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標題: 「自然權與社會合約:經由農村暴政事件看洛克《政府論》的當代意義」【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您
#官方綱要: 本篇文章重新解釋洛克《政府論》核心觀點,結合2023年台灣某農村遭遇土地強徵與空污設施建設引發民怨事件作為實例,透過生理、心理、環境、靈性四個角度進行剖析。藉此說明自然權、社會契約、革命權與政府正當性之關係,並列出十大重點,體現洛克思想在當代民主政治中的持續價值。
一、實際案例:台南青田村抗爭事件 2023年7月,台南青田村面臨政府強制徵收農地,用以建設大型焚化爐設施。地方政府未召開公開聽證會,村民未被充分告知與參與決策,導致居民質疑政府程序正當性。民眾自發組成「守護家園聯盟」,展開和平抗爭,並訴諸法院提起訴願。此事件顯示社會契約失衡的現象,反映出《政府論》中「政府若無法保障人民自然權,則人民有權抗議與重建政府」的思想精神。
二、生理面向分析 強徵政策導致村民面臨居住地、耕作權與健康的威脅。焚化爐引發空氣污染,增加呼吸道疾病風險,違反人民追求健康生活的基本需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空氣中懸浮微粒長期超標將引發心血管與呼吸疾病,政府此舉已對人民基本生存條件造成實質危害,與洛克所謂「保障生命權為政府存在的首要目標」相違背。
三、心理面向分析 強徵導致村民陷入極大心理壓力與創傷,對政府的不信任感加劇。許多高齡農民憂慮離開祖居地後將失去生活重心,產生焦慮與憂鬱傾向。村內小學學生亦受影響,學習表現下降。這顯示政府政策缺乏心理層面的人文關懷,未考慮民眾的心理安全與歸屬感。
四、環境面向分析 焚化爐設立將嚴重破壞青田村原本豐富的自然生態與農業系統,影響水質、土壤與作物品質。洛克在《政府論》中明確主張,政府之設立是為保護人民「生命、自由與財產」,而農地正是農民最核心的財產。破壞性徵收則違背此一原則。
五、靈性面向分析 對許多村民而言,家鄉土地不只是生存資源,更承載祖靈信仰與社群精神。當焚化爐設立於祖墳區域,引發群體靈性創傷與文化斷裂。洛克雖不以宗教為立論主體,但其自由主義精神尊重個人信念與文化多樣性,故此案亦觸及人民靈性尊嚴之保障。
六、洛克觀點的當代轉譯 《政府論》認為:政府若無法保障人民自然權,即違反社會契約。青田村事件即顯現出政治權力與人民意志的脫鉤。洛克認為,革命權並非暴力鼓吹,而是合法抗議的哲學根據。
七、公民參與與制度反思 村民透過記者會、陳情書、社群媒體與法律訴訟展現公民意識。他們並非一味反對建設,而是要求「資訊公開、過程透明、科學評估、居民參與」,符合洛克提倡的「以理性與對話實現政治正當性」原則。
八、結構性權力失衡的警訊 事件凸顯中央與地方政權結構過度集中,無法有效聽取基層聲音。正如洛克批判費爾默的父權專制模型,當代仍存有「以父治子」式的權威統治心態,缺乏「權由民授」的自覺。
九、社會契約的回收與再締結 當社會契約失效,人民有權要求重啟制度性對話、重建合法性。村民並未採取暴力行動,而是透過法律與公民手段進行正當抵抗,體現洛克理性革命觀的典範。
十、案例總結與洛克思想啟示 青田村事件告訴我們:現代民主不能只以選舉為正當性依據,更應實踐人民在生活中持續參與政治決策的權利。社會契約是活的制度,需不斷調整與回應人民需求。政府存在的意義,不是命令人民服從,而是作為人民權利的守護者。
#十大重點總結:
-
政府正當性來自人民同意。
-
人民擁有天賦自然權:生命、自由、財產。
-
社會契約可隨人民意志更新。
-
暴政的產生往往始於程序不正義。
-
革命權是對抗暴政的正當防衛。
-
公民參與是防範濫權的制度保障。
-
環境與土地是基本財產權核心組成。
-
心理與靈性創傷亦屬政治治理範疇。
-
權力過度集中導致民主斷裂。
-
政府必須以保障人民權利為唯一正當目標。
#結語:
洛克《政府論》雖誕生於17世紀,卻為21世紀的民主治理提供深刻洞見。自然權、社會契約與革命權的思想,提醒我們:人民不是被動服從的對象,而是政治權力的真正主人。青田村事件,不僅是一場土地抗爭,更是一次對現代國家正當性的深刻提問與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