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321 Psychology Fear Book 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 【楊聰財專欄】@ TOPIC=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理解與應用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前言
恐懼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它能幫助我們避開危險,保障生命安全。然而,恐懼如果被誤解或過度擴張,可能會變成無謂的焦慮,甚至讓我們失去判斷能力。本文將探討恐懼的本質,如何運用它來保護自己,以及如何區分真正的恐懼與不必要的擔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恐懼的本質與功能
恐懼是一種生存機制,它驅使我們避開危險。在生理層面,恐懼會激發腎上腺素分泌,提高警覺性,讓我們在面對威脅時能迅速作出反應。從心理層面來看,恐懼則是一種對未知的警示,幫助我們提前預測可能的風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區分真實恐懼與無謂擔憂
許多人混淆了恐懼與焦慮,導致生活充滿不必要的壓力。真正的恐懼來自於具體的威脅,例如黑夜中跟蹤你的陌生人,而焦慮則往往來自於想像,例如害怕飛機墜毀。學會區分這兩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管理情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直覺與求生訊號
直覺是一種被低估的能力,能幫助我們辨識潛在危險。當我們感受到不安的時候,應該學會傾聽這種感覺,而不是試圖用理性壓制它。例如,一個陌生人過於熱情地提供幫助,可能是一種威脅訊號,而不是單純的善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恐懼的社會影響
社會文化對恐懼的態度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例如,在父權社會中,女性常被要求對男性友善,即使感到不安也不能拒絕對方的要求。這種社會化過程讓許多女性忽視直覺訊號,從而陷入危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章:具體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張小雯是一位25歲的都市女性,獨自居住在公寓裡。某天晚上,她在搭乘電梯時遇到一名陌生男子,對方看似友善,主動攀談,並要求送她回家。小雯當下感到不安,但為了不顯得無禮,她勉強應允。結果,該男子尾隨她進入公寓,並在門口試圖強行闖入。
=恐懼的警示
小雯事後回憶,她在電梯內就已經感到對方的行為異常,例如:
1. 過度熱情,強調自己住在附近。
2. 嘗試詢問她住在哪一層樓。
3. 當她試圖拒絕時,對方以「妳是不是不信任我?」等話術施壓。
求生策略
當小雯意識到威脅後,她決定聽從內心的警告,假裝接聽電話,向朋友大聲報告自己的所在地,並迅速進入家門後反鎖,避免了可能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章:如何訓練直覺與防禦意識
恐懼的作用不僅是感知危險,更能幫助我們學習如何應對。
=五個關鍵訓練步驟:
1. 觀察周遭環境——避免分心,提高警覺。
2. 記住潛在的求生訊號——學習辨識可能的威脅行為。
3. 學習如何拒絕——明確表達拒絕,不被情緒勒索。
4. 模擬危險情境——心理演練有助於面對危機時冷靜應對。
5. 信任自己的直覺——當內心感到不安時,選擇安全的行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章:恐懼與心理健康
長期的無謂恐懼可能會導致焦慮症、憂鬱症等心理問題。我們需要學習如何管理恐懼,讓它成為保護自己的工具,而非限制生活的枷鎖。心理治療與正念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恐懼情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章:如何保護自己與家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提高安全性:
1. 避免獨自前往偏僻地點。
2. 學習基本防身術。
3. 與親友分享行蹤。
4. 對於陌生人的「過度友善」保持警覺。
5. 設定求救信號——例如,與朋友約定特定訊息代表求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章:恐懼與精神層面的成長
恐懼不僅是一種生理與心理的反應,也涉及個人成長與靈性層面。在東方哲學與冥想實踐中,恐懼被視為挑戰個人覺知與內在力量的機會。當我們學會面對恐懼,它能成為通往內在平靜與智慧的橋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章:總結與未來展望
恐懼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它能幫助我們避開危險,甚至促進個人成長。透過理解恐懼,我們能學會更有效地管理它,讓它成為保護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生活的束縛。
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暴力年代完全自救指南(求生之書經典重現版) The Gift of Fear: Survival Signals That Protect Us From Violence 作蓋文.德.貝克原Gavin de Becker譯梁永安, 賴皇良出臺灣商務2022/12/01 |
內容簡介 「相信直覺,超前部署,只有你才能救你自己!」 在不安定的年代,獻給每一個曾遭遇危險威脅、擔驚受怕的你。
「本書敲響了一個時代的焦慮」 三任美國總統安全顧問傳世之作 911事件後引發現象級討論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盤踞長達4個月 《歐普拉秀》為本書製作10周年指定訪談 18種語言全球熱銷20餘年 危險年代的必備護身寶典 臺灣商務印書館 OPEN系列創始作 1/4世紀經典強勢升級重現 收錄新版導讀、臺灣版作者序、大量實例及全新篇章 |
真正的恐懼是一份禮物,那是種天生的第六感,教你覺察危險,趨吉避凶; 無端的擔憂則是一份詛咒,那只是你製造的幻覺,並阻礙任何有建設性的行動。
直覺,永遠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第一優先考量。 屏除雜念干擾,學會傾聽、信任並鍛鍊自己的直覺,讓直覺越來越強大, 才能在千鈞一髮的時刻掌握求生訊號,有效抵禦暴力與危險!
車廂內有個乘客一直碎碎念,還開始對旁人叫囂,我該不該先躲開? 每次提分手,他就會哭著求我原諒他,甚至威脅要死給我看…… 只不過在網路上發了篇文,酸民就天天留言騷擾,刪都刪不完! 被解雇的員工心生不滿,宣稱都是主管看他不順眼,害他被搞走,還說絕不會善罷干休…… 上完廁所回來桌上多了杯飲料,他說是特別為我點的,不喝就是不給他面子?
隨機殺人、約會騷擾、職場霸凌、暗巷尾行、網路恐嚇; 回想每一個面對危險的關鍵時刻,你,都做對選擇了嗎?
殺警嫌犯持槍逃逸、狼師遭爆長期性侵、政治人物街頭暗殺、嗜血八卦啟動失智列車……
治安崩盤的社會,世界只剩下兩種人:加害者,和被害人。 暴力和危險,以各種面目在各種角落出現。任何人都不再能保護你。你最後的希望是自己。
被歐普拉譽為研究暴力行為首席專家、擔任過雷根與布希總統安全顧問的作者蓋文.德.貝克,將帶領讀者親臨暴力現場,精密分析街頭犯罪、辦公室暴力、婚姻中的殺機、癡心糾纏與恐嚇威脅,以及青少年暴力的內在成因和外在特徵。他整理大量真實案例,清楚列舉每個前事件指標,更建立一套威脅評估系統,讓你具體知道危險離你有多近,教你解讀身邊迫切的威脅訊息,化恐懼為助力,及時採取有效預防指施,保護你和你的家人。
|
本書集結了蓋文.德.貝克幾十年來研究暴力的實際成果,一出版後立刻成為暢銷書,話題不斷,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停留了17個星期,並以18種語言出版。歐普拉在節目中多次介紹該書,2008年甚至做了一個紀念該書出版十周年的特別節目,該書也在賴瑞.金(Larry King)的節目中出現了整整兩小時,連續三周黃金時段直播,更占據了《時代》雜誌的兩個中心版面。十多年來,本書已成為英語世界談論社會暴力、虐待行為與安全議題的必讀書籍。蓋文.德.貝克因此名列亞馬遜前百大自助書作家,本書也被選入50本心理學經典(50 Psychology Classics)。 |
這本書將教你解決以下問題: 1. 我該如何面對那些拒絕放手的人? 2. 應對恐嚇的最佳方式是什麼? 3. 陌生人的舉動會對我造成什麼威脅? 4. 我要如何才能幫助我重視的人更加安全? |
蓋文.德.貝克運用他的專業知識,打破了大多數暴力行為是隨機且不可預測的神話,並表明它們通常有可供識別的動機,在發生之前有明確的警告訊號。透過他的職涯經歷及幾十個引人注目的真實案例,他揭示了暴力行為的複雜性,並詳細介紹某人是否對我們構成危險的事件前指標(PINs),讀者將學會如何: |
1. 辨別警告我們的求生訊號 2. 依靠自己的直覺 3. 區分真實及想像中的危險 4. 預測危險行為 5. 評估某人是否會使用暴力 6. 不再逃避危險,讓直覺作主 |
此外,蓋文.德.貝克還提供了保護自己及所愛之人的具體方法。包括當有陌生人接近時該如何行動、什麼時候你應該害怕身邊的人、如果被跟蹤了該怎麼辦、如何發現匿名威脅電話的來源,以及當你面對一位暴力威脅者時,所可能犯的最大錯誤。他為那些飽受家庭虐待、職場暴力與情感脫困之苦的人提供深入的解決方案,更為那些死亡威脅、跟蹤狂、虐童犯、隨機殺人者,提供了一套獨特的分析見解。 蓋文.德.貝克深信,在任何威脅或暴力發生之前,暴力行為的受害者通常會有一種恐懼感。但他們可能不相信這股恐懼,並依循這股恐懼感採取對應的求救行動。重點在於,我們必須相信這股與生俱來的恐懼第六感,並鍛鍊直覺,如此才能學會識別潛在攻擊者的警告訊號。同時他也強調,必須區分真實的恐懼(fear)與無謂的擔憂(worry),前者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後者只是無心自擾,甚至會成為判別危險時的干擾雜念,陷自己於險境。 |
★書中名句摘錄
「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守護神,他會在危難來到前預先警告你,並在你身陷險境時,領你安然度過。」
「真正的恐懼是一份禮物,那是種天生的第六感,教你覺察危險,趨吉避凶;無端的憂慮則是一份詛咒,那只是你製造的幻覺,並阻礙任何有建設性的行動。請學習如何區分。」
關於否認危險→ 「逃避問題,就等於簽下一紙分期付款的合約;現在少付,將來就要加倍償還。」
「正如同有人老往壞處想事情一樣,也有人在危險出現時,硬是不願意去正視。這類人有一種幻想:只要不去想或不去正視危險的存在,它就不會出現。」
「人類是唯一一種在證據確鑿的時候,仍然會否定危險存在的動物。」
關於女性安全→ 「我建議各位,請記得『不』這個字,它就是一個完整的句子。」
「我奉勸常被迫為自己的憂慮辯護的女性,要知道,妳們的求生本能是上天的恩賜,它對妳們的安危懂得比他們男人多得多;本能是無須他們首肯的。」
「可以理解,男性和女性對安全的看法是如此分歧,因為他們是生活在兩個不同世界的人:談到安全這回事,追根究柢,男人是害怕被女人嘲笑,女人卻是害怕被男人殺害。」
「男性,不分年紀、地域,都要比女性來得暴力。職是之故,本書在提到暴力犯的時候,用的一律是男性化的代名詞:他。女性可以很驕傲地告訴世人,在暴力這件事情上,她們不打算和男性一爭長短。由此可見,政治上正確的事情,不一定在統計學上也正確。」
關於死纏爛打→ 「大部分的人碰上糾纏者──不管是已分手的前男友、被開除的員工,還是偏執狂──在考慮各種不同的對策時很少會想過,什麼都不做也是一個可能的對策。」
「受害者總想去主動做些什麼,好讓那些追求者罷手。但無論怎麼做,你都沒辦法控制瘋子的行為。就像一場拳賽,他們當然不願意輸;問題是,他們也受不了贏,因為這意味著拳賽已經結束。只要擂台上一天有人,拳賽就一天不會結束。」
「你要改變你能改的,不要試著去改你改不了的。碰到糾纏不清的人時,最明智的做法莫過於停看聽,而不是瞎攪和。一旦選擇了攪和進去,那你就不用再想脫身了。」 |
好評推薦
專文推薦 林明傑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諮商心理師,社工師
聯名推薦 王俸鋼 精神科醫師 姚淑文 台灣防暴聯盟監事、東吳大學健康暨諮商中心主任 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 楊嘉玲 啟點文化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媒體名人熱烈推薦
「如果有種武器被證明能在大多數犯罪發生前就防止其發生,你會跑去買嗎?世界知名的安全專家德.貝克說,這種武器是存在的,但你已經擁有它了。它是「名為恐懼的天賦」。」──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名主持人
「對於關心自己和家人安全的人來說,這是本全面且極富同理心的入門書。這本書不僅增強了讀者的能力,還能吸引你的注意力,不翻到最後一頁絕不罷手。」──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知名演員
「一本指南書竟能讀來像部驚悚片……超前部署……堪稱「培力」之書。」──《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德.貝克對恐懼及犯罪知無不言,而且頗有說服力……他集同理心、慰藉和常識於一體,令讀者為之驚嘆。」──《新聞周報》(Newsweek)
「作者的核心前提為透過個人直覺,培養自身免於暴力行為的能力,如此恐懼將成為一份禮物。本書敲響了一個時代的焦慮。」──《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學習預測暴力,是預防暴力的基石。德.貝克是暴力心理學的大師,他的建議能拯救你的生命。」──Amazon.com
「這份名為恐懼的禮物,也給了我們名為求生的禮讚。快讀吧。」──林登.葛羅斯(Linden Gross),《擁有還是傷害》(To Have or to Harm)的作者
「絕佳且引人入勝,帶我們專注在人類回應實際或意識到危險時的複雜性。德.貝克重新定義了暴力的特徵,更挑戰了回應危險時的準則。本書適合曾因危險威脅而擔驚受怕的你。」──安.伍伯特.柏格斯(Ann Wolpert Burgess),賓夕法尼亞大學護理學教授
「這本書能救你的命……每個想克服恐懼的人都該好好細讀。」──史考特.葛登(Scott Gordon),前洛杉磯郡國內暴力委員會主席
「蓋文.德.貝克的著作是第一本解釋直覺如何絕佳地幫助我們抵禦暴力的書籍。」──丹尼爾.彼得羅切利(Daniel M. Petrocelli,O.J.辛普森案原告弗雷德.高曼的律師)
「一部傑作……極具吸引力、啟發性的一本書,它剖析了暴力現象、闡明了它的神祕面紗,並向我們展示如何戰勝它。」──艾瑞克.厚瑟(Erika Holzer),《以眼還眼》(Eye for an Eye)作者 「每個女人與她們所愛之人都該閱讀本書,它以引人入勝的方式提供了拯救生命的潛在資訊。這是我讀過教我們如何處理暴力的書籍裡,最值得向大家推薦的一本。」──泰瑞莎.索爾達娜(Theresa Saldana),演員及電影受害者的發起人 「蓋文.德.貝克優異的洞察力,以及百科全書般地知悉犯罪者心理,這大大地幫助眾多案件成功起訴,當中也包含我處理的案件,現在作者即將跟讀者分享這些知識。」──瑪西亞.克拉克(Marcia Clark),美國檢察官 |
作者簡介
蓋文.德.貝克(Gavin de Becker)
全球首屈一指的人身安全防護觀念和技術開拓者。他的諮詢客戶包括美國聯邦政府機構、大企業總裁、好萊塢知名演藝人員和運動明星,也包括諸如受虐婦女庇護所及被跟蹤的市井小民。 童年時期飽受暴力陰影威脅的德.貝克,將自身經驗轉換為日後強大的專業實力。1980年代與美國法警局(USMS)共同設計了MOSAIC威脅評估系統,用來幫助最高法院、國會議員及中央情報局高級官員辨別陌生的暴力威脅。洛杉磯執法單位也採用他的系統,以協助警方管理並減少可能升級為殺人案件的家庭虐待事件。此外,他還協助檢方偵查 O.J.辛普森殺妻案等重大刑案,並制定新法律以管理暴力行為。 客戶眾多、在名人圈裡有「達人」(da man)之稱的他,1982年及1989年兩度獲任美國司法部的總統安全顧問委員。1997年出版他的首部著作《The Gift of Fear》,書中集結他幾十年的自救經驗與實際指南,上市立刻成為全美暢銷書。2000年為美國特勤局(UUUS)制定《保護性情報與威脅評估調查指南》。除了這些風光事蹟外,致力公益的他也成立偏鄉救濟基金會,長期為醫院裡的暴力傾向患者提供寵物陪伴治療,更為洛杉磯第一支家庭暴力專線提供全部資金,並讓每個人都能免費使用MOSAIC威脅評估系統。 雖然《The Gift of Fear》已問世超過25年之久,但他的成就與貢獻並不就此停留。2019年,曾為亞馬遜CEO貝佐斯工作的德.貝克,揭發了沙烏地阿拉伯王儲駭入並監聽貝佐斯的手機,將之與網路平台駭客攻擊事件串聯,並引發廣大迴響。由此可見,德.貝克的影響力橫跨將近四十年,堪稱一輩子都致力奉行「隨時保持警覺」的安全防護觀念。 |
譯者簡介
梁永安
臺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專業譯者。共完成近百本譯著,譯作涵蓋文學、社會科學、神學等領域,包括:《文化與抵抗》、《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啟蒙運動》、《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今日,何謂歷史?》等。
賴皇良(新版增補)
世新大學新聞系、英語系畢。旅居國外多年,習慣以不同視角看待每件事物。喜愛英日語,熱衷數學以外的雜學。最愛的作家是契訶夫。
|
目錄 臺灣版作者序 2021新版前言
第一章 危機四伏 我們太容易相信政府、警察、保全人員可以保護我們的安全,但,事情果真如此嗎? 逃避問題,就等於簽下一紙分期付款的合約;現在少付,將來就要加倍償還。
第二章 直覺的力量 我們很容易高估狗的直覺能力,卻低估自己的直覺能力。事實上,預測別人的行為是如此之簡單,有時候甚至用不著直覺也能去做這件事情……
第三章 生死攸關的預測之術 幾乎沒有什麼恐怖行為是沒有人幹過的。你必須接受一個事實:暴力行為不是由某些怪物幹出來的,而是由你我一樣的「人」幹出來的。
第四章 七種求生訊號 歹徒,都是最懂得隱瞞自己的專家,但是,歸納起來,他們有七種常用的手段。當你覺察到這七種訊號時,就是有人盯上你了。
第五章 最熟悉的陌生人 人類的行為,受八種原則所約束。一個人的暴力行為,不可能先於他的衝動而出現,他的衝動又不可能先於引發衝動的事件而出現。
第六章 暴力風險預測法則 到底事件的開端要如何界定?當你領悟到「前事件指標」就是事件的一部分時,預測就會從科學而變成一門藝術了。
第七章 危險之一:威脅與恐嚇的本質 恐嚇和承諾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它們都是一種宣示決心的工具,也同樣地說易行難。但,要如何才能判斷一個恐嚇有沒有真正的危險?
第八章 危險之二:死纏爛打應對心法 糾纏者往往會提出一些根本不可能的要求。不要說糾纏者的渴望別人很難辦得到,有時候,甚至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第九章 危險之三:職場暴力事件簿 對同事或公司做出毀滅性的行為,既不是罕見的也不是孤立的現象。今天,上班族的情緒有如活火山,稍一碰撞,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第十章 危險之四:婚姻中的殺機 婦女被毒打還不離開她丈夫的原因是什麼?被打又不許反抗,會摧殘人的自保本能。她會相信自己是個一文不值、不值得被保護的人……
第十一章 危險之五:女人口是心非,男人痴心絕對? 好萊塢電影裡,苦苦癡情糾纏的男人,最後都會如願以償,苦苦癡情糾纏的女人,都會死於非命。於是,我們不但在鼓勵雙重標準,也在鼓勵危險標準。
第十二章 危險之六:靑少年弒徒之路 今天,小孩在長到十八歲之前,在媒體上目睹的暴力行為有二十萬件。所以,他們也回報社會各種自殺,殺人,弒親……他們的命運,要如何改變?
第十三章 危險之七:行刺名人的心理曲折 暗殺者對他的行刺對象,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密關係。透過刺殺行為,暗殺與被暗殺者成了共同完成一件事業的合夥人。
第十四章 窮凶惡極的裴里 「她像爬蟲一樣,在我的腦子裡攀爬,從來沒有任何事情會讓我那麼揮之不去,從來沒有……」
第十五章 名為恐懼的禮物 最後,如果你能接納恐懼,那麼你可以善用兩條規律,降低恐懼出現的頻率,進而轉變你的生命歷程。
後記 致謝
附錄一:訊號及預測策略 附錄二:可用資源 附錄三:槍枝安全 附錄四:做好戰鬥的心理準備 附錄五:蓋文.德.貝克公司事務所 附錄六:左右預測成敗的要素 附錄七:詢問小孩學校以下問題 |
2021版前言
2009年著名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親切地製作了長達一小時的節目,以茲紀念本書發行十周年,出版社也因此急切地大量加印鋪貨。總地來說,自求生之書發行二十四個年頭以來,已出過二十五個版本,當中包含原始精裝版、數版平裝版、有聲書兩版、亞馬遜電子書Kindle版,還被譯成18國語言發行。
每當有新版發行,總考慮著是否要加入當時的世界時事,或著最新發展。911恐怖攻擊之後,我想著是否要加入更多恐怖主義相關題材。隨著網際網路社交漸漸成為當今時下生活核心,我也問自己是否需要加入這類的內容?現下,書中是否該探討新內容,像是伴隨新冠肺炎的封城,還是政治文化分歧,或是蒙面帶來的辨識困難,失業引起的危機,還有2020年發生的一萬兩千場示威活動等等,這些都帶來各種衝擊。
就算每次有新的議題抓住眾人的目光,我仍認為人為暴力的基礎及與之相關的安全基本問題都不會改變。書中有相當的篇章會討論跟蹤與騷擾,另外網際網路在生活中扮演的腳色日益增加,比起當初本書發行時,現今的罪犯有更多廣泛的入侵手法。再者,網路也提供了更佳的匿名性給那些沒必要的追求者,且對這些罪犯來說,他們的目標也更缺少隱私。然而,雖然科技增加了罪犯找到侵擾傷害對象的搜尋管道,同時也使地罪犯的藏匿更加困難。相關科技也讓暴力電子遊戲變得更加廣泛且真實。
社交網路已改變了人們進入他人生活的方式,儘管在關係開始時它為女人帶來一些阻撓,但這些線上服務仍聰明地將會員照片和個人資訊呈現給更廣大的人群。許多人「透過網路」將感情投入虛擬關係當中。然而在虛擬關係中,人們並不真的那麼瞭解彼此,這份親密錯覺可能是這樣的;情況在惱人的方式下惡化,甚至演變成謀殺網路上的情敵。
儘管有了這些科技上的改變與進化,人類習慣的基本原則依然維持不變。狩獵者與目標受害者之間,無論透過何種溝通管道交流,真正的安全挑戰都不會發生在線上或電話中,反而會是親自見面時,然而真正改變了的是,狩獵者已經有了更多方法說服目標物親自與會。本書描述了這些狩獵者所採取說服目標的手法,像是透過網際網路、電子郵件、簡訊、社交網路、電話、郵件或面對面等等,不過無論何種管道,這些手法都不會改變。
媒介改變,人性依然如故。數百萬年來,暴力與狩獵早已是人類的一部分,相較之下,本書出版後,才僅僅二十五年間的變化根本微不足道。縱觀人類歷史,最佳的自保策略依然相同:即對你覺得會傷害自己的人避而遠之。
近年來我已寫了一個新的篇章,在講述發展中的性別腳色與認同,然而以下此事仍然確實未曾改變,就是在我們文化中,當男人說「不」的時候,就表示該話題結束,而女人說「不」時,卻是協商的開始。
在著作本書的同時,政府為應對新冠肺炎,而引起的社經劇變,已使的這世界大受影響。儘管當下並未改變人類習性的架構,然而大眾失業、供應鏈中斷確實影響了人類所做的決定。尤其,有更多人轉向犯罪以滿足基本需求,儘管這群人過往未曾想過這麼做。雖然犯罪與暴力並非同一件事,但是社會秩序普遍地紊亂,更助長了恐懼、絕望,最終導致更多的暴力憾事發生。
自2015年起,我們一直在拍攝關於本書概念的深造班系列。除了訪問了許多暴力及安全專家之外,我們還與隨機選取的十八位女士,做了為期一周的電視討論。製播期間,我們得知每位參與者都曾經遭受慘痛的暴行對待。我想這十八位美國女士的遭遇都是真的吧!有一位原本也打算參與錄製的第十九位雅普.傑斯女士,在最後一刻取消了參加。數周後,她在兩個兒子面前遭丈夫射殺身亡。這在提醒世人,我們應免於伴侶暴力。
研究任何主題時,你總會到達一個停止找尋新困難的點,反而還開始識別不斷反覆規律出現的因素。舉例來說,在伴侶謀殺案研究中,總不乏相關資料:在美國,每隔幾個鐘頭就有女性遭丈夫或男友謀殺。從數千個案例中你會反覆得知相同的發展變化,這有可能幫助發展出數套理論,這些都將在本書中討論。有趣的是,一些透過研究人類暴力行為而得知的智慧,動物早就知道了。
自然界發展出了非凡的防禦系統,像是保護烏龜的龜殼以及防禦裝備精良的蜂巢,蜜蜂會上下一心地偕同抵禦入侵者,巢內的每隻蜜蜂總是無條件地保護女王蜂。就像自然界中的每種動物,當然包含你我,也都有了不起的防禦系統。你是最新款的人類,是歷代研發的結果,這結果就是讓最厲害的電腦看起來卻像個算盤那樣構造簡單。自然界在你身上的投資太大了,所以不會讓你毫無防備,雖然人類沒有得到最鋒利的爪,以及最強壯的下巴,卻得到了最大的腦袋。你腦細胞的數量,遠比你最愛的海灘上的沙還要多,而且你有聰明才智、靈巧的雙手和無限的創意,如果聽從你的直覺的話,在陷入危機時,這一切將會結合成強大的力量,助你度過難關。
然而,無論多麼精密或長期進化的防禦系統,狩獵者總能抓到疏於防備的獵物,相對地,無論狩獵者有多精妙的捕獵資源也還是經常失敗。在這些危險交易中,你能做什麼讓自己站在有利的一方?第一步就是成為最了解狀況的參與者。
當我們將狩獵者與獵物之間的關係視為比賽,某些人為了逃跑,會刻意虛張聲勢表現地像狩獵者似的攻擊對方:例如嚇唬對方、突然移動、猛然暴衝、愚蠢抵抗。如果被狩獵者捕獲的獵物能說話的話,它大概會告訴我們說:事發太快太突然,根本來不及反應。 但如果對象是人類,經常會有大把的時間跟徵兆供你反應。藉由準確地描述出徵兆的樣貌,我希望接下來的篇章,能將你與你與生俱來那優秀的防禦系統做個連結。 |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危機四伏(節錄) |
凱莉的手堅持了一下子就鬆開了,讓年輕人把袋子拿了過去。這個小動作看似無足輕重,但卻是一個訊息:表示她願意信任他。當凱莉把袋子的操控權交到對方手上的時候,她實際上也把自己的操控權交到了對方的手上。 |
勇氣來自恐懼 |
|
假如他真的準備離開,他沒理由要關窗戶。這個細微的訊號提醒了凱莉。不過,驅使凱莉立刻從床上下來、跟在施暴者身後的勇氣,卻是來自恐懼。據凱莉的描述,她所感受到的那種恐懼,完全排除了她身上的其他感覺。它像一隻潛伏在她體內的野獸,並利用她腿部的肌肉讓自己站了起來。「這感覺反而讓我彷彿像個事不關己走過大廳的路人。」 |
這些年來從訪談過的暴力受害人那裡,我學到了好些事情。當我問他們:「事情發生的時候有預兆嗎?」他們通常的回答都是:「沒有,就像是從天而降似的。」不過,歇了一歇以後,他們就會說出像以下一類的話來:「我剛碰到那傢伙的時候就覺得不舒服……」,「噢,我想起來啦,當他走近我的時候,我就有點懷疑……」,「我現在記起我那天稍早就見過那車子一次」。 |
不要以為特權和聲望可以保障一個人的人身安全:相較於一百八十五年前,近三十五年來遭受攻擊的美國公眾人物變的更多了。平民百姓的生命就更加沒有保障了:在導致女性死於工作場所的各種原因中,謀殺高居首位。二十年前,持槍在工作場所濫射這種事在美國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現在,這一類的新聞卻沒有一個星期沒有。這使的管控員工恐懼這件事,變成董事會議上常見的討論主題。 |
我談及死刑並不是為了鼓吹死刑。我這樣做,只是為了提出一個跟本書主題息息相關的問題:我們對待暴力問題的態度有足夠的認真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如果我們對待暴力問題的態度有足夠的認真,又怎麼會受得了以下這個事實:每年被謀殺剝奪掉的壽命(以美國人的平均壽命計算),加起來足足有一百萬年。 |
諶淑婷/面對恐懼的反應,決定了你是受害者還是倖存者──讀《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 |
我非常熱愛恐怖片、驚悚片,就連血肉橫飛的虐殺片也會列入我的「放鬆片單」。朋友常覺得奇怪,讓自己恐懼驚嚇怎麼能放鬆?我告訴他們,我看的不是傷害與死亡的過程,而是主角怎麼在短短兩個小時內,靠各種直覺反應救了自己一命,或是反過來,忽視突如其來的恐懼感,然後直接「領便當」。 這些直覺反應包括:順手鎖門(包括車門);如果有陌生人跟著你走進住家電梯,可以假裝有事走出電梯;當家裡半夜出現奇怪聲響,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做夢,務必起床仔細查看。這些行為救了電影裡主角的命,也是美國總統安全顧問、《恐懼,是保護你的天賦》作者蓋文.德.貝克 ( Gavin de Becker ) 提到的真實故事。 |
=恐懼不是庸人自擾,也不必過度焦慮 有些人以為,恐懼只是庸人自擾,自己生活在安全的社區、有可信賴的親密關係、不會半夜出門,與暴力事件絕緣;也有些人過度焦慮,覺得暴力是出乎意料、無法預測,沒辦法採取什麼積極措施。無論你是哪一種想法,作者整理的實例與分析會給你當頭棒喝!因為每一件暴力的行為都有其目的與意義,至少對加害人來說絕對如此,既然他們也是人,那麼人的行為必然或有蛛絲馬跡可尋。
確立了以上重要觀念後,就可以進入作者書寫的脈絡了。首先,相信直覺,雖然我們生活在「直覺等於不理性」的社會氛圍,但依照作者的經驗,人們平日生活倚賴按部就班的思考方式,危險發生時,直覺就會突然建立捷徑,讓你無須多做停留(思考),直接行動,那是一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奇妙狀態。
偏偏,我們很擅長自作聰明地否定直覺!例如,當我們在旅遊時偶遇投緣的陌生人、搬重物回家時有人主動幫忙,儘管心裡浮起一絲懷疑「他為什麼這麼熱情/好心」,但基於禮貌,我們會說服自己:他看起來不像壞人、他手機裡有貓的照片感覺真的很友善、懷疑別人是不是帶有歧視意味?尤其父權社會總是要求女性要溫暖友善回應男性的交流,因而硬生生忽略直覺傳送的「求生訊號」。
以上這些自我懷疑我都曾發生過,但作者的提醒很重要,直覺不是一天到晚冒出來的,是周遭人事物有異常時才會突然湧現。而我們平常在新聞裡看到的犯罪者,很少長得一臉窮凶惡極,他們大多看起來和善平凡,被鄰居形容靦腆內向。沒錯,第二個重點就是停止貼標籤,壞人不會長得像壞人,讓你害怕的人其實與自己沒什麼不同。 親密關係受暴者要記住「離開也是一種選擇」,就算再無奈也不該留在施暴者身旁,因為施暴者也覺得自己是身不由己才動手;
死纏爛打的追求者,只能說他是努力不懈的麻煩人物,不代表那是愛情; 明確拒絕比模糊婉拒更適當,這與禮貌無關,而是每個人都有說不的權利,就算對象是你自己選擇的配偶或學校老師,就算你的拒絕被忽視,也是對方的問題,不是你的錯。 |
讓童年受創的孩子不會變成令人恐懼的成人 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本書提出許多明確、有用的指引,而我最在意的是,作者花了許多篇幅討論童年陰影,貧窮、受虐(直接受害或目睹暴力發生)、被忽視、父母吸毒成癮或酗酒、被性侵等。雖然不能拿「受創的童年」來合理化犯罪,但確實可能就此種下犯罪因子。 我們能做的不是標籤化這些家庭與孩子,而是當有機會進入(或路過)他們的生命時,讓他們感到溫暖與肯定,無論你當下的身分是老師、教練、同學父母、警察、鄰居,你的和善心意不會白費,即便是最微小的付出,也會對沒有被關愛過的孩子產生深遠的幫助,讓他們感覺到活著的意義,不再覺得自己是社會的殘渣、家庭的累贅,這個世界之大,值得他努力長大,然後找到一個愛他、重視他的人。 相信我,人在短短童年可能遭受的暴力與傷害,讓他們很有理由害怕與討厭大人,如果這個社會總把「厭孩」視為合理,權威管教打罵都是正常教養手段,對於身邊受虐的兒童視而不見,那麼兒童所受的傷害,總有一天會以剝奪安全與平靜的形式,報復這個社會。但我們無須等到那一天才開始反省,問自己為什麼沒有關注孩子,沒有注意過鄰居家庭狀況,沒有把學校裡那個總是沉默的孩子叫來聊聊。 我必須強調,「童年陰影」不只是受虐或弱勢家庭的狀況,也包括當孩子向父母求援時卻被教導:「被打就打回去、打輸的人有什麼好哭!」家長以為在教孩子保護自己,殊不知傳達的是「力氣至上」的錯誤觀念。如同作者分析,人在行使暴力前會經過一段心理歷程:為自己的行為建立正當性→相信自己沒有別的選擇→認為使用暴力的後果是有利的→對自己使用暴力的能力更有信心。你會發現,這段歷程完全符合家長所傳達的「以暴制暴」。 |
讓童年受創的孩子不會變成令人恐懼的成人 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本書提出許多明確、有用的指引,而我最在意的是,作者花了許多篇幅討論童年陰影,貧窮、受虐(直接受害或目睹暴力發生)、被忽視、父母吸毒成癮或酗酒、被性侵等。雖然不能拿「受創的童年」來合理化犯罪,但確實可能就此種下犯罪因子。 我們能做的不是標籤化這些家庭與孩子,而是當有機會進入(或路過)他們的生命時,讓他們感到溫暖與肯定,無論你當下的身分是老師、教練、同學父母、警察、鄰居,你的和善心意不會白費,即便是最微小的付出,也會對沒有被關愛過的孩子產生深遠的幫助,讓他們感覺到活著的意義,不再覺得自己是社會的殘渣、家庭的累贅,這個世界之大,值得他努力長大,然後找到一個愛他、重視他的人。 相信我,人在短短童年可能遭受的暴力與傷害,讓他們很有理由害怕與討厭大人,如果這個社會總把「厭孩」視為合理,權威管教打罵都是正常教養手段,對於身邊受虐的兒童視而不見,那麼兒童所受的傷害,總有一天會以剝奪安全與平靜的形式,報復這個社會。但我們無須等到那一天才開始反省,問自己為什麼沒有關注孩子,沒有注意過鄰居家庭狀況,沒有把學校裡那個總是沉默的孩子叫來聊聊。 我必須強調,「童年陰影」不只是受虐或弱勢家庭的狀況,也包括當孩子向父母求援時卻被教導:「被打就打回去、打輸的人有什麼好哭!」家長以為在教孩子保護自己,殊不知傳達的是「力氣至上」的錯誤觀念。如同作者分析,人在行使暴力前會經過一段心理歷程:為自己的行為建立正當性→相信自己沒有別的選擇→認為使用暴力的後果是有利的→對自己使用暴力的能力更有信心。你會發現,這段歷程完全符合家長所傳達的「以暴制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