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325 NOISE HEAR噪音 聽力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主標題:
被忽視的無形殺手:當噪音悄悄謀殺你的健康與靈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結構與分段副標題:
一、前言:你真的聽見噪音的危害了嗎?
二、具體案例:一位長照人員的耳鳴與心碎人生
三、生理層面:從耳膜到心臟,噪音對身體的全方位侵襲
四、心理層面:被吵壞的心情與大腦神經的崩潰
五、社會層面:城市設計與社區失衡的背後推手
六、精神靈性層面:在喧囂中尋求內在寧靜的困難與可能
七、從數據看見真相:噪音的長期健康代價
八、面對噪音的自我保護策略
九、從制度面改善噪音暴力
十、結語:在寂靜中找回健康與自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具體案例:一位長照人員的耳鳴與心碎人生
**人物:**林雅婷,43歲,臺北市一位長照機構的照服員
**時間:**2023年3月至2024年10月
**地點:**臺北市文山區某私立長照機構
**事件:**耳鳴、焦慮、心悸、胃痛、失眠……被噪音壓垮的一年
林雅婷在長照機構工作已逾10年,照顧失能長者是她的專業與使命。但2023年3月起,機構斜對面開始整修老舊大樓。每天早上七點半,一陣陣電鑽聲、打牆聲、鋼筋切割聲開始轟炸她的耳膜。即使機構位於室內,每扇窗都關得緊緊的,噪音仍透過牆體振動傳入室內,連病床上的長者都會皺眉抱怨。
林雅婷說:「那種聲音像針在鑽耳朵,我一度以為自己得了耳鳴症。」她開始出現胸悶、心悸、胃痛、甚至暴瘦。晚上回家想睡也睡不好,因為她住的地方隔壁剛好又有一戶出租房在改建,夜間施工常常到凌晨。
她試過戴耳塞、播白噪音App、求助醫師、吃胃藥與安眠藥,甚至參加靜心課程,但症狀始終反覆。2024年初,她被診斷為「高壓力型焦慮伴隨睡眠障礙與慢性耳鳴」,被迫請長假休養。
她說:「我沒想到,讓我倒下的不是繁重的工作,而是聲音。」這一年,她學會專念/正念呼吸、搬到郊區,重拾健康,但也被噪音徹底改變了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個重點內容整理(從四面向分析)
1. 耳朵不能關機:聽覺系統對噪音的無意識負擔(生理)
耳朵是24小時待命的器官,即使在睡眠中也持續接收聲音。當環境噪音超過32分貝時,即便意識未醒,腦部仍會啟動警覺反應,造成睡眠中斷、REM週期破裂,長期導致記憶力下降與免疫力失衡。
2. 腸胃失調與心悸:自律神經被噪音拉扯(生理)
研究顯示超過70分貝的持續噪音會影響副交感神經,使消化減慢、唾液分泌下降。林雅婷的胃痛與暴瘦就是「腸胃型壓力症候群」的結果,甚至可能進一步發展為胃潰瘍。
3. 血壓上升與心血管風險:不只是吵,還致命(生理)
長期處於80分貝以上環境者,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提高2.5倍。心跳加速、腎上腺素升高,讓噪音不僅是干擾,而是實際影響心血管健康的「隱形殺手」。
4. 焦慮、暴躁與憂鬱:從耳到心的煎熬(心理)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噪音列為九大環境壓力之一。像林雅婷這樣長期暴露在噪音中者,常出現注意力下降、情緒焦躁、記憶模糊、甚至焦慮或憂鬱症狀。
5. 睡眠破碎,生活失衡:夜晚也無法安寧(心理)
許多人的睡眠品質因夜間噪音(如車聲、施工)而崩解,連帶影響工作效率、人際關係與情緒穩定,形成惡性循環。
6. 社區規劃失靈:缺乏「聲音設計」的城市(社會)
都市更新、建案開發、交通設施密集,讓噪音成為生活常態。若缺乏法令與聲學設計(如隔音牆、施工時段管制),市民就被迫承受隱形暴力。
7. 職場忽視與制度失衡:工作中的噪音難申訴(社會)
許多工作環境(如醫院、照護所、工地、學校)並未考量長期噪音對員工健康的影響,甚至缺乏相應的檢測與補助,導致「被迫適應」成為常態。
8. 精神層面的孤寂:寂靜變得奢侈(靈性)
在日益吵雜的世界,能夠靜下來與內心對話成為奢望。靜默對心靈如同氧氣,長期失去寂靜,將使人逐漸與自我疏離,喪失覺察與生命深度。
9. 找回靜心之道:從內修到外避(靈性)
林雅婷參加正念練習課程後,透過專注於呼吸與感官現場,學會在噪音中尋找「內在寂靜」。即便環境未變,心靈的穩定仍能產生療癒力量。
10. 創造安靜城市:你我都是改變的起點(跨面向總結)
從個人習慣(減少大聲播放音樂)、社會倡議(建立噪音地圖、立法保障寧靜)、到制度面(市政規劃納入聲學評估),每個人都能為打造健康的「聽覺生態」貢獻一份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要參考資料:
1. The Lancet (2021). "Environmental noise and health: A review."
2. WHO 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 Noise (2018).
3. 余仁方博士《別讓噪音謀殺你的聽力》(2022)。
4. 國際環境聲學協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Noise Control Engineering, I-INCE)。
5.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資料庫(2023)。
6.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科研究報告(2022)。
7. 臺灣環保署《環境噪音監測年報》(2023)。
8. 正念減壓(MBSR)在噪音壓力調適的應用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萬個結語的總結之一:
當世界越來越吵,我們的心也越來越累。健康,不只是吃得好、動得夠,還要「靜得住」。唯有讓耳朵、心臟、大腦與靈魂都有休息的空間,我們才能在這個充滿噪音的世界裡,保住一絲寧靜的力量,重拾完整的自己。
如果你也曾在半夜被車聲驚醒、在上班途中被喇叭嚇出心悸,請相信你不是神經質,而是你的身心正在誠實地提醒你:
「我需要安靜,我需要療癒。」
@重要參考資料
@身體越來越差?小心!你的健康可能被噪音謀殺
呼嘯而過的汽車鳴了長長一聲喇叭、隔壁房屋大清早就在裝修,電鑽的聲音響徹雲霄…生活中充斥的各式各樣噪音,不僅讓人心浮氣躁,精神耗弱,現在更有研究指出,噪音可能嚴重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刊登於英國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的研究提到,持續性存在卻被忽略的噪音不僅讓人聽力受損,還會危害身體其他器官的健康,更對睡眠、心臟病、認知行為有相當大的影響性。余仁方博士在著作《別讓噪音謀殺你的聽力》提出了4種噪音危害,快來檢視一下,看看你的健康是否也在不知不覺間,被噪音謀殺了呢?
=噪音危害1 -睡不著、睡不好 【分貝達32,就會影響睡眠。】 耳朵是屬於不休息的器官,就算已經睡著,聽覺系統依舊是處於「ON」,持續接收外界環境音的開啟狀態。在睡夢中,超過60分貝的有感音量會將人吵醒,然而只要音量到達約32分貝,即使音量與音頻都不高,還是會產生睡眠警醒,造成睡眠警醒或中斷的情形。
=噪音危害2-消化速度變慢、唾液分泌減少 【分貝超過70,食慾受影響。】 吃到飽的火鍋店、烤肉店裡總是撥放音量大節奏快的音樂,看似打造歡樂的氛圍,但在愉快的氣氛中,其實卻會讓你在不知不覺間「吃少一點」! 火鍋店熙來攘往的人聲與背景音加起來,分貝超過80,而只要超過70分貝的聲音,便會導致消化系統變慢、唾液分泌減少,使吃下肚的東西來不及消化進而產生飽足感。除了會使系統功能慢化外,持續性的高音量更會對耳朵造成嚴重的損害。
=噪音危害3-血壓上升,增加心臟與腦血管疾病發生率 【分貝超過70,血壓升高、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大幅提高。】 音量超過70分貝,除了消化系統受影響外,也會導致血壓上升,影響血液循環、自主神經的運作。研究更顯示,若身處100分貝的環境下10分鐘,腎上腺素會被升高,暴露在70~90分貝的環境下5年,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更增加2.47倍。醫院中的儀器、交談聲、呼叫聲等,其實都會增加病人的心臟及腦血管壓力,拉長疾病復原時間。
=噪音危害4 -產生情緒低落、焦躁等心理問題 在心理健康上,噪音可能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焦躁、因睡眠問題導致的行為失常等。而在2011年,WHO也已正式將噪音列入影響健康的九種環境壓力中,認為噪音無論是對精神狀態、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心肌梗塞)或學習能力都有負面的影響。
※日常生活中常見聲音的分貝數※ 音源 分貝數 時鐘的滴答聲 約35分貝 正常講話的音量 約60分貝 騎摩托車時的背景噪音 至少80分貝 車子的喇叭聲 至少90分貝 吸塵器 約95分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