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有助掌握自己 PSYCHOLOGY 人際溝通分析理論 TA TRANSACTIONAL ANALYSIS 分析自殺及其治療 4 【楊聰財專欄】
@參考資料
https://www.nhu.edu.tw/~lifedeath/data/%A4%E5%C4m/87%A6~%AC%E3%B0Q%B7%7C/TA.html從人際溝通分析理論談自殺及其治療 高明薇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2.生命腳本
根據生命腳本的理論,孩子在早期接收了一些訊息之後,為自己做出早期決定,這是依自己的能力、成熟度及需求來理解這個世界與周圍的人,因此,是孩子賦予那些得自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的訊息與影響意義,,孩子本身是自己腳本的作者。
伯恩用一疊銅板來說明發展的現象,如果我們將銅板整整齊齊地一個一個往上疊,就能一直疊起許多銅板。但是,如果底部有個銅板歪了,那麼上面的一些銅板也必須放歪以維持平衡,如此一來所排成的就不是直直的一疊銅板了。早期決定也是如此,它們持續影響後來生活中所做的決定。
在父母傳達的訊息中,可能會種下孩子做成自殺的早期決定是禁止訊息中的「不要活」(Don’t exist)。它可以是公開表達的,例如謀殺、虐待或遺棄,或者經由殘暴的行為或忽視來暗示孩子,例如,父母會說「他是我們的小意外」、「要不是你,我就不必嫁給你父親」、「懷了你之後,我只好放棄升學的計劃」。
父母抱孩子時毫無關心、愛撫,餵孩子吃飯或幫他洗澡時不斷地斥責咒罵,孩子有什麼需要時父母以尖叫怒吼回應,甚至毆打孩子。在未婚懷孕,已不想生小孩卻意外懷孕,或母親因生產而死亡等情形,小孩都可能從小就被怪罪。甚至生產的疼痛也可能被母親拿來對小孩說:「生其他人都很順利,你出生時差點把我撕裂。」這一類的訊息如果一再重複,會在小孩心中產生一種迷思:「如果沒有我,爸、媽,會過得更好」。
兒童自我通常會接受「誕生是我自己的責任」這種想法。不論父母說出這些話是在無心之下脫口而出或是別有用意,孩子會依自己對該情況的體會做成以下各種不同的決定:
- 如果你不改變,我就自殺。
- 如果情況太糟糕了,我就自殺。
- 我會自殺,而你會因此難過(或你會因此而愛我)。
- 你會因為我幾乎死掉而難過(或因此而愛我)。
- 我會讓你殺了我。
- 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即使因此而死),我也要你重視我。
- 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即使因此而死),我也要報復你。
這些不同選擇是某個腳本的基礎,使得這個孩子成年之後常冒致死之險,例如:企圖自殺、發生意外不及時就醫,或去爬山冒險。當然這個禁止訊息也可能導致其他不同的早期決定,例如:這孩子可能決定再也不與任何人親近,免得失望或招來痛苦,或使自己免於自殺的命運。
假若一個人人生腳本已定為「死於自殺」,他的決定是「我會在事情演變到不可收拾的時候自殺」,他就會不斷地累積不舒服的感覺,累積的方法很多,他可以玩「被人欺負」的遊戲使自己常常傷心,注意報紙又有什麼壞消息,或是躺在床上回想不幸的童年,甚至擔心不可知的未來,想像配偶有外遇的情形,當積到覺得「不可收拾」的時候,就會實現自殺的人生劇本了。
輔導或治療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幫助案主丟掉不舒服的感覺,代以真實的、好的感覺,使人把焦慮變成熱情,丟掉罪惡感享受人生,化憤怒為行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