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標題】 這才是真正的心理學:從偽科學迷霧中探尋人類行為的科學真相 【楊聰財專欄】
【副標題】 從懷疑到理解:用批判性思維揭開心理學的面紗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引言】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心理學的名號早已無所不在。無論是星座分析、潛能開發、吸引力法則,還是自我療癒講座,幾乎都掛上了"心理學"的名號。然而,真正的心理學,其實是一門嚴謹的科學。本文將以《這才是心理學:看穿偽科學的批判性思維原則》為基礎,結合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層面的觀點,剖析什麼才是真正的心理學,並透過具體案例說明其重要性。
【具體案例】 人物:王怡婷,24歲,女,大學心理系應屆畢業生 時間:2024年6月至2025年3月 地點:台北市文山區某私立大學 事件背景: 王怡婷一直以來對心理學懷有極大熱情,夢想成為臨床心理師。然而在準備研究所面試期間,她參加了一場標榜潛能開發與快速治療心理創傷的課程。課程中導師聲稱能透過冥想與「頻率共振」清除潛意識創傷,強調「不需要科學數據,只要相信就會療癒」。怡婷回家後陷入迷茫,甚至懷疑自己四年所學是否真的有意義。最終,她向學校指導教授求助,並透過閱讀《這才是心理學》一書與教授對談,重新認識心理學本質,也重建了自己的信念與方向。
【十個重點內容】
一、心理學是一門年輕但嚴謹的科學 心理學不同於直覺或常識,它需透過實證研究、可重複驗證的資料來建立理論。王怡婷因為誤信心靈課程,而懷疑心理學的科學性,正說明了大眾對心理學常有錯誤期待。真正的心理學,像物理或化學一樣,是透過觀察、測量、分析與統計建立知識體系。
二、可證偽性:科學理論的核心 科學理論必須能被證明為錯才算有意義。像「頻率共振療癒」這類說法無法設計反證實驗,屬於不可證偽,因此不具科學價值。怡婷在教授的引導下理解到,可證偽性是篩選偽科學的第一步。
三、操作性定義:讓抽象概念變得可測量 心理學不追求抽象概念的本質,而是透過操作性定義(如用問卷測量焦慮)將抽象具體化,便於研究與比較。怡婷意識到,她在大學所學的測驗設計與問卷信效度,其實正是心理學的核心精神。
四、見證敘述的陷阱與安慰劑效應 王怡婷在課程中聽到「學員療癒成功」的故事,被強烈打動。但後來她才知道這可能只是安慰劑效應或選擇性記憶,而非真實療效。心理學強調控制變數與隨機分派,正是為了避開這些主觀偏誤。
五、相關不等於因果:認清第三變數 課程中導師聲稱「每天冥想就會變快樂」,看似合理,但未考慮生活穩定、自我認同高等第三變數。心理學訓練教我們辨識方向性與選擇偏誤,這也讓怡婷重新學會批判性分析。
六、控制與操弄:真實驗的關鍵 教授引導怡婷閱讀「聰明漢斯」的故事,說明缺乏控制就容易被假象誤導。心理學透過控制組與隨機分派,排除混淆變項,建立可信的因果關係。
七、心理學不是遠離生活,而是深入生活 批評心理學「不夠真實」常來自不了解實驗設計的必要性。教授帶怡婷討論延遲滿足的棉花糖實驗,她才發現:科學設計的生活模擬,能揭示人類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
八、證據的聚合原則:別被單一研究誤導 課程導師引用單一研究支持其主張,但教授強調科學界重視的是聚合證據。怡婷學會比較多篇研究、一致性與效應大小,而非只聽信一個故事或單一統計結果。
九、多重原因與交互作用:遠離「神奇子彈」思維 怡婷曾以為創傷只需一個方法解決。教授告訴她,心理行為常是多重變數交互作用的結果。理解這點,也讓她更能包容個體差異,從單一方法迷思中解放出來。
十、心理學的社會與靈性價值 在重建對心理學的信心後,怡婷不再追求速成療法,而願意花時間聆聽個案、做測量與長期介入。她開始參與校內心理輔導社團,以科學方法幫助更多人找回自我價值。這也讓她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重新感受到靈性與存在的意義。
【結語】
王怡婷的故事,是當代青年面對資訊混亂、真假難辨時的縮影。而《這才是心理學》正是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心理學不僅是實證的技術,更是一種批判與覺察的能力。當我們學會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心理學,也將更深刻地理解人性,並用正確的方式幫助他人與自己。
真正的心理學,不是掌握人心的技巧,而是理解人類行為與經驗的科學旅程——這,才是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