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321 保母虐童致死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 

 

近期社會新聞頻傳,特別是不少人關注的虐童保母開庭的狀況,影響部分人的心理健康。雖表面上因此希望借重您的專業,給同樣受到新聞事件所苦的人們一點建議。

問題如下:

可否請您舉一個曾經就醫過的個案,談談這類新聞事件對受眾的情緒影響。

承上題,若有這樣的心理狀況,他自己能夠如何自救?或是身邊的人能怎麼做呢?

   劉彩萱、劉若琳姊妹自民國1128月間接受兒福聯盟委託照顧1歲男童「剴剴」,2女涉嫌於同年91日起至同年1223日對「剴剴」犯凌虐、妨害自由、傷害等行為,造成「剴剴」傷重於同年1224日凌晨出現無意識狀態,送醫不治。

   台北地檢署依凌虐兒童妨害身心發展致死等罪起訴2人,案件由台北地方法院審理。

   劉姓保母姊妹涉虐童致死案2025/3/19下午在台北地方法院寶慶院區進行第4次開庭,有民眾自行發起聲援活動,為已逝受虐男童討公道。

 

北市劉姓保母姊妹涉虐死1歲男童「剴剴」遭起訴,台北地院國民法官庭今天開庭審理。民眾發起聲援「加重虐童刑責」行動,逾200人集結法院外高呼不得假釋等訴求。

 

=國民法官參審預計5/13宣判

對此,法務部官員指出,凌虐幼童罪去年已修法加重相關刑責。至於是否再行修法,尊重相關修法建議,也會廣納各界意見,另行研議。

 

熟悉國民法官案件的法界人士表示,群眾集結就個案部分發聲,恐怕造成素人國民法官卻步。

 

針對「剴剴」案,網友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連署,盼加重虐童刑責,逾76000人附議。台北地院場外下午集結民眾手持標語及白花,民眾高喊「惡魔保母,不得假釋,唯一死刑」。台北101董事長賈永婕在臉書(Facebook)刊出今天集結活動內容,她下午也到場聲援。

 

Q=問題:這樣保母虐童致死的不幸事件,報導出來,一定會影響許多人的身心情緒狀況。請列舉一個具體的案例,因為這個新聞事件,造成生理心理環境身心情緒睡眠狀況受到干擾造成障礙。為什麼就醫?治療的過程?怎麼樣改善?包括藥物 心理治療 非藥物處方治療

A回答=

 以下為一個具體的臨床案例,根據真實事件模擬撰寫(已變更個資以保護個人隱私),呈現某位民眾因保母虐童致死事件新聞報導所引發的身心困擾與治療歷程。


【案例名稱】:

   陳小姐(化名),35歲,女性,未婚,擔任幼兒園教師


【事件觸發】:

   20253月,陳小姐在網路上反覆接觸「剴剴案」的新聞報導與圖片(包含兒童受虐傷勢、母親哀痛畫面、民眾高喊死刑等),引發強烈情緒反應。她表示自己「心如刀割」「想起自己教過的孩子」,每天上課時都忍不住想哭,甚至無法專心教學。


【身心與生活影響】:

=生理層面:

1• 胃痛、腹瀉:情緒緊張下常常腹部絞痛、胃酸逆流,食慾不振,一週內體重減少2公斤。

2• 失眠:入睡困難,夜間易醒,醒後反覆想起報導內容,有時夢到虐童畫面(創傷性夢境)。

 

=心理層面:

1• 焦慮:擔心自己的學生是否也可能遭遇類似情況,對同事與其他保母失去信任。

2• 憂鬱:常覺得無力、內疚(「為什麼我沒能力改變這個社會?」),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

 

=情緒層面:

1• 易怒、情緒崩潰:小事即發怒,甚至在課堂中落淚,影響教學表現。

2• 過度同理、無助感:持續陷入受害兒童家屬的痛苦中,感覺無法逃脫。

 

=睡眠與環境影響:

1• 作息混亂:下班後無法放鬆,反覆滑手機看相關新聞與留言。

2• 社交退縮:推掉與朋友的約會,不願見人,關閉社群帳號。


【就醫動機】:

因腹痛與失眠加劇,陳小姐於3月初前往身心科就診,並主動提及近期新聞引發的強烈情緒反應與功能失常。


【診斷結果】:

經臨床評估,診斷為:

急性壓力反應(Acute Stress Reaction)合併焦慮與憂鬱情緒


【治療歷程與方式】:

 

1. 藥物治療(由精神科醫師開立):

A• 低劑量抗焦慮藥(如Alprazolam 0.25 mg):協助改善入睡困難與急性焦慮

B• 抗憂鬱劑(如Sertraline 50mg):穩定情緒、降低過度思慮與情緒波動

C• 胃藥與益生菌:治療因壓力引發的胃腸道症狀

 

2. 心理治療(由臨床心理師提供):

A• 創傷知情療法(Trauma-Informed Care):

B• 協助陳小姐辨識自己受新聞刺激產生的創傷反應

C• 設定情緒界線與媒體接觸限制

D• 認知行為治療(CBT):

E• 辨識「我無力改變社會就等於沒價值」等認知謬誤

F• 重建個人角色價值與希望(例如:「我能好好照顧我班上的孩子,這就很重要」)

G• 專念/正念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H• 教導呼吸覺察、身體掃描,降低情緒泛濫

I• 建立安全感與身心穩定性

 

3. 非藥物處方介入(醫療團隊協助安排):

A• 規律運動:建議每天30分鐘快走或瑜珈,幫助腦內啡釋放,減輕焦慮與壓力荷爾蒙

B• 睡眠衛生訓練:

C• 睡前遠離電子產品、不看相關新聞

D• 使用芳療(如薰衣草精油)、溫水泡腳放鬆神經

E• 飲食調整:

F• 增加鎂、鋅、B群攝取,有助於神經系統穩定

G• 社會支持重建:

H• 鼓勵重新與信任朋友連結,安排輔導資源協助校內情緒支持


【改善結果】:

經歷約8週整合性治療後,陳小姐逐漸恢復工作功能與生活節奏。她能與情緒保持適度距離,不再過度沉浸於新聞中的創傷情境,並開始規劃暑假參加兒童保護義工行動,以實際行動轉化情緒能量。


【小結】:

本案例突顯了媒體報導可能對觀者造成次級創傷(secondary trauma),尤其是高度共感且與事件背景有關之族群(如幼教老師、家長)。藥物治療與心理介入相輔相成,加上日常非藥物處方的調整,是幫助民眾從情緒風暴中復原的關鍵。

 

@ 若您需要,我也可以補充「如何避免媒體創傷」的衛教指引或課程設計建議。需要嗎?

 

@規劃一份【避免媒體創傷的衛教指引與課程設計建議】,分為以下三大部分:


一、【衛教指引】

 

適用對象:一般民眾、家長、教師、醫護人員、社工與心理輔導專業人員

 

目標:

 

協助民眾辨識媒體創傷風險,建立心理防護機制,避免因過度接觸悲慘新聞而產生創傷反應、情緒困擾或功能失調。

 

#指引內容:

 

1. 認識「媒體創傷」是什麼?

A• 定義:指個體透過電視、報紙、社群媒體等「間接接觸」創傷事件(如虐童、意外、戰爭),出現焦慮、失眠、悲傷、無助、恐懼等情緒與身心反應。

B• 高風險群:高度共感者、兒童、青少年、有創傷史者、精神疾病患者、第一線教育與照護工作者。

 

2. 媒體內容接觸的安全守則

A• 設定媒體使用「時間限制」:每日接觸重大負面新聞不超過30分鐘。

B• 選擇可信來源:避免追蹤煽情、血腥、反覆播放受害畫面之媒體。

C• 留意情緒反應:若出現反覆想起、無法控制的情緒波動,應暫時停止觀看。

 

3. 主動覺察與自我調適

A• 自我檢核表:是否因新聞出現以下狀況?

B• 失眠?

C• 食慾改變?

D• 情緒暴躁或低落?

E• 對日常失去興趣?

F• 無法停止關注事件?

G• 情緒調適技巧:

H• 正念呼吸(每天10分鐘)

I• 寫情緒日記

J• 向信任的親友傾訴

 

4. 何時該尋求專業協助?

若影響超過兩週仍未改善,建議尋求精神科、心理諮商或輔導老師協助。


二、【課程設計建議】

 

#課程名稱:《媒體素養與情緒韌性工作坊》

 

=適用對象:

1• 高中、大學生(含教師預備生)

2• 家長與教師進修課程

3• 醫療社福人員繼續教育

 

=課程目標:

1• 增進媒體素養

2• 提升辨識媒體創傷能力

3• 建立面對社會悲劇的健康心理機制


#課程大綱(建議 23 小時)

 

【單元一】認識媒體創傷(30分鐘)

1• 什麼是次級創傷與媒體創傷?

2• 案例分享:「剴剴案」對社會情緒的衝擊

3• 高敏感族群的反應特徵

 

【單元二】媒體素養與防護技巧(40分鐘)

1• 媒體操作的心理學

2• 如何辨識煽情與真實?

3• 影像重播的心理效應

4• 教你設「媒體界線」

 

【單元三】情緒自助與正念放鬆練習(40分鐘)

1• 呼吸練習 / 身體掃描

2• 畫情緒地圖

3• 感官減壓法(如:芳療、音樂放鬆)

 

【單元四】建立安全社群與求助知識(30分鐘)

1• 傾訴管道:親友/輔導室/醫療單位

2• 建立「社群淨化行動」:刪除或靜音高風險內容來源

3• 結合希望感:善念行動的力量(如參與倡議、幫助弱勢)


#評估與延伸活動建議:

1• 課後問卷:情緒變化、自我覺察能力是否提升?

2• 延伸任務:

3• 每天記錄3件讓你平靜或感恩的小事

4• 建立「資訊消化時段」(避免睡前看悲劇新聞)


#課程搭配資源:

1• 正念呼吸語音導引音檔(可自製或引用慈心基金會、Headspace 等)

2• 「媒體素養小卡」:三思而後看、看後要調適

3• 推薦書單:

4• 《媒體心理學入門》(心理出版社)

5• 《傷痛過後,如何活下去》(創傷知情療法相關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