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心理社會特質 潛在生物標記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正向心理社會特質PPCs POSITIVE PSYCHOSOCIAL CHARACTERISTICS

正向心理社會特質(Positive Psychosocial Characteristics, PPCs)這個概念是由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在研究積極心理學和心理社會發展時共同提出的。這些特質通常包括樂觀、韌性、自我效能、希望、幸福感和社會支持等,旨在強調個人及其社會環境中的正面元素和資源。

提出者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奠基者之一是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他和其他研究者一起,通過研究積極心理學中的正面特質,強調人們如何能夠通過發展和增強這些特質來提升生活質量。

為什麼提出

提出正向心理社會特質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改變傳統心理學過於關注心理疾病和問題的現狀。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者認為,除了研究心理問題,還應該探討能夠增強人們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的因素。

目的

1.  提升個人幸福感:通過增強個人的正向心理特質,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2.  增強心理韌性:幫助個人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壓力,提高心理韌性。

3.  促進心理健康:不僅僅關注心理問題的治療,還要通過正向心理特質的培養來促進整體心理健康。

4.  社會效益:促進社會支持和人際關係,增強社會凝聚力,改善社會氛圍。

總之,正向心理社會特質的提出和研究旨在通過強調和培養人們的正面特質來提升個人和社會的整體幸福感和健康水平。

 

正向心理社會特質(Positive Psychosocial CharacteristicsPPCs)包括一系列有助於個人成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特質。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正向心理社會特質:

1.  樂觀(Optimism):對未來持積極的期望和信念。

2.  彈性(Resilience):面對困難和逆境時能夠迅速恢復和適應的能力。

3.  自尊(Self-esteem):對自己的價值和能力持有積極和自信的評價。

4.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對自己能夠完成任務和達成目標的信心。

5.  同理心(Empathy):能夠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和處境的能力。

6.  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能夠獲得並有效利用來自他人(如家庭、朋友、同事)的支持。

7.  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s):如快樂、滿足、感恩等積極情感狀態。

8.  希望(Hope):對未來充滿希望,並願意為實現目標而努力。

9.  韌性(Grit):對長期目標的堅持和毅力。

10. 感恩(Gratitude):對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他人的善意心存感激。

11. 利他主義(Altruism):關心和幫助他人,不求回報。

12. 內在控制感(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相信自己的行為和決定能夠影響結果。

這些特質有助於個體在不同情境中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增強應對壓力和挑戰的能力,並促進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

 

#正向心理健康相關的潛在生物標記

    正向心理健康相關的潛在生物標記通常涵蓋心理生理指標和神經生物學指標,這些指標能夠反映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態和對正向心理介入的反應。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潛在生物標記:

1.  腦成像技術:

o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fMRI能夠捕捉腦部在進行正向情緒和認知活動時的活躍區域。特別是前額葉皮層和杏仁核的活躍度與正向心理健康有關。

o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PET掃描可以測量腦內特定神經遞質(如多巴胺和血清素)的活性,這些神經遞質與幸福感和正向情緒密切相關。

2.  生理指標:

o   心率變異性(HRV):心率變異性是衡量自主神經系統活動的一種方法。較高的HRV通常與較佳的情緒調節和心理健康相關。

o   皮膚電反應(EDA):皮膚電反應可以反映自律神經系統的活動,特別是在面對壓力和情緒刺激時的反應。

3.  基因和分子生物學:

o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BDNF是神經元健康和可塑性的重要指標,較高的BDNF水平與正向心理健康和較低的抑鬱症風險相關。

o   端粒長度: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保護結構,端粒長度的縮短與壓力和老化相關,而端粒較長則可能與較佳的心理健康狀態有關。

4.  荷爾蒙水平:

o   皮質醇:皮質醇是壓力荷爾蒙,其濃度變化可以反映個體的壓力水平和適應能力。穩定的低皮質醇水平通常與較好的壓力管理能力和心理健康相關。

o   催產素:催產素與社交行為和情感聯繫有關,較高的催產素水平可以增強人際關係和幸福感。

5.  免疫系統指標:

o   C反應蛋白(CRP):CRP是炎症的標記,較低的CRP水平通常與較低的慢性壓力和較佳的心理健康狀態相關。

這些潛在生物標記能夠幫助研究者和臨床醫師更好地理解和評估個體的正向心理健康狀態,以及制定個性化的心理健康干預措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