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進身心健康提升智慧之路 了解班都拉(Albert Bandura)社會學習論 3 【楊聰財專欄】
#參考資料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
五、模仿學習絕非機械式反應
按斯肯納學習理論中的後效強化法則,個體在刺激情境中所學到者,不是自主性反應,而是機械式反應。既然個體學到的是機械式反應,自然是同樣情境下的不同個體,也會學到同樣的反應。此即斯肯納主張學習理論應具備的客觀與預測的條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反對此種機械論的看法,他認為,即使眾人所觀察的情境相同,其所表現的反應也不會一樣;原因是每個人的反應是經過他認知判斷而後才表現於外的。換言之,人在學習情境中觀察模仿時,在接受刺激到表現出反應之間,有一段中介作用(mediation)的內在心理歷程。
按班杜拉的解釋,學習情境中的某種刺激,對學習者而言,具有兩種不同的性質或意義;其一為名義刺激(nominal stimu1us),指刺激所顯示的外觀特徵,是客觀的,是可以測量的(如可用照像機或錄音錄影機記錄之)。名義刺激的特徵,對情境中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其二為功能刺激(functional stimulus),指刺激足以引起個體產生內在的認知與解釋。刺激的功能特徵,對情境中每個人來說,自然未必相同。
班杜拉曾以幼兒為受試者,從事觀察學習實驗,以驗證上述中介歷程的理念。該實驗的設計是,先讓幼稚園兒童觀察影片,影片中顯示一憤怒成年人打擊一充氣的橡皮假人。看過後,帶領幼兒到另一放置充氣橡皮假人的實驗室,讓他模仿看過的成人動作向假人攻擊。結果發現不同幼兒的攻擊方式各不相同;他們並不直接抄襲成人的動作(左右兩拳交替擊打)進行攻擊,而是各自表現其自己的攻擊行為。此一中介歷程的說法,在教育上深具意義;當教師設計學習情境時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心理需求與認知能力上的差異。
六、最能引起兒童模仿的楷模
根據以上對班杜拉社會學習論的討論,自然會引起如下的問題:最能引起兒童模仿的是些什麼樣的楷模人物?根據班杜拉的實驗研究發現,以下五種人物是兒童們最喜歡模仿的:
(一)兒童們喜歡模仿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所謂最重要的人是指在他生活上影響他最大的人而言,諸如家庭中父母關愛他、養育他;學校教師教育他、管束他;同儕中領袖支持他、保護他,都是兒童心目中最重要的人。
(二)兒童們喜歡模仿與他同性別的人:在家庭中,女兒模仿母親,兒子模仿父親;在學校裏,男女學童分別模仿男女教師。此種性別模仿,是兒童心理發展中性別認同的重要學習歷程。
(三)兒童們喜歡模仿曾獲得榮譽(如參加比賽得冠軍)、出身高層社會以及富有家庭兒童的行為。
(四)同儕團體內,有獨特行為甚至曾經受到懲罰的人,並不是一般兒童最喜歡模仿的對象。
(五)同年齡同社會階層出身的兒童,彼此間較喜歡相互模仿。(物以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