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財醫師說:網路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治療有解!
【楊聰財專欄】
============================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西元2018年6月底,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宣佈將「網路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納入精神疾病。WHO第11版國際疾病診斷分類(ICD-11)中遊戲疾患(Gaming disorder)的診斷標準如下:
1-對遊戲的節制力明顯缺損(Impaired control over gaming)
2-遊戲成為生活中最優先的順序,超越了其他的興趣與日常活動(Increasing priority given to gaming to the extent that gaming takes precedence over other life interests and daily activities)
3-就算發生了負面的後果,仍持續或甚至更沈迷(Continuation or escalation of gaming despite the occurrence of negative consequences.)
4-玩遊戲導致的嚴重程度,足以導致個人、家庭、社交、教育、職業、或其他重要的功能有明顯的缺損(Sufficient severity to result in significant impairment in personal, family, social, educational, occupational or other important areas of functioning.)
5-症狀需持續12個月
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以國際通用診斷標準的「網路遊戲成癮量表」,調查臺灣8,110 位青少年玩家,成果顯示網路遊戲障礙盛行率大約為3.1%,略高於西方國家。
腦科學研究證據顯示,遊戲障礙症的致病機轉類似於物質成癮。因為藉由持續的上網玩遊戲去活化愉悅中樞,因此久而久之便產生了以下惡性循環的現象出來:
❶整天過度專注於網路遊戲(嗜賭症內的網路賭博除外)
❷當停止或減少網路遊戲時,出現戒斷症狀(例如:焦慮、易怒及悲傷)。
❸耐受性: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網路遊戲上。
❹反覆努力想要控制網路遊戲的使用,卻徒勞無功。
❺除了網路遊戲,對先前的嗜好與休閒都喪失興趣。
❻即使知道心理、社會功能出現問題,仍然繼續過度使用網路遊戲。
❼對家人、治療師或他人欺瞞自己使用網路遊戲的情況。
❽常使用網路遊戲來逃避或紓解負面的情緒(例如:無助感、罪惡感、焦慮感)
❾因參與網路遊戲而危及、或喪失重要的人際關係、職業、教育或功過機會。
網路遊戲障礙症是複雜的疾病,牽涉到生理、心理、環境層面,務必要尋求精神醫療團隊,包括精神科專科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家長等成員做好改善治療的助手,最好也能搭配學校老師共同參與,治標而且治本!當然,冰凍知尺非一日之寒,大家務必要有治療療程的觀念。
1-目前藥物治療包括抗憂鬱劑和中樞神經興奮劑:因為發現許多個案罹患情緒障礙或者是注意力缺損過動症。
2-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是認知行為療法(CBT),透過治療達到以下目的:A-改變引發和維持過度遊戲的錯誤認知;
B-培養有效應對策略,減少不玩遊戲時的憂鬱和退縮;
C-培養新社交技能和習慣,包括體育活動,以代替遊戲活動;
D-在生活上增加許多可以提升自己成就感的活動,去取代在網路遊戲中稱王的虛擬感;
E-加強生活上的自律感以及設計具有結構性的生活內容。
3-家庭環境層面:家長應該以身做則,不要說一套做一套,並且一定要有共識,態度一致的面對網路遊戲障礙這個問題;用耐心愛心、耐心、信心,陪著孩子從困境中走出,與孩子一起規畫生活與上網時間,規範每日使用網路的時間,設定休息時間,協議將重要事情做完後才可上網,共同從事的戶外休閒活動等等。
至於可以加以運用的小技巧包括:
1-設定使用次數與時間
養成不要想到手機就拿起來、沒事就看一下LINE或e-mail的習慣;可以將時間設為1小時看1次,甚至半天才看1次。尤其是已經意識到手機會對生活造成影響的人,可先計算每日使用手機和上網的頻率、時間等,進而訂定減少使用計畫。
2-不隨身攜帶電源
很多人為了讓手機永保暢通,會隨身攜帶電源線、行動電源或電池。不要把這些物品帶出門,斷電了正好關機、不用手機。
3-限制手機網路流量
盡量避免使用吃到飽的網路流量方案;必要時也可以解除手機網路專案,讓自己無法隨時隨地都能上網。一旦沒有網路,使用手機頻率自然會降低。
4-下載戒手機APP
市面上也有許多幫助使用者戒手機的軟體,時時提醒使用者,同時它還會記錄個人使用的狀況。
參考資料: 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22476 「網癮」=毒品!你的精神疾病風險有多高? 9項指標快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