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209憂谷中的安慰 Book C5 路德運用經文安慰 【楊聰財專欄】
@標題+憂谷中的安慰:馬丁路德對憂鬱者的牧養智慧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引言
在現代社會中,憂鬱症被譽為「隱形的殺手」,影響著數百萬人的身心靈健康。然而,在16世紀的德國,改教者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已然深刻認識到這一議題的重要性。他的信仰與經文的應用,不僅為憂鬱者提供了安慰,更為現代教牧關顧提供了啟示。
本文從生理、心理、社會、和精神靈性四個面向,深入探討馬丁路德如何運用經文安慰憂鬱者。通過實例分析,揭示經文如何在個人與群體層面轉化苦難,並提出具體應用的十個重點。
一、憂鬱的本質:多層面理解
1. 生理角度
憂鬱症常伴隨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例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馬丁路德雖無現代醫學知識,但他認識到憂鬱會導致身體疲憊、睡眠障礙和免疫力下降。他鼓勵信徒通過適當休息和飲食,恢復身體活力。
2. 心理角度
路德將憂鬱視為靈性試煉的一部分。他認為,負面情緒如恐懼、羞愧和絕望,常來自對神的誤解。透過經文,他幫助信徒重新認識上帝的無條件愛與恩典。
3. 社會角度
憂鬱者往往感到孤立無援,缺乏支持系統。路德主張教會應成為信徒的屬靈家園,提供團契、敬拜和群體支持,使憂鬱者感受到歸屬感。
4. 精神靈性角度
對於路德而言,憂鬱並非信心的失敗,而是靈命成長的機會。他強調以聖言為核心,幫助信徒通過經文找到安慰與盼望。
二、經文的安慰之力
1. 經文作為上帝的聲音
路德認為經文是上帝直接對人的話語,能深入觸及人心。在他的書信中,經常引用聖經如《詩篇》、《約伯記》和《羅馬書》,幫助信徒在受苦中看到上帝的同在。
2. 聖經敘事療法
通過聖經故事,路德幫助信徒將個人經驗與聖經敘事連結。例如,他引用《詩篇23篇》:「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這句話常被用來安慰那些處於人生低谷的人。
三、案例分析:一封安慰憂鬱者的信
背景
芭芭拉·莉絲琪爾森(Barbara Lisskirchen),一位16世紀德國婦女,因喪失至親深陷憂鬱,甚至懷疑上帝的存在。
時間與地點
1530年,德國威登堡。
馬丁路德的行動
路德給芭芭拉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引用了《約翰福音》20章27節:「將你的指頭伸到這裡來,看我的手;將你的手伸過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
分析
- 生理層面:他鼓勵芭芭拉照顧自己的身體,避免過度自責影響健康。
- 心理層面:路德指出,信心不是在於人的力量,而在於上帝的恩典,幫助芭芭拉轉變思維。
- 社會層面:他建議芭芭拉參加教會聚會,從群體中尋求支持。
- 靈性層面:他以基督的傷痕作為安慰,提醒她上帝的愛永不改變。
四、安慰憂鬱者的十個重點
- 經文的權威性:引用經文提供力量。
- 結合生理與心理治療:強調身體與心靈的平衡。
- 建立支持系統:鼓勵參與教會活動。
- 重新定義苦難:將受苦視為靈命成長的契機。
- 區分律法與福音:避免僅用律法責備,而是用福音安慰。
- 尊重個體處境:理解憂鬱者的獨特需求。
- 融入群體敬拜:通過敬拜帶來心靈更新。
- 聖經敘事療法:用聖經故事幫助信徒重新解讀生命經驗。
- 靈修默想與祈禱:以安靜和祈禱深入上帝的話語。
- 恩典的提醒:強調上帝的無條件接納與饒恕。
五、經文安慰的當代應用
1. 教牧關顧的實踐
今日牧者可學習路德的方法,運用經文安慰患憂鬱症的信徒,並結合現代心理治療技術,提供整合性的關懷。
2. 信徒間的相互扶持
透過團契與敬拜,信徒可以彼此代禱,共同建造屬靈生命的共同體。
3. 重塑生命的意義
經文幫助人從神的角度重新看待過去、現在與未來,賦予人生新的意義。
結語
憂鬱是一場深刻的靈性與心理挑戰,但馬丁路德的牧養智慧提醒我們,經文的力量能穿透苦難,帶來希望與安慰。在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多方面的整合中,我們找到與上帝相遇的機會,也找到安慰他人的能力。
@重點資料整理
Christian Religion Book憂谷中的安慰--馬丁路德 憂谷中的安慰 【楊聰財專欄】 --馬丁路德給憂鬱者的信及對今日教牧關顧的意義/ Of Good Comfort : Martin Luther’s Letters to the Depressed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Pastoral Care Today 作者: 畢思渠 (Stephen Pietsch) |
信徒藉著敬拜和團契聚集,不斷訴說這個 古老的故事。同時這也是一個極為個人的 故事,賦予每個個別基督徒一個更新的眼 光去看過去、現在和未來 |
經文乃權威來源/上帝自己 的忠告 在當下處境對人說話的聲音 (vivia vax) 從外往內移動/觸及良知 /轉化整個人 |
開啟屬靈現實的一扇門 活生生的人物事件 時光被折疊collapsed進 入聖經敘事 經文作為個人與上帝的 深刻相遇 作為回應個人受苦的方式 把自己交託給經文,感 受它勸慰之力 |
律法責備的話 挑戰得罪神的態度與問題 憂鬱症不同於厄運和受害者 不要窺探預定揀選的問題 恩典安慰的話 稱義和被饒恕的信息 注視救主的雙手和肋旁,願您單單只見祂、 聆聽祂,直到在祂裡面找到您的喜樂。 (寫給芭芭拉莉絲琪爾森的信) |
-以經文建構立論 在受苦者的信念 與經文間創造連結 -以經文敘事治療法 以聖經故事框架,供人重新自我理解、 聖化苦境,指出新方向 -路德的教牧觀點 以整束經文富化屬靈洞見,指出基督 才是唯一的勸慰者 |
-派提森:聖經已過時? -回應:聖經未明確處理每個時代的議題 -路德:聖經乃明鏡,向人說話,有力地觸 及人類的苦罪 -例證:史密斯Teresa Smith自傳 -從聖經禱文,找到自己與上帝的聲 音,安慰與盼望 |
派提森/ 反對經文濫用、過度簡化、曲解經文 斷章取義抽離文本,不考量文本脈絡 與深層意義 萊特/ 某類經文大量出現,處理人類受試煉 的經驗,與任何時代的人共鳴 |
=路德/ -經文乃上帝以奧密的方式, -與人的內心連結 =漢默/對七位信徒的教牧關顧 -經文向他們個別的處境說話,找到自己 生命敘事的連結 -包括主題意象、聖禮儀式等,皆成為安 慰與醫治的來源。 |
-一般心理治療:不包括聖經 -基督教心理治療:經文詮釋不夠準確 -著重律法 信息:做出建設性建言,設立 改變目標 -忽略福音 核心:神對墮落之人無條件的 慈悲饒恕 -靈命更新命令 :轉為自我控告和論斷 |
具備神學和詮釋的鑑別力 -區別律法與福音 -福音大能,藉基督的死與活,重塑行為 -經文默想和默觀meditation/contemplation -有別於佛教禪修的正念與接受 -聖言誦讀Lectio divina -讓人的思考慢下來,緩慢、重複閱讀; 聚焦在上帝話語的客觀聲音 |
-通俗的敘事療法:不接受普遍的宏大敘事 -基督教改造療法:以聖經為主,助人重述自 己故事 -整合心理治療:馬克敏、康貝爾 -重述自己的故事,事實被揭露 -舊約聖經重塑以色列民族的故事…新約更擴 大這個故事,延伸到兩千年基督教歷史… -信徒藉著敬拜和團契聚集,不斷訴說這個古 老的故事。同時這也是一個極為個人的故事, 賦予每個個別基督徒一個更新的眼光去看過 去、現在和未來 |
-與收信者共同建構他們的個人故事 -連結他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以聖經中的sub-stories(子故事)表達 -示範律法和福音的闡釋力道 |
=聖經輔導運動:強調改正與修復 -認為憂鬱症是心理和靈性的偏差 -需要修正治療、恢復機制、改正積習 =路德教牧關顧:強調基督的恩典福音 -律法語言:為上帝宣赦的福音做預備 -經文中心:是基督死而復活的事實 |
=迪克森的批判教牧 -對經文的使用,缺乏經驗與深度 -跟隨流行用語,未能深入探索 =路德嫻熟使用經文 -源於博學基於經驗 -區分律法與福音 |
=勸慰者的風險 -憂鬱者「詮釋濾鏡」為負面導向 -其想像與使用經文的出發點相反 -經文被用來噤聲、否定怨聲 -經文被理解成要求、強迫與論斷 =勸慰者的預備 -建立了解、信任的關係 -了解處境、特殊需要、對上帝的恐懼 -勸慰者以耐心、技巧與洞見運用聖經 |
=牧養/即話語服事的延伸 -藉由信徒群體的崇拜,來領受「聖道」 -是上帝以聖道與聖禮,服事我們 -敬拜,包含福音宣講、聖禮的安慰和餵 養,群體的相互關心
=公開儀式的靈性變化/史雲頓 -上帝的話語透過符號、藝術、音樂和儀 式,成為知覺的把手 -讓喪失「相信」的憂鬱者,參與敬拜 |
=在敬拜聚集中,憂鬱者的孤立和自我奴役 開始瓦解/杭特兄弟 -聖經總是連結著個人和群體。 -當一個人哭,全體也跟著哀哭; -當一個人歡喜快樂,所有的人也一同歡喜 快樂; -當一個人受苦,全體就跟著受苦; -當一個人慶祝,所有人也一同歡慶。 |
=路德/將人放入聖經敘事中 -進入文本世界,照聖經來詮釋個人的經驗 -觸及靈性良機,受苦者的認知推理能力受損, 想像感受卻很強烈。
=依納爵/視覺化的默想技巧 -受聖言誦讀影響 -默觀階段,將經文故事以想像視覺化,讓讀者 更深地進入經文 |
-藉由信心與主(生命之道) 相遇 -透過上帝恩言與慰辭,轉化 痛苦 -並非矯正/助人管理情緒、 改變狀態 -不是鎮定/想像經文以取 得鎮定 -不是取代/負向思考的救 助方案 |
-給憂鬱症患者一個新的開始,讓那些「已 經遺落的生命故事」,藉由恩典的服事、 經文的輔導,能在救恩的故事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
-憂鬱症是沈默且折磨人的殺手 -基督徒並不具有免疫力 改教者路德本身,典型的憂鬱症患者 -艾瑞克森,青年路德 |
=信仰同時具負面與正面影響 -負面/禁忌與道德規範,給人諸多壓 抑與恐懼。 -正向/有助健康、促進療效;提升生 命品質,鑄造人格;面對苦難之韌力與 勇氣 |
-路德覺察到「罪人同時是被罪所傷害的人」 -闡釋說明「因信稱義」的福音 -以惡者試探攻擊(Anfechtungen)描述為 抑鬱所苦的人 |
=路德表明: 抑鬱並非信心失敗,而是信仰歷程的一 個部份,是邁向靈性成熟的標記。 =靈性遭逢試煉: 人的靈魂有可能深深地下沈墜落,但不 至於落到神的手不能觸及之處。 |
-十六世紀德國瘟疫頻繁,死亡近在眼前。 -中世紀哀傷(拉丁文tristitia)被視為褻 瀆上帝。路德重新為人們詮釋受苦的意 涵。 |
-十七世紀羅伯特.伯頓 -「每個憂鬱都有相似的差異,如同人的面 貌,有不一致的相似性…」~憂鬱的解剖 |
=避苦:強調自己應得幸福 = 另類:憂鬱是歡樂不可避免的必然對照, 是與生命巔峰並列的深谷,是生命自然循 環的一部份。Amiel, Amiels’Journal |
安德魯·所羅門[正午的惡魔]: -「有可能藉著化學作用的控制,我們能定 位、掌握和消除腦內導致痛苦的迴路, -但我希望我們永遠別這麼做,因為拿掉它 就等於消弭經驗,破壞了一個錯綜復雜的 整體,而較之於它構成的痛苦折磨,反而 更有價值。 |
德瑞安·里德 -健康的生命需要哀悼和悲傷的季節,我們 需要去處理,而不是逃離它們 |
-丹.布萊瑟The Age of Melancholy -後現代拒絕客觀的真理和確定性 -故事的失落/語言的失落/自我的失落/合一 的失落/信任的失落/定位的失落/意義的失 落/存在感失落/虛無主義 -禮雅.格林菲爾: -無限制的自我實現、開發潛能,挑戰超越自我 成就的任務,是一種無法承受的心靈桎梏。 |
a-是生命中的重要驅動力 b-魔鬼的攪擾,常以罪惡感、羞愧、悲 傷、委靡不振及恐懼的形式出現。 C-仇敵的作為~對抗生命、敵對上帝 |
=路德認為: -神學錯謬危及一個人的心神狀態,會 導向錯誤的信念,使人落入自我欺騙、 相信幻覺。 -真實的教義有益人心,福音使人轉向 基督和他的話。 |
-德文Anfechtung 遭受屬靈攻擊,與憂鬱症 狀並靈性的焦慮等同。 感到在公義的審判上帝面前,自己是一個 罪人。 -試煉,上帝在人生命中行使的苦難 (1)恐懼、絕望,極端痛苦的情緒 (2)受到魔鬼攪擾或攻擊 |
-路德以立論提供安慰 -路德安慰的焦點:以外在的聖言取代理性 -路德以安慰調合:以基督外在的應許作為 力量和確據的來源。 -將試煉視為「魔鬼」 -勸慰命令(seidgetrost):呼籲和魔鬼搏 鬥:運用信心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