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325 Woman Book打造動畫王國的女王們 【楊聰財專欄】

@主標題:

動畫王國的女王們:一場女性意識與創意才華的逆襲之旅 【楊聰財專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副標題:

從無名描圖員到改寫動畫史的關鍵女力——她們的故事,讓銀幕背後的光芒更加耀眼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錄

 

1.  女性進軍動畫王國的隱形戰爭

2.  扭轉角色刻板印象的創意革命

 

3.  從筆下世界看見現實社會的性別困境

4.  被壓抑的才華與創意如何突圍

 

5.  技術革新背後的職場傷痕

6.  女性視角與動畫敘事的質變

 

7.  華特之後的冰河期與抗爭火苗

8.  從黑歷史走向姊妹情深的《冰雪奇緣》

 

9.  傳承與蛻變:從迪士尼到Pixar

10. 一場關於生存、信念與靈魂的藝術接力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體案例】

麗茲.茲維克(Liz Zwicker)的奔跑與撞擊——一場改變命運的階梯瞬間

 

-人:

麗茲.茲維克,1950年代迪士尼描圖動畫師,來自洛杉磯中產家庭,自小熱愛繪畫與故事。

 

-事:

在參與《睡美人》的最後趕工期間,她畫完鳥、馬與王子角色的賽璐珞畫稿,要趕往攝影室交稿,卻撞上從電視攝影棚衝出來的演員費斯.帕克,一場「撞出來」的誤會讓她與華特.迪士尼第一次正面相遇。

 

-時:

1958年,《睡美人》即將完成之際,內部進入交片倒數階段,女性員工壓力空前高漲。

 

-地:

美國加州伯班克迪士尼工作室,動畫製作大樓樓梯間。

 

-物:

300張原創畫稿、三吋半高跟鞋、寬裙、緊腰帶、複印機與日後的解聘通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女性進軍動畫王國的隱形戰爭

 

動畫史上最亮眼的幾位公主,其實是幾位從未出現在演職員名單中的女性描圖員與創作者所塑造的。《打造動畫王國的女王們》揭露這些女性長期處於「性別階梯」的底層,儘管才華出眾,仍受限於制度性歧視。從「女人只能在描圖上色部門工作」的規定開始,許多像葛麗絲.杭亭頓一樣的女性,在進入故事創作會議時被保全阻擋、被55位男性動畫師狂噓,還被告誡「不能干涉」,因為男性需要「罵髒話來放鬆腦袋」。

 

這樣的職場制度,反映出當時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適合做細膩手工,但不被視為具創意能力者。這種根深蒂固的偏見,需要的不只是突破,更需要冒險與堅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扭轉角色刻板印象的創意革命

 

迪士尼從《白雪公主》開始,幾乎每一位女主角都展現出溫柔、柔順與等待救贖的特質。直到《勇敢傳說》出現,由布蘭達.查普曼擔任導演,才終於看見一位不願被命運安排婚姻的女主角——梅莉達公主。

這背後是一場女性動畫師默默進行的敘事革命。從比安卡.馬喬利改寫《仙履奇緣》的腳本、瑪莉.布萊爾賦予角色色彩與情感,到珍妮佛.李為《冰雪奇緣》注入姊妹情誼,這些女性透過一支筆,慢慢把動畫中的女性形象,從「等待被吻醒」的睡美人,變成「自己動手修復關係」的艾莎與安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從筆下世界看見現實社會的性別困境

 

動畫中的角色,不只反映創作者的想像,也滲透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待與規範。《小飛象》中,象媽媽與小象隔著欄杆互觸鼻尖的畫面,來自瑪莉.布萊爾親身多次流產、無法擁抱孩子的經驗。

 

當這些女性將自己生命中的悲歡離合注入角色,觀眾在觀影時感受到的,是情感上的連結與認同。這是男性創作者無法複製的感性筆觸與心理細膩度,是動畫情節最動人之處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被壓抑的才華與創意如何突圍

 

海蒂.古德爾的經歷,是一則典型的女性突圍記。她不只是動畫師,更是勇於揭竿而起的抗爭者。她質疑頂樓俱樂部禁止女性進入,提倡女性專屬空間的需求,進而挑戰整個公司結構的性別不平等。

 

她的經驗體現出心理上「自我肯定」的重要性。即便出身富裕、受過良好教育,也無法免除職場對女性的貶低與騷擾。心理上的堅韌與行動上的勇氣,讓她成為迪士尼歷史上女性自覺與反抗的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技術革新背後的職場傷痕

 

1958年,靜電複印機的引進徹底改變了動畫製程,也直接摧毀了描圖上色部門。這項技術雖然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也導致大量女性員工失業。正如肯.安德森所說:「裁掉描圖上色部門,將會省下電影製作的一半開銷。」

 

這背後的生理壓力與焦慮感難以想像。莉茲.茲維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拚命奔跑、送稿、穿著不適合工作的高跟鞋,在壓力之中遭遇解雇命運。女性的身體、心理與經濟壓力,交織出一段難以言說的職場犧牲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女性視角與動畫敘事的質變

 

女性帶入的創作視角,不只是「母性」的呈現,而是包容、同理與關係修復的精神。例如瑪莉設計的色彩,並非單純的視覺美感,而是一種情緒引導。珍妮佛.李在《冰雪奇緣》導入姊妹情節,也是從自身的家庭經驗出發,讓動畫更貼近真實人生。

 

這些創作帶來的精神層次,提供給觀眾的不只是娛樂,而是一種心靈的療癒與情感的共鳴,是迪士尼真正黃金年代的靈魂來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華特之後的冰河期與抗爭火苗

 

創辦人華特.迪士尼去世後,公司進入創意枯竭期。原有的階級與性別壁壘更加嚴峻,女性幾乎全被排除在決策圈外。海蒂與實習生的抗議,反映出這段時期女性試圖重掌話語權的過程。

 

這不只是公司內部的事,更反映當時社會的法令變遷與性別意識覺醒。從《民權法案》到後來的#MeToo運動,這場從冰封中燃起的火苗,最終燎原了整個動畫業界,也為未來鋪平道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從黑歷史走向姊妹情深的《冰雪奇緣》

 

《冰雪奇緣》是一場華麗的救贖與重生。珍妮佛.李不只是導演,更是第一位票房破10億美元的女性導演。她與編劇團隊一起把現實的姊妹衝突、情感疏離、責任與選擇注入劇情,呈現了女性角色從孤立到連結的旅程。

 

這樣的作品,不再仰賴王子的吻,而是靠「愛與自我理解」來解咒。這種精神層次的轉變,不只是敘事的突破,更是靈性層面的重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傳承與蛻變:從迪士尼到Pixar

 

如今的Pixar動畫風格明顯受迪士尼女性創作者影響。從《怪獸電力公司》、《天外奇蹟》、《腦筋急轉彎》,再到《可可夜總會》,都可以看到那種對家庭、情感與人生意義的深刻探索。

 

迪士尼的女力,也延續到了Pixar,讓動畫不再只是孩童的娛樂品,而是全世代、全人層次的藝術作品。正如一位動畫師所說:「她一直在我心中,即使我從未見過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場關於生存、信念與靈魂的藝術接力賽

 

動畫背後的這些女性,不只是員工,而是時代精神的雕刻師。她們用身體承受壓力、用心理面對偏見、在社會中尋找立足點,在靈魂中堅守創作信念。

這是一場持續百年的接力賽,每一棒都傳遞出一種對美、對真實、對女性價值的堅持。如今的觀眾之所以能享受一部部富有靈魂的動畫,是因為有無數像麗茲、瑪莉、珍妮佛這樣的女王,默默地、堅定地,為這個動畫王國打下基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語:寫給未被記錄的那一位她

 

當我們看著銀幕上閃耀的迪士尼城堡、耳熟能詳的旋律響起時,別忘了那位曾在樓梯間跌倒的麗茲、那位用色彩撫慰人心的瑪莉、那位不願再讓女性角色淪為裝飾的珍妮佛。她們才是真正打造動畫王國的女王們。

在未來的動畫史裡,願每一位女孩都能看見自己被好好地呈現,被認真地書寫。

 

打造動畫王國的女王們:從DisneyPixar、《白雪公主》到《冰雪奇緣》,改變迪士尼、寫下美國動畫電影傳奇的關鍵女力 The Queens of Animation: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omen Who Transformed the World of Disney and Made Cinematic History 娜塔莉亞.霍爾特 Nathalia Holt林玉菁臉譜2022/10/08

=內容簡介

她們打造了動畫王國!
迪士尼動畫電影百年榮光幕後的女力傳奇


🏆《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019年最佳書籍


海內外好評推薦 
V太太|性別評論者
游千慧|電影刊物《OS 話外音》主編
瑪格.李.雪德利(Margot Lee Shetterly)|《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作者
凱特.穆爾(Kate Moore)|《鐳女孩》(The Radium Girls)作者


🎬從《白雪公主》到《海洋奇緣》、從《木偶奇遇記》到《冰雪奇緣》──
將近一個世紀以來,迪士尼動畫電影以炫目靈動的聲光作品,為無數觀眾帶來娛樂饗宴。
然而,鮮有人知的是,在輝煌成績背後,有一群影響力十足的女性默默撐起這一切。 

本書說的是打造迪士尼動畫王國,並形塑、奠定美國動畫及電影發展的女性不為人知的故事。她們為好幾代觀眾心目中的經典電影勾勒出基本輪廓,
也為迪士尼作品風格定下了基調,卻經常在歷史中遭到淡忘。本書作者娜塔莉亞.霍爾特藉著寫出她們的故事,要讓這段藏於迪士尼電影銀幕後的「女力傳奇」重見天日。

作者除了訪談相關人士,也挖掘私人手稿、畫稿、老照片、書信紀錄,乃至於公司內部會議逐字稿等珍貴歷史資料,
還原了迪士尼動畫工作室自20世紀草創期,一路發展到本世紀的曲折歷程,其中有許多女性非但為這間動畫公司付出了青春歲月、
替出品動畫締造了榮光,更用手中的畫筆畫出迪士尼鮮明且具代表性的風格,在影業獨領風騷。

霍爾特深入爬梳了重要女性員工的貢獻與成就,本書會讓讀者看到──

📽不會畫畫卻進入故事創作部門的桃樂絲.安.布蘭克是迪士尼首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幕後功臣。
她藉著文字敏銳度精修故事劇本與幕間旁白,把同事千篇一律的搞笑橋段改造得質感與趣味兼具,更得到票房與影評肯定。

🎞戰後因經濟蕭條而成本受限的《仙履奇緣》,憑藉華特.迪士尼愛將瑪莉.布萊爾採用特殊的用色與視覺風格,
補足了極簡線條的不足,非但擄獲大小觀眾的心,也締造了票房佳績。

📽首位站上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領獎台的迪士尼女性員工:布蘭達.查普曼以《勇敢傳說》打破了
迪士尼女性角色柔弱、等待王子拯救的刻板印象,也寫下影業中女性意識的新頁。

🎞《冰雪奇緣》成為迪士尼歷來動畫中首度由女性導演奪得奧斯卡小金人的作品;
珍妮佛.李也是影史上第一位執導電影票房突破10億美元的女性導演──迪士尼的玻璃天花板出現了更多被女性打破的希望。

迪士尼動畫王國的「關鍵女性」如何滲透進故事創作部門和動畫部門的「男性專屬俱樂部」?又怎麼利用與時代俱進的電影技術,
創造飽滿的大銀幕作品和令人難忘的故事?隨著公司影響力日漸增加,這些女性又是如何努力改變迪士尼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形象,
以及將其呈現給年輕觀眾的方式?這些問題的答案,讀者透過本書都能一窺究竟。

口碑好評
本書並非單純地企圖讚揚或榮光化女性,而是將女性放到了歷史與社會的脈絡之中,
重建她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經驗過的事物,以及帶來的影響。
在書裡所描繪的科技發展、政治經濟動盪、企業變革,以及女性個人生命裡的想望、恐懼、掙扎、幸福與失落,
無不讓女人「活」並「動」了起來,而非只是蒼白的指標或紀錄,
且在這樣的鮮活之中,也提醒所有的女孩和女人:繼續往前走,你終不孤單。
──V太太/性別評論者
 
迪士尼動畫世界的精采與經典,在永垂不朽的米老鼠、唐老鴨及夢幻童話卡通的幕後,「所有人的經歷全都經歷劇烈驟變。」
 
我們不曾知曉的「女性動畫人」工作側寫、軼事,帶出更親切、細膩入微,甚至令人心疼的動畫演進史。
全書著墨的不只是女子的才華,而更突顯她們在陽盛陰衰職場前行的勇氣。近百年前的動畫現場,今日閱讀卻更激勵人心。
——游千慧/電影刊物《OS 話外音》主編
 
娜塔莉亞.霍爾特詳盡的人物群像傳記讓迪士尼真正的女主人公——不是銀幕上的公主,
而是在幕後辛勤工作、才華橫溢的女性藝術家和創作者——得到了眾所欣見的能見度。
本書也清晰反映出好萊塢與外貌、種族、名聲那種緊張且不斷變化的關係。
——瑪格.李.雪德利(Margot Lee Shetterly)/《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作者
 
讀者會在這部經過充分研究、情意深切的作品中,看出作者對迪士尼內部長期遭忽視的女性先驅的禮讚,
從中可獲得許多閱讀樂趣。霍爾特扣人心弦地融合社會史、科技發展,
以及這些被遺忘的藝術家個人的生命經歷,藉此彰顯這些人的成就和非凡遺產。
——凱特.穆爾(Kate Moore)/《鐳女孩》(The Radium Girls)作者
 

口碑好評
本書並非單純地企圖讚揚或榮光化女性,而是將女性放到了歷史與社會的脈絡之中,
重建她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經驗過的事物,以及帶來的影響。
在書裡所描繪的科技發展、政治經濟動盪、企業變革,以及女性個人生命裡的想望、恐懼、掙扎、幸福與失落,
無不讓女人「活」並「動」了起來,而非只是蒼白的指標或紀錄,
且在這樣的鮮活之中,也提醒所有的女孩和女人:繼續往前走,你終不孤單。
──V太太/性別評論者
 
迪士尼動畫世界的精采與經典,在永垂不朽的米老鼠、唐老鴨及夢幻童話卡通的幕後,「所有人的經歷全都經歷劇烈驟變。」
 
我們不曾知曉的「女性動畫人」工作側寫、軼事,帶出更親切、細膩入微,甚至令人心疼的動畫演進史。
全書著墨的不只是女子的才華,而更突顯她們在陽盛陰衰職場前行的勇氣。近百年前的動畫現場,今日閱讀卻更激勵人心。
——游千慧/電影刊物《OS 話外音》主編
 
娜塔莉亞.霍爾特詳盡的人物群像傳記讓迪士尼真正的女主人公——不是銀幕上的公主,
而是在幕後辛勤工作、才華橫溢的女性藝術家和創作者——得到了眾所欣見的能見度。
本書也清晰反映出好萊塢與外貌、種族、名聲那種緊張且不斷變化的關係。
——瑪格.李.雪德利(Margot Lee Shetterly)/《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作者
 
讀者會在這部經過充分研究、情意深切的作品中,看出作者對迪士尼內部長期遭忽視的女性先驅的禮讚,
從中可獲得許多閱讀樂趣。霍爾特扣人心弦地融合社會史、科技發展,
以及這些被遺忘的藝術家個人的生命經歷,藉此彰顯這些人的成就和非凡遺產。
——凱特.穆爾(Kate Moore)/《鐳女孩》(The Radium Girls)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娜塔莉亞.霍爾特Nathalia Holt
《紐約時報》暢銷書《火箭女孩的崛起》(Rise of the Rocket Girls)作者,作品散見於諸多報章刊物,如《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大西洋》、《石板》、《大眾科學》和《時代》雜誌等。她是麻省總醫院(MGH)拉根研究所(Ragon Institute)和哈佛大學的研究員。目前與丈夫和兩個女兒住在加州太平洋叢林市。

譯者簡介

林玉菁
紐約市立大學政治學博士班,劍橋大學印度研究碩士,政大新聞系。曾任職IFRC國際紅十字與紅星月會聯合會美洲辦公室、雲門基金會、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及國內外NGO組織。現為專職口譯、筆譯,興趣領域在南亞及中東。

目錄

前言
第 一 章 我們年輕的時候
第 二 章 一邊工作,一邊吹口哨
第 三 章 當你向星星許願時
第 四 章 花之華爾滋
第 五 章 四月小雨
第 六 章 我的寶貝
第 七 章 巴西之泉
第 八 章 此刻,身在軍中
第 九 章 Zip-a-dee-doo-dah
第 十 章 這就是愛
第十一章 在屬於我的世界裡
第十二章 你可以高飛!
第十三章 從前在一場夢中
第十四章 大麥町園地
第十五章 小小世界
第十六章 上上、下下,碰地板
第十七章 你世界的一部分
第十八章 我會讓你成為男子漢
第十九章 有史以來第一次
終 話 永遠幸福快樂

=內容連載

一整天下來,莉茲不斷接到電話要她把圖稿拿去攝影室。要求的語調從緊急到後來變堅持,最後是迫切利茲已經在盡量趕工了。由於《睡美人》接近完工,因此她不僅要專注於畫出鳥跟動物,還要畫菲利浦王子的馬跟其他丑角。要做的事情很多,她處在高壓之下,莉茲可以感覺到自己緊握鉛筆的手上發散出壓力。她一畫完,就拿著整疊沉重作品到攝影室去拍攝。她沮喪地發現電梯被占用,因此決定改走樓梯,以免浪費任何一分鐘。一九五年代的女性服裝時尚並不適合快速在樓梯上下奔跑。莉茲穿的是當時代的服裝,因為她相信讓自己打扮得像個典型的祕書,有助於適應環境,也許還能減少工作室對她滑稽動作的反應。那天,她穿著三吋半的高跟鞋,層層上衣搭配寬幅裙子,還有緊繫的腰帶。她手上滿是畫稿跑上樓,幾乎看不見眼前的東西。就在她要走出樓梯間的時候,在《迪士尼樂園》電視系列中扮演大衛.克拉克(Davy Crockettt)的演員小費斯.帕克(Fess Parker Jr.)從化妝室走出來,一個箭步衝下樓,要前往拍攝影集的後方空地。
 
六英尺七英寸的演員與六英尺一英寸的動畫師撞在一起,東倒西歪。莉茲的裙子飛向半空中,帕克的浣熊皮帽則滾下樓梯。叮的一聲,電梯門在混亂中開啟,電梯裡的人是華特,一開始他被眼前這一幕嚇到。他走出電梯,看到樓梯上散落三百幅畫稿。場面實在經典,於是他開始大笑不止。莉茲憂慮地看著華特,這是她第一次遇到老闆,但她很快就忘了尷尬,也笑了出來。他們一起走向樓梯撿回她的畫稿。
 
描圖上色部門的女性正在為《睡美人》進行最後修飾,她們以專業、細緻的筆觸將奧蘿拉公主的睫毛變捲翹。然而此部門的藝術才華將要走入歷史。這將是描圖上色部門參與的最後一部工作室長片。她們之中有三位闖入者,屋裡的女性焦慮地看著這些機器競爭者。顯然一切都將改變了。
 
一九五八年,描圖上色大樓引進三部靜電複印機。這項科技是以切斯特.卡爾森發名的電子攝影術為基礎。一九四二年遭到每間他接觸的企業拒絕後,卡爾森幾乎就要放棄了。

它利用的原理:帶著正負電的物體會彼此吸引,而部分物體曝光後會帶電。這部機器運作的方式是將文件以強光照射,那會將一種電子陰影投射到帶電滾筒上;滾筒上的陰影區域(也就是文件上的文字)會帶正電。帶負電的碳粉只會附著到陰影的陰暗處,也就是帶正電處。帶負電的碳粉轉移到白紙上後,再加熱,碳粉就會融入紙面,產生複印本。
 
一九四六年,哈洛伊德(Haloid)攝影公司在卡爾森的專利上看到潛能,決定要精進這項技術,再拓展其商業用途。他們發明了靜電複印術(xerography)這個字,它的拉丁文字根可以大致譯為「乾寫」。靜電複印機就此誕生,即將顛覆所有工作場域。
 
華特.迪士尼工作室的挑戰不在於將內容複印在紙上,而是要複印到塑膠賽璐珞片上。烏布.伊沃克斯前往東岸,開始直接跟哈洛伊德公司合作,要找出調整商業複印機的方式,好讓工作室可以運用這種機器。雖然經過靜電複印後的品質會明顯下降,但因此在財務上省下的巨大成本可以抵銷掉這個問題。
 
最早的機器只能做到黑白複印,但工作室已經押注:未來會發展出彩色複印技術。透過將動畫師的圖稿直接複印到賽璐珞片上,這項科技可能會讓描圖上色部門存在的必要性消失。一台機器每天可產出一千片賽璐珞片,輕易就能令描圖員失業,畢竟後者一天只能畫十五片。肯.安德森(Ken Anderson)是從故事創作轉到動畫部門,再轉去擔任導演的老員工,他對華特提起這項財務建議:倘若裁掉描圖上色部門,將會省下電影製作的一半開銷。
 
在《睡美人》的結局,複印機首度在電影的魔法中發揮作用。畫面中,眾人走在通往城堡的橋上,這類景通常需要長時間作業,因為每張臉都需要細膩描繪。他們在此以機器代勞,且因為這是個廣角的景,因此細節差異不會被察覺。動畫師又再度挑戰複印機的能耐,這一次是用在影片高潮段落:梅爾菲森特變成龍的圖稿。機器也再次有很好的表現,機器複印基本上不影響這一景的黑暗陰影,雖然動畫師也發現複印後的黑線不像手繪線條那麼流暢。複印機持續趕工,每天的工作時數比人還長,輪班的人類操作者來來去去。描圖上色部門一些女士操作機器進行複印,但多數仍持續做原來的工作,而此刻她們心中有預感,在工作室中的日子就要結束了。

將近八年的製作期後,《睡美人》於一九五九年一月二十九日在洛杉磯的福斯威爾夏(Fox Wilshire)戲院首映。這部電影是當時斥資最高的動畫長片,約六百萬美元,是《小飛俠》或《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兩倍。在迪士尼樂園中心一磚一瓦打造出的睡美人城堡早在四年前就完工,只等著公主到來。
 
這部片獲得的評價多為正面的,雖然有些影評也發現從之前電影中借來的元素,尤其是借自《白雪公主》的內容。然而這部片的二十世紀中現代主義表現仍舊讓它跟工作室過去製作的其他影片截然不同。這卻不足以帶動票房,它的票房收入只有五百三十萬美元,遠低於《仙履奇緣》的八百萬。首輪放映結束後,電影損失了超過一百萬美元。
 
與《睡美人》形成對比的,是迪士尼另一部片《長毛狗》(The Shaggy Dog)(大致以《小鹿斑比》作者薩爾坦一九二三年的小說《佛羅倫斯獵犬》The Hounds of Florence為基礎來改編)故事中的少年變成一條狗。那也是華特.迪士尼工作室製作的第一部真人喜劇影片。該片成本只花了一百萬美元,卻是一九五九年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之一,超過八百萬美元。對工作室高層來說,訊息很清楚:手繪動畫無法自給自足,工作室得整頓組織架構了。
 
信件是依照姓氏的字母順序寄出;倘若你的姓氏是A開頭,那麼你就是最早發現自己被裁員的人之一。莉茲的姓氏雖然是Zwicker,但早在信件還沒打好之前,她就知道會收到這封信。她一邊等,一邊看到為工作室奉獻幾十年的藝術家遭到解雇。那是一種無望的感覺,彷彿站在即將沉入大海的船舷上,看著自己以凌遲般的慢速沉入水中。一九五九年的冬天,莉茲收到令她害怕的消息:她從動畫師職位上被解聘了。工作室讓她轉調空間構圖部門,而且薪水更高,但她拒絕了。倘若不做動畫,她根本不想在電影業工作。
 
莉茲不是唯一一位;工作室只留下五百五十位藝術家與動畫師中的七十五人。即便是留下來、經過精挑細選的少數男女員工也仍舊面臨威脅。華特的哥哥洛伊建議他們裁掉動畫部門,因為動畫長片與短片都在虧錢。他要華特專注做有利可圖的事情:真人演出的電視節目與劇情長片。

華特還沒辦法放手,所以動畫部門保留下來了,規模卻只剩先前的一點點。九大老檢閱了動畫部門的紀錄後,決定哪些幸運藝術家可以留下,哪些人要離開。雖然莉茲拒絕轉調空間構圖的機會,其他女性卻沒這麼挑剔。空間構圖部門創立以來一直都由男性主掌,因為這是製作中令人垂涎的工作。空間構圖藝術家負責擺設每個鏡頭,也規畫角色在每個景中的動作。
 
有兩位女性從描圖上色及動畫部門升遷到空間構圖部門的職缺,她們是希爾維亞.羅莫(Sylvia Roemer)及珊咪.鈞恩.蘭罕(Sammie June Lanham)。倘若想樂觀看待這件事,那麼大規模裁員的好處就是多出了不少空間。他們不用擠在狹小的辦公室與會議室裡。女性可以在空曠的2C側寬裕空間中擺出鉛筆與紙張;這裡過去是給動畫監督用的。
 
除了有才華的動畫師大量出走外,工作室描圖上色部門幾乎解散。比起其他部門,曾雇用了更多女性的描圖上色部門慢慢被清得乾乾淨淨。雖然上色員此刻還有工作,那是因為工作室的複印機還無法彩色複印的關係,但她們都知道自己所剩時間不多了。公司的說法是,這些人不是失業,而是要重新受訓成為複印機技術人員。事實真相卻殘酷多了:一小群人操作機器,有些人進入其他部門,但許多人都離開了。一度十分重要的描圖員,人數曾經超過四十人,現在只餘兩人。離去員工的位子現在放著塑膠、玻璃與金屬製的龐然大物。工作室各處的許多女性看著空蕩蕩的房間,眼裡噙著淚水。
 
或許是刻意要激勵員工士氣,工作室裡突然滿是黑白斑點小狗。在工作室裡,牠們到處亂跑,也在大廳裡嬉戲,有時就睡在動畫師桌下。此外還有藝術家欣賞的成年犬:皮毛亮麗,舌頭下垂,露出狗狗獨有的純然滿足喜悅。華特迷上了多蒂.史密斯(Dodie Smith)寫的《一零一隻大麥町犬》(The Hundred and One Dalmatians)。這次工作室要改編的並非幾千年來不斷重複訴說的童話,而是一九五六年的小說。這裡面包含了他們的電影從未處理過的現代元素,如電視、霓虹燈與當代音樂。故事對藝術家來說相當新鮮,那也正是他們所需要的改變,同時還很適合改編。

這本書感覺像是為他們量身訂做,背後是有道理的。多蒂.史密斯創作時,心中就在構想著發展成動畫,也希望能被華特.迪士尼工作室看上。她讓劇情節奏緊湊,只有一百九十九頁的篇幅,卻滿是各種人物、動物,以及夠壞的壞人。然而即便擁有這些優點,短短五年之前,工作室都還不敢設想要製作這部電影。讓動畫師不斷描繪九十九隻小狗,每一隻都要仔細描圖,成本會是一筆天價。現在新的複印機消除了這些疑慮;有什麼比複印黑白小狗圖更簡單的呢?
 
故事創作部門不再有大批的創作者與藝術家激烈辯論每一景的優劣。過去這裡是四十名男女熱切埋首書籍、進行研究的地方,而今手稿直接交給了一名從一九三七年就在工作室工作的藝術家:比爾.彼特(Bill Peet)。少了過去劇本發展過程特有的故事創作合作會議,現在彼特只能靠自己。他獨力完成一切,從建立故事板到寫劇本,既沒有嚴厲批評,也沒有新點子的刺激。彼特明智選擇貼近書中的敘事;他看出簡潔故事的力量,因此沒有太多改動。
 
在動畫部門,過程也順暢得超乎尋常。創作女性反派的大師馬克.戴維斯能夠直接從書上模擬庫伊拉.德.維爾(Cruella De Vil)的獨特形象:從她的頭髮(半黑半白)、難聞香菸的煙霧,到她的毛皮長大衣都是。馬克的才能顯現在角色外表的細節處,他讓庫伊拉的臉看起來有種骷髏感,眼神滿是狂野的怒意。
 
設計這部電影表現風格的人都受到複印科技很大的影響,只有艾文.厄爾例外。他在前一年離開了工作室,當時《睡美人》都還沒上映。雖是自願離開,但他的離職很可能也和細膩的背景設計的支出費用有關;許多同事感受到此人高傲的態度也是原因之一。離職前,他描述自己在工作室的作品「一點也不迪士尼,百分之百都是我的風格」。
 
較諸《睡美人》與工作室許多早期影片的華美浪漫風格,設計師現在改用一種粗糙、鉛筆描繪的風格,以發揮複印機的長處。複印機無法掩蓋動畫師圖稿中的線條,這在過去是靠女性員工小心描摹上墨。考慮到這一點,製作設計師肯.安德森決定要接受線條,比起過往的長片,那反而賦予影片一種粗糙不齊的質感。他們將首度在銀幕上直接展現動畫師的鉛筆痕跡。

若採取這種風格,動畫師創作時就必須更乾淨俐落,也必須盡可能自己清理圖稿,去掉那些他們通常會留待中間人及描圖上色部門藝術家處理的多餘線條。即便有這些多出來的工作要做,他們仍舊很期待在賽璐珞片上看到自己的手繪線條。馬克對自己的圖稿直接在攝影鏡頭下呈現的畫面非常滿意,他覺得先前的作品總是有種「稀釋感」。
 
然而華特卻沒那麼開心。他認為這種風格讓人想起一九二年代的作品,當時動畫還在萌芽階段,因此粗糙線條可被接受。幾十年來,他們致力於移除賽璐珞片上任何多餘的線條,也精進技術到輪廓線與周遭的顏色得以融為一體。描圖員會以絕佳技巧操作色線,好讓每個角色都活靈活現。現在因為複印機的關係,黑線又回來了,而且還到處都是。然而製作已經進行一段時間,華特也分心忙於其他事,難以從頭再來。然而他仍對未來下了重話:「我們絕對不能再生產這種東西,」他抱怨,「肯絕對不可以再擔任藝術監督。」
 
一度在描圖上色部門有主導權的女性也同樣生氣,在安德森於訪談中大談複印機如何為公司省錢之後,她們對他大大吼叫。由於衝突氣氛高漲,也難怪安德森接受華特提議,退出了未來的長片製作計畫,轉到迪士尼樂園設計遊樂器材。
工作室充滿大量複印畫的同時,離開公司的藝術家也開始為自己的創作找新家。許多人轉至兒童文學領域發展。瑪莉跟瑞塔都在替金色童書出版社工作,製作出許多精美童書,之後持續受到許多世代讀者的歡迎。
 
曾經帶給《幻想曲》宣傳品及電影書優雅風格的藤川恭也成為童書出版界的名人。然而不同於瑪莉與瑞塔,她避開了金色童書出版社。她抱怨:「他們付給藝術家的金額,每本書只有兩百五十美元。」當時多數的童書插畫家只會收到一筆酬勞,卻沒有版稅可抽。這對藤川恭來說根本不公平,就像是要放棄自己的藝術作品一樣。她決定雇用一位版權經紀人,好讓自己的利益由中間人更妥善打理。她為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一九五七年版的《兒童的詩之花園》(A Child’s Garden of Verses)繪製插畫。她的作品受到高度敬重,因此經紀人爭取到此後都有版稅可收的待遇。

受到她在出版界新的影響力所鼓舞,藤川恭展開同時身兼作者與插畫家的新計畫。一開始創作內容沒什麼極端之處,她只是畫出小寶寶罷了。她畫了小嬰兒經歷的甜蜜日常生活,比方從擁抱到睡眠這類活動。書中採取的視角是家中多出一名新弟妹而開心歡喜的孩子。她所畫的寶寶反映出藤川在紐約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族裔。用她的話來說,那是個「寶寶的地球村:有小小的黑人寶寶、亞洲寶寶,各種寶寶」。她的圖像溫柔、溫暖且討喜,刻意簡單化的文字也能吸引學齡前兒童。
 
然而藤川恭將這本書交給出版商後,卻收到令她不快的回應。一名主管立刻批評起多元族裔的圖像,還堅持非裔美國寶寶要刪除,否則恐會影響銷量。那是一九六年代初,全美只有百分之六點七的新上市童書描繪有色人種的孩子,哪怕社會文化正在變化中。最高法院已經駁回公立學校「隔離但平等的」種族隔離政策。一九六四年的《民權法案》就要通過了,然而兒童圖書仍舊如此一元化,以致於一位編輯稱之為「兒童圖書的全白人世界」。
 
藤川恭不服氣。若插畫不能保持多元文化樣貌,她就不允許出版。她的決心獲得回報,這本書最終在一九六三年出版,成為暢銷書,至今售出超過一百五十萬本。「小朋友想要知道事實,」藤川曾說,「我在藝術中包納一切,因為我知道在閱讀故事時,孩子們坐下來,心中想要看到事實。」藤川的文字展露出一種敏感度,她知道我們給孩子看的影像、讀給他們聽的故事,都會在往後的歲月裡響他們的認知。這種對於包容與個別差異原則的尊重,正是華特.迪士尼工作室迫切需要的,而瑪莉.布萊爾會將其帶回迪士尼公司。

 

盧郁佳/你不知道的迪士尼:女人與狗不准進入 ──讀《打造動畫王國的女王們》

黑人女星主演《小美人魚》真人版,鄉民罵不絕口。滿滿既視感,《花木蘭》動畫片木蘭丹鳳眼、扁臉塌鼻,臺灣也很多人嫌醜,以為迪士尼公主就該網美:大眼、高鼻、巴掌臉,否則就是辱華。原來歷史上迪士尼給觀眾思想裹小腳太成功,白人至上、外貌至上、愛情至上、男人至上,這20幾年來才一點一點鬆綁:

《美女與野獸》中,貝兒替野獸包紮傷口,野獸痛得咆哮,她嗆他不亂動就不會痛。這是第一次有迪士尼公主吼王子。

有人提議《花木蘭》動畫片以男女主角接吻鏡頭結束,團隊拒絕了:「木蘭才剛拯救了中國,吻戲不必急。」

《海洋奇緣》是第一次有迪士尼女主角不需要戀愛對象幫忙,就完成任務。

《勇敢傳說》的梅莉達公主,不像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美人魚、貝兒、茉莉公主、寶嘉康蒂公主……她媽還沒死。她沒有孤弱可憐坐等白馬王子拯救她的人生。這些都是迪士尼此前所不允許的,它把女性真實經驗拒於門外。

麻省總醫院拉根研究所、哈佛大學的研究員,娜塔莉亞.霍爾特(Nathalia Holt)的《打造動畫王國的女王們:從Disney到Pixar、《白雪公主》到《冰雪奇緣》,改變迪士尼、寫下美國動畫電影傳奇的關鍵女力打造動畫王國的女王們》訪談迪士尼不為人知的幕後女性,黑歷史都把人看哭了。

助理動畫師海蒂.古德爾以為,她是迪士尼第一批雇用的女人。在1966年,創辦人華特.迪士尼癌逝後,迪士尼片廠的黃金年代告終,海蒂不知她入職時正值漫長冰河期,片廠先由他哥哥、然後是哥哥的兒子接掌,限制創意、才華枯竭。18年間,票房、評價都無法超越華特在世時所出品。哥哥父子諡號應該是迪哀宗、迪廢帝。

1971年,哀宗遜位,新官上任銳意改革。但在慶祝動畫師大老服務滿40年的派對上,海蒂第一次獲准涉足迪士尼的頂樓俱樂部。步出私人電梯,迎面壁畫上有十四個裸女圍繞一個男人,酒吧、餐廳、理髮廳、按摩桌、健身房、蒸汽浴、床、撞球、牌桌,大片的日光浴區,以裸體日光浴聞名,週薪逾兩百美元的員工才准入會。頂樓俱樂部不但禁止女人進入,女人連電梯都不能進。

動畫師絕大多數是男人,描圖上色部門全是20出頭的未婚女人,把動畫師的圖轉描在賽璐珞片上。她們是數百隻無名工蟻,電影工作人員字幕裡絕對沒她們的名字。上色部門的舊茶室,偶而才有一盤奶油餅乾,不及頂樓俱樂部一根腳毛。海蒂是好萊塢名製作人的養女,在比佛利山白色殖民豪宅長大;這才知道在迪士尼,別人的性命是金包銀,她就是金字塔底層的賤民,無論升遷多高、年資多長都進不了頂樓。

海蒂雖出身富裕,但從小被養母拿高跟鞋打,懂得做暴民揭竿而起。她和一個女實習生抗議,要公司開放女人上頂樓,或也給女人一處專屬俱樂部。《公民權利法案》禁止職場歧視,保障女人應免於敵意或虐待的工作環境。公司關閉頂樓、電梯,男同事報復海蒂,在辦公區三面牆貼滿從《好色客》雜誌撕下來、極度貶低女人的裸女照。海蒂趁深夜加班,全換成《花花女郎》雜誌猛男照,男同事又氣得撕光、貼更多裸女。

海蒂不知道,41年前,這些爛事都發生過了。

1936年,23歲的葛麗絲.杭亭頓剛進迪士尼故事創作部門,第一次參加故事創作會議,被攝影棚保全擋駕,不准女人進去。他說,所有女人都在描圖上色部門。她闖進去找位子坐時,55個男人們吹口哨狂噓她。現場沒其他女人。因為迪士尼給所有求職女性回信:女性無法從事任何跟製作卡通相關的創意工作,全由年輕男性擔任。

當時社會氛圍仇女。華特.迪士尼面試葛麗絲時告訴她,「我不喜歡故事創作部門雇女性。訓練創作故事得花好幾年,然後女人辭職結婚去,投資她的訓練經費全扔水裡了。」葛麗絲回想,媽媽、朋友、鄰居……她認識的女人全是家庭主婦。當時嫁人還不辭職,大逆不道。話說葛麗絲熱愛飛行,一開始上班賺錢是為繳學費學開飛機。突破萬難,創下單翼機高度紀錄,獲《洛杉磯時報》頭條報導。她拿給媽媽看,媽媽一臉噁心:「你就只想著要出名。」相信女人若不為服侍男人而活就是自私虛榮。

華特.迪士尼面試時,也警告葛麗絲:「男人們不喜歡你,飆髒話是紓壓,放鬆才想得出好梗,所以你不能干涉。要是你容易被嚇到或受傷,就很難共事。」華特說時觀察她的臉,測試她是否受得了侮辱。公司表面氣氛歡快,但動畫師學徒飽受折磨,新人多撐不過幾個月。想留下就得證明能迅速、穩定產出,是生存競爭的殺戮戰場。有天葛麗絲上班發現桌下有頭活豬,眾男編劇、動畫師裝死,她叉腰喊:「哈囉?有頭豬在我桌底下。」男人們爆出大笑,瘋狂鼓掌,慶祝她終於承認自己是豬頭。葛麗絲試著假裝漠然,允許自己一直被欺負。畢竟當初老闆面試都叫她「不能干涉」了,想干涉就別進來。

後來《小鹿斑比》的幕後靈魂人物瑞塔.史考特剛進故事創作部門時,發現男同事不爽女人入侵,故意掛上娘砲的荷葉邊窗簾,在她位子上擺蕾絲花邊墊子嘲諷她。

男女同工不同酬,是常態。他們說因為男人要養家活口,女人是被養的那個人。但第一個榮任迪士尼故事創作監督的女人:《幻想曲》的功臣希爾維亞.荷蘭德守寡獨力養女兒,週薪30美元。其他故事創作監督,包括愛偷她點子的,都是男人,週薪7080美元。她想提加薪,怕「太貪」,忍了。薪水不到男人的一半,女人還自以為該滿足。好像《小鹿斑比》原著小說中,動物宣傳「不受人類傷害的方法只有服從」。獵犬痛恨人類,卻又願意為人類而死。野馬相信戴韁繩跟人類做好朋友就安全,卻被射殺。

二戰徵兵,男人上戰場,女人遞補進職場。一些男同事哭鬧怪女人奪走工作,謠傳華特.迪士尼雇用女人是貪圖低薪省錢。1941年,華特發信向員工闢謠:我們不要低薪幫手,要的是有效率的人手。戰後男人回國若想有職缺,戰時就要靠女孩們維持企業。而且女人有權跟男人一樣升遷,帶來男性做不到的貢獻。

什麼是男性做不到的貢獻?票房紀錄前百大電影榜,主角為女性的只有24%(在2017年的動畫片中只有4%),只有10%編劇、8%導演是女人,電影中真實的女性經驗非常稀缺。《仙履奇緣》原作中老鼠只是個害蟲;兩個姊姊套不進玻璃鞋,灰姑娘說:「我試試看。」略顯平淡,編劇比安卡.馬喬利添加緊張懸疑,寫繼母把灰姑娘關進地窖,姊姊試完鞋,灰姑娘忠誠的老鼠朋友一把劫走玻璃鞋,把王子衛隊引到黑暗監獄。結尾不收在婚禮,而是老鼠樂享珠寶窩。點石成金,迪士尼苦熬13年後預估《仙履奇緣》再失敗就要破產倒閉,結果該片是1950年票房冠軍。

瑪莉.布萊爾畫《小飛象》腳本,設計象媽媽被關進籠子,小飛象夜裡溜去看媽媽,看不到她臉,象鼻探進欄杆摸索。媽媽被腳鐐鍊住,也只能用象鼻摸到小象的臉。象鼻交纏,搖籃曲響起,小象熱淚盈眶。原來瑪莉多次早產,把觸碰不到自己孩子的悲傷注入電影。

瑪莉火山爆發式的才華締造了迪士尼的黃金年代。同事說瑪莉是顆炸彈,永遠有無窮無盡的創意。瑪莉12歲時,爸爸失業酗酒,媽媽說沒錢給她買畫材,瑪莉伸手:「不給我也是被爸喝掉。」成年後,瑪莉老公外遇、酗酒、家暴,她不敢離婚,自己也酗酒,60幾歲便猝逝。老公一直嫉妒她的動畫成就:「這本該是我做的」。她死後獲封「迪士尼傳奇」,老公又怨:「給瑪莉要幹嘛?她都死了。」拒絕參加典禮。

1985《黑神鍋傳奇》的助理動畫師麥可.吉亞莫,在倉庫挖出一箱舊稿,為驚人的色彩所折服,只見每張都署名「瑪莉.布萊爾」。瑪莉的風格跟公司所有人都不同,跟瑪莉共事過的人也都離職、斷層了,現有風格統一,只剩乏味的安全牌。但他光看瑪莉的畫稿,所學到的就像讀了一個設計碩士學位。他把紙箱緊抱懷中:「她一直在我心中,即使我從未見過她。」

後來他升任藝術監督,把瑪莉用色彩表達情緒的藝術用在《風中奇緣》《冰雪奇緣》。瑪莉的用色、美術也啟發了皮克斯的《怪獸電力公司》《腦筋急轉彎》、《天外奇蹟》

《天外奇蹟》老爺爺亡妻的形象,就是紀念瑪莉。

忙碌爸媽用電視、平板、手機影片帶小孩時,迪士尼就是全球安親班兼教育部,沒有哪部電影像迪士尼動畫片般廣為每個世代所熟知。今天看《白雪公主》,觀眾不會意識到這是在用1937年的觀念教孩子,以及1937年的常識離現在有多遠。現在趁女人意識不清撿屍,是乘機性交罪,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本書揭露的時代背景、製作沿革,宛如動畫片的食品成分表,不看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了什麼:

當初瑪莉在別家公司,噁男同事假裝求愛,在辦公室常抱住她腰不讓她走,騷擾她四年半。瑪莉求迪士尼上班的老公介紹,才換到迪士尼。

1940年迪士尼《幻想曲》一群男動畫師要身材豐腴的女演員穿芭蕾舞裙當模特兒,以供參考畫出穿蓬裙的河馬跳芭蕾,瑪莉的老公就笑模特兒肥肉掉出來,那是模特兒的胃部。

瑪莉只是從一家性騷擾的公司,跳槽到另一家性騷擾的公司,她拿這些男人沒轍,這就是當年白雪公主、好女人恪遵的兩性準則。直到2017年《美女與野獸》迪士尼公主才第一次對王子開噴,遲了將近80年。迪士尼、皮克斯兩家的創意總監約翰.拉賽特酗酒,開趴常趁醉行兇,亂抱、親、摸年輕美女同事,褒貶女人身材。位高權重,眾女敢怒不敢言,也在2017#MeToo運動中被爆才離職。這若不爆,今天的瑪莉們豈不還在職場、家庭裡打落牙齒和血吞;還在操弄迪士尼公主假裝世上沒壞人,遇壞人就坐等王子適時出現搭救,萬萬不能自己動手,開譙就失了淑女風度。別人傷害你是因為他們需要紓壓,所以你「不能干涉」。相信壞人都會鼓吹這種淑女教育,教小孩束手任憑宰割,讓壞人安全下莊。

面對職場性騷擾,海蒂擁有、而瑪莉沒有的武器,還包括美國立法禁止性別歧視,又過20年判決才實現條文保障。拯救公主的,並不是王子,是世世代代有人不識時務,挺身反抗爭女權,推動立法、司法變革。今天,女人不必再圍繞男人而活,戀愛、婚姻、育兒未必是重心。應該重新檢視教孩子應對生活挑戰的文化腳本。

迪士尼曾經暴露在女性生活的痛苦中,早產等經驗迂迴地滲透了《小飛象》等片。接著權貴成功抹滅了那段黑歷史,但又在本書訪談下出土見天日,這是好萊塢《毋甘願的電影史》《妖姬‧特務‧梅花鹿——白虹的影海人生》珍妮佛.李將自己和女同事貢獻的姊妹情感糾葛注入《冰雪奇緣》賦予角色生命,空前成功,如華特.迪士尼當年期許,帶來男性做不到的貢獻。但若沒回顧歷史功業下的黑暗面,那麼無論多少功勳榮耀也注定化為過眼雲煙,迪士尼上一個黃金盛世稍縱即逝就是鐵證。轉型正義必須承認錯誤,拒絕重演。臺灣內容產業若能引為殷鑑,就是後發優勢。宿命重蹈覆轍,就是後發劣勢。

書中所述迪士尼歷來對動畫工藝的精緻追求令人讚嘆敬佩,各人的生命故事更令人驚訝、反思,畢竟當年迪士尼肯雇用女人上色都已算友善,那麼其他公司到底多慘?曾祖母、祖母、媽媽、姑姑、阿姨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讀這本書,就像麥可從倉庫中找到那箱畫稿寶藏,即使在她生前未曾謀面,但瑪莉們大放異采璀璨輝耀、然而生不逢辰的惆悵身影,卻占滿心頭,從未離開。

 

迪士尼動畫背後真正的女主人公

這本書詳細介紹了迪士尼動畫電影的製作過程,從故事的創作、動畫的繪製,以及配音與監督工作,讓人一窺光鮮亮麗的動畫片背後,不為人知的辛酸與血淚。 📍迪士尼真正的女主人公 最辛酸的莫過於,許多女性工作人員辛辛苦苦地參與動畫製作,有的是領導故事創作,有的是負責美術監督,然而,當一部動畫片終於大功告成,製作人員名單上,卻沒有這些女性的名字,這不只是對辛勤工作者的不尊重,也是對女性公然的不公平對待。 本書揭露諸如此類對女性的不平等待遇,作者娜塔莉亞.霍爾特寫出這本詳盡的人物群像傳記,讓迪士尼真正的女主人公——不是銀幕上的公主,而是在幕後辛勤工作、才華橫溢的女性藝術家和創作者,能夠被喜歡迪士尼動畫的觀眾所知,我想,這就是能給那些流血流淚的女性藝術工作者最大的回饋了吧! 📍性別偏見無所不在 最令我跌破眼鏡的,是書中有一段關於性別偏見的事件:負責《仙履奇緣》裡,神仙教母用魔法幫仙杜瑞拉一鍵換裝場景的老牌動畫師——馬克.戴維斯(Marc Davis)的故事。 馬克起初向工作室求職,是看到報紙上的廣告:「華特.迪士尼徵求藝術家」,當時他遭到拒絕。寄給他的拒絕信開頭寫著:「親愛的戴維斯小姐……」接著又說明「目前我們無法雇用女性藝術家」。 馬克疑惑,想說可能有人誤會他的名字是女性的名字瑪姬(Marge)。他向工作室更正這個誤解之後,立刻獲得聘用。然而這次性別歧視事件永遠留在他心上,使他對女性藝術家同事更多了分敬重。 由此可見,無論是迪士尼動畫剛起家的1930年代,還是現代,性別偏見無所不在,要完全消弭這種偏見,恐怕還得花上一些時間與努力🤔 / 這本書推薦給喜歡女性意識題材、或是想了解迪士尼動畫製作過程的人,主打真實紀錄,沒有刻意鋪陳的精彩橋段,但是看完會有深深的感動與對作者油然而生的敬佩!畢竟要搜集這麼多小人物的資料很不容易啊!

關於迪士尼電影銀幕後的女力傳奇的秘密

本書從迪士尼的開創到近代,透過一部又一部動畫電影的誕生過程,帶領我們重返那些女性們工作與創作的真實場景,一部動畫的形成,不只是技術,更需要許多來回的溝通、腳本設定、角色定位、美術設計、服裝定裝......,而在公司歷經世界大戰、經濟崩盤、罷工四起等許多次的動盪,當中女性員工被迫離開、重返、另尋它路...直到今日迪士尼仍持續帶給我們歡笑與淚水,而更多的是看見女性角色的翻轉,不再只是過往千篇一律的王子救公主,增添了自主獨立、追尋夢想、關係修復等議題,而這一切也都要歸功於從古至今的眾多迪士尼女力們的功勞與奉獻,才能擁有如今大放異彩的電影~ 真心推薦給因迪士尼電影而曾經深受感動和落淚的朋友,透過本書的深度爬梳和珍貴史料,更能了解現今的迪士尼是如何成為現在的模樣,也能夠從當中認識動畫電影製作的技術的演變,看見在永垂不朽的米老鼠、唐老鴨及夢幻童話卡通的背後,是一部活生生的動畫演進史!

20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