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319 WAR BOOK冷和平:冷戰、熱戰之外的第三條路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 

 

#TOPIC= 冷和平:冷戰與熱戰之外的第三條路

 

#引言:全球緊張局勢與冷和平的契機

 

在當前國際局勢中,美中俄三方的角力加劇,全球各國被捲入新一輪的地緣政治競爭。無論是俄烏戰爭、台海危機,還是網路戰與氣候變遷挑戰,人類正面臨比第一次冷戰更複雜、更危險的情勢。在此背景下,國際關係學者邁可.多伊爾(Michael W. Doyle)提出了「冷和平」(Cold Peace)的概念,試圖為世界提供一條避免全面衝突的第三條路。

 

本文將探討冷和平的概念、形成背景、實踐可能性,並舉例說明冷和平如何影響國際社會,尤其是台灣在其中的關鍵角色。此外,我們將從生理、心理、社會、精神等多層面分析冷和平對全球和平發展的影響。

 

#第一部分:冷和平的定義與核心概念

 

1. 冷和平與冷戰的區別

 

冷戰是一種無直接武裝衝突但雙方持續對抗的狀態,而冷和平則是一種不完全合作但避免直接對抗的模式。在冷和平下,國家仍保持競爭關係,並存在對彼此正當性的質疑,但會透過外交、貿易、環保等跨國合作來緩和衝突。

 

2. 冷和平的四大橋樑

 

邁可.多伊爾提出四大關鍵領域,可成為冷和平的橋樑:

A• 氣候變遷合作:全球氣候變遷是所有國家共同面臨的挑戰,無論地緣政治如何發展,各國皆有動機合作。

B• 克里米亞與烏克蘭危機的和平解決:此區域的穩定對歐洲與全球經濟至關重要。

C• 台灣問題與兩岸關係的穩定:台灣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也是東亞安全的核心。

D• 網路和平協議:防止網路戰升級至核彈級破壞,建立共同規範。

 

#第二部分:冷和平的形成背景

 

3. 國際權力變遷與新冷戰格局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全球唯一超級強國。然而,隨著中國經濟與軍事崛起,全球勢力逐漸向多極化發展。俄羅斯雖經濟疲軟,仍利用軍事與能源影響歐洲。這種權力轉移導致地緣政治摩擦加劇,促使各國尋找避免衝突的新方法。

 

4. 國內政治與意識形態衝突

A• 美國:自由民主制度與內部政治極化

B• 中國:民族主義與國家主導經濟

C• 俄羅斯:帝國復興與強人政治 這些內部因素加劇了國際關係的緊張,使得冷和平成為一種必要的選擇。

 

#第三部分:冷和平的實踐與挑戰

 

5. 軍事與安全的平衡

 

冷和平並不意味著各國放棄軍事準備,而是需要建立軍事控制協議,例如限制戰略武器、減少軍演、增加透明度,以降低誤判風險。

 

6. 經濟相互依存與供應鏈安全

 

全球貿易高度依賴跨國供應鏈,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角色至關重要。冷和平的實踐需要確保經濟互賴不被武器化,避免貿易戰惡化。

 

7. 新科技與網路戰的規範

 

網路戰已成為新冷戰的重要戰場,全球需要建立類似「核不擴散條約」的網路安全協定,避免網路攻擊升級至軍事衝突。

 

#第四部分:冷和平的影響與個案分析

 

8. 台灣在冷和平中的角色

 

台灣不僅是地緣政治衝突的熱點,更是全球經濟與科技發展的重要樞紐。台灣可以透過:

A• 強化自我防衛

B• 參與國際組織

C• 推動區域經濟合作 來促進冷和平。

 

9. 案例分析:北歐的冷和平模式

 

北歐國家在冷戰期間成功維持中立,透過強大的外交、經濟合作、軍事防衛,避免捲入東西方對抗。以芬蘭為例,其透過「芬蘭化」政策,在蘇聯與西方之間保持微妙平衡,成為冷和平的成功案例。

 

#第五部分:冷和平的未來展望

 

10. 人類如何走向冷和平?

 

要實現冷和平,各國需要:

1.  建立多邊對話機制

2.  強化區域安全合作

3.  促進跨國經濟聯結

4.  制定科技與網路規範

5.  培養相互尊重的國際文化

 

#結論:冷和平作為人類未來的選擇

 

在全球不穩定加劇的當下,冷和平提供了一條避免極端對抗、促進合作的路徑。儘管仍面臨諸多挑戰,但透過國際合作、經濟互賴、科技規範與文化理解,人類有機會走向一個更穩定的未來。

 

台灣作為全球關鍵樞紐,應在冷和平的推動上扮演積極角色,以確保區域穩定,並促進全球和平發展。

 

@重要參考資料

冷和平:冷戰、熱戰之外的第三條路,台灣該如何選擇?Cold Peace: Avoiding the New Cold War邁可.多伊爾Michael W. Doyle林玉菁

明白文化2024/03/27

=內容簡介

扭轉人類前途,重磅指南!

「當今掌握國際事務最深刻的思想家!人人必讀!」

──軟實力之父 約瑟夫‧奈伊

 

冷和平是,

我們有我們的委屈,你們有你們的不滿。

如果不能一家親,至少可以冷和平。

 

邁可.多伊爾,

當代最偉大的國際關係學家,提出意想不到的新冷戰解決方案!

美國三大學院院士、美國政治學會最高榮譽獎雙料得主、

前聯合國民主基金會主席,與「軟實力之父」奈伊齊名,

他的思想脈絡,形塑了美國外交思維與當今世界格局!

 

《冷和平》是邁可.多伊爾集思想與實務大成之作,

完整解析新冷戰僵局與未來出路,通古透今。

全視野,補足全球當紅地緣政治顯學所看不到的盲點。

 

  全球獨家〈致台灣〉專文,格局恢弘,

  最具建設性的繁體中文建言。

世界正進入最嚴峻的十年!

  一場新冷戰,

  牽引「意識形態」、「經濟體系」與「地緣政治」三大面向戰爭。

  邁可.多伊爾為此嚴峻的全球態勢緊急動筆,

  細緻檢驗正在走向極端化的世界,

  權威詳解戰爭與和平的四大象限──

  熱戰、冷戰、冷和平、暖和平。

  無畏鷹派主戰浪潮與熊貓派一廂情願思維,

  透徹國際情勢,寫成全球領袖爭相閱讀的權威巨作!

  美國與台灣知名大學,指定必讀!

  完整圖表呈現,無一遺漏!

右轉是冷戰,左轉是冷和平,

  台灣、克里米亞、網路戰、氣候變遷,

  世界局勢轉捩的四個核心議題,台灣是最關鍵樞紐。

  台灣,正處於衝突的正中央;

  台灣,也是全球能否出現「冷和平」的關鍵,

  決定了氣候變遷、經濟繁榮等全球性議題可否取得實質進展!

 

  冷戰是一場沒有「熱」武裝敵對行動的戰爭,

  目的在於摧毀對方的政治獨立或領土完整。

  今日,人類需要的是「冷和平」,

  以共同生存與全球繁榮為名,

  擱置顛覆性和戲劇性的極端態度。

★★★__世界正醞釀著這些疑問

  

  抖音竟是中國對美國發動新冷戰的手法?

  各國彼此陰險網路摧毀,將演變成「21世紀的核子戰爭」?

  網路戰可否借鏡《禁止核擴散條約》的成功經驗來避免?

  北約真的正在東擴?

  北約東擴有歷史軌跡可循?

  除了對抗,美中俄別無其他選項?

  台灣如何扮演全球通往冷和平的最關鍵角色?

  中國是空有餓龍的野心,事實上只具紙老虎的內裡?

  決定人類未來,台灣加強軍事防禦是必要作為?

  無論中國如何再三保證,周邊地緣國家都必須積極禁止共軍擴大模糊邊界?

  ★★★__全人類付出慘痛代價的預兆來了!情勢比第一次冷戰還危險!

 一九九年,第一次冷戰結束。柏林圍牆倒塌,華沙公約組織土崩瓦解;繼俄羅斯之後,中國年輕群眾也開始發出民主的呼聲。冷戰後的歲月是充滿希望與可能性的時期,它預示著國家間有機會一起創造合作機制,讓意識形態衝突結束,成為自由、和平、穩定國際秩序的開端。

 

  但世界並未把握此一契機,西方陣營未給予俄羅斯平起平坐、參與國際事務的機會,終於把俄羅斯逼向極端偏鋒,致使普丁走上與義大利墨索里尼類似的道路。俄羅斯和中國,都懷抱著帝國瓦解的恥辱感,這也給了習近平有了操作民族主義、以戰狼姿態崛起的機會。

 

  時至今日,樂觀的日子似乎愈來愈遙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就是全人類付出慘痛代價的徵兆。如今,我們再次面臨著新冷戰的毀滅性幽靈,而這次冷戰圍繞著俄羅斯、美國和中國三邊打轉,並因網絡戰爭和更陰險的新武器,而比第一次冷戰還更危險。

 

  ★★★__為什麼「冷和平」有機會?

 

  戰爭、疫情、核擴散、網路戰、氣候變遷、地緣衝突,奔馳中的世界新冷戰要急踩煞車不是不可能,因為普丁不是史達林,習近平不是毛澤東,沒有一個獨裁者是納粹主義「現代希特勒」;全世界也來到建構經濟繁榮與保護地球環境共識的契機點。

 

  邁可.多伊爾細緻盤點人類手上還有哪些挽回和平的籌碼,明指世界強權或許已無法再好來好去,但至少還有四座橋樑可以架構出理性解決方案和協商機制,帶領全世界通往和平。

 

  其中,一座重要的和平橋梁就是台灣!

 

  ★★★__〈致台灣〉,繁體中文版獨家獻禮,字字珠璣!

 

  邁可.多伊爾以「新冷戰」、「衝突的來源」、「遙遠的鏡像」、「冷和平」四大部分,細細解析冷和平之必要。他鑑古推今,爬梳第一次冷戰中的極權與民主對壘,追索衝突的源頭,當作當代世界的借鏡,為新冷戰找到最精確的定論。邁可.多伊爾還特別為繁體中文版讀者親筆撰述〈致台灣〉序言,字字珠璣,全球獨家披露!

 ★★★__完整呈現,世界通往「冷和平」的四座橋梁

 

  1. 氣候變遷議題:全世界是命運共同體

  2. 克里米亞與烏克蘭:影響歐洲的政治與經濟

  3. 台灣與中國:包括台海現況與南海自由通行爭議

  4. 網路和平:美、俄、中之間的網路相互摧毀,已到核彈級破壞的地步

 

  作者邁可.多伊爾特別倡議,把這四大議題扭轉為關鍵橋梁,就能緩和大國對抗,人類社會可望達成「冷和平」。

 

  ★★★___《冷和平》,更多精彩內容……

 

  一場新冷戰,讓所有一切都置於風險之中!

 

  崛起中的新冷戰有兩道源頭。第一個源頭,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是擾亂國際權力穩定性的核心原因。亦即,中國威脅到美國所產生的「修昔底德陷阱」。

 

  第二個源頭,是各陣營內部的國內問題。普丁與習近平都希望「創造讓獨裁制度安全生存的世界」,而拜登則希望「營造讓民主制度安全生存的世界」。

 

  在新冷戰中,緊張局勢和衝突的驅動因素,並非全都來自中國和俄羅斯。西方的自由派譴責威權主義者普遍侵害人權,並對他們施加額外制裁,例如,布希政權曾入侵海珊執政的伊拉克,造成全球各地的極權主義者都坐立難安,進而走向偏鋒,打擊和平氛圍。同時,跨國企業精英對於必須跟中國和俄羅斯的國有或國營企業競爭一事,也擔憂到心中警鈴大作;任何形式的自由民主資本主義國家都會發現,要跟統合民族主義的獨裁政權合作,變得相當困難。

 

  更加複雜的因素在於,過去民主資本主義的「第一世界」與獨裁共產主義的「第二世界」之間曾發生「第一次冷戰」,催生了發展中國家相互結盟,組成尋求中立的「第三世界」。而今天,巴西、南非、印度、印尼與土耳其,也正走向一條獨立道路,想要藉由新局勢獲利,遠離民主與獨裁之間的全球對峙。

 

  我們要記得,在第一次冷戰中,光是國防開支,就耗去美國約十一兆美元。第二次冷戰可能更加昂貴:根據某些指標顯示,中國仍是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且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而孤立俄羅斯已經讓歐洲跟俄羅斯都付出極大代價。此外,若欲壓制伊朗核擴散,實有賴美、俄之間的合作。至於地球是否能適宜人居,端視中美在領導抑制全球暖化方面的合作。

 

  在新競爭中,台灣在「意識形態」與「物質利益」上,都是決定人類未來的至重關鍵!

 

  就意識形態來說,島嶼的安全是民主自決原則的根本體現,而民主自決對民主世界來說,至關重要。但中國而言,台灣是中國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體現,是祖國尚未統一的最後一「省」,而中國這種民族主義陸權思維的執著,正挑釁著民主與自由的普世價值。

 

  在物質利益上,台灣則對全球經濟繁榮也至關重要,台灣在先進電腦晶片的製程上扮演重要角色,等同於沙烏地阿拉伯在石油戰略中所據關鍵位置。這解釋了拜登總統之所以承諾保衛這座島嶼的原因。

 

  然而,不管是意識形態與物質利益的爭戰,都沒有明確具體或簡單速成的解決方案。

 

  台灣必須加強軍事防禦能力;也必須制定軍備控制協定;同時,兩岸若真的同時有意想走向統一之路,也只能且必須建立在共同且和平的認知上,找到適切且雙方均可行的形式,才可能有助於緩解部分緊張局勢。

 

  冷戰是一場沒有「熱」武裝敵對行動的戰爭,目的在於摧毀對方的政治獨立或領土完整。今日,我們需要的是冷和平,這是以共同生存與全球繁榮為名,擱置顛覆性轉變的緩和局勢。

 

  政治體制可能相互衝突,說服與批判論辯必須合法進行。但是,武裝代理人介入、顛覆性網路戰、針對國內政治機構與重要基礎設施的秘密行動,都應該受到禁止,並被視為非法武力。這意味著,人類必須重新確立國際法治原則,重申既有聯盟,並改善跨大西洋與跨太平洋的貿易體制,讓所有願意遵守規則的人都可以參與。

 

  ★★★___國際權威盛讚!

 

  冷和平,可以讓躁動發燒的國際情勢降溫!

  極端年代,和平倡導者發出最智性的清音!

  哈佛大學教授、「軟實力之父」約瑟夫.奈伊盛讚,

  布魯金斯研究院外交研究主任邁可.歐漢隆力薦,

  《出版人周刊》專文引介,

  一本通透新冷戰格局與世界未來面貌。

本書特色

  1. 《冷和平》作者邁可.多伊爾為權威國際關係學家,他的思想脈絡,形塑了美國外交思維與當今世界格局。本書集邁可.多伊爾學術與實務之大成,也是繁體中文世界第一本完整譯介的多伊爾長篇巨作。

 

  2.《冷和平》細緻解析新冷戰,恢弘全視野,通古透今,提供最具體的解決方案,補足全球當紅地緣政治顯學所看不到的視角盲點;進一步剖析新冷戰衝突的起源,是人類扭轉前途的重磅指南。想了解新冷戰走勢,讀一本即通透全貌。

 

  3. 全球領袖爭相閱讀;美國與台灣知名大學,指定為必讀著作。

 

  4. 邁可.多伊爾是少數同時通透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的當代思想家,曾任聯合國民主基金會主席、前聯合國助理秘書長。多伊爾持論公允,不做兩邊討好,發出時代最智性的清音,「軟實力之父」奈伊評論:「《冷和平》為必讀之作。」

 

  5. 全球獨家!多伊爾親筆〈致台灣〉繁體中文版序言,不僅是給台灣讀者的建言,更是給全人類的建言。忠實呈現當今現況,未在全球歷史與現今強權架構中誇大解讀台灣,但細緻剖析台灣的關鍵地位。

 

  6. 重點概念以完整圖表呈現,讓讀者清晰易懂。

巨擘論著出版 教授齊力推薦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李世暉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張延廷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張孟仁輔仁大學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方天賜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吳宗昇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湯智貿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黃恩浩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得獎紀錄、權威學者與重量級媒體推薦

 

   獲美國政治學會「查爾斯.梅里亞姆獎」、「休伯特.漢弗萊獎」等重大獎項肯定。

 

   「當今掌握國際事務最深刻的偉大思想家,解析如何化解美中俄新冷戰。這本書對於所有希望避免當代潛在威脅的人來說,是必讀之作!」──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哈佛大學傑出服務教授、前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

 

   「在世界最危險的時刻,世界上最偉大的政治學家,明智地提出優雅而複雜、清晰且極具可讀性的論點。」──邁可‧歐漢隆(Michael E. O'Hanlon),布魯金斯研究院外交研究主任,《現代戰略家軍事史》作者

 

   「盤點美中俄關係痛點,提供當代地緣政治摩擦最重要見解。」¬¬──《出版人周刊》

 

   「熟悉現實政治樣貌的學者,提供可行政策建議。《冷和平》中回顧了20 世紀90年代未實現的希望。」¬¬──《金融時報》

 

  ◎ 「正如多伊爾《冷和平》所解析,大國競爭並非完全不可避免,冷戰並不是大國競爭的必然產物。」──《新共和國周刊》

 

  ◎ 「《冷和平》是重要著作,是理解第二次冷戰的實用指南。」──《外交政策》期刊

 

作者簡介

 

邁可.多伊爾(Michael W. Doyle

 

  知名國際關係與全球政策思想家,現為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美國政治與社會科學院(AAPSS)、美國文理科學院(AAAS)、美國哲學學會院(APS)三大學院院士,美國政治學會最高榮譽「查爾斯.梅里亞姆獎」、「休伯特.漢弗萊獎」雙料得主。曾任聯合國民主基金會(UNDEF)主席、聯合國助理秘書長、聯合國秘書長政策規劃特別顧問、國際和平研究所董事會主席,與「軟實力之父」約瑟夫.奈伊齊名。

 

  歷任普林斯頓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耶魯大學法學院與英國華威大學國際關係教授。學術研究以建立具理想性和可行性的全球和平架構聞名,充滿淑世情懷與和平主義色彩。研究領域包括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法和國際歷史、聯合國、內戰和國際和平建設等。

 

  著有多部有關戰爭與和平、國際關係著作。包括《干預問題:約翰.史都華.密爾與保護責任》、《自由主義式和平論文集》、《第一擊:國際衝突的先制與預防》、《戰爭與和平的方式》、《帝國》、《聯合國的柬埔寨維和行動:UNTAC的平民託管政權》、《發動戰爭與和平建構: 聯合國維和行動》(與尼古拉斯.桑巴尼斯合著) 、《貨幣混亂的替代方案》(與弗雷德.赫希及愛德華.莫爾斯合著)等。

 

譯者簡介

 

林玉菁

 

  紐約市立大學政治學博士班,劍橋大學印度研究碩士,政治大學新聞系。曾任職IFRC國際紅十字與紅星月會聯合會美洲辦公室、雲門基金會、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及國內外NGO組織。現為專職口譯、筆譯。

目錄

繁體中文版作者序 〈致台灣〉 
引言 從冷戰到冷和平
 
第一部       新冷戰?
第一章 定義冷戰
第二章 第二次冷戰?
 
第二部衝突的來源
第三章 超級強國體系、霸權轉移與多維極化
第四章 統合民族主義式獨裁
第五章 自由資本主義式民主
 
第三部遙遠的鏡像:一九二
到三年代的義大利、日本和美國
第六章 義大利法西斯主義與美國政治
第七章 日本軍國主義與美國政策
 
第四部冷和平
第八章 未來場景
第九章 通向冷和平的四座橋樑

繁體中文版作者序

致台灣 
邁可.多伊爾
  
  台灣正處於一場新冷戰崛起的最前線,這場冷戰將令美國及其歐亞盟友對上中國、俄羅斯與其盟友。這場衝突既是意識形態的(民主對上獨裁),也是經濟的(統合經濟對上市場經濟),更是地緣政治的(崛起的中國對上受到挑戰的美國)。而台灣,正處於這場衝突的正中央。因此,台灣的安全與繁榮,將決定是否能出現緩和局勢的「冷和平」,進而緩解「冷戰」的緊張,讓氣候變遷與經濟繁榮等諸多全球性的挑戰能夠有所進展──這些都需要跨越陣營界線的合作。
 
  我首先想點出一些本書提出的概念;接著指出緊張關係的源頭;最後總結思考台灣在「冷戰」與「冷和平」中同時兼具的核心地位。
 
  「冷戰」是指不使用直接武力,但雙方或多方被視為挑戰彼此政治獨立或領土完整的衝突。經典例子當然是第一次冷戰,亦即一九四八至一九九年間的美蘇對抗,其中涉及代理人戰爭、經濟戰與多次顛覆政權的企圖。當代的例子則包括二一六年俄羅斯干預美國選舉;中國指控美國煽動香港的雨傘運動;蓄意進行的網路破壞及產業間諜活動。
 
  「冷和平」則是在競爭之中,雖然質疑彼此的合法性,但各方經過協商,擱置積極顛覆行動(例如勒索病毒、網路破壞行動等),以追求對互惠互利的全球目標,例如減緩氣候變遷的壓力。一九七年代的緩和政策曾試圖達成冷和平,但效果有限,最終崩潰。當前與中國進行的協商,則是另一波嘗試。
 
  第一次冷戰主要是通過軍備競賽與代理人戰爭(例如在越南、安哥拉與阿富汗的戰爭)來進行「對抗」。當前崛起的冷戰,是以代理人戰爭(如烏克蘭)進行,但更直接的跨國性對抗,則是通過產業競爭與網路戰來發動。第一次冷戰為雙極;這一次的冷戰卻是多面向,明確呈現三極。到一九六年代末期,美國的工業實力已明顯將壓倒蘇聯。此刻,中國的GDP則持續以兩倍速的增長超越美國,且擁有超過美國兩倍的人口,而俄羅斯(儘管經濟疲軟)則大力投資在軍事能力與網路戰。第四「強權」──歐盟,是經濟超級大國,但性格卻過度平和,在全球外交政策上也不很團結。
 
  全球對抗的軸心是雙極的,是獨裁政權(中國、俄羅斯、伊朗、北韓及其盟友)對上民主政體(美國、北約、日本、澳大利亞及其盟友)。衝突的根源深植於兩個體系的政治經濟、文化與意識形態。獨裁政權作為政治體制的合法性,必須透過鎮壓政治異議分子,或實現強勁的經濟表現(貧困或經濟危機都是上一代人的往事),或以極端民族主義來強化──又或者是三管齊下。俄羅斯與中國都帶著失去帝國的恥辱感:中國是受制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方與日本的帝國主義;俄羅斯則是源於蘇聯解體。
 
  崛起中的新冷戰有兩重源頭。首先,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是擾亂權力動態的核心,中國的崛起威脅到美國的主導地位。此即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可遠溯至西元前五世紀的伯羅奔尼撒戰爭;這場崛起的雅典與保守的斯巴達之間的戰爭,由於斯巴達恐懼雅典挑戰自己的希臘霸權,為了保衛霸權而備戰。這個問題已經成為美國政治學家格雷厄姆・艾利森的暢銷書主軸。他在書中記錄了歷史上十六次「修昔底德陷阱」中,只有四次和平解決,其他十二次中,主導霸權(如美國)以發動攻擊保持卓越地位,或是由(像中國這樣)崛起中的大國發動攻擊,要求獲得遭到拒絕的領導特權。除了權力動態之外,還存在著資訊的不確定性。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大國,有足夠的動機將自己描繪成不具威脅性的形象──直到他們強大到有能力推翻國際秩序為止。受到威脅的既有大國如美國,同樣也有放大警報的動機。兩者共同激發了緊張局勢。
 
  第二源頭則是各陣營內部的國內問題。普丁與習近平希望「創造讓獨裁制度安全生存的世界」,而拜登則希望「營造讓民主制度安全生存的世界」。理論上,三國都尊重政治獨立、領土完整和自決的原則。問題在於,「民主制度安全生存的世界」尊重人權與自由市場的規範(意即此價值是值得和平提倡的)。而「獨裁制度安全生存的世界」中人權與自由市場是有名無實的(由上位者視情況決定)。習近平與普丁對世界上的其他獨裁者,提供直接(如俄羅斯公司華格納武裝傭兵集團)與間接的支持,並藉此贏得獨裁者的地緣政治忠誠。美國與其民主盟友則令獨裁者坐立難安,即便民主國家一向依賴他們來取得石油與市場。
 
  中國和俄羅斯的國際安全威脅,得透過他們內部安全的稜鏡來觀察。中國聲稱擁有南海水域的主權,而且不希望北韓在滿洲邊境上崩潰,變成一個統一的民主韓國。中國現在也已經展示,它不會容忍完全民主化的香港。
 
  普丁支持俄羅斯西方的白俄羅斯強人盧卡申科;卻不會容忍南方的烏克蘭加入歐盟。俄羅斯在烏克蘭境內的代理人亞努科維奇撐不起來的情況下,直接奪走烏克蘭的克里米亞 , 形成不安定且脆弱的俄裔少數族群,持續需要潛在援助:這一切都是為了讓烏克蘭分裂、危機四伏,並給在俄羅斯勢力範圍內可能想要尋求民主或自治的人一個教訓。
 
  在新冷戰中,緊張的局勢和衝突的驅動因素,並非全都來自中國和俄羅斯。西方的自由派譴責威權主義者普遍侵害人權,並希望對其施加額外制裁。最極端的情況是,美國也發動了破壞穩定的侵略行為,例如,布希政權在二○○三年發動「自由議程」允許入侵伊拉克海珊,這一行動使得各地的極權主義者都坐立難安。同時,跨國企業精英對於必須跟中國和俄羅斯的國有或國營企業競爭一事,擔憂到心中警鈴大作。任何形式的自由民主資本主義國家都會發現,要跟統合民族主義獨裁政權合作,相當困難。
 
  更加複雜的因素在於,就像民主資本主義的「第一世界」與獨裁共產主義的「第二世界」之間的第一次冷戰,催生了發展中國家尋求中立立場的「第三世界」。同樣地,今天巴西、南非、印度、印尼與土耳其(儘管名義上是北約成員),也正在尋求一條獨立道路,意欲藉由此局勢獲利並遠離民主與獨裁之間的全球對峙。
 
  我們要記得,理性利益應該也確實抵制了獨裁民族主義與民主自由主義之間的冷戰。這兩者的命運深深交纏並相互依存,是一九四六年前東西方之間從未出現的情況。歐盟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而俄羅斯經濟仰賴西方的科技。在第一次冷戰中,光是國防開支,估計就耗去美國約十一兆美元。第二次冷戰可能更加昂貴:根據某些指標顯示,中國仍是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且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而孤立俄羅斯已經讓歐洲跟俄羅斯都付出極大代價。此外,若欲壓制伊朗核擴散,實有賴美、俄之間的合作。另外,地球是否能適宜人居,端視中、美在領導抑制全球暖化議題上的合作。新冷戰讓這所有的一切都處於風險中。
 
  冷和平緩和戰略將需要高難度的妥協與堅定的防禦。對中國而言,國內的壓力無助於緩和情勢,甚至可能帶來反效果。習近平有效控制著人民與企業精英。在外交政策上,西方自由派雖承認亞投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國際經濟投資帶來正面經濟效應,但他們也揭露這些投資如何在發展中國家,如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及非洲各國內,孕育且助長獨裁的恩庇侍從主義。
 
  在這場新的競爭中,台灣在意識形態與物質利益兩個面向上都是至為重要的關鍵。
 
  就意識形態來說,島嶼的安全是民主自決原則的根本體現,而民主自決對民主世界來說至關重要。對中國而言,台灣是中國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體現,是祖國尚未統一的最後一「省」。在物質利益上,台灣則對全球經濟繁榮也至關重要,台灣在高級電腦晶片上的重要角色,等同於沙烏地阿拉伯在石油戰略中的關鍵位置。這解釋了拜登總統之所以承諾保衛這座島嶼的原因。
 
  然而,不管是意識形態與物質利益的爭戰,都沒有明確或簡單的解決方案。台灣必須加強軍事防禦能力;也必須制定軍備控制協定(正如本書中所討論);同時,兩岸若真的同時有意想走向統一之路,也只能且必須建立在共同且和平的認知上,找到適切且雙方均可行的形式,才可能有助於緩解部分緊張局勢。
 
  本書結論中,我解釋了這些妥協是從「冷戰」轉向我們所稱之為「冷和平」的部分努力。冷戰是一場沒有「熱」武裝敵對行動的戰爭,目的在於摧毀對方的政治獨立或領土完整。今日,我們需要的是冷和平,這是以共同生存與全球繁榮為名,擱置顛覆性轉變的緩和局勢。政治體制可能相互衝突,說服與批判論辯必須合法進行。但是,武裝代理人介入、顛覆性網路戰、針對國內政治機構與重要基礎設施的秘密行動,都應該受到禁止,並被視為非法武力。這意味著要重新確立國際法治原則,重申既有聯盟,並改善跨大西洋與跨太平洋的貿易體制,讓所有願意遵守規則的人都可以參與。

 

《冷和平:冷戰、熱戰之外的第三條路,台灣該如何選擇?》導讀

 ◎陳方隅/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當今世界政治是什麼樣的局面?許多研究者們已經指出,現在世界局勢漸漸形成「新冷戰」,也就是民主與獨裁兩大陣營的對抗競爭,同時也是「自由市場經濟」與「國家統合經濟」兩大模式的競爭,那這樣的局勢跟以前那個美國與蘇聯對峙的「冷戰」有什麼異同?在世界強權的彼此競爭下,要怎麼樣維繫和平?這是本書最主要處理的主題。而這不只是許多人們所關切的議題,對台灣來說更是至關重要,因為正如作者在中文版序當中開宗明義所說:「台灣正處於一場新冷戰崛起的最前線」。

 

本書作者是Michael Doyle,哥倫比亞大學的講座教授,他是國際關係理論大師,尤其是自由主義陣營的代表學者之一。他最為人所知的論述,包括作為「民主和平論」的現代版提倡者,他重新整理了康德的論述,並提出「民主國家之間不會發生戰爭」這樣的說法。雖然民主和平論背後的因果機制還有很多討論空間(例如到底是自由民主的理念所致,還是因為制度上的設計限制了領導者們使用武力的權力),但至今基本上是沒有出現反例的。而所謂的「自由主義」陣營和「現實主義」陣營學者們所強調的面向大不相同,前者關心合作、後者關心衝突。現實主義者認為唯有權力才能對抗權力,所以達成「權力平衡」成為維持和平的主要手段;自由主義學者則提出民主和平論、貿易和平論,或是透過國際法與國際組織等國際典則(international regime)來維持和平。

 

Doyle認為,「冷和平」不同於冷戰時期的對峙狀況。當時雖然沒有直接的軍事衝突,但兩大陣營仍以挑戰另一方的主權與政治權力為主要目標;而在冷和平的狀態下,兩大陣營間雖然會質疑另一方的正當性,也會試著做出許多破壞性的顛覆行動(例如各種間諜行為,網路戰與資訊戰,或者是地區性衝突),但仍有空間追求一些可以互惠與互利的跨國目標,例如氣候變遷。針對當今的衝突熱點,包括俄國與東歐之間,還有在中國與台灣之間,Doyle提出了好幾項具體可行的政策建議(他稱為四座橋樑),並論述為什麼美國和中國都有動機去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以達成更穩定的關係。就台海來看,「橋樑」的方案包括:維持對台海以及台灣法律地位的戰略模糊(他稱為「建設性模糊」,其中也包括要求中國給出明確的承諾,只要法律現狀沒有改變,就不使用武力),增強台灣的軍事防衛能力但減少美國在印太區域的海軍布署,美國告知中國在南海的相關「自由航行」行動(即軍艦的巡弋)但同時要求中國停止在南海將島礁軍事武裝化,以及與中國談判控制軍備擴張的條約等。

 

當然,要達成妥協與合作並不容易。Doyle並不是一位天真的理想主義者,他明白指出,中間會面對國內政治的變化、民族主義情感,或者基於地緣政治的考量而讓合作破局。如果我們就以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論點為例,一直以來都存在的重大挑戰在於,到底該怎麼樣才能確保強權國家願意遵守國際協約?Doyle所談的行動方案,係以全球民主盟友的共同行動為核心,同時也提出關於「網路」以及新科技方面的規範問題,用以緩和地緣政治的對抗性。

 

對一般讀者來說,讀這本書可以當成是瞭解最新的國際政治局勢的一個全面評估,也可以當做是欣賞國際關係理論大師們的精彩論戰。例如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直接點名「進步自由主義」的理想是「大幻象」。基本上,攻勢現實主義對國際局勢的看法似乎較為悲觀,因為國家之間實在非常難以確定彼此的意圖,因此即使是在理性的考量各種選項之後,攻擊可能還是最好的防禦。

 

到底該怎麼樣維持和平、嚇阻戰爭,這是國際關係當中的永恆辯論議題。而我們當然不希望自己成為下一個教科書當中的戰爭案例。雖說對於國際局勢走向以及如何達成和平的理論辯論持續進行、尚未有定論,但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同意Doyle在結論中所說的,對民主國家來說,最根本的挑戰還是在於國內政治,尤其是必須要鞏固民主政治的根基。這邊我們可以看到Doyle似乎是有意直接回應攻勢現實主義的說法,他認為「最好的防禦是最好的攻擊」,而且,「面對新冷戰的威脅,最好的防禦就是良好的防禦」。國家安全的前提在於自身政治與經濟發展的穩固,持續改善國內的各種問題並且讓自由民主體制持續精進,這是每個國家與公民們的重要基本功。

 

既視歷史,可行出路──湯智貿導讀《冷和平:冷戰、熱戰之外的第三條路,台灣該如何選擇?》

《冷和平》在此刻出版,對繁體中文世界具有時代性意義。


作者邁可.多伊爾(Michael Doyle)是國際關係研究巨擘,知識淵博,對歷史的掌握十分透徹,又擁有聯合國運作的實務經驗。他的著作幾乎都是國際關係與政治學研究者必讀。例如《自由主義式和平論文集》和《戰爭與和平的方式》中的論述, 被學術論文引用的次數名列前茅。

在邁可.多伊爾已經七十幾歲的此刻,寫作《冷和平》,可說別具深意──多伊爾已然看出世界正走向新冷戰,且人類這次付出的代價可能將遠遠超過第一次冷戰。基於自由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情懷,他企圖以厚實的研究為基礎,為急速質變、衝突風險升高的世界尋找和平方案。

 

《冷和平》整本書充滿既視感。在第二部「衝突的來源」和第三部「遙遠的鏡像」中,邁可.多伊爾細緻爬梳「一次大戰後」到「二次大戰前」的歷史與國際格局。那個年代正是義大利和日本的民族主義、統合主義和威權主義醞釀、升溫和結合的時期,兩國在政治價值與安全利益上與美國漸行漸遠,最後對立能量逐漸累積,引發二次大戰。觀看這段歷史,彷彿「既視」冷戰結束至今的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發展,以及它們的國內政治變化。當下的世界情勢變化似乎正在重現人類行走過的歷史路徑。

 

邁可.多伊爾治學嚴謹,《冷和平》全書的布局,都是在為第四部「冷和平」的具體建議做鋪陳和舉證,且讓全書結論更強而有力。這也讓第四部「冷和平」讀來特別深刻,多伊爾明確指出有四座橋梁可以讓人類通往「冷和平」──氣候變遷、克里米亞與烏克蘭、台灣與中國、網路和平。

 

其中,氣候變遷看似尋常議題,卻對人類未來與國際局勢影響重大。氣候變遷會造成澇旱等自然災害,進而影響農業和經濟發展,最後威脅全人類的生存。當人民的生存出現困難,就容易滋養出法西斯主義,損害民主政治的穩健。美國國內政治與經濟也無法避開這樣的衝擊。

=絕佳機會,窺探拜登政府全球思維基礎

   邁可.多伊爾雖倡導自由主義,卻未忽視現實。在《冷和平》中,他沒有忽視軍事硬實力在國際政治互動中的重要性與影響。但他指出,今天全球連結比過往複雜深刻,若此時進入新冷戰狀態,人類將付出比第一次冷戰更高昂的成本。所以,多伊爾倡導透過多邊機制平台,在尊重彼此政治獨立與領土完整的基礎上,讓民主國家與非民主國家都能參與,共同解決各種跨國界的議題,同時緩和與解決可能造成衝突對抗的因素,將冷戰導向冷和平。

   在《冷和平》全書的結論中,多伊爾回到美國國內局勢的探討,並語意深長地提出,美國必須保護選舉不受國內外勢力顛覆,必須把美國民主韌性基礎的中產階級重建起來。因為「要打造一個美國的安全之地,得先讓美國不受威脅,也不會威脅到世界。」。

   1990年代起,邁可.多伊爾就是提供美國政府政策諮詢的重要學者;從多伊爾的學術軌跡中,也可看出1990年代以降,美國如何形塑國家定位與定義外交戰略。從這個意義來看,《冷和平》也就是提供讀者絕佳機會,窺探當前拜登政府全球布局背後的總體思維論述基礎。

  《冷和平》可說是邁可.多伊爾學術思想與實務經驗的總其成之作,但全書讀來仍讓人意猶未盡,如何才能讓「冷和平」從「冷戰」氛圍中滋長出來,多伊爾似乎仍有未竟之言,這也讓我們在讀完他的《冷和平》後,便開始期待他下一本著作問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