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327 PSYCHOTHERAPY POSTMODERN 後現代心理治療 種類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這是一個非常有深度的問題,涉及心理學史與哲學基礎。以下我將從定義、特徵、重要性三方面,分別說明現代心理治療與後現代心理治療的差異,幫助你清楚理解兩者的本質與臨床應用背景。
🔹什麼是「現代心理治療」?
一、定義
「現代心理治療」泛指20世紀初期至中葉,以理性、科學、實證為基礎建立的心理治療方法。它強調內在心理機制、個體結構與普遍性人性,相信心理問題可以透過標準化技術與理論模式予以診斷與處理。
二、特徵
專家導向:治療師是專業的「問題解決者」,具有詮釋與引導的權威。
疾病模型:將心理困擾視為「病態」,強調診斷、分類(如DSM)。
理論一元性:以單一理論解釋與介入,如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行為主義、認知行為治療。
普遍真理觀:相信有一套「客觀真理」可以解釋所有人類行為。
治療目標明確:消除症狀、提升功能、重建秩序。
三、重要性
奠定了心理治療的科學基礎與制度化發展。
建立許多有實證基礎的治療法(如CBT、DBT)。
推動心理衛生體系的制度化、專業化。
🔹什麼是「後現代心理治療」?
一、定義
「後現代心理治療」出現在20世紀末,挑戰現代心理治療的權威性與單一真理觀。它認為人類經驗是多元、主觀且語言建構的,而非絕對客觀的。強調敘事、關係、文化脈絡對個人心理狀態的影響。
代表性治療包括:
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
解決導向治療(Solution-Focused Therapy)
合作對話治療(Collaborative Therapy)
建構主義治療(Social Constructionist Therapy)
二、特徵
去專家化(De-expertization):治療師與案主是對等的對話者,不再是權威。
重視語言與故事:心理現象不是實體,而是透過語言敘說建構出來的。
多元真理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版本的「真實」,不存在唯一答案。
文化敏感性:重視社會背景、權力關係、性別、種族等文化因素。
賦權(Empowerment):幫助個案重新定義自己、找回主體性。
三、重要性
回應現代治療忽略的文化、主體性與多元性問題。
提供更溫柔、人性化的治療方式,適合創傷後、家庭、青少年等族群。
在後殖民、女性主義、多元文化社會中展現強大療癒力。
🔸總結比較表
項目 |
現代心理治療 |
後現代心理治療 |
---|---|---|
基礎觀點 |
客觀真理、普遍理論 |
主觀建構、多元真理 |
治療關係 |
專家對病人 |
合作對話者 |
問題觀點 |
病理化、需矯正 |
意義建構、需理解 |
技術核心 |
理論導向、技術標準化 |
語言重構、敘事探索 |
適用情境 |
明確病症、結構性問題 |
意義尋找、文化脈絡困擾 |
代表人物 |
Freud, Beck, Skinner |
White, Epston, de Shazer |
🔹延伸思考
後現代心理治療不是反對現代治療,而是補足其限制。
在臨床應用上,現代取向常用於結構清楚的症狀(如焦慮、憂鬱),而後現代方法更適合複雜創傷、存在困境、家庭治療等領域。
許多治療師現在採取「整合取向」,融合兩者優點。
如果你有特別想了解的某一派治療法(如敘事治療、解決導向療法),我可以進一步深入分析與說明其實務應用與案例。要不要我幫你列出適合青少年、家庭或創傷後的後現代治療方式呢?
4o
你說:
想了解 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 解決導向治療(Solution-Focused Therapy) 合作對話治療(Collaborative Therapy) 建構主義治療(Social Constructionist Therapy)
ChatGPT 說:
太好了!這四種都是後現代心理治療的代表性學派,具有強烈的「非病理化」、「語言建構」、「多元真理」特色,彼此之間也有互相啟發與交融。以下我分別說明四者的核心觀念、治療重點、治療師角色、適用對象,幫助你清楚掌握差異與應用。
🔹一、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
🌱 核心理念:
「問題是問題,個人不是問題。」
人的身分是透過語言與故事建構的,治療是協助案主重寫生命故事。
🔑 治療重點:
解構主導故事(Dominant Story):分析原有故事(例如:我是失敗者)。
外化問題(Externalization):把問題與自我分開(不是「我有憂鬱症」,而是「憂鬱拜訪了我」)。
尋找替代故事:挖掘生活中的例外經驗,建立正向身分(例如:你曾成功面對挑戰的時刻)。
見證儀式與社群見證:透過信件、觀察者、儀式建構新的社會認同。
🧑⚕️ 治療師角色:
協助者、見證人、好奇探索者,而非專家導師。
用「詮釋性提問」啟發案主重構自我敘事。
👥 適用對象:
創傷後修復、青少年、受社會標籤者(如性別少數、病童、成癮者)
也廣泛應用於家庭與學校諮商領域。
🔹二、解決導向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
🌱 核心理念:
「專注在解決,而非問題本身。」
問題不等於人,解方往往早已存在於案主的經驗中。
🔑 治療重點:
建立目標圖像:聚焦於「你想要的改變是什麼?」
例外經驗探索:找出過去沒有問題時,你是怎麼做的?
尺度問題:用1-10量表讓案主具體化改變幅度。
正向強化語言:回饋案主的資源與能力,而非分析問題根源。
🧑⚕️ 治療師角色:
激發案主資源與行動策略,讓他們成為自己生命的設計師。
用「未來導向、具體化」的問句幫助案主建立希望。
👥 適用對象:
危機介入、短期諮商、校園輔導、企業輔導、成癮者、自我效能不足者。
🔹三、合作對話治療(Collaborative Therapy)
🌱 核心理念:
「對話即治療」,治療的力量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溝通。
問題與意義都是透過互動對話共同建構的。
🔑 治療重點:
尊重與好奇:用開放、不帶預設立場的語言探索案主經驗。
生成性對話(Generative Dialogue):讓對話產生新的理解,而非尋找正確答案。
非知識立場(Not-Knowing Position):治療師不預設案主經驗,讓案主自己成為專家。
語境敏感性:注意語言的多重意義、文化脈絡、關係動態。
🧑⚕️ 治療師角色:
是對話的促進者,不是問題的分析者。
目標是共同創造「理解的空間」而不是「解決方案」。
👥 適用對象:
家庭治療、跨文化輔導、長期關係衝突、社區工作、教師與諮詢對話。
🔹四、建構主義治療(Social Constructionist Therapy)
🌱 核心理念:
心理現象是語言與社會互動中建構的,不是客觀存在。
我們的「現實」並非單一絕對,而是多元語境下的產物。
🔑 治療重點:
打破「正確解釋」的迷思:每個人有不同的故事與真實。
語言即現實:關注案主使用什麼語言描述自己與他人。
關係性意義生成:透過人與人的對話形塑新的認知與行動。
挑戰社會規訓語言:如性別刻板印象、病理標籤。
🧑⚕️ 治療師角色:
協助案主重建「對自己與世界的理解」。
反思治療師自己的語言與詮釋,避免權力操作。
👥 適用對象:
性別議題、文化衝突、家庭暴力受害者、跨文化輔導、少數族群心理支持。
🔸四者總結比較表:
面向 |
敘事治療 |
解決導向治療 |
合作對話治療 |
建構主義治療 |
---|---|---|---|---|
重點 |
重寫生命故事 |
專注解決與目標 |
深層開放式對話 |
解構與重建現實觀 |
技術 |
外化、例外經驗、儀式 |
未來描繪、尺度問題 |
非知識立場、反思對話 |
詮釋語言、挑戰主流敘事 |
哲學基礎 |
社會建構主義 |
實用主義 + 建構論 |
現象學 + 詮釋學 |
社會建構主義 + 解構主義 |
治療師角色 |
好奇見證者 |
激發行動的教練 |
對話促進者 |
社會批判者與共構者 |
適用對象 |
創傷、身分認同危機 |
危機、短期治療 |
家庭衝突、社群對話 |
跨文化、邊緣族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