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進身心健康提升智慧之路 了解班都拉(Albert Bandura)社會學習論 2 【楊聰財專欄】
#參考資料
http://www.loxa.edu.tw/classweb/webView/index2.php?m_Id=103563&m_Type=1&teacher=ccmwgxp&stepId=112806班都拉(Albert Bandura)社會學習論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
三、學習得自觀察與模仿
社會學習論強調,在社會情境中個體的行為因受別人的影響而改變。個體行為何以受別人行為影響而產生改變?或問社會學習究竟是如何產生的?為解答此種問題,班杜拉採用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與模仿(modeling)兩個概念予以說明。
觀察學習指個體只是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別人的行為表現(範例),即可獲得學習。日常生活中,小女孩見媽媽塗口紅,趁媽媽不在時也自己塗起口紅;男孩學成人抽煙,姿勢與動作可以亂真。這些都是觀察式學習實例。有時教師為了處理蠻不講理的學生而作家庭訪間,竟然發現該學生有位蠻不講理的父親,只好責怪觀察式學習的功能。所謂「上行下效」、「耳濡目染」便是這意思;另外,此一解釋也為教育上經常舉辦的示範教學、觀摩教學以及教學演示等措施,提供了理論根據。
觀察學習並不限於個體經由觀察別人行為表現方式(如說話的姿態)而學到別人同樣的行為。在某些情境之下,只憑見到別人直接經驗的後果,亦可在間接中學到某種行為。例如:幼兒見到別的幼兒因打針而恐懼啼哭(直接經驗),他只靠觀察就會學到對打針表現恐懼啼哭(間接經驗)。像此種只從別人的學習經驗即學到新經驗的學習方式,稱之為「替代學習」(vicarious learning)。替代學習是不需要親身經過刺激-反應聯結的學習方式,故而班杜拉稱此種學習為勿需練習的學習。
社會學習論中的另一概念模仿,是指個體在觀察學習時,對社會情境中某個人或團體行為學習的歷程。模仿的對象稱為楷模(model)。家庭中的父母與學校中的教師,一向被視為兒童的楷模人物。因此,教育上素來重視的以身作則,其涵義即在此。班杜拉在其所著《社會學習與人格發展》一書中,曾有如下的解釋:
所謂由多個反應集合而成的行為組型,並非由每個反應受到強化之後再串連起來,而是一開始就由個體對楷模行為整體觀察後模仿學習而來 的。個體觀察到楷模的示範性行為,或是聽到楷模人物對行為是否正確的解說,即使未曾跟隨楷模去實際演練表現出外顯行為,他照樣可以學到該行為組型。
四、模仿學習有不同的方式
此外,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學習者對楷模人物的行為進行模仿時,將因學習者當時的心理需求與學習所得(技能抑或概念)的不同,而有四種不同的方式:
(一)直接模仿(direct modeling):直接模仿是一種最簡單的模仿學習方式。人類生活中的基本社會技能,都是經由直接模仿學習來的。諸如幼兒學習使用筷子吃飯與學習用筆寫字等,都是經由直接模仿學習的。
(二)綜合模仿(synthesized modeling):綜合模仿是一種較為複雜的模仿。學習者經模仿歷程而學得的行為,未必直接得自楷模一人,而是綜合多次所見而形成自己的行為。例如,某兒童先是觀察到爸爸踩在梯子上修電燈,後來又看到媽媽踩在高凳上擦窗戶,他就可能綜合所見學到踩在高凳上取下放置書架頂層的故事書。
(三)象徵模仿(symbolic modeling):象徵模仿是指學習者對楷模人物所模仿者,不是具體行為,而是他的性格或行為所代表的意義。電影、電視、兒童故事中所描述的偶像型人物,他們在行為背後所隱含的勇敢、智慧、正義等性格,即旨在引起兒童象徵模仿。
(四)抽象模仿(abstract modeling):抽象模仿是指學習者觀察學習所學到的是抽象的原則,而非具體行為。算術解題時,學生從教師對例題的講解中,學到解題原則,即為抽象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