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知己知彼有助掌握自己 PSYCHOLOGY 人際溝通分析理論 TA TRANSACTIONAL ANALYSIS 分析自殺及其治療 2  【楊聰財專欄】

@參考資料

https://www.nhu.edu.tw/~lifedeath/data/%A4%E5%C4m/87%A6~%AC%E3%B0Q%B7%7C/TA.html從人際溝通分析理論談自殺及其治療  高明薇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1. 心理地位

  伯恩認為人從出生後,受父母、環境的影響,從小就寫定了一生的生命腳本,以生命腳本決定了一生所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而基本的心理地位,便是生命腳本的主要內涵,它是描述孩子於最早期時對於自己、他人、世界的信念或結論。

=心理地位有四個模式:

  1.我好(OK)、你也好:這種地位是健康的,又稱為「贏家」的地位,如能符合實際,這是最建設性的地位,也是治療所追求的目標。

  其他三個心理地位代表的都是輸家:

  2.我好、你不好:這是「傲慢」與投射的心理地位。選擇這種心理地位的人,就是那些感覺被出賣、迫害、並因此反過來出賣或迫害他人的人,行為表現如:向別人挑釁、將自己的不幸怪罪他人頭上、吹毛求庛、自大等;最極端的情形,可能是殺人。

  3.我不好、你好:這是個以自己為破壞對象的心理地位。採用這種地位的人在面對別人時會感到無力、退縮,甚至憂鬱,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也會導致自殺。

  4.我不好、你不好:這可稱為沒有意義的地位,是那些對生命失去興趣的人,或是對自己與他人的價值,潛能失去信心的人所採取的地位。這類人身上可能會出現精神分裂的人格傾向,殺人或自殺都可能發生。

心理地位是我們在生命早期所得到關於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一些結論,但這些是以一概全、絕對的觀點,我們以它來支持自己對生活所做的一些決定,因此是在日後所形成的腳本的基礎。

四、生命腳本與禁止訊息、應該訊息

  生命腳本由童年時期父母的訓示(禁止、應該訊息),及我們早期、幼年的決定組成。通常,長大成人之後,我們仍會繼續遵循著這些腳本,並且終其一生,還會為自己做出更多決定,並擴充自己的劇本。

  腳本的形成,始於嬰兒期我們從父母身上接收到一些微妙、非口語的訊息。在生命開始的前八年裏,我們學到很多關於身為人的價值及我們在生活中的位置。父母在環境中經歷了一些痛苦,如焦慮、憤怒、挫折、不幸福等感覺後,自我的兒童狀態傳遞給小孩的訊息,這些訊息告訴小孩一定要做什麼,必須成為怎樣的人,如此才可以獲得大人的認可。雖然父母可能以語言或直接的方式表達,但是孩子更容易從父母行為中獲得這些訊息。下面是常見的禁止訊息與小孩因此做的早期決定。

  1. 禁止訊息

1.不要做:此訊息來自過度保護或害怕的父母,如不要靠近火、不能爬樹...等。聽到並接受此種訊息的兒童,通常因害怕犯錯而不敢冒險,他們把犯錯當成失敗。

可能的決定:「我害怕做出錯誤的決定,所以我不要做決定。」、「我需要別人來替我決定」、「我比別人差」、「我絕不再為自己做任何決定」。

2.不要活:這是最致命的訊息,通常以非口語的方式很微妙的傳遞給小孩,如「我真希望沒有生出你」、「如果不是為了你們,我早就和你爸爸離婚了。」

可能的決定:「我死了,你們才會愛我」、「就算代價是死,我也要得到你的認同」、「如果情況很糟,我就自殺」。

3.不要親近:如果父母不喜歡和小孩親熱,小孩會將之解釋為「不要親近」,如從小缺少身體的接觸,正面的安撫。幼年失去親人(如父母離婚、死亡)也常造成這種想法「和人親近有什麼用,當他們走時我更痛苦」,因而決定再也不要和人親近。

可能的決定:「我只要不再愛人,就不會再受傷害了。」、「我再也不相信任何人」、「親密關係是如此可怕,我要和別人保持距離。」、「我不要表現性感」。等限制自己表達感情或和人有身體接觸的決定。

4.不重要:如果孩子說話時總是未受到重視,被告以「囝仔有耳無嘴」,或是常被忽視,都可能把這些訊息解釋成「自己不重要」。孩子可能因而不開口要求他想要或需要的事,因為覺得自己不夠重要。

可能的決定:「什麼事都是別人優先」、「我沒有什麼了不起」、「我說什麼都沒用,他們不會在意的」、「別人不會放手讓我做任何事」。

5.不要像個小孩子:父母可能為了某種原因而希望孩子快快的長大,這種情形常見於老大身上,因為他要負責照顧弟妹;或是還很小就被要求太多。

可能的決定:「我要照顧別人,不要為自己要求太多。」、「我不可以享樂」、「我不要有任何孩子氣的表現」、「我是唯一能做這事的人」。

6.不要長大:會接收到這種禁止訊息的像是家中太過寵愛的老么,或是正在發育的年輕女孩,對父親而言可能是一種威脅,這些是由一些害怕不能控制子女成長的父母所給予的。

可能的決定:「我要停留在幼小無助的狀態,這樣可以從父母那裏得到好處。」、「我不要變成女人,這樣父親就不會拒絕我。」、「不要性感」,這些決定的影響大多可從音調、姿態、行為看出來。

7.不要成功:如果父母一直挑剔兒童,就會傳遞這種「你什麼都做不好」的訊息;或來自父母心中嫉妒、好勝的兒童自我,意思是「如果你比我成功、有才能、美麗或聰明,我就不會愛你」。

可能的決定:「不管我有多棒,我永遠不夠的」、「我什麼都做不好」、「我注定是個失敗者」。

8.不要成為你自己(的性別):意即性別認同有問題,子女的性別若和父母的期望不同,這些訊息暗示孩子的性別是錯誤的;或長相、高矮胖瘦、膚色、或想法和感受不為父母所接納。

可能的決定:「我要讓你們知道,我和男孩一樣好」、「我要假裝自己是個男孩(或女孩)」、「再怎麼努力,我也沒辦法讓別人滿意」、「我為自己的性別感到羞恥(不快樂)」

9.不要正常、健康:如果父母在子女生病時才給予關切安撫,健康時就不聞不問,這就等於在告訴小孩「不健康才能得到我的愛」。如果瘋狂混亂的行為被鼓勵或沒有被矯正,就等於告訴子女「不要正常,要發瘋」,大多見於父母有精神分裂症,小孩因此學不到現實世界的事情,雖然自己沒有精神分裂症,卻也行事瘋狂。

可能的決定:「我要發狂(或生病),這樣我才能獲得注意」、「我是瘋狂的」。

10.不要有歸屬感:這種訊息也許來自一個家庭覺得自己不屬於社 區或任何團體,常見於移民家庭,小孩會對自己到底歸屬何處感到 困惑,而一直缺乏歸屬感。

可能的決定:「我永遠不會屬於某人(或某個團體、國家)」、「因為我沒有歸屬感,別人不會喜歡我」。

 其他:「不要想某事(如性)」、「不要有某種感覺」、「你的感覺不對,要照我的感覺」...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