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零距離】  <「不好意思」文化>之二

 【楊聰財專欄】

============================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問題Q:台灣人最愛說「不好意思」?與文化有關嗎?

@回答

ABBC旅遊版以「永不停止道歉的島嶼」為題,解析台灣的「不好意思」文化。報導中先以拼音方式寫出「不好意思」四個字,指出這四字若從字面上解讀,可能會給人一種不好的、負面的感覺,但事實上這個詞能在任何情況下使用,不論是在餐廳叫服務生、向老闆道歉,或是在台北捷運上下車時都可聽見。

B、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張嘉如在報導中表示,台灣人總是在用「不好意思」一詞,是因這是種口頭上的禮貌,當台灣人在打斷他人或尋求幫助時就會使用,甚至也會用這詞來開啟一段對話。報導中並提及,「不好意思」一詞不同於英語中的「excuse me」,它的意思可以是一種感覺、行為準則,貫穿台灣文化的思想體系,對不知情的人來說,台灣似乎是個「最抱歉」的國家,然而,「不好意思」文化正揭露了台灣隱藏的謙虛及羞怯這一層面。

 

C、台灣師範大學教授李勤岸在報導中指出,台灣受過往日本殖民化及儒家道義影響,發展出極端道歉文化,也就是現在常聽見的「不好意思」文化,雖然這句話確切起源是未知的,但他及其他語言專家都認為,這是儒家和諧概念的產物,核心價值在於維持人與人間的關係,「傳統台灣文化就像那樣-更加細膩、替他人著想,又試圖與他保持禮貌關係。」報導指出,這種文化一方面給人順從、過度有禮的印象,一方面卻也展現出台灣無與倫比的禮貌,而李勤岸則認為,「不好意思」文化僅限台灣才有,在其他華語地區不太可能會聽到。

 

! Part2不好意思說出內心真實想法

▲不好意思說出口(口是心非)

#問題Q:什麼樣的人更容易口是心非?

@回答

    更容易口是心非的人通常具有以下特徵:

1.  不坦誠: 這類人可能不夠坦誠或者缺乏誠實,他們可能會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致。

2.  缺乏自信: 有些人可能缺乏自信,因此他們會說一些並不代表他們真實想法的話,以取悅他人或避免與他人發生衝突。

3.  避免衝突: 一些人會害怕或不善於處理衝突,因此他們會說一些表面上看起來好聽的話,但其實並不真心認同或打算去做。

4.  欲獲好處: 另一種可能是為了個人利益或某種好處,他們說出一些不代表真實意願的話。

5.  不坦率的人際交往: 有些人可能對於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不夠敞開,他們可能會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因此在交流中出現口是心非的情況。

6.  害怕拒絕: 害怕拒絕他人或者害怕失去某種利益或者關係的人,可能會說一些並不真實的話以避免不愉快的後果。

這些特徵可能會導致一個人在交流中出現口是心非的情況,因為他們可能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或感受。

 

#問題Q:這些口是心非的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回答

    口是心非的人通常會表現出與他們真正想要的不一致的言行。他們可能選擇採取這種方式,因為他們感覺到需要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或意圖。這種行為可能源於各種原因,例如害怕被拒絕、害怕被傷害、權衡利弊、或是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

那麼,口是心非的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這取決於個人的情況和動機,但以下是一些可能性:

1.  控制權: 這些人可能想要掌控局勢或關係,但他們可能認為通過欺騙或模糊真相來實現這一目標會更有效。

2.  避免衝突: 口是心非的人可能希望避免與他人的直接衝突或尷尬場面,因此他們可能選擇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爭執或緊張關係。

3.  獲取利益: 有時,口是心非的人可能期望通過模糊真相或誇大事實來獲取個人利益,無論是在工作上、關係中還是其他方面。

4.  保護自我: 有些人可能因為過去的傷痛或不安全感而選擇不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保護自己免受進一步的傷害或失望。

5.  追求特定目標: 口是心非的行為有時可能是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或計劃,而暫時隱藏真實意圖可能被認為是達成這些目標的最佳方式。

總之,口是心非的人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的動機和目的,但通常背後的原因是為了達到某種形式的利益或保護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