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知己知彼有助掌握自己 PSYCHOLOGY 人際溝通分析理論 TA TRANSACTIONAL ANALYSIS 分析自殺及其治療 7  【楊聰財專欄】

@參考資料

https://www.nhu.edu.tw/~lifedeath/data/%A4%E5%C4m/87%A6~%AC%E3%B0Q%B7%7C/TA.html從人際溝通分析理論談自殺及其治療  高明薇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可以不去擔心自殺問題,而把自己的能量、案主的能量放在治療工作上。

四、案例說明

周**,35歲正深陷於一段痛苦的感情中,所以參加成長團體想多了解自己、解決當前的困境。在人生劇本探索中整理自己的成長背景,提到自己是7個女兒中排行第2的孩子,自覺得到的愛不是不夠而是根本沒有,她的早期決定是「我不重要」;對愛有強烈的渴望,以及為了逃開沒有關懷的家,早早的結婚、生子,但只維持了幾年即離婚。

在某次團體中表達想要自殺的意圖,案主覺得所有的努力、成長...都沒有意義。治療師用空椅法請其體驗自己的兩個部分:想自殺的她想活下去的她。讓兩邊互相對話,治療師協助案主在想活下去的她部分發掘力量,並訂下不自殺的合約,案主承諾將會出席下次的團體,在這一週當中不會去自殺,若有強烈的衝動願意尋求朋友、治療師或團體成員的協助。由於成員間已建立信任、親密感,案主在這一週當中尋求其他成員的協助時都能得到溫暖與支持,案主也從朋友身上得到激勵與陪伴,因此,下一次來團體時案主雖然情緒還是很低落,但不會想自殺了。

治療師以音樂治療、肢體律動治療方式,激發案主的能量,重新擁有自己的力量;介紹PAC的人格概念並實施PAC測驗。案主頓悟到上週想自殺時,內在有許多的批評父母的指責、輕視聲音,而這一週當中內在的照顧父母力量逐漸強大,因而能夠滋潤自己的內在兒童,給予自己允許,去感受孤獨、接受自己的有限。但是依然有自卑、自我價值低落的困境難以克服,尤其在這段感情當中,由於男友是大學畢業,自己只有國中畢業,與他的相處更使案主自慚於自己的學歷。平時案主不輕易透露自己的真實學歷給朋友知道,恐懼別人因此看不起他,視為極大秘密緊緊守住。

在團體中,治療師以人生有夢”──5個生命中最想達到的願望,讓成員思考、寫下來。使成員及案主將焦點力量多放在夢想上,從過程中產生對生命的熱情,案主的目標之一為得到大學文憑。治療師鼓勵案主面對自己的恐懼,她決定與團體分享這個秘密,並得到其他成員的支持與激勵。

由於這個團體已建立溫暖、信任感,成員間會在團體聚會外互相聯絡,彼此給予激勵,並舉辦餐會等活動,對每一個人的進步,收獲給予喝采,成員間彼此關心、也互相開玩笑,案主的自由兒童在這個具支持性的氣氛中,充分的發展、歡笑,產生了力量。

最後一次團體時,案主帶來一個精緻的洋娃娃,非常溫柔、細心的照顧它,透過洋娃娃她以新的父母自我力量照拂兒童自我,展現出新父母自我的撫慰能力,案主逐漸的建立撫育父母來照顧自己了。

伍、結語

在上述的案例中筆者以TA治療法,有效的處理了案主的自殺意念。對於想自殺的案主,TA認為需要案主的自由兒童做出我不再自殺的再決定,打破原來的生命腳本,上例中案主的自由兒童得到充分的撫慰,再度對生命燒起熱情,也決定去面對自我價值低落的問題,從心理方面克服自卑、沒有價值的感覺;行動方面準備參加檢定考試取得學力証明,人格中的撫育父母也開始發揮功能。

這個案例依循TA治療的幾個基本步驟,再運用一些其他學派的技巧,主軸還是TA治療,除了這個案例外,也有許多的研究証明TA用在治療自殺等心理困境上相當有用。

 

參考文獻

丁淑貞譯(民75)溝通分析簡介(未出版)

李茂興譯(民84)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

易之新譯(民86)再生之旅:藉再決定治療改變一生。台北:心理。

黃佩瑛譯(民85)人際溝通分析:TA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張老師。

 

Berne,Eric.(1972). What do you say after you say hello?

Grove Press, New York, 1972

Ken Mellor(1979). Suicide: Being Killed, Killing and Dying.

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 9(3),182-188.

Gerald Corey & Marianne, S.C.(1997). I never knew I had a choice, CA: Brooks/Cole.

[ 回論文目錄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