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318 Politics International Book 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 【楊聰財專欄】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生存與發展的抉擇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前言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見之大變局,台灣夾在美中競爭的鋒刃之上,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抉擇。蘇起在《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中,以深厚的政治閱歷與學術視角,解析台灣的歷史進程、當前困境及可能的未來路徑。本文將在生理、心理、社會及精神靈性等多重面向,探討台灣的戰略選擇,並舉一具體案例分析,力求兼顧理性與感性,為讀者提供全面的視角。
#十個重點內容
1. 美中對抗下的台灣困境:美中關係惡化使台灣成為地緣政治角力的焦點,台灣需在此局勢下謹慎應對。
2. 兩岸關係的歷史演變: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蔡英文,不同領導人的政策影響了台灣的內外發展。
3. 國際環境與台灣戰略地位:美國在亞太的戰略布局與中國大陸的軍事擴張,使台灣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
4. 生理層面的安全與防禦:台灣的軍事準備與兩岸軍力對比如何影響台海局勢。
5. 心理層面的集體意識與焦慮:台灣社會對未來的擔憂與分裂如何影響國家決策。
6. 社會層面的內部矛盾與團結:政治對立、經濟發展與國民身份認同問題對台灣的影響。
7. 精神層面的價值選擇:台灣應如何在自由民主與國家安全之間尋求平衡。
8. 未來的九種可能劇本:從和平對話到武統威脅,台灣的未來可能有不同的發展路徑。
9. 案例分析:2022年裴洛西訪台事件:此事件如何加劇兩岸對立,影響台灣的國際處境。
10. 台灣的抉擇與出路:在地緣政治與內部發展之間,台灣如何尋求可持續的生存策略。
#美中對抗下的台灣困境
自冷戰結束後,美中關係曾有短暫的合作時期,然而,隨著中國崛起,美國的全球戰略重心轉向亞太,雙方的對抗日益加劇。台灣作為地緣政治的重要樞紐,不可避免地成為兩大強權競爭的焦點。美國對台政策雖然表面上支持台灣,但是否願意為台灣付出巨大代價仍是未知數;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對台的政治與軍事壓力日益增強,使台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兩岸關係的歷史演變
兩岸關係自1949年分治以來,經歷了數次重大變化。李登輝時期強調台灣主體性,推動「兩國論」,導致兩岸關係緊張;陳水扁則進一步推動「台灣獨立」論述,加劇對抗;馬英九時期兩岸關係緩和,經濟合作增加;蔡英文上台後,則回到對抗路線,與美國關係加深,但也使台灣面臨更大的安全風險。
#國際環境與台灣戰略地位
台灣的戰略位置使其成為美中競爭的關鍵點。美國強調「印太戰略」,加強與日本、韓國、澳洲等盟友合作,並提升對台軍售;中國則加強軍事演習,試圖削弱台灣的國際空間。這種競爭態勢使台灣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生理層面的安全與防禦
台灣的軍事防禦能力相較於中國大陸存在巨大落差。雖然台灣近年來加強軍事投資,但面對中國大陸日益增強的軍事能力,仍顯得不足。此外,台灣的戰略資源依賴進口,若發生衝突,能源與糧食供應將面臨嚴重挑戰。
#心理層面的集體意識與焦慮
台灣社會在政治光譜上嚴重分裂,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部分民眾認為應加強與美國合作,以確保安全;另一些人則認為應與中國保持對話,以降低衝突風險。這種矛盾心理影響台灣的政策選擇。
#社會層面的內部矛盾與團結
台灣內部的政治對立與經濟挑戰使國家發展面臨困難。年輕世代的低薪問題、產業升級困境與高房價,使社會不滿情緒增加。此外,身份認同問題使台灣的內部團結受到挑戰。
#精神層面的價值選擇
台灣一直以來強調民主與自由,但在面對安全威脅時,如何在民主價值與國家安全之間取得平衡,成為重要議題。部分民眾認為台灣應該加強防衛,甚至發展不對稱戰略;另一些人則認為應與中國保持對話,以確保和平。
#未來的九種可能劇本
蘇起提出九種台灣未來可能的發展路徑,涵蓋和平與衝突兩大類。其中,「現狀常態化」、「兩岸政治對話」與「美中談判」是相對和平的選項,而「克里米亞化」、「烏克蘭化」等則涉及武力衝突。台灣的未來將取決於各方的決策。
#案例分析:2022年裴洛西訪台事件
2022年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引發中國大陸強烈反應,包括環台軍演與經濟制裁。此事件凸顯台灣在美中競爭中的脆弱地位,也讓台灣人民意識到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
#台灣的抉擇與出路
台灣必須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尋求平衡。如何在維護民主價值的同時,降低軍事衝突風險?如何在國際競爭中保有經濟競爭力?這些都是台灣未來發展的關鍵課題。
#結語
面對美中對抗的嚴峻挑戰,台灣不能僅寄望外力,而應採取主動策略,尋求穩健發展之路。無論是透過強化國防、促進經濟發展,還是尋求國際合作,台灣都需要審慎選擇,確保自身的長遠利益與安全。
@重要參考資料
內容簡介 超越兩岸關係,看美中台的「三個角」與「三個邊」 |
這十點過去能同時出現一、兩點都十分罕見,今天卻全部到位,而且被多方人士概稱為「百年未見的巨變」。但過去讓台灣度過一次又一次困頓與危機的「居安思危」心態,不知何時已經一百八十度轉變成「居危思安」。 |
作者簡介 |
目錄 出版者的話 |
前言 |
蘇起新作《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讀後感。莫大鎮 (1/17/2024) |
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蘇起解析台灣盛衰背後的關鍵 |
蘇起指出,過去30年台灣經歷了民主化、憲政制度的革新、7次總統直選、兩岸關係的起與伏,及美中關係的和與鬥。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台灣由盛而衰? 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是什麼? |
蘇起《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既然兩岸談判的道路切斷,和平統一的最後希望就剩「美中談判」 |
從中共二十大人事布局來看,習近平已做好對美國「能打也能談」的準備。「打」的這手是剛被越級提拔的軍委副主席何衛東,他也是二○二二年八月圍島軍演的總指揮,長期任職於東部戰區,最熟悉對台作戰。「談」的這手由熟悉台灣及全球事務的王毅擔綱。三朝元老的政協主席王滬寧則是「打」和「談」的總教練,也是「統一後」的總設計師。另一位越級提拔的新任總理李強則負責協調各部會,以應付美國非軍事制裁的後座力。 |
能打也能談的北京 兩岸難道一定會走上武力衝突的道路嗎? 也不見得,一切看北京的抉擇。如前所述,兩岸和戰的主動權,現已完全掌握在北京手裡,台灣從百分百倒向美國的那一刻起就拋棄了這個主動,必須依賴華府為它定奪。對北京而言,武統一直是不得已的選擇;還有兩個「和平統一」的選項比它更優先,其中最優的是與台灣協商出一個統一方案,次要則與美國協商台灣的前途,有點像一九八四年鄧小平與柴契爾夫人協商香港的回歸。 |
可惜「兩岸協商」的最優道路現已完全封閉。蔡英文上任以後,兩岸都沒有談判的意願。疫情爆發以後,不僅官方溝通管道全面切斷,連民間交流都減到歷來最低。二○一九年一月習近平提出「台灣方案」的新構想,他在「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紀念會上表達希望就此構想,「同台灣各黨派、團體、人士……展開對話溝通,廣泛交換意見,尋求社會共識,推進政治談判」。 蔡英文在第二天就針鋒相對地回應,「我們始終未接受九二共識。北京所定義的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一國兩制。台灣絕不接受一國兩制。這就是台灣共識」,「必須是政府或政府所授權的公權力機構坐下來談。任何沒有經過人民授權監督的政治協商都不能稱為民主協商。這就是台灣的立場」。更關鍵的是她在二○二一年國慶典禮上提出她自己的新主張,即兩岸「互不隸屬」,後來她本人、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及其他黨政要員都一再重複這主張。雙方對立如斯,任何對話都不可能了。 更具意義的是,蔡二○一九年的強硬發言,居然讓她開始翻轉當時與韓國瑜競爭大位的低迷民調,而二○二一年「互不隸屬」的國慶講話,在台灣內部竟沒有掀起當年李登輝首度拋出「特殊國與國關係」時的軒然大波,反而風平浪靜,這顯示台灣的土壤經過二十年確已質變,不只民進黨政府,連台灣人民都視「兩國」為新常態。看在北京眼裡,蛋殼裡的小雞幾乎就要破殼而出了,緊迫感油然而生。 北京於是展開新的布局。它既對民進黨完全絕望,而對台灣人民仍存一絲希望,就開展新一輪的說服工作,把重點放在描述兩岸「統一後」的安排並提出相關保證。不只國台辦正副主任常著墨,新文件「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的名稱也幾度見諸包括二十大的幾次黨政大會,以廣周知,向各界彰顯黨中央對解決台灣問題已然成竹在胸;二○二三年藉由馬英九及夏立言的訪問,更強力釋放北京對台灣人民的善意。除了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外,國台辦主任、北京市委、上海市委、湖北省委、重慶市委都出面接見,層級之高,規模之廣,近年罕見。
|
既然「兩岸談判」的道路切斷,和平統一的最後一線希望就剩「美中談判」。事實上,自美中貿易戰開啟「美中競爭」的新時代以來,北京希藉「戰略對話」來緩和美中關係,管控衝突的意願一直高於華府。川普任內華府主攻、北京主守,雙方沒有交集;拜登於二○二○年十一月初才勝選兩週,尚未就任,北京就透過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向《紐約時報》投書,拋出美中談判的建議,顯示它對拜登「老朋友」抱有希望。 後來雙方高層幾次交鋒(如在阿拉斯加)均不歡而散,而同時美國反中鷹派毫不留情在經濟、科技、金融、外交等多個戰線對北京發動一連串攻勢。但中共官方仍然隱忍,見招拆招,逐句反駁,但絕不點名攻擊拜登,只在拜習峰會上輕輕點請他「管好內部的事」。 不過二○二三年初「氣球事件」後,布林肯立即宣布延遲預定的訪中行程,而拜登更自稱親自下令擊落氣球,北京乃切斷與美國所有溝通管道,不管華府如何呼籲,都不理會。習近平本人及外交部也公開指責美國「霸權、霸道、霸凌」;北京媒體甚至首度點名批評拜登。雙方冰凍關係直到六月布林肯訪問北京,見到了習近平,才稍稍和緩。 從中共二十大人事布局來看,習近平已做好對美國「能打也能談」的準備。「打」的這手是剛被越級提拔的軍委副主席何衛東,他也是二○二二年八月圍島軍演的總指揮,長期任職於東部戰區,最熟悉對台作戰。「談」的這手由熟悉台灣及全球事務的王毅擔綱。 |
三朝元老的政協主席王滬寧則是「打」和「談」的總教練,也是「統一後」的總設計師。另一位越級提拔的新任總理李強則負責協調各部會,以應付美國非軍事制裁的後座力。習近平當然是總指揮,確保大方向的掌握及「打」「談」兩手的協調無礙。這個布局確定後就可以逸待勞,靜待美中關係、台灣大選、俄烏戰爭的變化而決定出不出手、出哪隻手,及如何出手。 美國願「打」嗎? 反觀美國,本書〈美國因素〉專章已經指出,美國仍有超強實力,但因內部亂象環生,惡鬥加劇,菁英心理乃焦躁不安,交相指責。此時中國大陸迅速崛起,對美國長期霸權形成挑戰,美國一時找不到良策扭轉頹勢,內心更加憤怒徬徨,表現在外的就是既不能「打」,也不能「談」。 能不能打,要看「意願」與「能力」。「能力」的大問號已見前述,在此只談「意願」。美國長年征戰,對用兵已生倦怠,尤其不願承受兵員傷亡,加上內部問題深刻難解,使得華府現在是「小戰不想打,大戰打不起」。在甘迺迪總統初期,美國自信軍力強大到可以同時打贏「兩個半戰爭」,即擊敗蘇共、中共,及某區域對手(如北韓或北越)。 冷戰結束後,大國衝突不再可能,就裁軍成準備打贏「兩個區域戰爭」,如北韓或伊拉克。根據親共和黨的傳統基金會研究,近幾年的預算持續偏低,加上中東戰事,讓美國僅能應付「一個區域大戰」。最近二十年的阿富汗與伊拉克戰事消耗美國上兆美元及三百萬兵次,歹戲拖棚到連出生於阿富汗戰事第一年的男丁都能入伍,更是把美國的雄心壯志消磨殆盡。 歐巴馬與川普都認清美國手腳不再俐落的殘酷事實。深陷伊阿泥淖的歐巴馬已有脫身之念,但迫於時勢未能如願,除了大砍國防預算,他還決定不再增加新的負擔。最知名例子就是二○一三年敘利亞以化學武器襲擊平民,直接觸動歐巴馬公開劃出的動武紅線,但事發後,歐巴馬還是輕輕放過,彷彿一切沒有發生。 歐巴馬任內,俄國制服車臣、吃下克里米亞,美國也都沒反應,接任的川普不遑多讓,他用「讓美國再次偉大」 (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 )做號召,希望固本培元,阻止美國衰落,所以他大砍援外預算,罵人罵得很凶,但從不出兵打人,只問貿易逆差大小,不問敵友。 拜登基本態度與前任完全一致,叫得很凶,咬得很輕。他上任不久指派退休將軍奧斯丁(Lloyd Austin)執掌國防部兵符時的說帖,最能彰顯他的施政優先順序。他列舉四個必須任命美國史上第一位非裔部長的理由,依序為:一,奧斯丁當年主導十五萬美軍自伊拉克撤退的計畫,順利成功,顯見他足以擔當全軍防疫(新冠肺炎)的重責大任。二、他歷經沙場,深知征戰弟兄的血淚及眾多眷屬的辛酸,最能撫慰他(她)們的心情。三、他能反映國內種族多元現況,有助於軍中族裔關係的和諧。四,他是優秀的作戰將領,最能保衛國家安全。前三項都針對美軍的內部問題,即疫情失控、征戰倦怠與種族失和;相比之下,領導作戰能力反而吊車尾了。 「內重於外」的順序,也反映在拜登上任後向國會提出的第一個國防預算案上。扣除通貨膨脹後,美國國防預算的增幅不但是所有部會裡面最低的,甚至是唯一負成長的部會。後來一些議員聯合起來塞給五角大廈更多的經費,但仍遠不如外界「抗中鷹派」的期待。由於「預算就是政策」,顯然面對國內千瘡百孔,拜登的抗中重點並沒放在軍事鬥爭上。 同樣的順序也出現在國務卿布林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對中政策」演說。這篇上任十七個月才敲定的聲明,指出美國對中政策的三支柱,依序為「國內建設」 (invest)、「國際縱橫」 (align)與「對中競爭」 (compete)。換言之,國內問題的改善(即「投資」)仍是首要優先。 此外,拜登趕在滿二十周年前完成阿富汗撤軍,但作業竟然疏失到只管美軍自己撤出,卻未事先知會參戰盟邦並照顧好長期協助美軍的阿富汗友人,以致最後幾天幾乎重演當年西貢兵敗如山倒的淒涼景象。經此挫折,美國民眾對戰爭的態度變得更加慎重。二○二二年二月俄國入侵烏克蘭後,在歐陸現成駐有幾萬大軍的美國,始終堅持只援助武器、彈藥、訓練及美元,卻不派兵入烏,就是美國不出兵方針最好的寫照。二○二三年十月加薩衝突爆發後,華府依樣畫葫蘆。 以上均顯示,美國雖仍是世界第一超強,但它的嚴重內傷與長期外部干預帶來的沉重負擔,讓這位巨人雖仍手握大棒,已經不願像以前那樣隨意揮舞了。更何況,如多位美國友人私下質疑,如果台灣自己鬥志不足,美國為何要犧牲其子弟兵、援助台灣? |
增加「居安思危」的警覺,減少「居危思安」的錯覺—蘇起新著:《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 |
編者按語:原本在去年第四季就可以出版的蘇教授新著,適逢我們總統大選,作者與出版者共同盼望:1月13日大選後,經過再一次民主洗禮,選舉氣氛淡定後,供選民做更理性的閱讀。 (一)政府與學府之間的專家學者 2023年10月,在第21屆遠見高峰會中,我們以最重要的「遠見終身成就獎」贈與蘇起博士,肯定他30餘年來在國家政策推動及學術成就所做出的貢獻。 |
天下文化曾出版過他的兩本重要著作:《危險邊緣》(2003年12月)與《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2014年10月)。 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在蘇教授的《危險邊緣》序言中,寫下這樣的評語: |
「蘇起兄是中壯派國際關係學者中的佼佼者。除陸委會外,他又擔任過新聞局長與總統府副祕書長,來自學界,又出入府院,兼有『圈內人』(insider)的深入及『局外人』(outsider)的客觀,在這本書中清楚地鋪陳他對兩岸關係深入敏銳的觀察,並提出細緻精闢的見解……。對於所有想了解過去六年兩岸關係發展脈絡的讀者,無論其政治立場如何,這本書都具有顯著的參考價值。」 在戰亂中出生,卻又在台灣經濟發展中成長的蘇起,憑著自己的毅力與理想,把國內外所學貢獻給國家與人民,這是何其幸運,又何其難得的機遇!
|
(二)四位總統的政績 時隔十年,蘇博士又有更重要的最新著作聞世《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在當前兩岸美中台情勢高度危機之中,海內外讀者必須用心細讀。 訂閱遠見電子報,掌握國內外大事 |
蘇起畢業於政大外交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及蘇聯研究碩士,擁有嚴格的專業訓練,中英文俱佳,只要聽過他的演講,就會感受到他的條理清晰與說理完整的學養。 蘇教授擅長策略思考,肯說可能得罪人的真話,也敢面對爭議,是難得一見有脊梁的政府高層首長與學者。 蘇起11年的從政經歷不算很長,但都在關鍵時刻。在李總統任內(1990~2000),他進入陸委會擔任副主委和主委,見證兩岸從「民間交流」逆轉到「戒急用忍」。後在陳水扁總統主政時期,是國民黨不分區立委,以及負責智庫研究與大學教授。 |
公職期間,他第一線看到了台灣在外交上的困難及處理上的轉折。馬英九總統期間,他是首任國安會祕書長,對台灣外交與內政人事受到美中的內外夾擊,深有所感。看到近八年來蔡總統的「親美反中」兩岸政策,更有失落感。 2011年卸任公職之後,他接下前外交部長程建人發起設立的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繼續貢獻他的國際外交與兩岸研究專業,並「希望藉此平台先結合『淺藍』與『淺綠』人士,透過共同研討與國內外活動,探討是否有藍綠立場重疊的灰色地帶,可做為第二步『台灣共識』的起點。」(引自本書第104頁),在邀集各黨派及社會意見領袖定期研議中,民進黨洪奇昌、國民黨錢復、產業界張忠謀和我自己等都擔任董事,大家都很熱心討論,共謀台灣的出路。在官方與民間的智庫群裡,「台北論壇」被認是很有影響力的。 在這本書裡,做為一位敏銳的政治觀察者及現場的部分參與者,他率直地寫下對四位總統在政黨分裂及個人利益的現實環境下,所呈顯的政績及兩岸政策。總體而言,他們的表現不夠好,甚至有不少缺失;讀者可以深刻體會到作者「恨鐵不成鋼」的焦慮及筆下留情的約束。他內心的尺度是「善意而不苛責、警示而不譏諷、直言而不遮隱」。即使如此,讀者還是不得不佩服他的道德勇氣!
|
(三)未來的九個劇本 本書第十一章:「台灣未來的九個劇本」極為關鍵。他指出:其中不動武的有四個,動武的有五個。不動武的四個是「現狀常態化」、「兩岸政治對話」、「美中談判」及兩岸合意統一的「蘇格蘭化」。動武的五個則是由某個意外引爆的「南海撞機化」、快速武統的「克里米亞化」、激戰未決的「烏克蘭化」、武獨成功的「美利堅化」及觸動核武的「廣島化」。最終上演哪個劇本,作者認為:「當然只有時間能證明」。 全書重要結論:台灣領導人與民眾都要務實認清「百年未有的巨變」,並對未來負起台灣自己應有的責任,如果台灣不願看到武統的「鬥」,就要有勇氣面對兩岸政治對話的「和」。 |
如選擇「和」的這條路,作者曾切中要害提出了「三步走」—建立黨內共識、討論黨際共識、協商兩岸共識。這個漫長的過程,或許正可緩衝台灣內鬥及兩岸動武的可能。 我們必須認清:當前台灣在地緣政治強勢壓力下,已很難按照自己的想法與作法,守住自己的利益。台灣到底要如何因應?即使拜登與習近平也沒有完整可靠的答案。但是這本書提供了面對生死存亡這個大問題時,台灣應有的心理準備、思考模式及因應對策。 |
台灣的末世危言?! 蘇起《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讀後 耿榮水 (資深政治評論家) |
台灣民主化後國民黨執政時期重要的國安智囊蘇起,日前發表新書《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由於體裁結構特殊,有敘有議,兼以文筆洗練,見解不凡,又正值兩岸關係低迷,台灣面臨生死存亡交關時刻,此書甫問世,立即引起社會普遍關注,一時議論盈庭,洛陽紙貴,堪稱是近十餘年來台灣政學界最具影響力的專業著作。 作者以其豐厚學養,書生從政,歷任李登輝時期的總統府副秘書長、新聞局長、陸委會主委和馬英九時期的國安會秘書長等要職,襄贊中樞,與聞廟堂,在離開公職十餘年後撰寫此書,不只披露其頗具傳奇之心路歷程,更基於學術良知與知識分子道德勇氣,以其親身經歷與第一手資料,議論時政,褒貶重大國安決策,留下珍貴歷史紀錄,尤其仍一本從政初衷,以在野之身勇於建言,指出台灣免於戰火災禍的兩岸和平雙贏之道,其高瞻遠矚與胸襟懷抱頗具國士格局,殊屬難能可貴。 「居安思危」或「居危思安」 出版者高希均以《居安思危的警覺?居危思安的錯覺》的疑問為本書作序,慨嘆台灣現今面對的困境,「即使拜登與習近平也沒有完整可靠的答案」,頗能反映當前台灣社會菁英普遍的憂慮與無奈,唯筆者細讀本書各章節,頗為感同身受,亦多英雄所見略同的驚喜,實際上蘇起已明確為台灣找到方向,台灣的未來已經有了答案,只是出於學者溫柔敦厚個性,隱晦保留不說破而己。 蘇起從政前,在台灣向以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專業知名學界,曾親見美中學界要角過招,兩次走訪中國大陸,為他日後從政積澱實務基礎,所以不會類如一般學者常犯的脫離現實的泛泛空論毛病,反而能切中要害,發揮策士創意思考且靈活應對的優勢,提出務實前瞻,具體可行的政策理念或策略方案建議,包括「一個分治的中國」、「九二共識」、「邦聯」、「空中走廊」、「不統、不獨、不武」、「博鰲破冰」、「松山與虹橋、羽田、金浦直航」、「和陸、友日、親美」、「兩岸鬥、拖、和三選項」等,有在朝時獻策,也有在野時建言,有的被採納施行,有的被束之高閣,充分呈現其書生愛國憂時本色,其中以「九二共識」最具創意,影響也最大。 「九二共識」創意思維 依蘇起的說法,「九二共識」是根據1992至1995年間的兩岸難得緩和經驗,考慮國、民、共三方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所以基調是溫和的、善意的,「既然有善意的模糊, 就有一定的包容性,將來國、民、共三方面都可有解釋空間」,因此而有「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說法,他當時原本擔心中共會因「各自表述」而反對,民進黨則會贊同,不料時移境轉,竟演變到今日北京一再重申承認「九二共識」的必要與重要性,民進黨卻拒不承認的地步,令他大感意外與遺憾。 蘇起在擔任陸委會主委期間,因李登輝發表「兩國論」而引發軒然大波,蘇起不能避免被捲入,倍受爭議,甚至有論者認為他是「兩國論」的共犯結構之一,沒有立場批評李登輝,蘇起曾在之前所著《兩岸波濤二十年記實》書中還原真相,原來竟是李登輝指示時任國安會諮詢委員的蔡英文,針對台灣與大陸關係,成立「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小組」的研究結論,成員包括張榮豐、陳必照、林碧炤、許宗力等人,蘇起完全在狀況外,卻要承擔起事後的政治責任,令他倍感委屈與不值。 蘇起的創意思考和建議,被採納最多的是在馬英九時期國安會秘書長任內,當時確有其獨特時空背景需要,例如為了兼顧中美台三方穩定關係和維護台海和平需要,提出「和陸、友日、親美」和「不獨、不武、不統」重要對外政策主張,確有提綱挈領,簡明扼要之功效,但後遺症也不少。 「不統不獨不武」爭議 以今日形勢觀之,「和陸」、「友日」固然貼切,但「親美」一詞用語則稍嫌過度接近,有失民族尊嚴和主體性,若能改用「聯美」一詞,不僅符合歷來台美關係的實際,也較能彰顯雙方主權地位應係平等的關係,台海兩岸的人感受也可能會舒服一點。 「不獨、不統、不武」的爭議也很大,特別是「不統」一詞,不僅違反1990年代初期所制訂國統綱領的立場原則,更與中華民國憲法精神背道而馳,不僅正統藍軍不能接受,也引起北京猜忌,爭議至今,搞到在兩岸都產生「華獨」與「台獨」合流的疑慮後果,不能不說是重大憾事,當初若能使用「不獨不武、維持現狀」八字訣,不僅不違憲法,也符合政治現實,後遺爭議也會少一點,或許蘇起智者,千慮一失吧。 本書最精彩亮點也最引起議論的章節,是他對台灣由盛轉衰的階段節點評析,包括對四位民選領導人的性格描述和歷史評價,已有頗具史家的如椽大筆功力。 蘇起顯然對台灣「民選國王制」極度不滿,也因兩岸實力對比的嚴重失衡,令他對台灣民主化前途悲觀,而概以「沈淪」兩字形容。他將台灣近30年來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稱李登輝與陳水扁是「台灣沈淪的起點」,馬英九是沈淪的逗點,蔡英文則是沈淪的句點。 李登輝執政時期「既是他個人成就的最高峰,也是台灣有史以來最閃亮的時期」,這裡所稱「最閃亮」,應係指台灣民主化發展的全盛時期,包含解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開放黨禁報禁和開放大陸探親等,經濟成長應不包括在內。 陳水扁執政時期的八年,則是「台灣整體實力與國際形象都跌下了一層樓」,陳水扁失去了人格,台灣也失去了國格。 至於馬英九時期,蘇起批評馬英九「沒有讓台灣振衰起敝」,一半是他的個人因素,一半是台灣整體社會的責任。個人因素源於他謹小慎微、憂讒畏譏性格,「缺乏大開大闔的思考與大破大立的膽識」,以至於空有大權,卻無法翻轉李陳以來的台灣頹勢。 整體社會因素則是在馬時期台灣陷入虛幻的安全感,台灣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讓台灣首次沉浸於台海安全、直航、民間大量交流、免簽國際參與帶來的喜悅與尊榮之中,但這八年卻不深入關注大陸的快速崛起進步,以致雙方差距越拉越大,時至今日,台灣幾已看不到大陸的車尾燈。 蔡英文是「成功的總統」? 蘇起評價蔡英文是比陳水扁和馬英九都「成功的總統」,其成功之處表現在三方面: 1.一手掌握所有權力,包括行政、立法、司法、監察。 2.台美關係最佳,一面倒向美國。 3.將中國大陸政府與台灣人民脫鉤。 他認為蔡英文繼承了李登輝的理念,也學習了他的權謀治術,避開了陳水扁的躁進與馬英九的軟弱,使蔡英文成為「台灣最有權力、不必貪錢、名氣響亮的民選女王」,只是這些都不能保證她有最好的結局,關鍵在於她雖打贏內部所有戰役,卻因對外部大失算,最終極有可能輸了戰爭,全盤盡墨。 蘇起卸任公職後,恢復學者身分,自2014年起主持「台北論壇」,遊走兩岸,廣泛接觸各方人士,對台灣前途有更為清晰的認知,他對蔡英文總評為「台灣沈淪的終點」,實際也是對台灣終將成為末世的預告,這也表明,蘇起研判習近平將在他未來任期內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 這項研判源自中國客觀綜合國力的壯大,以及習近平主觀的政治信念與歷史使命感,尤其具體表現在中共二十大「習家班」的全面登場,「使他必須在第三任交出漂亮成績單,沒有任何卸責空間」,蘇起進而推論,如果習近平在第三任順利解決台灣問題,「他在全黨全民中的威望將使第四任唾手可得,如果他想要的話」。 因此,蘇起出版此書後接受媒體訪談時,曾大膽提出警告並預言,如果台灣不面對現實,妥善處理兩岸關係,台灣說不定撐不過三、四年,賴清德可能做不完任期。 這樣的觀察與推論,既有學理根據,又符合政治實際,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充分顯現了蘇起作為台灣頂級政論家的功底和說服力。 台灣未來九個劇本 蘇起綜合他自創的「三個角」:台灣內政、美國內政與大陸內政,以及「三個邊」:美中、美台與兩岸關係等變數,設想台灣未來可能的九個劇本: 一、現狀常態化;二、南海撞機化。;三、美中談判;四、兩岸政治對話;五、克里米亞化;六、烏克蘭化;七、蘇格蘭化;八、美利堅化;九、廣島化。 這九大劇本的前四項是和平的,不用訴諸武力,後五項是非和平的,必須通過武力才能達成,尤其最後的第九項基本是中美台三方玉石俱焚的毀滅之戰,可以棄而不論,其餘八套都有成為事實的可能,端看兩岸人民的造化與領導人的智慧了。 筆者比較傾向先走第三項「美中談判」,發展為類似「越南模式」,進而走到第四項「兩岸政治對話」,最終發展到「北平模式」結局,其本質則是「以戰逼和」、「以談促統」的城下之盟,其詳實完整的推估論述,只能另文細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