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325 Woman Book打造動畫王國的女王們 【楊聰財專欄】
@主標題:
動畫王國的女王們:一場女性意識與創意才華的逆襲之旅 【楊聰財專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副標題:
從無名描圖員到改寫動畫史的關鍵女力——她們的故事,讓銀幕背後的光芒更加耀眼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錄
1. 女性進軍動畫王國的隱形戰爭
2. 扭轉角色刻板印象的創意革命
3. 從筆下世界看見現實社會的性別困境
4. 被壓抑的才華與創意如何突圍
5. 技術革新背後的職場傷痕
6. 女性視角與動畫敘事的質變
7. 華特之後的冰河期與抗爭火苗
8. 從黑歷史走向姊妹情深的《冰雪奇緣》
9. 傳承與蛻變:從迪士尼到Pixar
10. 一場關於生存、信念與靈魂的藝術接力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體案例】
麗茲.茲維克(Liz Zwicker)的奔跑與撞擊——一場改變命運的階梯瞬間
-人:
麗茲.茲維克,1950年代迪士尼描圖動畫師,來自洛杉磯中產家庭,自小熱愛繪畫與故事。
-事:
在參與《睡美人》的最後趕工期間,她畫完鳥、馬與王子角色的賽璐珞畫稿,要趕往攝影室交稿,卻撞上從電視攝影棚衝出來的演員費斯.帕克,一場「撞出來」的誤會讓她與華特.迪士尼第一次正面相遇。
-時:
1958年,《睡美人》即將完成之際,內部進入交片倒數階段,女性員工壓力空前高漲。
-地:
美國加州伯班克迪士尼工作室,動畫製作大樓樓梯間。
-物:
300張原創畫稿、三吋半高跟鞋、寬裙、緊腰帶、複印機與日後的解聘通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女性進軍動畫王國的隱形戰爭
動畫史上最亮眼的幾位公主,其實是幾位從未出現在演職員名單中的女性描圖員與創作者所塑造的。《打造動畫王國的女王們》揭露這些女性長期處於「性別階梯」的底層,儘管才華出眾,仍受限於制度性歧視。從「女人只能在描圖上色部門工作」的規定開始,許多像葛麗絲.杭亭頓一樣的女性,在進入故事創作會議時被保全阻擋、被55位男性動畫師狂噓,還被告誡「不能干涉」,因為男性需要「罵髒話來放鬆腦袋」。
這樣的職場制度,反映出當時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適合做細膩手工,但不被視為具創意能力者。這種根深蒂固的偏見,需要的不只是突破,更需要冒險與堅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扭轉角色刻板印象的創意革命
迪士尼從《白雪公主》開始,幾乎每一位女主角都展現出溫柔、柔順與等待救贖的特質。直到《勇敢傳說》出現,由布蘭達.查普曼擔任導演,才終於看見一位不願被命運安排婚姻的女主角——梅莉達公主。
這背後是一場女性動畫師默默進行的敘事革命。從比安卡.馬喬利改寫《仙履奇緣》的腳本、瑪莉.布萊爾賦予角色色彩與情感,到珍妮佛.李為《冰雪奇緣》注入姊妹情誼,這些女性透過一支筆,慢慢把動畫中的女性形象,從「等待被吻醒」的睡美人,變成「自己動手修復關係」的艾莎與安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從筆下世界看見現實社會的性別困境
動畫中的角色,不只反映創作者的想像,也滲透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待與規範。《小飛象》中,象媽媽與小象隔著欄杆互觸鼻尖的畫面,來自瑪莉.布萊爾親身多次流產、無法擁抱孩子的經驗。
當這些女性將自己生命中的悲歡離合注入角色,觀眾在觀影時感受到的,是情感上的連結與認同。這是男性創作者無法複製的感性筆觸與心理細膩度,是動畫情節最動人之處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被壓抑的才華與創意如何突圍
海蒂.古德爾的經歷,是一則典型的女性突圍記。她不只是動畫師,更是勇於揭竿而起的抗爭者。她質疑頂樓俱樂部禁止女性進入,提倡女性專屬空間的需求,進而挑戰整個公司結構的性別不平等。
她的經驗體現出心理上「自我肯定」的重要性。即便出身富裕、受過良好教育,也無法免除職場對女性的貶低與騷擾。心理上的堅韌與行動上的勇氣,讓她成為迪士尼歷史上女性自覺與反抗的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技術革新背後的職場傷痕
1958年,靜電複印機的引進徹底改變了動畫製程,也直接摧毀了描圖上色部門。這項技術雖然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也導致大量女性員工失業。正如肯.安德森所說:「裁掉描圖上色部門,將會省下電影製作的一半開銷。」
這背後的生理壓力與焦慮感難以想像。莉茲.茲維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拚命奔跑、送稿、穿著不適合工作的高跟鞋,在壓力之中遭遇解雇命運。女性的身體、心理與經濟壓力,交織出一段難以言說的職場犧牲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女性視角與動畫敘事的質變
女性帶入的創作視角,不只是「母性」的呈現,而是包容、同理與關係修復的精神。例如瑪莉設計的色彩,並非單純的視覺美感,而是一種情緒引導。珍妮佛.李在《冰雪奇緣》導入姊妹情節,也是從自身的家庭經驗出發,讓動畫更貼近真實人生。
這些創作帶來的精神層次,提供給觀眾的不只是娛樂,而是一種心靈的療癒與情感的共鳴,是迪士尼真正黃金年代的靈魂來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華特之後的冰河期與抗爭火苗
創辦人華特.迪士尼去世後,公司進入創意枯竭期。原有的階級與性別壁壘更加嚴峻,女性幾乎全被排除在決策圈外。海蒂與實習生的抗議,反映出這段時期女性試圖重掌話語權的過程。
這不只是公司內部的事,更反映當時社會的法令變遷與性別意識覺醒。從《民權法案》到後來的#MeToo運動,這場從冰封中燃起的火苗,最終燎原了整個動畫業界,也為未來鋪平道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從黑歷史走向姊妹情深的《冰雪奇緣》
《冰雪奇緣》是一場華麗的救贖與重生。珍妮佛.李不只是導演,更是第一位票房破10億美元的女性導演。她與編劇團隊一起把現實的姊妹衝突、情感疏離、責任與選擇注入劇情,呈現了女性角色從孤立到連結的旅程。
這樣的作品,不再仰賴王子的吻,而是靠「愛與自我理解」來解咒。這種精神層次的轉變,不只是敘事的突破,更是靈性層面的重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傳承與蛻變:從迪士尼到Pixar
如今的Pixar動畫風格明顯受迪士尼女性創作者影響。從《怪獸電力公司》、《天外奇蹟》、《腦筋急轉彎》,再到《可可夜總會》,都可以看到那種對家庭、情感與人生意義的深刻探索。
迪士尼的女力,也延續到了Pixar,讓動畫不再只是孩童的娛樂品,而是全世代、全人層次的藝術作品。正如一位動畫師所說:「她一直在我心中,即使我從未見過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場關於生存、信念與靈魂的藝術接力賽
動畫背後的這些女性,不只是員工,而是時代精神的雕刻師。她們用身體承受壓力、用心理面對偏見、在社會中尋找立足點,在靈魂中堅守創作信念。
這是一場持續百年的接力賽,每一棒都傳遞出一種對美、對真實、對女性價值的堅持。如今的觀眾之所以能享受一部部富有靈魂的動畫,是因為有無數像麗茲、瑪莉、珍妮佛這樣的女王,默默地、堅定地,為這個動畫王國打下基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語:寫給未被記錄的那一位她
當我們看著銀幕上閃耀的迪士尼城堡、耳熟能詳的旋律響起時,別忘了那位曾在樓梯間跌倒的麗茲、那位用色彩撫慰人心的瑪莉、那位不願再讓女性角色淪為裝飾的珍妮佛。她們才是真正打造動畫王國的女王們。
在未來的動畫史裡,願每一位女孩都能看見自己被好好地呈現,被認真地書寫。
打造動畫王國的女王們:從Disney到Pixar、《白雪公主》到《冰雪奇緣》,改變迪士尼、寫下美國動畫電影傳奇的關鍵女力 The Queens of Animation: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omen Who Transformed the World of Disney and Made Cinematic History 作娜塔莉亞.霍爾特原 Nathalia Holt譯林玉菁出臉譜2022/10/08 |
=內容簡介 她們打造了動畫王國!
|
本書說的是打造迪士尼動畫王國,並形塑、奠定美國動畫及電影發展的女性不為人知的故事。她們為好幾代觀眾心目中的經典電影勾勒出基本輪廓, |
霍爾特深入爬梳了重要女性員工的貢獻與成就,本書會讓讀者看到── |
口碑好評 |
口碑好評 |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
目錄 前言 |
=內容連載 一整天下來,莉茲不斷接到電話要她把圖稿拿去攝影室。要求的語調從緊急到後來變堅持,最後是迫切—利茲已經在盡量趕工了。由於《睡美人》接近完工,因此她不僅要專注於畫出鳥跟動物,還要畫菲利浦王子的馬跟其他丑角。要做的事情很多,她處在高壓之下,莉茲可以感覺到自己緊握鉛筆的手上發散出壓力。她一畫完,就拿著整疊沉重作品到攝影室去拍攝。她沮喪地發現電梯被占用,因此決定改走樓梯,以免浪費任何一分鐘。一九五○年代的女性服裝時尚並不適合快速在樓梯上下奔跑。莉茲穿的是當時代的服裝,因為她相信讓自己打扮得像個典型的祕書,有助於適應環境,也許還能減少工作室對她滑稽動作的反應。那天,她穿著三吋半的高跟鞋,層層上衣搭配寬幅裙子,還有緊繫的腰帶。她手上滿是畫稿跑上樓,幾乎看不見眼前的東西。就在她要走出樓梯間的時候,在《迪士尼樂園》電視系列中扮演大衛.克拉克(Davy Crockettt)的演員小費斯.帕克(Fess Parker Jr.)從化妝室走出來,一個箭步衝下樓,要前往拍攝影集的後方空地。 |
它利用的原理:帶著正負電的物體會彼此吸引,而部分物體曝光後會帶電。這部機器運作的方式是將文件以強光照射,那會將一種電子陰影投射到帶電滾筒上;滾筒上的陰影區域(也就是文件上的文字)會帶正電。帶負電的碳粉只會附著到陰影的陰暗處,也就是帶正電處。帶負電的碳粉轉移到白紙上後,再加熱,碳粉就會融入紙面,產生複印本。 |
將近八年的製作期後,《睡美人》於一九五九年一月二十九日在洛杉磯的福斯威爾夏(Fox Wilshire)戲院首映。這部電影是當時斥資最高的動畫長片,約六百萬美元,是《小飛俠》或《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兩倍。在迪士尼樂園中心一磚一瓦打造出的睡美人城堡早在四年前就完工,只等著公主到來。 |
華特還沒辦法放手,所以動畫部門保留下來了,規模卻只剩先前的一點點。九大老檢閱了動畫部門的紀錄後,決定哪些幸運藝術家可以留下,哪些人要離開。雖然莉茲拒絕轉調空間構圖的機會,其他女性卻沒這麼挑剔。空間構圖部門創立以來一直都由男性主掌,因為這是製作中令人垂涎的工作。空間構圖藝術家負責擺設每個鏡頭,也規畫角色在每個景中的動作。 |
這本書感覺像是為他們量身訂做,背後是有道理的。多蒂.史密斯創作時,心中就在構想著發展成動畫,也希望能被華特.迪士尼工作室看上。她讓劇情節奏緊湊,只有一百九十九頁的篇幅,卻滿是各種人物、動物,以及夠壞的壞人。然而即便擁有這些優點,短短五年之前,工作室都還不敢設想要製作這部電影。讓動畫師不斷描繪九十九隻小狗,每一隻都要仔細描圖,成本會是一筆天價。現在新的複印機消除了這些疑慮;有什麼比複印黑白小狗圖更簡單的呢? |
若採取這種風格,動畫師創作時就必須更乾淨俐落,也必須盡可能自己清理圖稿,去掉那些他們通常會留待中間人及描圖上色部門藝術家處理的多餘線條。即便有這些多出來的工作要做,他們仍舊很期待在賽璐珞片上看到自己的手繪線條。馬克對自己的圖稿直接在攝影鏡頭下呈現的畫面非常滿意,他覺得先前的作品總是有種「稀釋感」。 |
受到她在出版界新的影響力所鼓舞,藤川恭展開同時身兼作者與插畫家的新計畫。一開始創作內容沒什麼極端之處,她只是畫出小寶寶罷了。她畫了小嬰兒經歷的甜蜜日常生活,比方從擁抱到睡眠這類活動。書中採取的視角是家中多出一名新弟妹而開心歡喜的孩子。她所畫的寶寶反映出藤川在紐約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族裔。用她的話來說,那是個「寶寶的地球村:有小小的黑人寶寶、亞洲寶寶,各種寶寶」。她的圖像溫柔、溫暖且討喜,刻意簡單化的文字也能吸引學齡前兒童。 |
盧郁佳/你不知道的迪士尼:女人與狗不准進入 ──讀《打造動畫王國的女王們》 |
黑人女星主演《小美人魚》真人版,鄉民罵不絕口。滿滿既視感,《花木蘭》動畫片木蘭丹鳳眼、扁臉塌鼻,臺灣也很多人嫌醜,以為迪士尼公主就該網美:大眼、高鼻、巴掌臉,否則就是辱華。原來歷史上迪士尼給觀眾思想裹小腳太成功,白人至上、外貌至上、愛情至上、男人至上,這20幾年來才一點一點鬆綁: 《美女與野獸》中,貝兒替野獸包紮傷口,野獸痛得咆哮,她嗆他不亂動就不會痛。這是第一次有迪士尼公主吼王子。 有人提議《花木蘭》動畫片以男女主角接吻鏡頭結束,團隊拒絕了:「木蘭才剛拯救了中國,吻戲不必急。」 《海洋奇緣》是第一次有迪士尼女主角不需要戀愛對象幫忙,就完成任務。 《勇敢傳說》的梅莉達公主,不像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美人魚、貝兒、茉莉公主、寶嘉康蒂公主……她媽還沒死。她沒有孤弱可憐坐等白馬王子拯救她的人生。這些都是迪士尼此前所不允許的,它把女性真實經驗拒於門外。 |
麻省總醫院拉根研究所、哈佛大學的研究員,娜塔莉亞.霍爾特(Nathalia Holt)的《打造動畫王國的女王們:從Disney到Pixar、《白雪公主》到《冰雪奇緣》,改變迪士尼、寫下美國動畫電影傳奇的關鍵女力打造動畫王國的女王們》訪談迪士尼不為人知的幕後女性,黑歷史都把人看哭了。 助理動畫師海蒂.古德爾以為,她是迪士尼第一批雇用的女人。在1966年,創辦人華特.迪士尼癌逝後,迪士尼片廠的黃金年代告終,海蒂不知她入職時正值漫長冰河期,片廠先由他哥哥、然後是哥哥的兒子接掌,限制創意、才華枯竭。18年間,票房、評價都無法超越華特在世時所出品。哥哥父子諡號應該是迪哀宗、迪廢帝。 |
1971年,哀宗遜位,新官上任銳意改革。但在慶祝動畫師大老服務滿40年的派對上,海蒂第一次獲准涉足迪士尼的頂樓俱樂部。步出私人電梯,迎面壁畫上有十四個裸女圍繞一個男人,酒吧、餐廳、理髮廳、按摩桌、健身房、蒸汽浴、床、撞球、牌桌,大片的日光浴區,以裸體日光浴聞名,週薪逾兩百美元的員工才准入會。頂樓俱樂部不但禁止女人進入,女人連電梯都不能進。 動畫師絕大多數是男人,描圖上色部門全是20出頭的未婚女人,把動畫師的圖轉描在賽璐珞片上。她們是數百隻無名工蟻,電影工作人員字幕裡絕對沒她們的名字。上色部門的舊茶室,偶而才有一盤奶油餅乾,不及頂樓俱樂部一根腳毛。海蒂是好萊塢名製作人的養女,在比佛利山白色殖民豪宅長大;這才知道在迪士尼,別人的性命是金包銀,她就是金字塔底層的賤民,無論升遷多高、年資多長都進不了頂樓。 海蒂雖出身富裕,但從小被養母拿高跟鞋打,懂得做暴民揭竿而起。她和一個女實習生抗議,要公司開放女人上頂樓,或也給女人一處專屬俱樂部。《公民權利法案》禁止職場歧視,保障女人應免於敵意或虐待的工作環境。公司關閉頂樓、電梯,男同事報復海蒂,在辦公區三面牆貼滿從《好色客》雜誌撕下來、極度貶低女人的裸女照。海蒂趁深夜加班,全換成《花花女郎》雜誌猛男照,男同事又氣得撕光、貼更多裸女。 |
海蒂不知道,41年前,這些爛事都發生過了。 1936年,23歲的葛麗絲.杭亭頓剛進迪士尼故事創作部門,第一次參加故事創作會議,被攝影棚保全擋駕,不准女人進去。他說,所有女人都在描圖上色部門。她闖進去找位子坐時,55個男人們吹口哨狂噓她。現場沒其他女人。因為迪士尼給所有求職女性回信:女性無法從事任何跟製作卡通相關的創意工作,全由年輕男性擔任。 當時社會氛圍仇女。華特.迪士尼面試葛麗絲時告訴她,「我不喜歡故事創作部門雇女性。訓練創作故事得花好幾年,然後女人辭職結婚去,投資她的訓練經費全扔水裡了。」葛麗絲回想,媽媽、朋友、鄰居……她認識的女人全是家庭主婦。當時嫁人還不辭職,大逆不道。話說葛麗絲熱愛飛行,一開始上班賺錢是為繳學費學開飛機。突破萬難,創下單翼機高度紀錄,獲《洛杉磯時報》頭條報導。她拿給媽媽看,媽媽一臉噁心:「你就只想著要出名。」相信女人若不為服侍男人而活就是自私虛榮。 |
華特.迪士尼面試時,也警告葛麗絲:「男人們不喜歡你,飆髒話是紓壓,放鬆才想得出好梗,所以你不能干涉。要是你容易被嚇到或受傷,就很難共事。」華特說時觀察她的臉,測試她是否受得了侮辱。公司表面氣氛歡快,但動畫師學徒飽受折磨,新人多撐不過幾個月。想留下就得證明能迅速、穩定產出,是生存競爭的殺戮戰場。有天葛麗絲上班發現桌下有頭活豬,眾男編劇、動畫師裝死,她叉腰喊:「哈囉?有頭豬在我桌底下。」男人們爆出大笑,瘋狂鼓掌,慶祝她終於承認自己是豬頭。葛麗絲試著假裝漠然,允許自己一直被欺負。畢竟當初老闆面試都叫她「不能干涉」了,想干涉就別進來。 後來《小鹿斑比》的幕後靈魂人物瑞塔.史考特剛進故事創作部門時,發現男同事不爽女人入侵,故意掛上娘砲的荷葉邊窗簾,在她位子上擺蕾絲花邊墊子嘲諷她。 |
男女同工不同酬,是常態。他們說因為男人要養家活口,女人是被養的那個人。但第一個榮任迪士尼故事創作監督的女人:《幻想曲》的功臣希爾維亞.荷蘭德守寡獨力養女兒,週薪30美元。其他故事創作監督,包括愛偷她點子的,都是男人,週薪70到80美元。她想提加薪,怕「太貪」,忍了。薪水不到男人的一半,女人還自以為該滿足。好像《小鹿斑比》原著小說中,動物宣傳「不受人類傷害的方法只有服從」。獵犬痛恨人類,卻又願意為人類而死。野馬相信戴韁繩跟人類做好朋友就安全,卻被射殺。 二戰徵兵,男人上戰場,女人遞補進職場。一些男同事哭鬧怪女人奪走工作,謠傳華特.迪士尼雇用女人是貪圖低薪省錢。1941年,華特發信向員工闢謠:我們不要低薪幫手,要的是有效率的人手。戰後男人回國若想有職缺,戰時就要靠女孩們維持企業。而且女人有權跟男人一樣升遷,帶來男性做不到的貢獻。 什麼是男性做不到的貢獻?票房紀錄前百大電影榜,主角為女性的只有24%(在2017年的動畫片中只有4%),只有10%編劇、8%導演是女人,電影中真實的女性經驗非常稀缺。《仙履奇緣》原作中老鼠只是個害蟲;兩個姊姊套不進玻璃鞋,灰姑娘說:「我試試看。」略顯平淡,編劇比安卡.馬喬利添加緊張懸疑,寫繼母把灰姑娘關進地窖,姊姊試完鞋,灰姑娘忠誠的老鼠朋友一把劫走玻璃鞋,把王子衛隊引到黑暗監獄。結尾不收在婚禮,而是老鼠樂享珠寶窩。點石成金,迪士尼苦熬13年後預估《仙履奇緣》再失敗就要破產倒閉,結果該片是1950年票房冠軍。 |
瑪莉.布萊爾畫《小飛象》腳本,設計象媽媽被關進籠子,小飛象夜裡溜去看媽媽,看不到她臉,象鼻探進欄杆摸索。媽媽被腳鐐鍊住,也只能用象鼻摸到小象的臉。象鼻交纏,搖籃曲響起,小象熱淚盈眶。原來瑪莉多次早產,把觸碰不到自己孩子的悲傷注入電影。 瑪莉火山爆發式的才華締造了迪士尼的黃金年代。同事說瑪莉是顆炸彈,永遠有無窮無盡的創意。瑪莉12歲時,爸爸失業酗酒,媽媽說沒錢給她買畫材,瑪莉伸手:「不給我也是被爸喝掉。」成年後,瑪莉老公外遇、酗酒、家暴,她不敢離婚,自己也酗酒,60幾歲便猝逝。老公一直嫉妒她的動畫成就:「這本該是我做的」。她死後獲封「迪士尼傳奇」,老公又怨:「給瑪莉要幹嘛?她都死了。」拒絕參加典禮。 1985年《黑神鍋傳奇》的助理動畫師麥可.吉亞莫,在倉庫挖出一箱舊稿,為驚人的色彩所折服,只見每張都署名「瑪莉.布萊爾」。瑪莉的風格跟公司所有人都不同,跟瑪莉共事過的人也都離職、斷層了,現有風格統一,只剩乏味的安全牌。但他光看瑪莉的畫稿,所學到的就像讀了一個設計碩士學位。他把紙箱緊抱懷中:「她一直在我心中,即使我從未見過她。」 後來他升任藝術監督,把瑪莉用色彩表達情緒的藝術用在《風中奇緣》、《冰雪奇緣》。瑪莉的用色、美術也啟發了皮克斯的《怪獸電力公司》、《腦筋急轉彎》、《天外奇蹟》。 《天外奇蹟》老爺爺亡妻的形象,就是紀念瑪莉。 |
忙碌爸媽用電視、平板、手機影片帶小孩時,迪士尼就是全球安親班兼教育部,沒有哪部電影像迪士尼動畫片般廣為每個世代所熟知。今天看《白雪公主》,觀眾不會意識到這是在用1937年的觀念教孩子,以及1937年的常識離現在有多遠。現在趁女人意識不清撿屍,是乘機性交罪,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本書揭露的時代背景、製作沿革,宛如動畫片的食品成分表,不看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了什麼: 當初瑪莉在別家公司,噁男同事假裝求愛,在辦公室常抱住她腰不讓她走,騷擾她四年半。瑪莉求迪士尼上班的老公介紹,才換到迪士尼。 而1940年迪士尼《幻想曲》一群男動畫師要身材豐腴的女演員穿芭蕾舞裙當模特兒,以供參考畫出穿蓬裙的河馬跳芭蕾,瑪莉的老公就笑模特兒肥肉掉出來,那是模特兒的胃部。 瑪莉只是從一家性騷擾的公司,跳槽到另一家性騷擾的公司,她拿這些男人沒轍,這就是當年白雪公主、好女人恪遵的兩性準則。直到2017年《美女與野獸》迪士尼公主才第一次對王子開噴,遲了將近80年。迪士尼、皮克斯兩家的創意總監約翰.拉賽特酗酒,開趴常趁醉行兇,亂抱、親、摸年輕美女同事,褒貶女人身材。位高權重,眾女敢怒不敢言,也在2017年#MeToo運動中被爆才離職。這若不爆,今天的瑪莉們豈不還在職場、家庭裡打落牙齒和血吞;還在操弄迪士尼公主假裝世上沒壞人,遇壞人就坐等王子適時出現搭救,萬萬不能自己動手,開譙就失了淑女風度。別人傷害你是因為他們需要紓壓,所以你「不能干涉」。相信壞人都會鼓吹這種淑女教育,教小孩束手任憑宰割,讓壞人安全下莊。 面對職場性騷擾,海蒂擁有、而瑪莉沒有的武器,還包括美國立法禁止性別歧視,又過20年判決才實現條文保障。拯救公主的,並不是王子,是世世代代有人不識時務,挺身反抗爭女權,推動立法、司法變革。今天,女人不必再圍繞男人而活,戀愛、婚姻、育兒未必是重心。應該重新檢視教孩子應對生活挑戰的文化腳本。 |
迪士尼曾經暴露在女性生活的痛苦中,早產等經驗迂迴地滲透了《小飛象》等片。接著權貴成功抹滅了那段黑歷史,但又在本書訪談下出土見天日,這是好萊塢《毋甘願的電影史》、《妖姬‧特務‧梅花鹿——白虹的影海人生》。珍妮佛.李將自己和女同事貢獻的姊妹情感糾葛注入《冰雪奇緣》賦予角色生命,空前成功,如華特.迪士尼當年期許,帶來男性做不到的貢獻。但若沒回顧歷史功業下的黑暗面,那麼無論多少功勳榮耀也注定化為過眼雲煙,迪士尼上一個黃金盛世稍縱即逝就是鐵證。轉型正義必須承認錯誤,拒絕重演。臺灣內容產業若能引為殷鑑,就是後發優勢。宿命重蹈覆轍,就是後發劣勢。 |
書中所述迪士尼歷來對動畫工藝的精緻追求令人讚嘆敬佩,各人的生命故事更令人驚訝、反思,畢竟當年迪士尼肯雇用女人上色都已算友善,那麼其他公司到底多慘?曾祖母、祖母、媽媽、姑姑、阿姨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讀這本書,就像麥可從倉庫中找到那箱畫稿寶藏,即使在她生前未曾謀面,但瑪莉們大放異采璀璨輝耀、然而生不逢辰的惆悵身影,卻占滿心頭,從未離開。 |
迪士尼動畫背後真正的女主人公 這本書詳細介紹了迪士尼動畫電影的製作過程,從故事的創作、動畫的繪製,以及配音與監督工作,讓人一窺光鮮亮麗的動畫片背後,不為人知的辛酸與血淚。 📍迪士尼真正的女主人公 最辛酸的莫過於,許多女性工作人員辛辛苦苦地參與動畫製作,有的是領導故事創作,有的是負責美術監督,然而,當一部動畫片終於大功告成,製作人員名單上,卻沒有這些女性的名字,這不只是對辛勤工作者的不尊重,也是對女性公然的不公平對待。 本書揭露諸如此類對女性的不平等待遇,作者娜塔莉亞.霍爾特寫出這本詳盡的人物群像傳記,讓迪士尼真正的女主人公——不是銀幕上的公主,而是在幕後辛勤工作、才華橫溢的女性藝術家和創作者,能夠被喜歡迪士尼動畫的觀眾所知,我想,這就是能給那些流血流淚的女性藝術工作者最大的回饋了吧! 📍性別偏見無所不在 最令我跌破眼鏡的,是書中有一段關於性別偏見的事件:負責《仙履奇緣》裡,神仙教母用魔法幫仙杜瑞拉一鍵換裝場景的老牌動畫師——馬克.戴維斯(Marc Davis)的故事。 馬克起初向工作室求職,是看到報紙上的廣告:「華特.迪士尼徵求藝術家」,當時他遭到拒絕。寄給他的拒絕信開頭寫著:「親愛的戴維斯小姐……」接著又說明「目前我們無法雇用女性藝術家」。 馬克疑惑,想說可能有人誤會他的名字是女性的名字瑪姬(Marge)。他向工作室更正這個誤解之後,立刻獲得聘用。然而這次性別歧視事件永遠留在他心上,使他對女性藝術家同事更多了分敬重。 由此可見,無論是迪士尼動畫剛起家的1930年代,還是現代,性別偏見無所不在,要完全消弭這種偏見,恐怕還得花上一些時間與努力🤔 / 這本書推薦給喜歡女性意識題材、或是想了解迪士尼動畫製作過程的人,主打真實紀錄,沒有刻意鋪陳的精彩橋段,但是看完會有深深的感動與對作者油然而生的敬佩!畢竟要搜集這麼多小人物的資料很不容易啊! |
關於迪士尼電影銀幕後的女力傳奇的秘密 本書從迪士尼的開創到近代,透過一部又一部動畫電影的誕生過程,帶領我們重返那些女性們工作與創作的真實場景,一部動畫的形成,不只是技術,更需要許多來回的溝通、腳本設定、角色定位、美術設計、服裝定裝......,而在公司歷經世界大戰、經濟崩盤、罷工四起等許多次的動盪,當中女性員工被迫離開、重返、另尋它路...直到今日迪士尼仍持續帶給我們歡笑與淚水,而更多的是看見女性角色的翻轉,不再只是過往千篇一律的王子救公主,增添了自主獨立、追尋夢想、關係修復等議題,而這一切也都要歸功於從古至今的眾多迪士尼女力們的功勞與奉獻,才能擁有如今大放異彩的電影~ 真心推薦給因迪士尼電影而曾經深受感動和落淚的朋友,透過本書的深度爬梳和珍貴史料,更能了解現今的迪士尼是如何成為現在的模樣,也能夠從當中認識動畫電影製作的技術的演變,看見在永垂不朽的米老鼠、唐老鴨及夢幻童話卡通的背後,是一部活生生的動畫演進史! 20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