參與。邱淑媞也提到,心理健康司有如「低體重出生兒」,因此聯盟提出總統府層級重視心理健康國家體系、匡列心理健康預算、促進/預防公私協力是必較的政策方向。她指出,「台灣心理健康經費平均每位國民僅有23元,在經費的增加外,『心理健康知能與素養』融入政府各部會之政策擬定,才能普及全民。」
C-一個人只有23元的心理健康經費」當然是不足的,所以優先投資醫療保健預算支出,任內逐年達到GDP8%,逐漸追上OECD國家,以及推動行政院層級「國民心理健康計畫」,全面推動心理及健康促進跨專業合作,提供多元形式之心理健康服務。
->所以【心理諮商納入健保】不但是只治標不治本,甚至因為健保大餅預算就是這麼小,如果再加入,必然產生排擠效應!

 

#問題2、精神科在做什麼?看診會附帶心理諮商嗎?還是只針對症狀開藥治療?

@回答2

-精神科應該是用醫療團隊進行為宜:像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有精神科專科醫師,護理師,心理師,藥師,還有進行評估和個案管理的老師。

B-個案到本單位,會由護理師先進行資料蒐集以及身心健康衛教說明;然後再由專科醫師進行診斷性會談和整體生理心理功能評估;之後由專科醫師規劃要進行何種科學性檢查評估,例如抽血、自律神經測量儀檢測,腦力功能檢測、壓力腦波檢測等;也就是採取精準醫學的理念,讓個案和親友能夠一目了然,心服口服的明白自己身心障礙的原因和程度

C-醫師會從生理,心理,環境的多面向角度,為個案設計一套治標也要治本的計畫。一般的療程是36個月。也因此醫師會考量要開那些藥物,要教導個案如何做好「非藥物9點處方」;醫師也會和個案討論是否要進行協談/心理治療/諮商;是否要進行家庭/夫妻會談,或只者要進行完整的生物治療療程【例如:CESrTMS

D=>這完整的治療內容絕對不是健保就可以負擔的;況且我們因為怕健保會找委員來進行刪除費用,並且會放大20倍回推扣除給付給醫療單位的費用,很多治療內容如果不是做功德善事,便是要請個案自費處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