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318 Politics International Book 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  【楊聰財專欄】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生存與發展的抉擇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 

 

#前言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見之大變局,台灣夾在美中競爭的鋒刃之上,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抉擇。蘇起在《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中,以深厚的政治閱歷與學術視角,解析台灣的歷史進程、當前困境及可能的未來路徑。本文將在生理、心理、社會及精神靈性等多重面向,探討台灣的戰略選擇,並舉一具體案例分析,力求兼顧理性與感性,為讀者提供全面的視角。

 

#十個重點內容

 

1.  美中對抗下的台灣困境:美中關係惡化使台灣成為地緣政治角力的焦點,台灣需在此局勢下謹慎應對。

2.  兩岸關係的歷史演變: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蔡英文,不同領導人的政策影響了台灣的內外發展。

 

3.  國際環境與台灣戰略地位:美國在亞太的戰略布局與中國大陸的軍事擴張,使台灣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

4.  生理層面的安全與防禦:台灣的軍事準備與兩岸軍力對比如何影響台海局勢。

 

5.  心理層面的集體意識與焦慮:台灣社會對未來的擔憂與分裂如何影響國家決策。

6.  社會層面的內部矛盾與團結:政治對立、經濟發展與國民身份認同問題對台灣的影響。

 

7.  精神層面的價值選擇:台灣應如何在自由民主與國家安全之間尋求平衡。

8.  未來的九種可能劇本:從和平對話到武統威脅,台灣的未來可能有不同的發展路徑。

 

9.  案例分析:2022年裴洛西訪台事件:此事件如何加劇兩岸對立,影響台灣的國際處境。

10. 台灣的抉擇與出路:在地緣政治與內部發展之間,台灣如何尋求可持續的生存策略。

 

#美中對抗下的台灣困境

自冷戰結束後,美中關係曾有短暫的合作時期,然而,隨著中國崛起,美國的全球戰略重心轉向亞太,雙方的對抗日益加劇。台灣作為地緣政治的重要樞紐,不可避免地成為兩大強權競爭的焦點。美國對台政策雖然表面上支持台灣,但是否願意為台灣付出巨大代價仍是未知數;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對台的政治與軍事壓力日益增強,使台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兩岸關係的歷史演變

 

兩岸關係自1949年分治以來,經歷了數次重大變化。李登輝時期強調台灣主體性,推動「兩國論」,導致兩岸關係緊張;陳水扁則進一步推動「台灣獨立」論述,加劇對抗;馬英九時期兩岸關係緩和,經濟合作增加;蔡英文上台後,則回到對抗路線,與美國關係加深,但也使台灣面臨更大的安全風險。

 

#國際環境與台灣戰略地位

 

台灣的戰略位置使其成為美中競爭的關鍵點。美國強調「印太戰略」,加強與日本、韓國、澳洲等盟友合作,並提升對台軍售;中國則加強軍事演習,試圖削弱台灣的國際空間。這種競爭態勢使台灣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生理層面的安全與防禦

 

台灣的軍事防禦能力相較於中國大陸存在巨大落差。雖然台灣近年來加強軍事投資,但面對中國大陸日益增強的軍事能力,仍顯得不足。此外,台灣的戰略資源依賴進口,若發生衝突,能源與糧食供應將面臨嚴重挑戰。

 

#心理層面的集體意識與焦慮

 

台灣社會在政治光譜上嚴重分裂,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部分民眾認為應加強與美國合作,以確保安全;另一些人則認為應與中國保持對話,以降低衝突風險。這種矛盾心理影響台灣的政策選擇。

 

#社會層面的內部矛盾與團結

 

台灣內部的政治對立與經濟挑戰使國家發展面臨困難。年輕世代的低薪問題、產業升級困境與高房價,使社會不滿情緒增加。此外,身份認同問題使台灣的內部團結受到挑戰。

 

#精神層面的價值選擇

台灣一直以來強調民主與自由,但在面對安全威脅時,如何在民主價值與國家安全之間取得平衡,成為重要議題。部分民眾認為台灣應該加強防衛,甚至發展不對稱戰略;另一些人則認為應與中國保持對話,以確保和平。

 

#未來的九種可能劇本

 

蘇起提出九種台灣未來可能的發展路徑,涵蓋和平與衝突兩大類。其中,「現狀常態化」、「兩岸政治對話」與「美中談判」是相對和平的選項,而「克里米亞化」、「烏克蘭化」等則涉及武力衝突。台灣的未來將取決於各方的決策。

 

#案例分析:2022年裴洛西訪台事件

 

2022年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引發中國大陸強烈反應,包括環台軍演與經濟制裁。此事件凸顯台灣在美中競爭中的脆弱地位,也讓台灣人民意識到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

 

#台灣的抉擇與出路

 

台灣必須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尋求平衡。如何在維護民主價值的同時,降低軍事衝突風險?如何在國際競爭中保有經濟競爭力?這些都是台灣未來發展的關鍵課題。

 

#結語

 

面對美中對抗的嚴峻挑戰,台灣不能僅寄望外力,而應採取主動策略,尋求穩健發展之路。無論是透過強化國防、促進經濟發展,還是尋求國際合作,台灣都需要審慎選擇,確保自身的長遠利益與安全。

 

@重要參考資料

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蘇起天下文化2024/01/19

內容簡介

  超越兩岸關係,看美中台的「三個角」與「三個邊」
  如何衝擊更寬廣的大局

  擺在我們面前的世界已經出現好幾個巨大的「突然」。
  一、一百年沒影子的疫情突然現身、橫掃全球。
  二、七十年不見的歐洲人、白種人互打突然出現。
  三、四十年沒發生的美中對抗突然發生。
  四、美國國力與全球領導力從來不曾這麼衰弱。
  五、美中台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同時由鷹派當家,皆無妥協意願。
  六、美中的台海軍力對比,從來沒這麼向中共傾斜。
  七、大陸內部對台思想、力量、意志從來沒像現在這麼集中。
  八、海峽兩岸的對抗很久沒這麼清晰尖銳。
  九、美中溝通從未如此低迷。
  十、兩岸官方溝通很久沒有如此清零。

這十點過去能同時出現一、兩點都十分罕見,今天卻全部到位,而且被多方人士概稱為「百年未見的巨變」。但過去讓台灣度過一次又一次困頓與危機的「居安思危」心態,不知何時已經一百八十度轉變成「居危思安」。

  過去三十年台灣經歷了民主化、憲政制度的革新、七次總統直選、兩岸關係的起與伏,及美中關係的和與鬥。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台灣由盛而衰?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是什麼?這將不是一本只分析兩岸關係的書,而是想超越兩岸關係,看看別的因素如何影響兩岸關係,而兩岸關係又如何衝擊更寬廣的大局。

作者簡介

蘇起

  1949年生於台中市,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1975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碩士學位,198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及蘇聯研究碩士修業。

  在美期間曾在哈佛大學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所擔任一年研究工作,並任紐約《世界日報》編譯。返台後曾任新聞局局長、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召集人、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副祕書長、陸委會主委、政治大學教授、淡江大學教授、立法委員、國安會祕書長等職務。現為政大榮譽教授及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

  著有:《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及其韓文版、《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灣的三角習題》、《「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論中蘇共關係正常化(19791989)》、Taiwan's Relations with Mainland China: A Tail Wagging Two Dogs等書,翻譯出版《美國的新生》。並曾發表多篇中英文論文。

目錄

出版者的話
前言
第一章 我的兩岸及外交機緣
第二章 意外的政壇之旅
第三章 書生報國的政策建議
第四章 台灣沉淪的起點:李登輝、陳水扁
第五章 台灣沉淪的逗點:馬英九
第六章 台灣沉淪的終點:蔡英文
第七章 台灣要害部門的沉淪
第八章 美國因素
第九章 中國大陸因素
第十章 台海軍事現實
第十一章 台灣未來的九個劇本
結論:面對兩岸政治對話

前言

  這是一本非常難寫的書。自從檢討一九八八至二○○八年兩岸關係的拙著《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於二一四年出版後,我就動念想再寫一本書,延續分析馬英九總統執政及以後的歲月,讓一九八八年開啟的嶄新兩岸關係有個更完整的記錄。但從動念到動筆就拖了好長時間,從開始動筆到寫寫停停及至完工又是好幾年。這中間的猶豫是因為我內心深處總覺得愈接近當下,寫書的人愈容易犯兩個重大錯誤。第一就是很多相關資料因為種種原因而尚未面世,如果貿然寫作,難免掛一漏萬,失之偏頗。第二就是,既談當代人與事,難免涉及人的臧否,不小心又會得罪一些人,甚至包括我尊敬的長者或朋友。許多比我入世更深、見識更廣的政界人士常常因此而不寫回憶錄。另有不少人雖然早早就把所見所聞所思記錄下來,但仍耐心等他自己或某些特定人士百年之後,才允許它問世。這些都是智慧高超、人情練達的做法,讓我思之卻足再三。

  最後我仍決定放下猶豫,面對鍵盤,動機還是單純地像寫上本書一樣,要給歷史留下一個記錄,不管對錯,不顧人情。用英文說,rightly or wrongly;用中文講,知我罪我,在所不惜。此外,最近這幾年常在世界各地及中國大陸走動,結交新的朋友,傾聽新的想法,然後再與自己熟悉的台灣對比。每對比一次,我內心的哀嘆與傷痛就加深一次。今天的台灣不但已被過去同是四小龍的南韓與新加坡遠遠拋在後面,而且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所有東南亞鄰邦都大幅縮短它們與台灣的差距。現在台北市的市容恐怕連中國大陸的三線城市都不如。我們這代「嬰兒潮」出生並成長在台灣最危險、最困難的時期,看著它起飛、茁壯、被譽為「經濟奇蹟」、「民主模範生」,然後又看著它內鬥、自我踐踏、一路衰落到今天,真是情何以堪!更令人憂慮而且不解的是,台灣大多數人對於當前波濤洶湧的東亞局勢以及烏雲罩頂的兩岸關係,似乎毫不在意,繼續內鬥,或安於「小確幸」,彷彿台灣的未來不必自己努力,可以完全交給上天。過去讓台灣度過一次又一次困頓與危機的「居安思危」心態,不知何時已經一百八十度轉變成「居危思安」。這情況不得不令我想起海明威小說《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裡的一段著名對話。比爾問邁克,「你是怎麼破產的?」邁克答,「慢慢地,然後突然地。」

  是的,「突然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世界已經出現好幾個巨大的「突然」。一、一百年沒影子的疫情突然現身、橫掃全球。二、七十年不見的歐洲人互打及白種人互打突然出現。三、四十年沒發生的美中對抗突然發生。四、美國國力與全球領導力從來不曾這麼衰弱。五、美中台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同時由鷹派當家,皆無妥協意願。六、美中的台海軍力對比從來沒這麼向中共傾斜。七、大陸內部對台思想、力量、意志從來沒像現在這麼集中。八、海峽兩岸的對抗很久沒這麼清晰尖銳。九、美中溝通從未如此低迷。十、兩岸官方溝通很久沒有如此清零。上述十點過去能同時出現一、兩點都十分罕見,今天卻全部到位,而且被多方人士概稱為「百年未見的巨變」。別告訴我它們的龐大集體效應永遠不會掉到台灣頭上。

  趁台灣還沒有「突然」破產前,本書擬嘗試分析台灣如何「慢慢」發生這麼大的變化?起點在哪裡?過去三十年台灣經歷了民主化、憲政制度的革新、七次總統直選、兩岸關係的起與伏,及美中關係的和與鬥。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台灣由盛而衰? 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是什麼? 所以這不是一本只分析兩岸關係的書,而是想超越兩岸關係,看看別的因素如何影響兩岸關係,而兩岸關係又如何衝擊更寬廣的大局。
 
  本書第一章先簡介我個人的兩岸與外交機緣,其中隱含我對生我養我的台灣、血緣根源的中國大陸,以及育我錘鍊我的美國三者的濃濃情感。

  第二章介紹自己從學術界誤闖政壇十一年半至今的經歷與心情。

  第三章回顧自己本著書生報國熱忱,在不同階段提出的若干建議,有的有幸成為政策,有的則隨風而逝。

  第四章說明台灣沉淪的起點是一九九七年李登輝的突襲修憲。他讓中華民國總統變成有權無責的「民選國(女)王」。再加上九四修憲通過的「相對多數選制」,政壇菁英從此以爭權奪利為志業,忘了他們從政目的原應為民謀福利,為國開太平。陳水扁肆無忌憚,興風作浪,把「民選國王」的威力發揮到淋漓盡致,以致他自己與整個台灣都向下沉淪。

  第五章的馬英九原具最好的內外條件,可以讓台灣振衰起敝,但他的政策雖然正確,卻因個性及領導作風過於保守,加上台灣社會在兩岸和緩後產生虛幻的安全感,以致八年政績並未深入人心。

  第六章先分析蔡英文為什麼戰術上是歷來最成功的總統。她讓國際看到「白雪公主」,而國內實際卻是十足的「女王」。而她對「兩國論」的堅持,及一面倒向美國並全力配合「抗中」的大戰略,卻把台灣玩進美中競爭的風暴圈裡,變成「兩隻狗搶的骨頭」。本來台灣的長期沉淪頂多讓台灣複製日本四十年的停滯,或許反而讓北京更願靜等台灣「瓜熟蒂落」。但變成「骨頭」後,台灣命運就脫出自己的掌握。

  第七章檢討民主第二權的立法院、第四權的大眾媒體,及攸關國家安全的國防是如何在這二十多年逐步向下沉淪至極不堪的地步。其實台灣其他部門,如教育與經濟多個領域,亦復如此,因篇幅所限,不擬贅述。

  第八章敘述美國的特殊性格,如濃濃的「理想主義」、「孤立主義」,及較少的「現實主義」,以及它的「資本主義失衡」、「種族失和」、「民主失能」是如何影響它目前的對中「競爭」政策。除非美國願意首先面對內部各種老大難題,並在政策思考上注入更多的「現實主義」,美中關係將難以緩和,而台灣必是其中最危險的引爆點。

  第九章分析中國大陸特有的「國有」、「黨治」、「民享」雖帶動大陸的快速成長,卻難以複製。它的「傳統中國」、「共產中國」、「戰略中國」、「習近平」等因素,使得台灣在北京心中的分量遠高於在華府心中。當然北京願意付出的代價也遠高於華府。
 
  第十章檢討當前美中台三方在台海的軍力對比,發現解放軍已有能力在最短時間內「圍點打援」,占領台灣,完成新的「既成事實」,讓美軍難以翻轉。北京且已做好可以談也可以打的準備。相反地,美國目前急著聚攏盟國,卻仍未做好「打」或「談」的準備。

  第十一章先綜合各章分析,再推出台灣未來可能的九個劇本。其中不動武的四個是「現狀常態化」、「兩岸政治對話」、「美中談判」,及兩岸合意統一的「蘇格蘭化」。動武的五個則是由某個意外引爆的「南海撞機化」、快速武統的「克里米亞化」、激戰未決的「烏克蘭化」、武獨成功的「美利堅化」,及觸動核武的「廣島化」。最終上演哪個劇本,當然只有時間能證明。

  結論則期待台灣領導人與台灣民眾都要務實認清「百年未有的巨變」,並對未來負起台灣自己應有的責任,不能全推給美國。既然兩岸不可能再「拖」,如果台灣不願看到武統的「鬥」,就要有勇氣面對兩岸政治對話的「和」。

  好幾年前我曾在一個英語紀錄片頻道看到一則報導。東京外海若干公里處,地震學家突然發現海底一個凹進去的大坑,上面的開口居然是個活火山的出口。這一發現讓專家群大吃一驚,因為如果火山爆發,整個東京地區都難逃劫數。於是他們開始在海底那個地點附近布滿各式各樣的儀器,測量水溫、水質、土壤等等是否有任何變化,以綜合研判火山爆發的可能性。當時我就想,這不也是我的角色? 只是我觀察的不是海底火山,而是台灣的大環境。我沒有精密的科學儀器,但有多年研究各種跡象及實際從政經驗累積出來的知識與判斷。最近幾年我愈來愈覺得,兩岸衝突的可能性不斷升高,像火山即將爆發,於是經常提出警告,像烏鴉一般。叫聲或許不甚悅耳,卻是我做為一個政治(地震)觀察家的責任。

  最後,筆者要感謝我的父母弟妹、愛妻月卿及兒女、教導過我的師長、政界提攜照顧我的長官、並肩奮鬥的戰友、學術界啟發我的同行好友、幫我度過肝癌難關的醫生、資助或協助台北論壇基金會工作的捐款人及董事,在各階段幫忙收集資料的研究助理,還有天下文化的編輯群。沒有他(她)們,我不會是今天的我,我的思考寫作及出版不可能完成。要感謝的人如此之多,實在無法一一點名,敬請諒宥。當然,本書難免有誤謬疏漏之處,文責概由自負。

  願上天保佑台灣,也希望美中兩強能用最大的理性,維護自二戰以來難得的世界和平,而台灣人民用最大的智慧為自己找到新的活路。

蘇起新作《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讀後感。莫大鎮 (1/17/2024

近日,收到朋友寄來一本蘇起教授的新作《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我花了三天的時間一口氣讀完。蘇起教授是馬英九時代的核心智囊,也擔任過國安會秘書長,是台灣島內少數真正對兩岸問題和中美關係具有真知灼見的專家學者,蘇起教授在這本新作中,對兩岸問題的目前處境及中美不斷對抗對台灣帶來的不利影響,台灣人應該好好深思台灣的未來該如何走?均有高瞻遠矚獨到的見解,也深具前瞻性,值得關心台灣前途的朋友們參考。我喜歡看書,也看了不少書,我很少為作者寫「讀後感」,關中院長和蘇起教授是個例外,他們兩位是我少數敬重的專家學者。
蘇起教授在新書中就兩岸當前局勢提出三點最新的判斷:
1. 解放軍已有能力在最短時間內圍點打援佔領台灣,完成新的既成事實 “ ,讓美軍難已翻轉。北京且已做好可以談也可以打的準備;相反地,美國目前急著拉攏盟國,卻仍未做好 「打 」或「談」的準備。
2. 台灣未來可能的9個劇本,其中 「不動武」有4個,「動武」有5個。
「不動武」的4個是:「現狀常態化」、「兩岸政治對話」、「美中談判」、及「兩岸合意統一」。
「動武」的5個是由某個意外引爆的「南海撞機化」、「快速武統」、激戰未決的「烏克蘭化」、武獨成功的「美利堅化」、及觸動核武的「廣島化」。 最終會上演那個劇本,當然只有時間可以證明。
3. 台灣在北京心中的份量遠高於美國華府,當然,北京願意在台灣問題上付出的代價也遠高於華府。

蘇起教授在書中表達了自己對台海局勢的憂心,令人憂慮而且不解的是,台灣大多數人對於當前波濤洶湧的東亞局勢以及烏雲罩頂的兩岸關係,似乎毫不在意!繼續內鬥,或安於「小確幸」,仿佛台灣的未來不必自己努力,可以完全交給上天。
蘇起教授在書中寫道,擺在我們面前的世界已經出現好幾個巨大的「突然」:
1. 100年沒影子的疫情突然現身,橫掃全球。
2. 70年不見的歐洲人互打及白種人互打,突然出現。
3. 40年沒發生的美中對抗,突然發生。
4. 美國國力及全球領導力從來不曾這麼衰弱。
5. 美中台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皆無妥協意願。
6. 美中台軍力對比從來沒有這麼向中國大陸傾斜。
7. 大陸內部對台思想、力量、意志從來沒像現在這麽集中。
8. 海峽兩岸的對抗很久沒這麼清晰尖銳。
9. 美中溝通從未如此低迷。
10. 兩岸官方溝通很久沒有如此清零。
上述10點過去能同時出現一、兩點都十分罕見,今天卻全部到位,而且被多方人士概稱為「百年未見的巨變」,別告訴我它們(大陸)的龐大集體效應永遠不會掉到台灣頭上。
蘇起教授的結論是,期待台灣地區領導人與台灣民眾都要務實認清「百年未有的巨變」,並對未來負起台灣自己應有的責任,不能全推給美國。既然兩岸不可能再拖,如果台灣不願看到武統的「鬥」,就要有勇氣面對兩岸政治對話的「和」。
新書第八章也敍述美國的特殊性格,如濃濃的「理想主義」、「孤立主義」,及較少的「現實主義」,以及它的「資本主義失衡」、「種族失和」、「民主失能」是如何影響它目前對中競爭政策。除非美國願意首先面對內部各種老大難題,並在政策思考上注入更多的「現實主義」,否則美中關係將難以緩和,而台灣必是其中最危險的引爆點! 

 

 

 

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蘇起解析台灣盛衰背後的關鍵

蘇起指出,過去30年台灣經歷了民主化、憲政制度的革新、7次總統直選、兩岸關係的起與伏,及美中關係的和與鬥。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台灣由盛而衰? 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是什麼?

 

 

蘇起《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既然兩岸談判的道路切斷,和平統一的最後希望就剩「美中談判」

從中共二十大人事布局來看,習近平已做好對美國「能打也能談」的準備。「打」的這手是剛被越級提拔的軍委副主席何衛東,他也是二○二二年八月圍島軍演的總指揮,長期任職於東部戰區,最熟悉對台作戰。「談」的這手由熟悉台灣及全球事務的王毅擔綱。三朝元老的政協主席王滬寧則是「打」和「談」的總教練,也是「統一後」的總設計師。另一位越級提拔的新任總理李強則負責協調各部會,以應付美國非軍事制裁的後座力。

能打也能談的北京

兩岸難道一定會走上武力衝突的道路嗎? 也不見得,一切看北京的抉擇。如前所述,兩岸和戰的主動權,現已完全掌握在北京手裡,台灣從百分百倒向美國的那一刻起就拋棄了這個主動,必須依賴華府為它定奪。對北京而言,武統一直是不得已的選擇;還有兩個「和平統一」的選項比它更優先,其中最優的是與台灣協商出一個統一方案,次要則與美國協商台灣的前途,有點像一九八四年鄧小平與柴契爾夫人協商香港的回歸。

可惜「兩岸協商」的最優道路現已完全封閉。蔡英文上任以後,兩岸都沒有談判的意願。疫情爆發以後,不僅官方溝通管道全面切斷,連民間交流都減到歷來最低。二○一九年一月習近平提出「台灣方案」的新構想,他在「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紀念會上表達希望就此構想,「同台灣各黨派、團體、人士……展開對話溝通,廣泛交換意見,尋求社會共識,推進政治談判」。

蔡英文在第二天就針鋒相對地回應,「我們始終未接受九二共識。北京所定義的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一國兩制。台灣絕不接受一國兩制。這就是台灣共識」,「必須是政府或政府所授權的公權力機構坐下來談。任何沒有經過人民授權監督的政治協商都不能稱為民主協商。這就是台灣的立場」。更關鍵的是她在二○二一年國慶典禮上提出她自己的新主張,即兩岸「互不隸屬」,後來她本人、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及其他黨政要員都一再重複這主張。雙方對立如斯,任何對話都不可能了。

更具意義的是,蔡二○一九年的強硬發言,居然讓她開始翻轉當時與韓國瑜競爭大位的低迷民調,而二○二一年「互不隸屬」的國慶講話,在台灣內部竟沒有掀起當年李登輝首度拋出「特殊國與國關係」時的軒然大波,反而風平浪靜,這顯示台灣的土壤經過二十年確已質變,不只民進黨政府,連台灣人民都視「兩國」為新常態。看在北京眼裡,蛋殼裡的小雞幾乎就要破殼而出了,緊迫感油然而生。

北京於是展開新的布局。它既對民進黨完全絕望,而對台灣人民仍存一絲希望,就開展新一輪的說服工作,把重點放在描述兩岸「統一後」的安排並提出相關保證。不只國台辦正副主任常著墨,新文件「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的名稱也幾度見諸包括二十大的幾次黨政大會,以廣周知,向各界彰顯黨中央對解決台灣問題已然成竹在胸;二○二三年藉由馬英九及夏立言的訪問,更強力釋放北京對台灣人民的善意。除了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外,國台辦主任、北京市委、上海市委、湖北省委、重慶市委都出面接見,層級之高,規模之廣,近年罕見。

 

既然「兩岸談判」的道路切斷,和平統一的最後一線希望就剩「美中談判」。事實上,自美中貿易戰開啟「美中競爭」的新時代以來,北京希藉「戰略對話」來緩和美中關係,管控衝突的意願一直高於華府。川普任內華府主攻、北京主守,雙方沒有交集;拜登於二○二○年十一月初才勝選兩週,尚未就任,北京就透過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向《紐約時報》投書,拋出美中談判的建議,顯示它對拜登「老朋友」抱有希望。

後來雙方高層幾次交鋒(如在阿拉斯加)均不歡而散,而同時美國反中鷹派毫不留情在經濟、科技、金融、外交等多個戰線對北京發動一連串攻勢。但中共官方仍然隱忍,見招拆招,逐句反駁,但絕不點名攻擊拜登,只在拜習峰會上輕輕點請他「管好內部的事」。

不過二○二三年初「氣球事件」後,布林肯立即宣布延遲預定的訪中行程,而拜登更自稱親自下令擊落氣球,北京乃切斷與美國所有溝通管道,不管華府如何呼籲,都不理會。習近平本人及外交部也公開指責美國「霸權、霸道、霸凌」;北京媒體甚至首度點名批評拜登。雙方冰凍關係直到六月布林肯訪問北京,見到了習近平,才稍稍和緩。

從中共二十大人事布局來看,習近平已做好對美國「能打也能談」的準備。「打」的這手是剛被越級提拔的軍委副主席何衛東,他也是二○二二年八月圍島軍演的總指揮,長期任職於東部戰區,最熟悉對台作戰。「談」的這手由熟悉台灣及全球事務的王毅擔綱。

三朝元老的政協主席王滬寧則是「打」和「談」的總教練,也是「統一後」的總設計師。另一位越級提拔的新任總理李強則負責協調各部會,以應付美國非軍事制裁的後座力。習近平當然是總指揮,確保大方向的掌握及「打」「談」兩手的協調無礙。這個布局確定後就可以逸待勞,靜待美中關係、台灣大選、俄烏戰爭的變化而決定出不出手、出哪隻手,及如何出手。

美國願「打」嗎?

反觀美國,本書〈美國因素〉專章已經指出,美國仍有超強實力,但因內部亂象環生,惡鬥加劇,菁英心理乃焦躁不安,交相指責。此時中國大陸迅速崛起,對美國長期霸權形成挑戰,美國一時找不到良策扭轉頹勢,內心更加憤怒徬徨,表現在外的就是既不能「打」,也不能「談」。

能不能打,要看「意願」與「能力」。「能力」的大問號已見前述,在此只談「意願」。美國長年征戰,對用兵已生倦怠,尤其不願承受兵員傷亡,加上內部問題深刻難解,使得華府現在是「小戰不想打,大戰打不起」。在甘迺迪總統初期,美國自信軍力強大到可以同時打贏「兩個半戰爭」,即擊敗蘇共、中共,及某區域對手(如北韓或北越)。

冷戰結束後,大國衝突不再可能,就裁軍成準備打贏「兩個區域戰爭」,如北韓或伊拉克。根據親共和黨的傳統基金會研究,近幾年的預算持續偏低,加上中東戰事,讓美國僅能應付「一個區域大戰」。最近二十年的阿富汗與伊拉克戰事消耗美國上兆美元及三百萬兵次,歹戲拖棚到連出生於阿富汗戰事第一年的男丁都能入伍,更是把美國的雄心壯志消磨殆盡。

歐巴馬與川普都認清美國手腳不再俐落的殘酷事實。深陷伊阿泥淖的歐巴馬已有脫身之念,但迫於時勢未能如願,除了大砍國防預算,他還決定不再增加新的負擔。最知名例子就是二○一三年敘利亞以化學武器襲擊平民,直接觸動歐巴馬公開劃出的動武紅線,但事發後,歐巴馬還是輕輕放過,彷彿一切沒有發生。

歐巴馬任內,俄國制服車臣、吃下克里米亞,美國也都沒反應,接任的川普不遑多讓,他用「讓美國再次偉大」 (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 )做號召,希望固本培元,阻止美國衰落,所以他大砍援外預算,罵人罵得很凶,但從不出兵打人,只問貿易逆差大小,不問敵友。

拜登基本態度與前任完全一致,叫得很凶,咬得很輕。他上任不久指派退休將軍奧斯丁(Lloyd Austin)執掌國防部兵符時的說帖,最能彰顯他的施政優先順序。他列舉四個必須任命美國史上第一位非裔部長的理由,依序為:一,奧斯丁當年主導十五萬美軍自伊拉克撤退的計畫,順利成功,顯見他足以擔當全軍防疫(新冠肺炎)的重責大任。二、他歷經沙場,深知征戰弟兄的血淚及眾多眷屬的辛酸,最能撫慰他(她)們的心情。三、他能反映國內種族多元現況,有助於軍中族裔關係的和諧。四,他是優秀的作戰將領,最能保衛國家安全。前三項都針對美軍的內部問題,即疫情失控、征戰倦怠與種族失和;相比之下,領導作戰能力反而吊車尾了。

「內重於外」的順序,也反映在拜登上任後向國會提出的第一個國防預算案上。扣除通貨膨脹後,美國國防預算的增幅不但是所有部會裡面最低的,甚至是唯一負成長的部會。後來一些議員聯合起來塞給五角大廈更多的經費,但仍遠不如外界「抗中鷹派」的期待。由於「預算就是政策」,顯然面對國內千瘡百孔,拜登的抗中重點並沒放在軍事鬥爭上。

同樣的順序也出現在國務卿布林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對中政策」演說。這篇上任十七個月才敲定的聲明,指出美國對中政策的三支柱,依序為「國內建設」 (invest)、「國際縱橫」 (align)與「對中競爭」 (compete)。換言之,國內問題的改善(即「投資」)仍是首要優先。

此外,拜登趕在滿二十周年前完成阿富汗撤軍,但作業竟然疏失到只管美軍自己撤出,卻未事先知會參戰盟邦並照顧好長期協助美軍的阿富汗友人,以致最後幾天幾乎重演當年西貢兵敗如山倒的淒涼景象。經此挫折,美國民眾對戰爭的態度變得更加慎重。二○二二年二月俄國入侵烏克蘭後,在歐陸現成駐有幾萬大軍的美國,始終堅持只援助武器、彈藥、訓練及美元,卻不派兵入烏,就是美國不出兵方針最好的寫照。二○二三年十月加薩衝突爆發後,華府依樣畫葫蘆。

以上均顯示,美國雖仍是世界第一超強,但它的嚴重內傷與長期外部干預帶來的沉重負擔,讓這位巨人雖仍手握大棒,已經不願像以前那樣隨意揮舞了。更何況,如多位美國友人私下質疑,如果台灣自己鬥志不足,美國為何要犧牲其子弟兵、援助台灣?

 

增加「居安思危」的警覺,減少「居危思安」的錯覺蘇起新著:《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

編者按語:原本在去年第四季就可以出版的蘇教授新著,適逢我們總統大選,作者與出版者共同盼望:113日大選後,經過再一次民主洗禮,選舉氣氛淡定後,供選民做更理性的閱讀。
大選順利結束,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以40.05%得票率(558萬票)當選為第16任中華民國總統。
筆者盼望當年獲得五顆星光彩的台南市長,在新總統任內,對外化解兩岸僵局,協商兩岸雙贏;對內任用才德兼具者,提升民主品質,展開各項革新,讓世人對新總統的新政,立即產生「化不可能為可能」的驚喜。 

(一)政府與學府之間的專家學者

202310月,在第21屆遠見高峰會中,我們以最重要的「遠見終身成就獎」贈與蘇起博士,肯定他30餘年來在國家政策推動及學術成就所做出的貢獻。 

天下文化曾出版過他的兩本重要著作:《危險邊緣》(200312月)與《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201410月)。 

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在蘇教授的《危險邊緣》序言中,寫下這樣的評語: 

「蘇起兄是中壯派國際關係學者中的佼佼者。除陸委會外,他又擔任過新聞局長與總統府副祕書長,來自學界,又出入府院,兼有『圈內人』(insider)的深入及『局外人』(outsider)的客觀,在這本書中清楚地鋪陳他對兩岸關係深入敏銳的觀察,並提出細緻精闢的見解……。對於所有想了解過去六年兩岸關係發展脈絡的讀者,無論其政治立場如何,這本書都具有顯著的參考價值。」 

在戰亂中出生,卻又在台灣經濟發展中成長的蘇起,憑著自己的毅力與理想,把國內外所學貢獻給國家與人民,這是何其幸運,又何其難得的機遇!

 

(二)四位總統的政績

時隔十年,蘇博士又有更重要的最新著作聞世《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在當前兩岸美中台情勢高度危機之中,海內外讀者必須用心細讀。 

訂閱遠見電子報,掌握國內外大事

蘇起畢業於政大外交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及蘇聯研究碩士,擁有嚴格的專業訓練,中英文俱佳,只要聽過他的演講,就會感受到他的條理清晰與說理完整的學養。 

蘇教授擅長策略思考,肯說可能得罪人的真話,也敢面對爭議,是難得一見有脊梁的政府高層首長與學者。 

蘇起11年的從政經歷不算很長,但都在關鍵時刻。在李總統任內(19902000),他進入陸委會擔任副主委和主委,見證兩岸從「民間交流」逆轉到「戒急用忍」。後在陳水扁總統主政時期,是國民黨不分區立委,以及負責智庫研究與大學教授。 

公職期間,他第一線看到了台灣在外交上的困難及處理上的轉折。馬英九總統期間,他是首任國安會祕書長,對台灣外交與內政人事受到美中的內外夾擊,深有所感。看到近八年來蔡總統的「親美反中」兩岸政策,更有失落感。 

2011年卸任公職之後,他接下前外交部長程建人發起設立的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繼續貢獻他的國際外交與兩岸研究專業,並「希望藉此平台先結合『淺藍』與『淺綠』人士,透過共同研討與國內外活動,探討是否有藍綠立場重疊的灰色地帶,可做為第二步『台灣共識』的起點。」(引自本書第104頁),在邀集各黨派及社會意見領袖定期研議中,民進黨洪奇昌、國民黨錢復、產業界張忠謀和我自己等都擔任董事,大家都很熱心討論,共謀台灣的出路。在官方與民間的智庫群裡,「台北論壇」被認是很有影響力的。 

在這本書裡,做為一位敏銳的政治觀察者及現場的部分參與者,他率直地寫下對四位總統在政黨分裂及個人利益的現實環境下,所呈顯的政績及兩岸政策。總體而言,他們的表現不夠好,甚至有不少缺失;讀者可以深刻體會到作者「恨鐵不成鋼」的焦慮及筆下留情的約束。他內心的尺度是「善意而不苛責、警示而不譏諷、直言而不遮隱」。即使如此,讀者還是不得不佩服他的道德勇氣! 

 

(三)未來的九個劇本

本書第十一章:「台灣未來的九個劇本」極為關鍵。他指出:其中不動武的有四個,動武的有五個。不動武的四個是「現狀常態化」、「兩岸政治對話」、「美中談判」及兩岸合意統一的「蘇格蘭化」。動武的五個則是由某個意外引爆的「南海撞機化」、快速武統的「克里米亞化」、激戰未決的「烏克蘭化」、武獨成功的「美利堅化」及觸動核武的「廣島化」。最終上演哪個劇本,作者認為:「當然只有時間能證明」。 

全書重要結論:台灣領導人與民眾都要務實認清「百年未有的巨變」,並對未來負起台灣自己應有的責任,如果台灣不願看到武統的「鬥」,就要有勇氣面對兩岸政治對話的「和」。 

如選擇「和」的這條路,作者曾切中要害提出了「三步走」建立黨內共識、討論黨際共識、協商兩岸共識。這個漫長的過程,或許正可緩衝台灣內鬥及兩岸動武的可能。 

我們必須認清:當前台灣在地緣政治強勢壓力下,已很難按照自己的想法與作法,守住自己的利益。台灣到底要如何因應?即使拜登與習近平也沒有完整可靠的答案。但是這本書提供了面對生死存亡這個大問題時,台灣應有的心理準備、思考模式及因應對策。 

 

 

 

台灣的末世危言?!

蘇起《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讀後

耿榮水 (資深政治評論家)


台灣民主化後國民黨執政時期重要的國安智囊蘇起,日前發表新書《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由於體裁結構特殊,有敘有議,兼以文筆洗練,見解不凡,又正值兩岸關係低迷,台灣面臨生死存亡交關時刻,此書甫問世,立即引起社會普遍關注,一時議論盈庭,洛陽紙貴,堪稱是近十餘年來台灣政學界最具影響力的專業著作。

作者以其豐厚學養,書生從政,歷任李登輝時期的總統府副秘書長、新聞局長、陸委會主委和馬英九時期的國安會秘書長等要職,襄贊中樞,與聞廟堂,在離開公職十餘年後撰寫此書,不只披露其頗具傳奇之心路歷程,更基於學術良知與知識分子道德勇氣,以其親身經歷與第一手資料,議論時政,褒貶重大國安決策,留下珍貴歷史紀錄,尤其仍一本從政初衷,以在野之身勇於建言,指出台灣免於戰火災禍的兩岸和平雙贏之道,其高瞻遠矚與胸襟懷抱頗具國士格局,殊屬難能可貴。

「居安思危」或「居危思安」

出版者高希均以《居安思危的警覺?居危思安的錯覺》的疑問為本書作序,慨嘆台灣現今面對的困境,「即使拜登與習近平也沒有完整可靠的答案」,頗能反映當前台灣社會菁英普遍的憂慮與無奈,唯筆者細讀本書各章節,頗為感同身受,亦多英雄所見略同的驚喜,實際上蘇起已明確為台灣找到方向,台灣的未來已經有了答案,只是出於學者溫柔敦厚個性,隱晦保留不說破而己。

蘇起從政前,在台灣向以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專業知名學界,曾親見美中學界要角過招,兩次走訪中國大陸,為他日後從政積澱實務基礎,所以不會類如一般學者常犯的脫離現實的泛泛空論毛病,反而能切中要害,發揮策士創意思考且靈活應對的優勢,提出務實前瞻,具體可行的政策理念或策略方案建議,包括「一個分治的中國」、「九二共識」、「邦聯」、「空中走廊」、「不統、不獨、不武」、「博鰲破冰」、「松山與虹橋、羽田、金浦直航」、「和陸、友日、親美」、「兩岸鬥、拖、和三選項」等,有在朝時獻策,也有在野時建言,有的被採納施行,有的被束之高閣,充分呈現其書生愛國憂時本色,其中以「九二共識」最具創意,影響也最大。

「九二共識」創意思維

依蘇起的說法,「九二共識」是根據19921995年間的兩岸難得緩和經驗,考慮國、民、共三方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所以基調是溫和的、善意的,「既然有善意的模糊, 就有一定的包容性,將來國、民、共三方面都可有解釋空間」,因此而有「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說法,他當時原本擔心中共會因「各自表述」而反對,民進黨則會贊同,不料時移境轉,竟演變到今日北京一再重申承認「九二共識」的必要與重要性,民進黨卻拒不承認的地步,令他大感意外與遺憾。

蘇起在擔任陸委會主委期間,因李登輝發表「兩國論」而引發軒然大波,蘇起不能避免被捲入,倍受爭議,甚至有論者認為他是「兩國論」的共犯結構之一,沒有立場批評李登輝,蘇起曾在之前所著《兩岸波濤二十年記實》書中還原真相,原來竟是李登輝指示時任國安會諮詢委員的蔡英文,針對台灣與大陸關係,成立「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小組」的研究結論,成員包括張榮豐、陳必照、林碧炤、許宗力等人,蘇起完全在狀況外,卻要承擔起事後的政治責任,令他倍感委屈與不值。

蘇起的創意思考和建議,被採納最多的是在馬英九時期國安會秘書長任內,當時確有其獨特時空背景需要,例如為了兼顧中美台三方穩定關係和維護台海和平需要,提出「和陸、友日、親美」和「不獨、不武、不統」重要對外政策主張,確有提綱挈領,簡明扼要之功效,但後遺症也不少。

「不統不獨不武」爭議

以今日形勢觀之,「和陸」、「友日」固然貼切,但「親美」一詞用語則稍嫌過度接近,有失民族尊嚴和主體性,若能改用「聯美」一詞,不僅符合歷來台美關係的實際,也較能彰顯雙方主權地位應係平等的關係,台海兩岸的人感受也可能會舒服一點。

「不獨、不統、不武」的爭議也很大,特別是「不統」一詞,不僅違反1990年代初期所制訂國統綱領的立場原則,更與中華民國憲法精神背道而馳,不僅正統藍軍不能接受,也引起北京猜忌,爭議至今,搞到在兩岸都產生「華獨」與「台獨」合流的疑慮後果,不能不說是重大憾事,當初若能使用「不獨不武、維持現狀」八字訣,不僅不違憲法,也符合政治現實,後遺爭議也會少一點,或許蘇起智者,千慮一失吧。

本書最精彩亮點也最引起議論的章節,是他對台灣由盛轉衰的階段節點評析,包括對四位民選領導人的性格描述和歷史評價,已有頗具史家的如椽大筆功力。

蘇起顯然對台灣「民選國王制」極度不滿,也因兩岸實力對比的嚴重失衡,令他對台灣民主化前途悲觀,而概以「沈淪」兩字形容。他將台灣近30年來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稱李登輝與陳水扁是「台灣沈淪的起點」,馬英九是沈淪的逗點,蔡英文則是沈淪的句點。

李登輝執政時期「既是他個人成就的最高峰,也是台灣有史以來最閃亮的時期」,這裡所稱「最閃亮」,應係指台灣民主化發展的全盛時期,包含解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開放黨禁報禁和開放大陸探親等,經濟成長應不包括在內。

陳水扁執政時期的八年,則是「台灣整體實力與國際形象都跌下了一層樓」,陳水扁失去了人格,台灣也失去了國格。

至於馬英九時期,蘇起批評馬英九「沒有讓台灣振衰起敝」,一半是他的個人因素,一半是台灣整體社會的責任。個人因素源於他謹小慎微、憂讒畏譏性格,「缺乏大開大闔的思考與大破大立的膽識」,以至於空有大權,卻無法翻轉李陳以來的台灣頹勢。

整體社會因素則是在馬時期台灣陷入虛幻的安全感,台灣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讓台灣首次沉浸於台海安全、直航、民間大量交流、免簽國際參與帶來的喜悅與尊榮之中,但這八年卻不深入關注大陸的快速崛起進步,以致雙方差距越拉越大,時至今日,台灣幾已看不到大陸的車尾燈。

蔡英文是「成功的總統」?

蘇起評價蔡英文是比陳水扁和馬英九都「成功的總統」,其成功之處表現在三方面:

1.一手掌握所有權力,包括行政、立法、司法、監察。

2.台美關係最佳,一面倒向美國。

3.將中國大陸政府與台灣人民脫鉤。

他認為蔡英文繼承了李登輝的理念,也學習了他的權謀治術,避開了陳水扁的躁進與馬英九的軟弱,使蔡英文成為「台灣最有權力、不必貪錢、名氣響亮的民選女王」,只是這些都不能保證她有最好的結局,關鍵在於她雖打贏內部所有戰役,卻因對外部大失算,最終極有可能輸了戰爭,全盤盡墨。

蘇起卸任公職後,恢復學者身分,自2014年起主持「台北論壇」,遊走兩岸,廣泛接觸各方人士,對台灣前途有更為清晰的認知,他對蔡英文總評為「台灣沈淪的終點」,實際也是對台灣終將成為末世的預告,這也表明,蘇起研判習近平將在他未來任期內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

這項研判源自中國客觀綜合國力的壯大,以及習近平主觀的政治信念與歷史使命感,尤其具體表現在中共二十大「習家班」的全面登場,「使他必須在第三任交出漂亮成績單,沒有任何卸責空間」,蘇起進而推論,如果習近平在第三任順利解決台灣問題,「他在全黨全民中的威望將使第四任唾手可得,如果他想要的話」。

因此,蘇起出版此書後接受媒體訪談時,曾大膽提出警告並預言,如果台灣不面對現實,妥善處理兩岸關係,台灣說不定撐不過三、四年,賴清德可能做不完任期。

這樣的觀察與推論,既有學理根據,又符合政治實際,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充分顯現了蘇起作為台灣頂級政論家的功底和說服力。

台灣未來九個劇本

蘇起綜合他自創的「三個角」:台灣內政、美國內政與大陸內政,以及「三個邊」:美中、美台與兩岸關係等變數,設想台灣未來可能的九個劇本: 一、現狀常態化;二、南海撞機化。;三、美中談判;四、兩岸政治對話;五、克里米亞化;六、烏克蘭化;七、蘇格蘭化;八、美利堅化;九、廣島化。 這九大劇本的前四項是和平的,不用訴諸武力,後五項是非和平的,必須通過武力才能達成,尤其最後的第九項基本是中美台三方玉石俱焚的毀滅之戰,可以棄而不論,其餘八套都有成為事實的可能,端看兩岸人民的造化與領導人的智慧了。

筆者比較傾向先走第三項「美中談判」,發展為類似「越南模式」,進而走到第四項「兩岸政治對話」,最終發展到「北平模式」結局,其本質則是「以戰逼和」、「以談促統」的城下之盟,其詳實完整的推估論述,只能另文細說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