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41228 Writing Learn Note chat Book 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標題~

 

=B=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 How to Take Smart NotesOne Simple Technique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 – for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 Book Writers.申克艾倫斯  

Sonke Ahrens吳琪仁 遠流 2022/04/27

-b-《卡片盒筆記》我的實踐感想與心得、大力推薦的原因

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讓你擁有無限的靈感

https://readingoutpost.com/smart-notes-foreword/

-b-風靡歐美的卡片盒筆記法是什麼?12個法則和重點整理 上/下集

https://readingoutpost.com/smart-notes/

 

=B=How to Take Smart Notes: One Simple Technique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 – for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 B

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

作者: Ahrens, Sönke

原文出版社: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出版日期:2017/02/24

 

 

主標題:從零到專家:掌握卡片盒筆記法,釋放無限潛能


分段標題

  1. 卡片盒筆記法的核心理念:智慧與效率的完美結合
  2. 筆記的革命:為什麼傳統筆記法無法滿足需求
  3. 步驟拆解:卡片盒筆記法的具體實踐方法
  4. 案例:一位研究生如何利用卡片盒筆記完成博士論文
  5. 寫作與學習:如何從筆記到洞見再到成果
  6. 克服寫作恐懼:卡片盒筆記如何助你流暢表達
  7. 應用範圍:從學術研究到日常生活的全方位提升
  8. 選擇適合的工具:數位化時代的卡片盒筆記選擇與技巧
  9. 思維的延伸:如何在限制中發揮創造力
  10. 持續進步:用卡片盒筆記打造終身學習的系統

10個重點內容

  1. 核心原則:每次專注完成一條筆記,並使其與其他筆記有機連結。
  2. 筆記類型:靈感筆記、文獻筆記與永久筆記三步驟,層層遞進。
  3. 工具選擇:適配個人需求的數位工具(如ObsidianHeptabase)與實體卡片結合。
  4. 避免空白頁恐懼:提前準備豐富的素材與卡片,從已有的筆記中提取靈感。
  5. 增強記憶:透過重複書寫與連結加深印象,建立知識網絡。
  6. 提高效率:將複雜任務拆解成小目標,專注解決一件事。
  7. 寫作流程:從閱讀開始,經筆記整理,到輸出高品質文章。
  8. 創造力來源:在侷限中催生新想法,用卡片盒激盪靈感。
  9. 系統養成:以日常習慣建立筆記規律,長期積累成效顯著。
  10. 多領域應用:從專業研究到日常問題解決,卡片盒筆記都能提供支持。

案例:從困境到突破——研究生的卡片盒筆記之路

背景
陳小明,一名社會學研究生,因為需要完成一篇高難度的博士論文而陷入瓶頸。他的研究方向涉及多領域跨學科資料的整合,龐大的信息量讓他倍感壓力,甚至一度懷疑自己的能力。

場景
在某次學術工作坊中,小明接觸到《卡片盒筆記》這本書,並學會了如何將卡片盒筆記法應用到他的研究中。他在書房內設置了一個專屬於自己的卡片盒系統,每天堅持記錄靈感與閱讀筆記,並進行有機連結。

過程

  1. 第一階段:建立基礎筆記系統
    小明將大量的文獻逐一轉化為文獻筆記,並以自己的語言總結重點。這些筆記被分類存入實體卡片盒。
  2. 第二階段:主題發展與洞見形成
    他定期翻閱卡片,通過主題連結形成新的研究假設。例如,他將某篇文獻中的社會結構理論與另一篇文獻的生態學模型進行結合,產生了新的研究視角。
  3. 第三階段:寫作與整合
    當他開始撰寫論文時,直接取用卡片盒中的筆記作為素材,不必重新查找或整理資料。這極大地提升了他的效率,也讓他的寫作流暢許多。

成果
在六個月內,小明完成了一篇高質量的博士論文,並成功發表於一流學術期刊。他的研究創新性極高,得到了導師與同行的高度評價。


結論:打造知識的第二大腦

卡片盒筆記法是一種既高效又具有創造性的學習與寫作工具。無論你是學生、研究者,還是日常工作者,都能從中受益。透過不斷積累與連結筆記,我們可以擺脫資訊的混亂與壓力,進而掌控自己的學習與工作流程。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掌握卡片盒筆記法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讓我們站穩知識時代的核心能力。

#內容連載

 

一個人不用寫下來就能思考,那是不可能的。(Luhmann 1992, 53
 
書寫與學習
 
每個人都會寫點東西,特別是從事學術或研究的人。若我們想要記住某件事情,不論是一個想法也好,還是一個引文或者研究成果,最好的方法就是寫下來。當我們想要整理自己的想法、想要跟別人交換想法的時候,也必須寫下來。學生考試的時候當然需要用寫的,但即使是在準備考試的階段,第一個動作也是拿起筆跟紙(就算是準備口試也是如此)。我們會寫下來的,不單單是「擔心沒記下來就會忘掉」的事情,更包括「我們想要記憶」的東西。所有要用到頭腦的,都是先從做筆記開始。
 
「書寫」在學習、研讀、研究的過程中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可是我們對寫作這件事卻很少思索過,這點還頗令人驚訝。即便有討論到寫這件事,焦點也多半放在「長篇的作品」上面,如一本書、一篇文章,或者是必須繳交的研究報告與論文(如果你是學生的話)。乍看之下是很合情合理,因為這些事情的確會造成極大的焦慮,讓我們痛苦最久。於是,絕大多數為學者、學生所寫的工具型書籍或學習指南也只把重點放在「寫出來的內容」上,卻沒提到平常必須要寫下來的筆記。而筆記,才是我們寫作當中最重要的部分。
 
目前市面上相關的書籍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關於寫作形式的規範,包括書寫的結構、風格、如何正確引用資料等。另一種是偏心理層面,告訴讀者如何在自己發瘋、你實驗室老闆或出版社不肯延期之前,把自己該寫的長篇寫完。上述書籍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寫作的起點,是一張空白的紙,或者空白的電腦螢幕。
 
但是在面對一張白紙或空白的螢幕之前,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步驟被忽略了:做筆記。大家似乎也沒有瞭解到,如果可以讓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更有組織更完整,書寫的結果會大不相同。教你寫作的書籍其實都忘了,寫作的起點,遠遠早於「面對著空白螢幕開始打字」這個動作,而且把論點寫下來只是整個寫作過程中最不重要的部分。
 
本書主旨就在於填補這些空隙,告訴你如何有效率地將自己的想法和發現寫成具有說服力的文字,同時建立起一個很有效、又能互相連結的筆記寶庫。這個豐富的筆記寶庫可以讓你好好利用,使你的寫作更容易、更有樂趣,還能長期持續地學習,不斷產生新的想法。而最重要的是,如此一來,你每天都可以寫出東西來,不會讓計畫停滯不前。

「寫作」這個動作不是發生在研究、學習或研讀之後,而是這整個過程的媒介。也許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使我們很少仔細思考關於書寫這件事,包括日常的書寫、寫筆記、擬草稿。寫東西就像呼吸一樣,對於我們所做的一切至關緊要,但正因為我們常常在寫,所以沒有特別在意。不過,再厲害的呼吸技巧也無法讓我們的寫作有什麼不同、讓我們每天的寫作更有成效。但我們如何把自己所讀到的、還有我們做了什麼,做成筆記記下來,等到我們面對空白螢幕或紙張的那一刻,就會造成極大的差異。當然,對那些會寫聰明筆記的人來說,不會有什麼差異,只要能夠聰明地寫筆記,就永遠不會有寫不出來東西的煩惱。
 
筆記不受重視還有另一個原因:我們就算亂寫也不會立刻收到負評。而正是因為亂寫筆記也不會立即受挫,因此我們不覺得需要有人教我如何寫筆記。根據圖書市場的運作,某領域沒什麼需求的話,也就沒什麼好出書的。於是學生跟作者驚慌地面對空白螢幕時,只能去找書架上各種關於寫作的現成工具書籍來參閱,而出版商也順應大眾需求,出書的重點只放在如何面對這種為時已晚的窘境。
 
如果我們筆記做得沒有系統、沒有效率,或根本不對,很可能表面上看不出有問題,但等到交稿期逼近,整個人才開始大恐慌,可是又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可以一方面寫出很多高品質的東西,一方面每次約他喝咖啡都有時間。儘管如此,我們依舊有可能看不清楚問題在哪——問題在於,優良的筆記方法跟拙劣的筆記方法,真的會帶來天差地別的效果。「有些人就是那麼厲害啦」、「寫東西本來就很難嘛」、「過程難免都是痛苦的」等等說法只會阻撓我們去探究「到底成功的寫作策略跟其他不佳的方法有什麼不同」。
 
正確的問法應該是:在我們開始動筆之前的幾個禮拜、幾個月,或甚至幾年,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不同於以往的事情,讓我們可以達到最好的狀態,不必太費力便可以寫出不同凡響的報告?
 
很少有人會覺得寫簡訊或電子郵件給朋友很痛苦,也很少人會因為不知道如何正確引用資料、因為有心理障礙,所以就完全不敢寫作,畢竟引用文獻資料的正確規則很容易查到。既然如此,為何還有這麼多人交不出論文、報告?

大多數人是因為很瑣碎的原因在痛苦,例如空白頁的迷思:一般人覺得很難下筆,是因為他們相信(因為他們已經被洗腦),寫東西要從空白頁開始。如果你覺得自己沒什麼東西可以寫在這個空白頁上面,那你當然會恐慌。你把一切知識與資料存在大腦裡,這樣是不夠的,要真正寫出來才是最難。也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優異又多產的寫作必須要奠基於好的筆記方法。比起搜索腦袋裡有哪些資訊然後在腦袋裡把它們組合起來,把自己已經寫下來的東西連結為完整的內容,可真是超級無敵容易的。
 
結論是,報告的品質與撰寫的難易度,取決於你在決定題目之前,做了什麼與寫作有關的事情。如果成功寫作的關鍵在於事前的準備(我百分之百相信是這樣),那麼這就意味著大多數的寫作指南或寫作教學工具書籍只能幫助你亡羊補牢:教你正確地使用官方準則把破損的羊圈修補好,問題是此時羊兒早已不知跑到哪裡去了。
 
記住這點,你就不會訝異:原來在學術界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跟頭腦智商無關,而是跟每天怎麼進行工作的方式有關。事實上,高智商與學術成就並沒有明顯的關聯性,至少智商超過一二
就沒什麼相關了。確實,具有一定的智力可以幫助一個人進入學術殿堂,況且如果你連智力測驗都過不了,那也無法解決以後唸書會遇到的問題。但是一旦你進入了大學,高智商既不會讓你特別傑出,也難保你不會失敗。不論智力為何,真正會造成顯著差異的是另一個因素:一個人會以多大的自律與自我控制來完成指定的任務(Duckworth and Seligman, 2005; Tangney, Baumeister, and Boone, 2004)。
 
你是怎樣的人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了什麼。若能完成指派的任務,而且是用聰明的方法完成,那麼成功就是指日可待。乍聽之下,這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我們可以不太在意自己的智商多少,同時運用個人意志力使自己更自律,這些是我可以掌控的。不好的一面則是,我們其實並沒有這種掌控力,我們無法單憑意志力就達到自律或自制。我們知道,意志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很快就會耗盡,也無法長期提升太多(Baumeister, Bratslavsky, Muraven, and Tice, 1998; Muraven, Tice, and Baumeister, 1998; Schmeichel, Vohs, and Baumeister, 2003; Moller, 2006)。畢竟,誰會想讓自己那麼辛苦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