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編劇,我想當個好人:在道德與哲學之間,尋找良善的平衡 【楊聰財專欄】

241228 Philosophy Psychology Book b編劇,我想當個好人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文章大綱

  1. 道德是什麼?善良的多面向探索
  2. 為什麼我們渴望成為好人?
  3. 康德的義務主義:堅守原則的挑戰
  4. 功利主義的困惑:快樂最大化的兩難
  5. 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倫理:找到道德中的黃金律
  6. 道德疲勞的陷阱:當我們無法完美遵循原則
  7. 社會結構與道德實踐:公平的可能性
  8. 如何在現實中實踐道德?
  9. 案例分享:一場日常中的道德抉擇
  10. 從道德辯證中學習:接受不完美的良善之旅

1. 道德是什麼?善良的多面向探索

道德在哲學中是一個核心但模糊的概念,它牽涉到人們對「對錯」的判斷。從生理層面看,良善的行為可能與腦部的「道德感知區」如前額葉相關;心理層面上,它可能是價值觀與情感的結合;社會層面中,道德則是一種維持秩序的潤滑劑;精神靈性上,善行更是一種超越個人的追求。然而,道德並非單純的對或錯,而是多面向的價值體系。


2. 為什麼我們渴望成為好人?

「成為好人」是一種人類的普遍需求,這不僅關乎個人聲譽,也關乎內心的平靜。研究顯示,當人們行善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帶來滿足感;心理學認為,行善行為可以降低焦慮並促進幸福感。但在追求善良的同時,我們常面臨困境:善良是否有代價?如何在自我需求與他人福祉之間取得平衡?


3. 康德的義務主義:堅守原則的挑戰

康德的義務主義要求人們遵循普遍化的道德規則,即「你希望所有人都這樣做」。但這種絕對的標準常會導致實踐中的困難。例如,在書中提到的情境中,當殺手敲門詢問哥哥是否在家,按照康德的邏輯,我們不應該說謊,儘管這可能導致哥哥的死亡。這種絕對化的原則,凸顯了理性與情感之間的矛盾。


4. 功利主義的困惑:快樂最大化的兩難

功利主義主張以「快樂」和「痛苦」的總量來衡量道德行為,但這種方法卻可能忽略個體的價值。例如,電視轉播中,導播可能為了讓數十萬人享受棒球賽,選擇忽視技師的生命危險。這種「多數利益優先」的邏輯引發了對少數人權益的討論,提醒我們道德的計算並不總是公平。


5. 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倫理:找到道德中的黃金律

亞里斯多德強調「德性」即是找到過與不及之間的平衡。例如,勇氣是一種美德,但過多則為魯莽,過少則成懦弱。這種思維模式提醒我們,道德並非僅僅遵守規則,而是靈活地在現實情境中找到適度之道。


6. 道德疲勞的陷阱:當我們無法完美遵循原則

在現代社會,生活充滿壓力,要求每個決策都符合最高的道德標準,會導致所謂的「道德疲勞」。當每件事情都需要深思熟慮時,人們可能變得冷漠甚至反感。作者提醒我們,善良並非追求完美,而是接受自己可能犯錯,並在錯誤中不斷學習。


7. 社會結構與道德實踐:公平的可能性

道德實踐往往受到社會結構的限制。個人能投入的資源、時間和精力各不相同。一位資源充足的中產階級與一位為生存奮鬥的工人,是否應被要求相同的道德標準?這種不公平的現實挑戰了普遍化的道德規範。


8. 如何在現實中實踐道德?

實踐道德並不意味著追求絕對的正確,而是嘗試在現實限制下做到最好。從生理層面,我們可以用腦科學了解行善如何促進健康;心理層面則強調價值觀與情感的平衡;社會層面,建立支持結構;而精神靈性上,尋求內心的和諧與超越。


9. 案例分享:一場日常中的道德抉擇

背景:

  • 人物: 張小姐,一位35歲的單親母親,工作繁忙但極富同情心。
  • 地點: 一家便利店內的收銀台。
  • 情境: 張小姐發現前面的顧客不小心遺落了一個裝有大量現金的錢包。
  • 時間: 一個平凡的週末下午。
  • 事件: 顧客匆忙離去,而便利店收銀員未注意到。

張小姐的抉擇:

  1. 選擇一: 直接將錢包交給便利店店員,並假設店員會妥善處理。
  2. 選擇二: 保留錢包,設法聯繫顧客歸還。
  3. 選擇三: 假裝沒看到,選擇忽視。

張小姐選擇了第二種方式,因為她擔心第一種方式可能會有風險,而第三種選項則違背了她的價值觀。她在錢包中找到了聯繫方式,最終成功歸還,並獲得了顧客的感謝。這次行動不僅讓她感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也影響了當時目睹這一行為的孩子,讓孩子學到了誠實與善良的重要性。


10. 從道德辯證中學習:接受不完美的良善之旅

作者提醒我們,沒有人能達到絕對的道德完美,然而,每一次的努力與失敗,都是我們成長的重要部分。以「再試一次,失敗得更漂亮」為目標,我們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在錯誤中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篇文章希望通過哲學與真實案例,讓讀者理解,善良不僅僅是規則的遵守,而是內心的選擇與行動的實踐。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良善平衡之道。

 

 

=B=編劇,我想當個好人:《良善之地》、《荒唐分局》知名編劇,帶你經歷一場政治不一定正確的道德思辨之旅。How to Be Perfect: The Correct Answer to Every Moral Question 麥可.舒爾Michael Schur王啟安

堡壘文化 2023/01/05

-b-《編劇,我想當個好人》讀後心得:輕鬆入門道德倫理學

美國知名編劇帶你經歷一場政治不一定正確的道德思辨之旅

https://readingoutpost.com/how-to-be-perfect/

你有沒有遇過那種「道德魔人」?他們經常指責別人做事情沒道德,然後用很高的標準去要求別人。但是,如果能當一個好人,誰不想當啊?可是當好人是很累的,我們想對世界釋出一點善意,可是世界總是毫不留情地打我們的臉。關於道德的思考,怎樣才是不多、不少、剛剛好?

=這本書的特色非常鮮明

編劇,我想當個好人》的作者是美國知名的製片和編劇麥可.舒爾(Michael Schur),他編劇過的情境喜劇有《良善之地》(The Good Place)和《荒唐分局》(Brooklyn Nine-Nine),有看過的朋友應該會對劇情印象深刻。這本書就是他透過一種輕鬆詼諧的口吻,從哲學的角度切入,帶我們去認識艱深難懂的道德問題。

我以前認為「哲學」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如果又牽涉到「道德」和「倫理」,聽起來就更嚴肅了,對吧?像是我前幾年曾經讀過一本書《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當時很多讀者推薦給我看,相信也有很多人看過這本書了。結果,那本書我覺得比較「政治正確」,讀起來有點太硬了一點,所以我才讀了四分之一就放棄了,到現在還沒看完。或許改天有空,再重新找來讀一次。

但是這本《編劇,我想當個好人》就很不一樣,同樣都是從哲學角度去思考道德倫理,我卻非常享受閱讀這本書的體驗。因為這本書的門檻比較低,作者的寫作方式既幽默又逗趣,簡直就像在看一齣哲學脫口秀。再加上作者他自己的編劇經驗,會利用很多喜劇角色來呈現一些道德的問題,像是書中就用了很多《良善之地》這部美劇裡面的角色來做說明。對我這種很少、很少接觸哲學思想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反而引起了我對哲學的興趣。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特別,作者就像是一個很愛開玩笑的朋友,跟你約在星巴克喝咖啡,然後用一種「政治不正確」的聊天方式,跟你閒聊一堆哲學和道德倫理的話題。你可以想像一下,當我們在跟最麻吉的朋友在聊天的時候,哪會管什麼政治正不正確,一定都是敞開心胸,把自己對某件事情的愛恨情仇毫無保留地說出來。我們不一定會同意他的每一個看法,可是他講話就是很好笑,我們就會一直想聽他接下來要說什麼。而聽完之後,除了一直被他逗笑之外,又感覺自己獲得了一些思想上的啟發。這本書給我的就是這種感覺。

接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些書中很有趣的討論。

 

道德是一定要遵守的東西嗎?

作者很喜歡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做討論。像是一般人會認為「說謊」是不道德的,甚至會因為某些人情壓力,說出「善意的謊言」。就像是你的好朋友買了一件新衣服,你覺得看起來很醜,可是他問你說,他穿起來好不好看?你為了不想潑他冷水,就敷衍他說:「看起來還不錯。」

這是說謊嗎?這種行為在哲學家的眼中怎麼看?作者就舉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思想來說明。

康德認為,我們應該要用最「理性」的方式來辨別道德行為的規則,然後用「堅定不移」的責任感來遵守這些規則。康德還認為,唯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對於遵守規則的責任是否有足夠的堅持,而我們的行為所造成的結果則不是重點。這就是康德的「義務主義」,遵守規則是一種義務,沒得商量、沒有漏洞、沒有藉口。

所以,如果我朋友的衣服很醜,我是不是要騙他我覺得很好看呢?康德會說「不行」。作者就笑說,如果我們都要完全遵守康德的道德標準的話,我們應該很快就會沒有朋友了。

作者在書中很擅長用一些情境題來進一步說明(因為他剛好是編劇嘛),像是說謊這個道德難題,如果你覺得一定要遵守的話,請聽聽看這個書中的例子。

今天有一個殺手想要來你家殺掉你的哥哥,而你哥哥這個時候剛好躲在你家樓上。這個殺手來敲你家的門(他是個有禮貌的殺手,沒有直接把門撞開),然後跟你說:「您好,我是一位殺手。我是來殺掉你哥哥的,請問他現在是否在家呢?」我們最自然的反應應該是:「這位親切的殺手先生,不好意思,他不在家。」

但是還記得嗎?康德告訴我們不能說謊,因為說謊無法被普遍化,如果所有人都可以說謊,那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就會失去意義……所以,詭異的地方出現了,根據康德的說法,就算這個殺手擺明要來殺掉我們的哥哥,我們還不能對他說謊。如果我們必須聽康德的話,我們的哥哥就死定了。我們只能對哥哥說:「抱歉囉哥哥,希望你明白,我們無法違背普遍準則,謝謝你在爸媽離婚後這幾年花這麼多心力照顧我們全家,很遺憾你就要死了。」聽起來很奇怪,對吧?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很多這種充滿矛盾跟惡趣味的道德辯論跟衝突,我們會發現根本不太可能找到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規則。

 

道德是可以用數字來衡量的嗎?

如果我們認為很難找到一個道德的「準則」來遵守的話,我們有沒有辦法透過計算的方式來衡量呢?書中提到了一種叫做「功利主義」的思考方式。

「功利主義」是由兩位英國哲學家發揚光大的,分別是邊沁(Jeremy Bentham)和彌爾(John Stuart Mil)。他們認為,人類最正確的行為是將「效益」達到最大化,這個效益指的就是快樂的程度,我們要得到最多的快樂,而且避免最多的痛苦。我們要如何計算快樂的程度呢?我們只要把一個行為所產生的「所有快樂的總和」,減去這個行為導致的「所有痛苦的總和」,就可以得到結論。簡單來說,判斷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整體的快樂越多就越好;整體的悲傷越多就越壞。

基本上,如果我們的行為是依據功利主義的思考,在很多情況下不會遇到什麼太大的問題。像是我們會盡可能的做一些讓大多數人都得到好處的事情,盡可能減少導致別人痛苦的情況發生。可是,在一些極端狀況下,功利主義的缺點就顯露出來了,也導致功利主義遭到很多批評跟挑戰。

我改寫一個書中的例子讓大家思考一下。想像一下今天正在上演 WBC 棒球經典賽的日本對美國決賽,時間是九局上半,投手大谷翔平面對美國最後一個出局數的打者,每個觀看直播的觀眾都屏氣凝神、全神貫注。正在實況轉播最緊張的時候,有一個電器師傅正在修理轉播電視台的變電箱,結果他不小心滑倒跌觸電,開始被強力地電擊。如果我們身為導播,要面對一個抉擇。第一種,切斷變電箱的電力拯救電器師傅,但是重新開機需要耗費好幾十分鐘,這時候比賽恐怕已經結束,觀眾一定會錯過最精彩的時刻。第二種,讓電力繼續運作,讓數十萬觀眾繼續收看這個關鍵的對決時刻,而讓電器師傅繼續被電。

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說,計算出數十萬觀眾看球賽的快樂總和,遠大於一個人被電得要死要活的痛苦。所以,對電器師傅很抱歉,你還是要在那邊繼續被電。這就是功利主義最常被人詬病的地方,即使我們計算出了一個快樂最大化的決定,但我們心裡就是知道有些事情還是不太對勁。

不過呢,作者有提到,雖然功利主義被很多哲學家不看在眼裡,功利主義在某些層面上,卻非常符合我們現代社會的運作方式,也就是考量總體的利益,像是能讓大多數人都受惠的政策,就比較容易獲得青睞。政府或公司在決定一個新政策的時候,也經常會用功利主義來思考如何讓利益最大化。例如在施打疫苗的時候,最容易罹患重症或死亡的人、以及染疫風險最高的職業,都能優先施打疫苗。如此一來,每一劑疫苗都能帶來最多的「好處」,因為每一劑都會把可能帶來的痛苦或難過降到最低。

所以用功利主義來衡量道德的方法,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適用,但是我們也必須知道它有自己的侷限性,不能只用它來當作無限上綱的準則。

並沒有任何準則可以讓我們創造出「快樂」,因為「快樂」是一種主觀感受,我們只能自己幫自己定義。

想這麼多難道不會道德疲勞嗎?

這本書會帶讀者認識很多種道德哲學的流派,除了剛剛講到的康德的義務主義、邊沁和彌爾的功利主義之外,書中還提到了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倫理學、沙特的存在主義、斯坎倫的契約主義,以及蘭德的客觀主義。如果你像我一樣,對這些哲學觀念還不是很熟悉的話,也不用太擔心,因為作者會用很生活化的例子帶我們去思考。

像是你可以上網看一下這本書的目錄,裡面的章節名稱就是一些很好玩的情境問題,例如:「我一定要把大賣場的手推車推回原位嗎?很遠耶!」,或是「你買了一支新的 iPhone,真好!但你知道其他地方還有很多人在餓肚子嗎?」,以及「這個雞肉三明治在道德上有問題,但它真的很好吃。我到底該不該吃?」。作者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會很巧妙地引用不同的哲學觀念來說明。當然這其中帶有他個人的判斷和意見,可是整個論述過程是十分有趣的。

不過,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也讓我產生了一種疑惑:如果我們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都要想「這麼多」道德判斷的哲學思考,那豈不是很累人嗎?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每一件事情都完全符合某種道德標準,生活會變成這樣:這世界上肯定有對環境「最好」的牙膏、我們洗澡時的用水肯定有「最理想」的時間長度、一定有「最符合道德」的汽車、會有比開車「更好」的選擇、逛街購物的時候要買「最負責任」的商品、我們不該使用「最糟糕」的社群媒體、不要支持「最惡劣」的職業運動隊伍老闆、應該支持「對勞工最友善」的公司。想想看,要達成這些標準,你要做多少功課?而且你做的功課還不一定是對的。

所以作者也承認,如果我們隨時隨地都要做「對」的事,實在會累死人。這就是他所謂的「道德疲勞」。因為每天生活上的大小事都已經很煩人了,如果還鑽牛角尖追求每一件事情都要「道德正確」,那真的很難。

這本書讓我理解到,關於道德的思考是很複雜的一件事情。而很多時候,我們會做錯事情、做錯決定,甚至需要跟別人道歉。我們可能會問自己,不要想那麼多可不可以?作者的提醒是,一旦我們對於道德感到冷漠了,甚至抗拒了,選擇完全不做任何思考的話,我們就等於放棄了任何會讓自己跟別人變得更好的機會。而這本書會幫助我們的,就是盡可能考慮到所有面向,又能在出於好意的行為帶來負面影響時,懂得如何原諒自己,並且做出下一次新的嘗試。儘管再複雜,都還是值得這麼做。

在做出任何關於道德的選擇之前,作者有一個很簡單的建議可以幫我們判斷自己的選擇:「如果大家都這樣做的話會怎樣?如果所有人都可以做我要做的事情,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這樣的世界聽起來很扭曲、很不公平、非常混亂,我們或許就該改變主意。

沒有人是完美的。我的目標是鼓勵大家欣然接受那些無可避免的失敗,並想辦法從中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要始終困在罪惡感之中,然後一直犯同樣的錯誤。

後記:好人也會犯錯但願意繼續嘗試

在讀《編劇,我想當個好人》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的嘴角一直是上揚的狀態。而且這是第一本書我把每一個「註腳」都讀過了,因為作者連註腳都藏了一堆很好笑的梗(「註腳」就是在句子後面偶爾會出現的數字符號 123 之類的補充說明)。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到書店翻翻這本書,你才不會因為書名或者封面而錯過了這本內容十分有趣的好書。

最後,我很喜歡作者引用了愛爾蘭作家薩謬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一句名言,足以說明我們在面對道德思考的時候應該秉持的態度:「曾經嘗試,曾經失敗。沒關係,再試一次。再失敗一次,這一次失敗得更漂亮一些。」(Ever tried. Ever failed. No matter. Try Again. Fail again. Fail better.

我認為,我們可以試著當一個偶爾會犯錯的好人,而不是強迫自己要變成一個完美的道德魔人。我們願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世界的真實和複雜,盡可能帶著善良的意圖做出每一次的選擇,儘管知道自己偶爾會搞砸,但我們還是擁有再度嘗試的勇氣。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晶片戰爭》讀後心得:如同小說般精采的必讀好書

《推力》讀後心得:詼諧有趣的行為經濟學好書

《隱性偏見》讀後心得:一本終結偏見的起始指南

《社交進化》讀後心得:社交的演進、好處和風險

《失控的熱情》讀後心得:熱情是毒藥還是解藥

內容連載 第十二章

我買咖啡時付了二十七分錢給咖啡師,然後大家都在推特上罵我,只因為我是一名億萬富翁!我搭著自己的私人飛機到荷屬安地列斯旅遊的時候,甚至連我私人廚師幫我準備的軟殼蟹捲都不能享用!這樣不公平吧!?
 
要讓自己的行為更符合道德,我們投入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我們能做到什麼地步也很重要。蘇格拉底之前,希臘有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叫做色諾芬尼(Xenophanes),他曾經針對日常生活的主題講過一句話:「這狗屎還真不容易。」,而且每個人的出發點不一定公平。每個人能投入在做正確決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不一樣。我們的好朋友茱莉亞.安納斯(Julia Annas)曾經寫道:
 
「世界上很多人的生活條件都很糟糕,每天都受貧窮與暴力所苦(例如大城市中的貧民窟),所以他們實在無暇針對他人的教導進行反思或批評。常常也有很多人(也可以理解)強調的不是品德的重要,而是為自己著想,同時不要受到他人拖累,而這些人會越來越習慣暴力與殘忍。更糟的是……這些人的品德多半無法變好,並非因為他們做不到,而是因為生活條件太艱難。」
 
我們也許天生都具有第一章討論過的美德新手包(我們都有這個潛力),但安娜斯特別指出,有些人因為環境而無法將潛力變成真正的美德,這時我們不應責怪他們。還記得希臘人對於老師的執著嗎?如果我們因為沒錢付學費,無法進入亞里斯多德的高級菁英學院,因此無法聽他上課,那該怎麼辦?如果我們生活周遭「最有智慧的人」,其實是一個在貨車上販賣仿冒衣服的怪人,那該怎麼辦?世界上很多人可能都願意花時間思考倫理與美德,但他們可能有更迫切的事物要處理,例如要避免飢餓、避免死於疾病、避免被武裝部隊殺掉等等,所以我們怎麼能怪他們呢?

 從這個角度來看,康德的零容忍政策也不會比較好。如果你的人生不順利,或每天有太多壓力來源,讓你無暇思考生存以外的事情,建構並遵守普遍準則根本是一種不可能的奢侈。至於功利主義嘛,如果我們不是列車駕駛,而是其中一個鐵道工人,在大太陽底下辛勤工作,只能領著基本工資,然後根本不知道我們隨時隨地可能因為列車的剎車壞掉而被輾斃?列車上的乘客可以在不用擔心生死的情況下,思考怎樣的決定才符合道德,如果用相同的道德標準來檢視我們,這樣公平嗎?還記得那位叫吉姆的遊客嗎?他在旅行時看到有人拿著槍對準十個當地人。如果我們不是吉姆,而是其中一個當地人,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有趣的成分,就是我們隨時隨地都可能被抓起來甚至射殺,讓統治者維持他混亂的法治統治呢?吉姆不過是碰巧經過這個恐怖的現場,而他馬上就會去到他的度假飯店,在游泳池旁邊喝著清涼的調酒。要我們跟吉姆花一樣的時間和精力來思考道德,真的公平嗎?
 
=
人生很難(而且很不公平)
 
 
之前提到不知不覺對藥物上癮的那位婦女,如果我們要求她要和傑夫.貝佐斯或你我這種一般人投入相同的道德努力,看起來實在很不公平。不過如果我們在評估一個人度過人生各種難關的能力時,也把處境納入考量,其實根本不需要考慮那些處在極端壓力下的人。兩個條件類似的人,即使處在最基本的生活條件,也可能會有非常不同的人生經驗。作家約翰.史卡奇(John Scalzi)二
一二年在部落格上發佈了一篇文章,標題是「直男白人男性:難度最低的設定」(Straight White Male: The Lowest Difficulty Setting There Is),明確指出忽略脈絡和特權會有怎樣的問題。
 
 
「請想像我們的人生,就是在美國(其實西方世界都差不多)玩一場大型的角色扮演遊戲,就像是「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一樣,只不過我們的人生非常平凡,多數人追求的都是賺錢、買手機、吃甜甜圈,雖然可能不是同時進行。我們把這場遊戲叫做真實世界。你在電腦裡面安裝了真實世界,但在開始之前,你先到設定區去選定快捷鍵、調整預設值、並選擇遊戲難度。這樣可以嗎?

你要知道的是:在這場名為真實世界的角色扮演遊戲中,直男白人男性是難度最低的設定。
 
換句話說,遊戲中幾乎所有的NPC都會對你比較友善,讓你的人生比起其他性向、種族、性別的人都更順利;你完成遊戲的預設障礙也比較少、升級的門檻也比較低、也能自動進入別人需要努力爭取才能進入的地圖。換言之,整個遊戲對你來說就是比較輕鬆,你需要幫忙的時候,也比別人容易得到協助。」
 
把同樣的道德理論運用在所有人身上,會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並非所有人的生活條件都一樣。數百年來的歷史演進、社會經濟發展、種族主義、性別歧視、權力與財富的聚集,讓兩個出生在相同地方的人,很可能面對非常不同的困難。雖然我們每個人達到美德的潛力可能差不多,但不是每個人都能付出一樣多的寶貴資源來發展美德;而如果道德參與最重要的面向是關心與嘗試,那麼要求所有人對每件事情都付出一樣的關心與嘗試,其實也相當愚蠢。
 
現代西方政治哲學有一個派別,強烈推崇所謂的「才德制」(meritocracy)。他們認為全世界都應該奉行才德制,而且我們通過的法案,都不應為了任何原因偏好任何一群人。大學入學不應該有平權法案、職場也不應該有性別平等的倡議,應該讓社會上最菁英的人自動爬到頂端!提倡才德制的人(通常都是有錢的異性戀白人男性,書架裡滿滿都是艾茵.蘭德的小說)完全沒有考量到的是,如果要順利推行才德制(整個社會以適當的方式重視並表揚努力與個人成功),社會裡的人都必須有相同的起跑點,否則菁英根本不是爬到頂端,而是本來最接近頂端的人自然而然就留在了頂端。如此一來,整個才德制的概念就失去了意義。如果順著這些人的意思,最後就會達到一種偽才德制,難以區分背景不同者的成就。舉例來說,某位男性的姓氏可能是五月花(Mayflower),而且從爸爸那邊繼承了上百萬的資產;而某位黑人女性可能出生於紅線地區(redlined neighborhood),而且州政府甚至推行殘酷的種族歧視法令。如果社會推行的是偽才德制,就很難區分這兩種人的成就。(以前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有人出生在三壘,卻自以為曾經打出三壘安打。)在名為社會的這場短跑比賽中,如果有人的起跑點距離終點只有十英尺,有人因為比賽委員會的偏見而無法參賽,這樣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才德制。

我們都無法控制自己出生的環境,這樣其實有好有壞。我在一九七五年出生於美國,是一個健康的白人寶寶,而我父母都受過大學教育,婚姻也正常。雖然他們不是非常富有,但我們全家至少能在康乃狄克州中部過著不錯的中產階級生活。我完全無法決定自己出生的環境,可以說根本是擲骰子決定的。而擲出來的結果幸運嗎?我天生注定不會受到以下社會問題的影響:
 
-      
種族歧視
-       性別歧視
-       殘障歧視
-       厭女情結
-       飢荒
-       貧窮
-       低品質、經費不足的學校
-       國內發生戰爭
-       沒有飲用水
-       沒有醫療照護
 
很多人在生命中都曾遇到上述這些詭雷,阻礙他們前進;而我則完全避開了這些詭雷,但完全不是因為我的努力,純粹是因為我出生在對的家庭。我天生就有大量的社會優勢,如果要檢查我的道德成績單,當然也必須把這點考量進去。我如果因為自己的道德還過得去,而要求別人給我掌聲,就好像參加一場馬拉松比賽,但我的起跑點是在二十五英里的地方,然後我贏了從真正起跑點出發的人,同時還四處吹噓。我在人生這場遊戲中進入了最簡單的版本,所以如果我做了一個糟糕的決定,就表示這個決定真的很糟糕。想想《悲慘世界》中的尚萬強,他不過是為了家人偷一條麵包,最後竟然坐了十九年的牢。但是他很窮,家人又快餓死了,他覺得自己根本別無選擇。如果是我呢?我是一名成年的電視劇作家,賺了一些錢,也有一間很棒的房子,更沒有挨餓的法國小孩要養。如果我沒有理由偷了麵包呢?康德會說,尚萬強偷麵包和我偷麵包是一樣的行為,因為我們都違背了同樣的普遍準則。沙特也會持相同看法,因為我們都做了一個選擇。但我會說,尚萬強偷麵包要給家人吃的時候,是出自非常勇敢、奉獻、慷慨的心態;而我只不過是一個有錢的王八蛋,毫無理由去偷麵包。我犯的罪比他糟糕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