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有助掌握自己 PSYCHOLOGY 人際溝通分析理論 TA TRANSACTIONAL ANALYSIS 分析自殺及其治療 3 【楊聰財專欄】
@參考資料
https://www.nhu.edu.tw/~lifedeath/data/%A4%E5%C4m/87%A6~%AC%E3%B0Q%B7%7C/TA.html從人際溝通分析理論談自殺及其治療 高明薇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二)應該訊息
應該訊息來自“爸媽”的父母自我狀態,其功能是限制一個人,如果過度拘泥,會使一個人不易成長、缺乏彈性。依(Taibi Kahler)的看法,驅力有五種:「要完美」、「要堅強」、「要努力」、「快一點」、「討好別人」,這些驅力都是永遠達不到的,因為再怎麼努力做,都可以嫌做得不夠。
應該訊息還包括宗教、種族、性別刻板印象,傳統的觀念,甚至有些相信自己應被解放的女性在工作完仍趕回家煮飯洗衣,因為她們的觀念仍然是「女人應該做家事」。
應該訊息是以明顯的、言語的方式來傳達的,傳達應該訊息的人堅信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會極力地護衛自己的立場;相對於禁止訊息是以隱藏的、非語言的方式傳達,而且傳達的人並不自知,如果告訴為人父母者他的某種行為會傳達不要活的訊息給小孩,他多半會生氣地說:「這怎麼可能,我絕沒有這個意思。」但孩子吸收了周圍大人的口語、非口語訊息,對當時的情況做一個結論,雖然那很可能是錯誤的結論,不是事實真相,但孩子把它當成真實且以此發展自己生命的態度。
五.撫慰
撫慰即撫摸的需要、認可和注意,可分為三種:
1.口語及非口語(表情、語調、眼神、手勢、姿勢、身體的接觸)。
2.正面──溫暖的話、擁抱、友善的態度。負面──責備、打耳光等。
3.有條件的給予和無條件的給予。
參、TA對自殺的觀點
TA對自殺的探討可從心理地位及生命腳本兩方面來看。
- 心理地位
心理地位是我們在生命早期所得到關於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一些結論,但這些是以一概全、絕對的觀點,我們以它來支持自己對生活做的一些決定。也是我們在日後所形成的腳本或人生劇本的基礎。
前面提過人會有四種心理地位,會產生問題的有三種: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如圖一。
沮喪、退縮、奴隸地位、自殺 我的生命沒有價值 |
樂觀、滿足 生命是有價值的 |
放棄、入院、自殺、他殺 生命本身毫無價值 |
偏執、不信任、暴君地位、殺人 你的生命沒有價值 |
第心理地位「我好-你不好」,這種人覺得自己被人傷害或虐待,把自己的不滿、不幸歸諉他人,罪犯、希特勒和蓋亞那的瓊斯(Jim Jones)都是這類型,他們懷疑別人,有偏執狂的態度,嚴重時可能殺人。
第「我不好-你好」、第「我不好-你不好」,這兩種心理地位都是受害者的心理地位,沒有自我價值感,易有無能、沮喪、罪惡感等感受,所以嚴重時會退縮、放棄以致自殺。
大部分的人不是固守在一個心理地位上,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時候,與不同的人相處時,不斷的遊走於這四種心理地位之間,但若一個人他大部分的時間是處在某個心理地位,如、,那麼就是自殺的潛在人口,需要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