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327黃子佼 被害人社死 創傷後壓力障礙 PTSD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 

 

=黃子佼 事件 被害人後遺症

被害人的年紀只有國小到高中

"創意私房"論壇可以透過頁面得知這些被害人都是未成年

上面還會註明年齡、學校、學號、社群...等公開資訊

不雅影片已被上傳,甚至有些人會因此透過社群去騷擾他們,他們不斷成為被害者,是否以後會造成一種 社會性死亡

或是他們得面對多大的壓力,以及創傷,是我們一般人無法想像的,有什麼方式可以比喻嗎

 

Q問題:台灣講 社死,社死的定義? 特徵? 原因? 如何處理? 如何預防?

 

在台灣,年輕人常說的「社死」,是「社會性死亡」的簡稱,屬於一種網路次文化詞彙。這個詞彙乍聽之下很嚴重,其實多數時候是用來形容在社交場合中感到極度丟臉、尷尬、羞辱,像是「沒臉見人」、「社會性自爆」,彷彿在社會中「活不下去」那種感覺。


 

一、什麼是「社死」?

 

=定義:

「社死」(Social Death)原意源自社會學和人類學領域,指的是個體雖然生理上還活著,但在社會關係中被視為不存在、不再被當作一個完整的人對待。但在台灣網路語境中,「社死」被賦予比較輕鬆或誇張的含義,泛指在公開場合做出令人難堪、尷尬、羞恥的行為,被群體「笑死」或「記住」,進而產生極度羞恥、想要消失的心理狀態。


 

二、「社死」的特徵

 

強烈的羞愧感:發生社死事件當下,會有「臉紅」、「心跳加速」、「冷汗直流」的身心反應。

 

被群體看見:往往是當眾發生,如台上出糗、群組說錯話、社群平台出包等。

 

有失控的公開性:無法控制自己的形象被大眾評價或嘲笑,例如影片、截圖被瘋傳。

 

記憶揮之不去:即使事情已過,當事人可能常常回想當時情景而陷入焦慮。

自我價值感受損:有些人會開始否定自己、懷疑人際能力,產生自我否定。

不一定是真的「死亡」:多數是誇張說法,但也可能造成嚴重心理創傷。


 

三、常見社死情境(例子)

1-場合講錯話(如不小心開黃腔)

2-公開失誤(如演講忘詞、舞台跌倒)

3-社群軟體發錯圖文(如不雅照外流)

4-朋友爆料私事(如戀愛秘密被講出來)

5-搞錯身份(如認錯人打招呼)

6-被老師或上司公開糗事


 

四、為何會「社死」?──從心理與社會層面解析

1. 自我意識過強(Self-consciousness

當一個人對他人看法特別敏感時,稍微一點失誤都會放大內心的羞恥感。

2. 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

害怕在社會中出錯或被否定,社死事件可能加劇原本的焦慮。

3. 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

要求自己形象完美,一旦犯錯就難以承受。

4. 網路文化放大效應

網路截圖、轉傳、迷因文化,讓社死不只發生一次,而是「被記住」。

5. 群體羞辱(Collective shaming

有些社死經驗來自被嘲笑、霸凌、排擠,這屬於較嚴重的社會性死亡現象。


五、社死了怎麼辦?──處理建議

1. 允許自己感到尷尬

羞恥是正常情緒,面對它而不是逃避它,有助於心理修復。

2. 用幽默化解氣氛

轉換語言風格,例如自嘲一句:「啊我已經社死了大家別救我」,反而能讓大家笑完就放下。

3. 跟信任的人傾訴

找朋友或家人聊聊,把情緒說出來,獲得理解與安慰。

4. 記住:大家很快就忘了

社會記憶其實很短,大部分人只關注自己,不會一直記住你的糗事。

5. 轉為成長經驗

當你能說出「以前我也社死過」時,就證明你已走過那段羞恥。


 

六、如何預防「社死」?

1. 強化自信心

有穩定的自我價值感,就不容易被一時失誤擊倒。

2. 準備充分,降低出錯率

重要場合事前多準備,能減少失誤發生機率。

3. 設定社群平台的隱私權限

減少私密資訊外流、截圖等風險。

4. 慎選信任圈

不要把太多私密資訊告訴不熟的人,以防「被爆料」。

5. 接受自己不完美

完美是幻覺,每個人都會出糗,學會笑看生活。


 

七、補充:社死與心理健康

當社死經驗頻繁發生,或是一次社死造成嚴重創傷,可能會引發以下狀況:

1-創傷後壓力反應(PTSD

2-社交退縮、逃避群體活動

3-憂鬱、焦慮、失眠

4-自我價值感崩解

這時建議尋求心理諮商或專業協助,避免壓力內化而惡化。


 

#結語

「社死」是現代年輕人以幽默包裝羞恥的一種方式,也反映出我們對他人眼光的高度敏感與焦慮。與其活在他人眼中,不如學會擁抱自己的不完美。每一個社死的經驗,都可能變成你成長與幽默的資產,只要你願意轉念。勇敢一點,活出真我,就不怕社死。真正的「社會性死亡」,不是出糗,而是害怕出錯、不敢真誠表達的那一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