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426 Western literature Book西洋文學關鍵閱讀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您
@重要參考資料
西洋文學關鍵閱讀謝鵬雄出九歌2008/08/01
|
容簡介
全書分「人文的覺醒」、「人生的諷刺」、「社會的閱讀」、「自然與浪漫」、「自我與生活」、「文學的哲學」等六輯收錄多恩、笛卡兒、莫里哀、伏爾泰、約翰遜博士、盧梭、拉封丹、斯威夫特、拉羅什富科、蒲柏、歌德、華茲華斯、拜倫、普希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史坦達爾、沙德、波多萊赫、雨果、巴爾札克、喬治桑、勞倫斯、吳爾芙、梅瑞狄斯、赫茨爾、狄更斯、尼采等30位從文藝復興到現代的世界文學名家,作者依出現文壇的先後,一一介紹他們的作品和重要性。
文學不但呈現人生的高貴、深情與善良,也開啟了文明,閱讀經典文學對人生會有不同的啟示與收穫。從文藝復興到現代出類拔萃的西洋文學家,作者依出現文壇的先後,一一介紹關鍵作品及其重要性。作家各以不同的姿態、筆觸、動機、方法寫作品,如歌德寫《浮士德》,使人回想起四百年來歐洲智識分子的經歷而振奮。寫《傲慢與偏見》的珍奧斯汀是鄉下姑娘,但她筆下的人物卻似曾相識。
謝鵬雄以深入淺出的筆觸介紹作品的精神、作家的心靈及對後世的影響。看完這本書,等於看完所有的文學名著;看懂這本書,就等於吸收了所有西洋文學的精華。
|
本書特色
★ 精選介紹文藝復興時期以後600年來的30位偉大文學家作品,並介紹其生平及對後世的影響,是一本易讀的西洋文學入門寶典。
★ 本書將作品及思維編輯成有脈絡可循及易讀的文字,讀者從中可以獲得許多人生的啟發。
|
作者簡介
謝鵬雄
台大外文系畢業,長期考察各國電視傳播,評論電視及電影,聲譽卓望。一生沉潛書海,涉獵文學,作品探索人情,優游於各種理念之間,觸覺敏銳,言語犀利,數年來不斷在《中華日報》、《聯合報》等重要媒體寫專欄,以《透視日本》榮獲中山文藝獎。
作品範圍及文類極廣,著有《花非花》、《文學中的女人》、《文學中的性》、《透視日本》、《分手的溫柔》、《紅樓夢女人新解》等三十餘種以及《東方寓言》等兒童文學作品。
|
目錄
目 錄 知性人的「高貴、深情及善良」 009
關鍵一 人文的覺醒 鐘聲為你而響 017
──多恩的玄學詩 「我思,是故我在」 025
──在思想中看到自己的笛卡兒 以喜劇敲開文明的《騙子》 030
──莫里哀 嬉笑怒罵的劇作家 036
──伏爾泰筆下的《老實人》 因為他,英語才真正誕生 041
──約翰遜博士及《英語語文辭典》 天賦人權的先覺 046
──《民約論》的作者盧梭 關鍵二 人生的諷刺 說故事的高手 055
──締造寓言王國的拉封丹 西方的倫理是靠箴言傳播的 060
──透澈人心的箴言 犀利的人性觀察家 065
──一針見血的蒲柏 它可不是故事而已 070
──《格列佛遊記》 關鍵三 社會的閱讀 思想的鬥士 079
──百科全書派 美國獨立了 084
──光耀青史的獨立宣言 磨鍊靈魂的人 089
──歌德與《浮士德》 終身成長的世界公民 095
──歌德 驕傲是作者所缺乏的 101
──珍?奧斯汀的《驕傲與偏見》 自我寫照 107
──奧斯汀的《勸導》 關鍵四 自然與浪漫 自然詩人 115
──華茲華斯 人生是另一個自然 121
──人生詩人華茲華斯 浪漫主義的化身 126
──拜倫 俄羅斯文學的開創者 133
──普希金的《奧涅金》 虛無主義的苦悶 139
──屠格涅夫的《父與子》 俄羅斯的史詩 144
──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蒼白少年 150
──史坦達爾的《紅與黑》 關鍵五 自我與生活 一部風俗大全 159
──史坦達爾的《戀愛論》 黑色的禁書 166
──沙德的著作 罪惡可以這樣歌頌 172
──波多萊赫詩心魔筆 法國大革命的另一面 179
──雨果以詩筆寫歷史 粗野而偉大 186
──巴爾札克 寫風流於生活之間 193
──喬治桑 關鍵六 文學的哲學 性的代言人 201
──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跨越三世紀的作家 207
──吳爾夫夫人 近代喜劇的誕生 213
──梅瑞狄斯的《自私的人》 語言的活潑 219
──近代社交喜劇的眾生相 大同世界的起步 225
──赫茨爾的《猶太國》 無產階級作家 231
──狄更斯 生為人的悲劇 237
──超人尼采
|
知性人的「高貴、深情及善良」
地球上有人類之後,至少有幾十萬年的時間裡,人類常常挨餓、受凍、染病、受鳥獸欺凌、害怕風雨雷電、害怕乾旱,活在朝不保夕的狀態中。這時候的人類,雖也是人類,但他們汲汲於謀取衣食,找庇身之處,抗拒鳥獸或獵取鳥獸,走避雷電風雨,惶惶不可終日,未能靜下來意識到「自我」。因此人類學家將那時代的人類歸納為「勞動人」(Homo faber)。而將後來開始有自我意識,由自我而觀照周圍(自我的客體)、解讀自然、人事的人,命名為「知性人」 (Homo sapiens)。
知性人將所觀察、解讀、思索的意識記錄下來,是為文學。紀錄累積而開啟了文明,文明的提升實多賴文學之功。
大約從一萬年以前,人類進入有簡單的語言、文字的狀態。在這一萬年中間,文學人或知性人對文明社會的貢獻,有時候很大,有時候較少。所以較少,乃因常常有統治階級(包括政治、宗教、道德及其他資源的占有者)每每規定、壓迫,乃至迫害所言所為不利於統治者的人。因而促成寒蟬作用。在歐洲的所謂「黑暗時代」,這種寒蟬作用似乎曾經使知識、文學、文化低潮達數百年之久。
與莎士比亞的創作全盛期相前後,義大利的所謂「文藝復興」現象彌漫歐洲。文學者及知性人回想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相繼開始說話、寫作。在爾後的六百年間,為人類創作了前所未有的豐富的知識、思想、文學、藝術、文化。這六百年來的文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酎它大聲說出了人性自由的可貴,不虛偽、不偽善、不歌功頌德,甚至以激越的態度說出真理與真性情。
酏它以認真及不正經的姿勢、語態,表達真理的多面性,其表達的內容擲地有聲,其表達所使用的語言、語態、方法、文類,極盡變化多方,蔚為很高的藝術。
釕它或以詩歌、散文,或以戲劇故事,或以小說童話,或以論著,或以筆記,或以自傳,或以哲學見解,或以對話,或以辭典,暴露社會黑暗,抨擊鄉愿思想,提倡語言美學,樹立標準國語(拉丁語以後的各國國語)。有的用力勸善,有的歌頌邪惡,有的關懷社會,有的痛批宗教,有的維護美德,有的公言縱慾,有的解析戀愛,有的追求浪漫,有的力倡平等,有的誇言超越,有的記錄社會黑暗,有的訴說自己私情,各說各話,亦各自成理。各有巧妙,亦各自斐然成文,而震撼人間。這些,是自有人類以來,最多元、多歧、撩亂、繽紛、自由的思惟和意念。直接銜接到現代人的多元思惟。
釢它以凌厲的語言、夢幻的筆觸,咄咄逼人的笑謔,及無畏的姿勢,抗議千年來的政治壓迫,宗教壓迫及道德壓迫。公言享樂與性的追求,要求信與不信的自由,爭取對世事萬物的自我詮釋權,並提出許多戚戚動人的人生注解,及無法解釋的疑惑。
這些思想、思惟、情感、情緒、憤怒、渴望、注解、認知及疑惑,是本書希望能呈現給讀者的。
本書從這六百年來的文學中,選出數十位作家及其作品。描述作家之人及生活以助對其作品的了解。又呈現作品的用心處及精采處,以助讀者融入作家心情,因其高貴而觸動感動,對其遭遇感同身受。
古典希臘的文學典雅而深刻,現代人欣賞、憧憬那時代的作品。但年代的距離使我們不易感同身受。
古典羅馬的文學瑰麗宏偉,它讓我們尊敬,但似乎少有切身的感覺。「他們的榮耀光釆已成往昔」。
本書所寫幾十位作家及其作品,都讓我們覺得好像伸出手就能觸及它。這些作家也都是熟讀希臘羅馬古典文學的人。但他們多了一層文藝復興以後的近代感覺及使命感。這感覺使他們感情更纖細,思慮更複雜,用心更深沉。這是經歷過大難(中世的黑暗)的人才會有的警覺,非必是個人變優秀了,而是時代處境不一樣了。
所寫的作家各以不同的姿勢、筆觸、動機、方法寫他們的作品。
莫里哀寫《騙子》,項莊舞劍,意在教會。
約翰遜博士編辭典,而後英語才成為文明國家語言。
蒲柏什麼事都看不慣,才使近代人發覺原來有這麼多事是很滑稽的。
「百科全書派」編百科全書,使很多高高在上的人與事都變成泡沫。
歌德寫《浮士德》,使人回想四百年來歐洲智識分子的經歷而振奮,那質押靈魂的浮士德只是「故事」。
珍奧斯汀是鄉下姑娘,所寫小說只是鄉下紳士與姑娘的日常生活。但看過的人都覺得這些小說人物似曾相識。
「虛無主義」是屠格涅夫發明推廣的。今日這個字的用處變多,多很多了。
吳爾夫夫人讓一個小說人物活了三百年,還變了性。但這人不是神話,是近代社會「拔萃人」。
狄更斯為了修理倫敦警察而寫《孤雛淚》,今日的警察仍然和當時是一樣的。
詩人拜倫的「好色」是靠傳說傳下來的,他是浪漫主義的詩人,豈能單純地好色?這可能也要從他的著作《唐璜》來索解。
這些詩人、文豪給現代人留下了許多好文字、好思想,也留給我們許多疑問、難題及衝擊。歌德在其詩〈神聖〉中說:
人當高貴、深情而善良,
當為隱約感到的
更高貴的存在的原型!
詩人、文豪是給我們留下了「原型」。但這原型乍看不盡是高貴、深情而善良的。這裡面有太多未解決的問題,及未釐清是非的道德。於是我們發現,現代,是文藝復興以來的思惟及詩歌的延續。我們要去閱讀、理解、解碼他們來理解我們要做什麼、想做什麼,才能「高貴、深情而善良」。
筆者以微薄的力量,寫這本書。希望有助於解讀,並替「高貴」作一些詮釋。
謝鵬雄 戊子秋於台北
|
=內容連載
──《格列佛遊記》 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諷刺作家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一六六七──一七四五)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是遺腹子,自幼由叔父扶養,曾就讀都柏林三一學院,也取得牛津大學碩士學位,任教會職務,做過牧師及托利黨(Tory)刊物主編,以銳利的文字諷刺輝格黨(Whig)而樹敵。一七一四年安妮女王逝世,托利黨垮台,他只好結束在英國的政治生活,返回愛爾蘭全力著書。他著作甚多,卻以中年所著《格列佛遊記》(Gulliver’ s Travels)蜚聲國際。這部乍看似乎是旅遊小說的故事,全世界兒童及大人大部分為其故事的神奇及精采所吸引,看得很高興。但作者的意圖卻是以此諷刺英國當時的社會制度之不合理及政治、教育之可恥。據作者自己說:「此書本來是要使世人煩惱,而不是供他們消遣的。」文學史上,多數評者也認為這部書是史上最被誤會(mis-read)的書。究竟這
是怎樣的故事?又是如何存心諷刺?
《格列佛遊記》 《格列佛遊記》分為四部分,各記述主角格列佛乘船出發,意外來到四個不同的地方。這四個地方是:「小人國」(Lilliput)、「大人國」(Brobdingnag)、「飛島國」(Laputa)及「賢馬國」(Houyhnhnm land)。
第一部:格列佛擔任輪船羚羊號(Antelope)船上的醫生,乘船向南海出發,遇到颱風來到小人國。他漂到岸上極睏而睡覺,醒來時發覺全身被細繩綁住,釘在地上,周圍有一大群身高六吋的小人。小人們以特製馬車,由一千六百匹馬拉車將其送往首都,在首都他成為展覽品供居民觀看。他很快學習當地語言,與當地宮廷人物發生良好互動。小人國正和鄰國勒富斯克打仗,情勢危急。格列佛自告奮勇帶繩索渡八百碼的海域將敵國艦隊全部俘獲回來,因而封為貴族。但不久他和小人國國王發生意見衝突,國王要把敵國人民降為奴隸,但格列佛主張人人平等自由。於是他失歡於國王。 格列佛到敵國布勒塞斯克(Blefuscu)去訪問,受到友善接待,他在海岸發現破船,乃將之修好,繼續航行回英國。
第二部:格列佛不久又坐「冒險號」(Adventure)向印度出發,但又遭颱風,為巨人所俘。他成為大人國農夫的寵物,農夫帶他到處展覽。格列佛生病,奄奄一息。農夫見狀,將他賣給大人國女王。大人國之人有他的十二倍大,那裡的老鼠有獅子那麼大,使他備受驚嚇。蘋果大如酒桶。格列佛和國王討論彼此的社會制度。國王思想自大,蠻不講理,使他窮於應付。兩年後他得大鳥之助,懸吊在大鳥身下離開大人國,回到英國。
第三部:格列佛又出海,遇到海盜,自行逃命,被接上一個在海上飛行的「飛島國」。島上住的都是聰明人,天天都在思考抽象而無實際用處的事情,而且心不在焉,常常談話中斷就無法續話,必須僕人來提醒他們剛才討論的是什麼事情。飛島國飛到一處大陸Balnibari,那地方有很大的研究所,這裡有人正在進行很不實際的改進農業及建築的計畫。格列佛坐小船到魔術師之島,他們能使用魔術,使歷史人物如凱撒、亞歷山大大帝、龐培、漢尼拔等人出來和格列佛說話並控訴史書紀錄之不正確。格列佛往前走遇到一些「Luggnaggian」的長生不老人。然後經由日本回到英國。
第四部:格列佛又搭船出海,遇到水手在海上叛變。划小船靠岸,來到「賢馬國」。在這裡他發現醜陋如猴子的人類,受馬的管制。這裡的馬叫「Houyhnhnm」理性很高,人類叫「Yahoos」,令人厭惡。格列佛與馬一起生活,吃麥餅和牛奶。當他談到在英國馬是負重拉車的獸類時,賢馬們都不可思議。賢馬們也沒聽過戰爭或法律這些字眼,對格列佛所敘述英國人類的一切都表示不認同。
|
格列佛住賢馬國很久歲月,住得很舒適,樂不思歸。但賢馬國的國民大會決議格列佛既是人類,就應和此地的類猿人一起生活,不得再為賓客,否則可選擇回去英國。格列佛乘獨木舟回國。到了家時妻子吻他,他幾乎昏過去。他選擇住在馬廄裡,好久無法和人類相處。 諷刺的技巧 據說斯威夫特熱愛「個別的人」(individual men),但痛恨人類。因此他以辛辣的諷刺譏諷英國人,尤其是英國的輝格黨人。在他意念中,大概英國的輝格黨人是最不能饒恕的人類的典型。 斯威夫特以簡單自然的文體,寫寓言故事。
他細心呈現故事的細節,和趣味,使故事有很高的信服力和娛樂性,使全篇成為魅人的傑作,但很遺憾地,也使讀者陶醉在故事的趣味中而未發覺這故事是用來諷刺人類──英國人的可怕可恥的人性、社會及政治。 斯威夫特在故事中創作了一個令人敬重的主角格列佛。格列佛是科學家、醫生,正經、樂觀、誠實、充滿好意,做事精確,是那個年代裡的好人的典型。而且和另一部冒險小說《魯賓森飄流記》(Robinson Crusoe)的主角一樣,面對艱難時,很有機智。這樣的「好人」為何最後會落到與「人類」社會格格不入呢?這就是諷刺的焦點。 格列佛所到的四個島國做為諷刺的對象,是有特別意義的: 第一個小人國中的「小人」,完全符合中國話「君子與小人」的意義上的「小人」。這些人,人小,氣量小,芝麻蒜皮的事就大打出手,和英國當時教會之間為瑣碎的事而爭執,政黨之間互相詬罵如出一轍。小人國是用來諷刺當時的英國社會及政客,教會胸懷之狹小及見識之短淺。
大人國裡的人,人大心大,粗糙而空洞,自大而暴戾,這狀況也讓人聯想很多英國社會上的「大人物」及「大機構」。在那個年代英國曾因自大或見識短淺而捲入許多宗教衝突乃至政爭、戰爭,在故事中幾乎呼之欲出。 遊記的第三部呈現一群天天都在思考一些抽象而無用的事情的人,這是對當時英國「學者」及「領導人」的嘲笑。故事中有些科學家們的太太,輕易地就和僕人私奔了。原因是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從來沒有關心過自己的太太。在《遊記》中主角在這個島國上停留七年一個月的時間觀察到這些怪異的現象。 如果「小人」與「大人」是缺點的兩個極端。那第四部裡賢馬與醜人(Yahoos)是賢愚的兩極端。醜人除了頭部及胸部有捲毛遮蓋之外幾乎全裸,能像松鼠一樣在樹下跳來跳去,是無理性動物的典型。格列佛在故事裡是認同「賢馬」的理性生活的。但故事主角格列佛的觀念並非創造這個主角的作者斯威夫特的觀念。相反地格列佛其實也是斯威夫特諷刺的對象。
這一點是讀者最後必須發覺的事情。 我們來看看「賢馬國」的風俗。在賢馬國裡賢馬們都很理性,溫文有禮、友善、仁慈、平等、誠實。每一對賢馬都被安排生育男女各一的子嗣。「安排」的原則是「要讓每一對都生出毛髮混色美麗的後代」(to ensure pleasing color combinations in the offspring)每對賢馬達成了這使命之後,夫婦(或雌雄)即分開生活,如同其他朋友一樣互不親近。 原來賢馬的理性是這樣的。作者斯威夫特,寫了一部長篇小說,一再諷刺不理性的英國人之後,在最後關頭,把理性也諷刺了,公開表達其對「理性」的不信任,作者原來並非愛好理性的人! 作者其人 斯威夫特一生服務於宗教界及政界,也曾做到相當高的地位,但後來得罪安妮女王,雖然許多聲名顯赫的朋友為他說項,終未能助他往上爬升。
他本是情感豐富的人,且在生涯中屢有不遇之感慨,因而在寫作上漸漸走向諷刺的傾向。當時的英國教會及政黨,也確有許多不合理的制度及作為,這些不合理提供了斯威夫特能在諷刺文學上獨樹一幟,且風靡一世的素材。他一方面諷刺社會不理性。另一方面認為純理性不能解決問題。因此,人間必須有愛、感情和人性。很諷刺地,斯威夫特活了七十八歲,最後三年因病活在無理性的狀態中。他患耳疾(Meniere)症候群而耳聾、頭暈,最後在痛苦中逝世。 《格列佛遊記》是一部「啟發性小說」(initiation novel)格列佛以誠實樂觀的性格開始旅行。但在過程中他並未學到人生的教訓,他的樂觀與誠實反而使他走入幻滅。 斯威夫特是多情的人,他接受了兩個女人的愛,並與其中之一Stella祕密結婚。另一個小他二十歲的Vanessa後來發覺其另有所愛,寫信給Stella表示抗議,斯威夫特為此動怒,與Vanessa決裂。不久Vanessa死去。五年後,Stella也死去。留下斯威夫特孤獨而抱病過了二十六年的晚年,但在這二十六年中他寫作不輟,英名永留後世。
|
批判性寫作:西洋文史閱讀素養 How to Write Any High School Essay
作傑西.利伯曼原Jesse Liebman譯丁宥榆出EZ叢書館2021/06/03
|
內容簡介
本書教你如何閱讀,解析寫作架構。
批判性思考,應戰各類作文、申論考題,
不讀外文系也需要的英文心得寫作指南!
西洋文學看似遙不可及,熟記歷史事件只為應付考試。
文學、歷史存在意義並非僵化學習思考。
|
=本書採用美國教學方法
培養「閱讀素養」,讓你細細品味文學、洞悉觀察社會現象,
具備「批判性思考」,條理邏輯清晰,寫作闡述自我觀點。
「跨文化閱讀寫作準則」適用古今中外文學品讀、歷史評論。
★透過心得寫作逐步反芻文學經典,批判思考歷史重要意義。
★美國高中教師,作者用字平易淺白、幽默輕快風格,貼近讀者觀點。
★「閱讀寫作」三大步驟:如何閱讀、開始寫作、校對完成,詳盡說明各階段筆記要點。
★解析多元作文主題,具體比較優、劣範文。應用縝密寫作邏輯,避免鬆散文章結構。
作者傑西•利伯曼任教紐約高中十餘年,致力培育當代莘莘學子「閱讀素養」。透過邏輯、系統性閱讀心得寫作技巧,探索各類經典西洋文學角色關係、情節脈絡、時空背景等變化發展。從經濟、政治、外交等多元面向,針對歷史事件鼓勵學生提出個人觀點思維,帶領讀者深刻體會閱讀的從中樂趣,思考歷史事件背後的重要價值。
|
本書如何培養「閱讀素養」?
1.從基本「閱讀筆記」作起
許多人的閱讀習慣,可能只是把書看過,但記憶破碎,且無法完整理解主旨。作者建議閱讀的同時一定要做筆記,蒐集書中重要訊息(角色、關係、時空變化、中心思想等),作為參考資料並適用於評論寫作。若對書中某處有特別的感想,必須寫下頁碼,才能夠快速翻到對應的頁面,找到該語錄。
2.「打靶式」批判性寫作
作者比喻五段式小論文寫作就像一場打靶競賽。第一段瞄準紅心目標,設定明確的論述核心。接著三段內文引用書中訊息,像射飛鏢般緊緊命中論述主題。最後一段結尾不只是重述,更要提出自己論點為何對該文學著作理解有幫助,說明分析該歷史事件的價值。掌握以上「打靶式」批判性寫作要點,就能從競賽中脫穎而出!
3. 用對「寫作架構」才有說服性
本書提出優與劣各三種小論文寫作架構,示範閱讀寫作好與壞的文章。舉例好的「金髮姑娘型架構」,比較三者只有一者「恰到好處」。《傲慢與偏見》中,伊莉莎白為何兩次拒絕男子殷勤,最後卻接受達西先生的求婚,由此中心帶領讀者深入探討女主角的內心變化。
舉例壞的「科學怪人型架構」,把所有訊息沒有系統地隨意拼湊,全部放到文章寫作裡,只會結構鬆散,不知所云。
4. 欣賞與個人詮釋才重要
閱讀古典詩文不要卻步,想像成音樂歌詞、電影故事來欣賞,貼近個人生活,能夠引起共鳴。此外,每個人見解感受都不一樣,那怕是批判文豪莎士比亞,只要你說的有理,都值得鼓勵!這才是「閱讀素養」、「批判性思考」的本質。
|
教育界好評推薦
黃玟君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副教授
《批判性寫作:西洋文史閱讀素養》不只是一本教寫作的書,也是一本教閱讀的書。書中提供了寫作所需具備之各項正確觀念與技巧,對台灣有不同寫作需求、不同年齡層讀者都有極大助益。我特別贊同作者Jesse Liebman所言Good writing begins with good reading.,閱讀時藉由不斷探索寫作者的立場與意圖、主動提問、勤做筆記等活動,配合本書提供的結構及範例分析,都可在提昇自己的寫作實力之際,同時培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這正是目前台灣教育及職場所亟需的。我大力推薦這本書!
練惠琪 博仕博文理短期補習班負責人兼英文寫作教師、東吳大學國貿系兼任助理教授
顧國瀚Eric K. Ku 日本國立秋田大學 國際資源學系 英語講師
|
作者簡介
傑西·利伯曼 (Jesse Liebman)
普林斯頓大學古典文史系(Classics)畢業。2003年獲古典文史系頒發的最佳畢業論文獎,並代表該年度畢業生致詞。
2004年開始任教紐約高中,教學領域包括:寫作、英語、歷史、拉丁語、希臘語、法語、SAT(批判性閱讀和數學)以及許多學生準備其他SAT II測試(學科考試)和AP考試。
譯者簡介
丁宥榆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熱愛文字工作,現為自由工作者,以翻譯書籍、文章為主,並協助校潤、編輯事宜。譯有《歐亨利短篇小說選》、《格林童話》、《科技英文閱讀與練習》(合譯)、《全美最強教授的17堂論文寫作必修課》等書。
|
目錄
作者簡介
前言
何謂寫作?
論文的定義
高中論文不等於大學論文
關於本書
你與你的老師
第一章 寫作過程
寫作的開始
1. 閱讀
重要意義
文學主題
歷史主題
時間
2. 做筆記
3. 定題目
寫作的中段
1. 腦力激盪
2. 擬大綱
3. 打草稿
寫作的結尾
1. 審閱
2. 修潤
3. 列印交稿
清晰與獨創
劣質寫作
第二章 五段式論文
瞄準
緒論和命題
射箭
三段正文
計分
結論
第三章 論文結構
好的論文結構
金髮姑娘型
比較和對比型
隨時間變化型
不好的論文結構
國王的新衣型
科學怪人型
旅鼠型
第四章 詩
格律詩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by William Shakespeare
《我能否將你比為夏日?》—莎士比亞
非格律詩
“The Fish” by Elizabeth Bishop
《魚》—伊莉莎白.畢謝普
|
作者序
美國人文素養教育
美國高中的英文、歷史和社會學科,一般而言旨在教導學生「如何寫作」。藉由閱讀歷史事件、西洋文學經典,或值得學生效仿的文學寫作代表作品,使學生能夠培養自身對於角色人物和文化的反饋,學會帶著批判思考力去欣賞多種散文寫作風格。更廣泛來說,這一類課程旨在鼓勵學生領會人文教育的意義,而人文教育是我們能從人文角度去理解文化體驗的終生基石。但是中學只教主題句、主題陳述和轉折句這些寫作術語,沒有詳細教導正式的進階寫作技巧。學生進高中的時候,我們認為學生早已知道「如何」寫作了。結果,學生其實不知道該怎麼寫,老師又得批改這些所謂的「論文」,對師生而言都是令人沮喪的混亂局面。這使我們必須思考一個重要問題:高中生應該如何學習,才能寫出一篇出色的高中論文?
何謂寫作?
我在紐約市的公私立學校教導年輕學子十多年,遇過各種各樣的學生。有些善於閱讀卻不善寫作;有些很能應付寫作的挑戰,卻不知道如何主動閱讀、尋找細節。有些學生口頭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滔滔不絕,要他以書寫方式將思想躍然紙上就不知所措。有些學生對喜劇很有反應,對悲劇就沒感覺。有的學生喜讀戰爭故事,有的好讀愛情故事。
每當我開始教學之前,總是問學生同一個問題:「何謂寫作?」我心底有答案——多年教學經驗累積所致——不過我好奇的是他們怎麼想。學生的回答總是五花八門。其中我聽到最棒的一個回答,是有位學生很老實地說:「寫作就是一份工作。」停頓了一會兒他又補充說:「寫作是一份充滿藝術的工作。」的確,我心想。兩句話都沒錯。寫作是一份工作——艱難的工作。當一個好的寫作者把這件艱難的工作做好時,成果必是一份漂亮的論文,以具有說服力的巧妙方式傳遞了自己的思想。高中論文不需要到達此等狂喜程度,但何不把目標定高一點呢?
|
推薦序
「寫作」是表達自我思想的一個方式,但是其充滿思考且具有挑戰的過程卻很容易讓學生望而卻步,尤其是英文的寫作,許多學生都不知該從何下筆,也不知道一篇好的文章組織結構與技巧,導致許多學生常常為充字數寫出很多陳腔濫調與重複的字句,以至於拿不到好的分數而導致信心的喪失。
猶記過去高中時,學校並無教導該如何寫出一篇好的英文作文,文章的結構有哪些。直到大學念了外文系,修了閱讀與寫作等課程才真正學習到英文文章的組織架構以及內容是要具有思考性、創意性與個人見解的。後來在教學的過程中也發現許多學生跟當初的我是一樣的,拿到題目就開始亂寫一通,也為了拼湊字數,寫出一些既重複又鬆散的文句,文章沒有重點,也就是本書作者所說的不好的論文結構—「國王的新衣型」。但是根據《天下雜誌》在2020年12月的月刊中,在職進修者最重視的技能第一名卻是寫作能力。因為不管創業企劃書、行銷文案、廣告腳本、顧客信件、網頁開發及社群媒體都需要優秀的寫作能力。由此可知,現在的寫作能力與技巧已經是不管在學或在職都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
在過去,我在補習班的英文寫作課用過許多不同的書,有原文的也有中文的,對於英文寫作的介紹與概念大同小異。過去的寫作教學書籍大多是依據文章類型分類且闡述基本的概念,告訴讀者寫作流程要腦力激盪、做大綱、寫草稿、修改與編輯。但是此本《批判性寫作:培養西洋文史閱讀素養》作者運用個人在美國高中的教學經驗,不僅告訴讀者寫作的觀念,更結合了閱讀與西洋文學之案例,以步驟式且詳細的教導讀者如何從閱讀、作筆記、訂題目等一步步寫出好的文章。而且此書最大的不同是給予讀者優劣論文結構的範例與比較說明,讓讀者可以清楚知道什麼是好的文章與不好的文章寫作。另外,本書不只分析了一般的論文結構,也說明了歷史主題、文學主題及詩歌的寫作與解析原則,給予讀者更豐富的寫作賞析與視野。
對於現在新課綱強調的核心素養能力,英文科目強調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邏輯思考能力與進行跨文化反思。運用在英文寫作中,個人對於生活的思考、理解、批判與應用能力顯得更為重要,相信此書可以給予入門者以及高中生或考英語相關檢定的學生詳細的文章寫作概念。也相信這本書的出版能夠帶給我未來寫作教學課的學生有更廣的視野,寫出更棒的文章。
綜觀全書,作者的用心與叮嚀處處可見,因此本人相信讀者在讀了本書之後會對於英文寫作有更深刻的認識,本書為英文論文寫作之極佳的入門之作。謹在此向讀者推薦《批判性寫作:西洋文史閱讀素養》這本書。
練惠琪
博仕博文理短期補習班負責人兼英文寫作教師
東吳大學國貿系兼任助理教授
|
《批判性寫作:西洋文史閱讀素養》翻譯自美國原書How to Write Any High School Essay,提供美國學生撰寫高中文學與歷史閱讀心得的方針,此教學方法正是台灣教育108課綱提倡的「閱讀素養」、「批判性思考」。我們在任何實體或線上書店都可以找到大量關於英文寫作的「入門指南」書。有些是以文字為基的方法(text-based approach)編寫,簡明的提示列表,說明寫作「應該」與「不應該」做的技術性事項;另一種則是以作者想法為基的方法(writer-based approach)編寫,以個人經驗與反思性提示,啟發讀者寫作動機,並著重於培養讀者成為「筆者」的自我發展。兩種方法都合理正當,對學生各有不同的幫助,取決於學生本身的需求。就我的觀點而言,《批判性寫作:西洋文史閱讀素養》最大的特色是作者Liebman能兼顧文字為基與作者想法為基的兩種編寫方法,從而全面地概述寫作技巧,不僅可以幫助讀者撰寫申論文章,更能夠提高批判思考能力,讓讀者發展成為優秀的筆者。以下是本書這兩種方法的特色,我認為讀者能從而受益:
|
文字為基的特色
-閱讀
閱讀時應注意哪些要素?
閱讀時如何更有效地做筆記?
-寫作
1. 如何集思廣益(brainstorm)、撰寫大綱和編輯自己的寫作?
2. 如何撰寫五段式寫作論文?
3. 優劣的寫作架構為何?
4. 優劣的寫作範例為何?
-詩
1. 如何閱讀詩?
2. 如何撰寫詩評?
作者想法為基的特色
-作者個人教授學生寫作的經驗
-提供讀者寫作的建議:
1. 若不喜歡指定的讀本,該如何嘗試去閱讀?
2. 閱讀如何幫助讀者寫作?
3. 寫作過程中遇到的挑戰為何?該如克服?
-反思性問題:
1. 對你而言,何謂「閱讀」?
2. 如何長遠的提升自我寫作能力?
《批判性寫作:西洋文史閱讀素養》為一本實用、綜合各項寫作要點,並以學生閱讀為出發點的寫作指南,簡明易懂,提供深度技巧,並能應用於批判性申論寫作。在此,推薦本書給教師、學生,或想培養西洋文史閱讀素養、批判性思考的讀者。
顧國瀚Eric K. Ku
日本秋田大學國際資源學系英語講師
|
=內容連載
人物的重要意義指的是主要人物的發展。以《梅岡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中的絲考特(Scout)為例,她是小說的敘事者,也是我們對故事的窗口,帶我們回到一九三〇年代,進入阿拉巴馬州的梅岡城這個種族主義南方的世界。她有好多事情要學,才能體會一個道理:若未曾歷經他人處境,切莫妄下斷語。隨著故事的發展,絲考特的觀點全都改變了,包括她對阿布.雷德利(Boo Radley)及她哥哥的觀點,對她父親及湯姆.羅賓森(Tom Robinson)的觀點,還有對自己居住城鎮的觀點。這些觀點的變化,反映了絲考特逐漸發展的性格。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要能夠辨識這些變化時刻——絲考特學到些什麼的時刻,或者絲考特透露了些端倪的時刻,告訴我們她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
關係的重要意義涉及人物之間的動態變化。在《梅岡城故事》中,絲考特周邊有幾個非常重要的關係,最主要的是她與哥哥傑姆(Jem)及父親亞提克斯(Atticus)之間的關係。絲考特生性觀察入微,因此從兩名男性角色身上學習良多,兩人各自以不同方式養育並保護著她。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也不是一直不變。故事的一開始,作為妹妹的絲考特總是處於傑姆的光環之下,到了故事結尾,絲考特終於能與哥哥平起平坐。而這是在何處、何時、如何又為何發生的?閱讀的時候,你必須尋找關係發展的時刻,在這些重要時刻,傑姆與絲考特之間的關係出現了變化。另一值得注意的是絲考特和阿布的關係。因為鎮上的小孩都在傳的事情,使得絲考特很怕阿布。但是到了故事結尾,她終於明白阿布是什麼樣的人,她的心智也夠成熟,懂得待之以尊重。作者哈波.李(Harper Lee)在書中置入了這樣的動態變化,你的工作就是把它找出來、追蹤它的發展。另外一組十分有趣的關係線,是絲考特與女性之間的連結。絲考特年幼喪母,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受到女性的影響並不多。在當時的南方世界,又有誰能夠教導她如何「當個女人」呢?她遇到了哪些正面和負面的典範?這些人又如何形塑她心中逐漸升起的女人的感覺?這些關係十分耐人尋味,值得一探究竟。仔細閱讀,把它們找出來。
總結
好的閱讀是寫作過程的第一步驟。盡可能挖掘你對內容的想法、反應、喜好和厭惡。仔細閱讀,找出人物、關係、情節三方面的重要意義。案件的真相會在關鍵的情節轉折點出現意外變化,把自己當作一個偵探,努力搜索這些有趣而不尋常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