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實情理性兼備的實踐心理學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主標題】這才是實情理性兼備的實踐心理學
【定義與真相】
從很多人開始學習或認識《這才是心理學》開始,我們才終於發現:原來心理學不是提供簡單解方或心靈支持的智慧,而是一門基於「可證偽性」、「操作性定義」和「系統實證」的科學。
【第一段 學習看見假僧的眼睛】
從「需要搞懂的不是心理,而是心理學」,《這才是心理學》讓我們細細分辨許多讓人背水的「傷心麵包」系列書籍。它教會我們,經濟平常、學功精進、心情感傷,都不是一題答案的簡單定理。
【第二段 我們不是太像心理學家,而是太像信仰者】
基於「說有就有」的催眠、星座分析或感情分手書,大眾家不是沒有看過,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些如何成為假心理學。《這才是心理學》證明了一點:「無法被證偽,就無法證明真實」,這是科學的第一步。
【第三段 道破「觀感證據」的原则】
「有沒有用,我最準。」這種說法就是最惡刑的感覺證據。這本書提醒我們,感覺是能被操控、被飛行、被示意裝造的,心理學需要是總點的資料,不是獨立個例或一個小紀錄。
【第四段 監測的是實踐、不是美好願望】
我們喜歡有理想性的樣板,例如“先學會自我控制,你也會有成功”。但《這才是心理學》證明:這樣的說法如果不能用實體試驗總結,就只是希望而非實踐。
【第五段 不應歸得、沒能思考】
「想想看。」這個說法有時就是傷人。不是每個人都有理性分析很強的能力,也不是每個情境都能用科學思維幫你分析。這本書提醒我們:有時等待說話者的思維或研究結果更值得我們等待。
【第六段 細膽體會“關聯性並非因果關係”】
總有一些關聯似乎有違的關係,但我們從本書學到,如果無視第三變數,就會落入簡化、一答案邏輯。把同時發生的事系解釋為因果,就會導致錯誤分析。
【第七段 得到對答前要先有錯誤】
本書再一次縱談「可證偽性」、「實踐性」和「復補機制」的重要。科學的美在於等人、正視錯誤、允許補救。
【第八段 對事不應怪力於單一因義】
人的行為是複雜的,只找一個因義就一切通了是本書要大力破解的錯誤。與其找「魔術子彈」,不如注重「交互作用」,就是幾個因義繞在一起創造的故事。
【第九段 築立在思維上的青春力量】
在2024年台中、國立中央大學一名新進大學的大一學生赫兒,將本書指定為心理學系新生讀物。她不介意電視稿的意言,也能主動跟老師談「論文補救機制」和「可重複性」。她在學習中有錯誤,卻有溫度、有科學精神,是本書內容最好的驗證者。
【第十段 在心靈和科學之間建構一條潮流】
科學心理學不是拋棄靈性或感性,而是給我們柔軟、堅強、多角度看待世界的視量。無論是對身心症狀的講解,還是對生命意義的探索,科學思維不是我們的故事的敲門者,而是執營者。
【結論】
《這才是心理學》單純而壓強,科學而不失情感,註意力點不是交換情感加油,而是對資訊的分析與運用,給予我們更大自由與擁有自己的能力。
@重要參考資料
=B=這才是心理學(第11版)[加] 基斯·斯坦諾維奇出 人民郵電出版社 |
目錄 · · · · · ·譯者序 |
考文獻 =Y=《這才是心理學》心理學真相揭示,科學思維培養,心理學真相,你知道的可能都是錯的聽書財富 Listening to Forture |
內容簡介 · · · · · · 在今天的大眾媒體和圖書市場上,到處充斥著關於潛能提升、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讀心等偽裝成心理學的主題,更有一些偽心理學家、所謂的心理治療師打著心理學的旗號欺世盜名,從中漁利。在浩如煙海、良莠不齊的心理學資訊面前,如何撥除迷霧,去偽存真,成為一個明智的心理學資訊的消費者呢?這本書將教給你科學實用的批判性思維技能,將真正的心理學研究從偽心理學中區分出來,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心理學。 本書第1版出版於1983年,30多年來一直被奉為心理學入門經典,在全球頂尖大學中享有盛譽,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第11版。這本書並不同於一般的心理學導論類教材,很多內容是心理學課堂上不曾講授的,也是許多心理學教師在教學中感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作者正是從此初衷出發,以幽默生動的語言,結合一些妙趣橫生、貼近生活的實例,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可證偽性、操作主義、實證主義、安慰劑效應、相關和因果、概率推理等心理學中的基本原則。與上一版相比,第11版更新了最新的研究資料和實例以及290篇新文獻。 本書不僅適合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有助於建立心理學研究中必要的批判性思維技能與意識,其通俗易讀性也非常適合所有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它將幫助你糾正對心理學的種種誤解,學會獨立地評估心理學資訊,用科學的精神和方法理解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同時,本書也有助於培養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維技能。 |
內容簡介 ‧本書適用於初學心理學的學生,也適用於透過大眾媒體對心理學知識有些了解、又想知道如何評價這些資訊之合理性的廣大讀者。 |
=作者簡介 |
譯者簡介 |
目錄 《大眾心理學叢書》出版緣起 |
「既然心理學實驗不同於實際生活,那麼這些實驗能告訴我們什麼呢?」 |
作者在書中提出的認知偏誤已為經典,這本書可以說是經典教材級的作品。 |
作者在書中提出的認知偏誤已為經典,這本書可以說是經典教材級的作品。
|
《這才是心理學!》 - 看穿偽科學 |
《這才是心理學!》是一本大眾心理學書籍,本書主要目的是「正名」心理學,在媒體導致偽心理學氾濫問題下,大眾多對心理學有其誤解。書中指出,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大眾應以科學角度檢視它,書中多數的篇幅在介紹科學研究的基礎觀念跟思維,整體主題更貼近於「什麼是科學」。 書中強調科學研究具備三個重要特點,第一,研究方法應採用系統實徵主義。實徵主義(empiricism)強調基於觀察的做法,而系統實徵主義則指出觀察應該具有架構性和可控性。第二,科學研究的目標是發展可公開驗證的知識。科學知識是一種共識,需要通過重複驗證的機制和同儕評審的程序來確定其有效性。第三,研究課題是針對能夠解決問題的課題進行探討,並且發展出可被驗證的理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強調了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的重要性。可證偽性意旨理論在告訴我們如果它是對的,則哪些事情應該發生的同時,還必須指出哪些事情不會發生,若後者發生,理論則有地方出錯。 此外,書中介紹了操作論(operationism)的概念,指出科學概念並不追求概念的絕對定義,而是著重於解釋現象。因此,科學選擇操作論而不是本質論,即通過可觀察和可測量的操作來定義研究概念。這種操作性定義需要具備信度(reliability) 跟效度(validity),以確保研究結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總而言之,《這才是心理學!》是一本具啟發性的書籍,整體結構清晰,概念解釋明確。它不僅適合對心理學有興趣的讀者,也適合希望了解科學研究思維方式的讀者。 |
[閱讀心得] 心理學跟我想像的不一樣《這才是心理學!》 |
比起認識心理學,好像更認識的是科學。 可以理解心理學這門學科如何運作,以及如何評估新的心理學資訊。 整本書讀下來很感受到作者的心急,很努力在介紹科學是什麼?心理學是什麼? 認真想告訴讀者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讀了這本書可以對心理學有稍微深一點的認識,就是要用科學的方式來看待它,要將心理學想成像物理化學這類可以透過實驗得出理論的科學。 我們將認識到唯一能整合日趨多樣化的現代心理學途徑:用科學方法理解人們的行為。 只有兩件事可以讓心理學有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理由: 作者說如果沒有這兩個條件,心理學也就失去存在的意義。 覺得讀的過程也讓我更認識自己。 我一直不小心讀到睡著,與睡眠對抗讀完這本書,看來我對科學真的沒興趣XD 我感興趣的是如何幫助人,而不是如何分析人。 我喜歡瞭解人,但心理學研究還是交給科學家就好。 需要好多耐心,要設計實驗、做實驗、分析結果,感謝科學家,辛苦了! 總之,某個發現要得到科學界的接受,前提一定是:可以被最初發現者以外的其他研究者重驗。 認知心理學家品克(S. Pinker, 1997)講過,「無知」可以分為疑問(problems)和謎團(mysteries)兩類。 ① 科學採用系統實徵主義的研究方法 這本書有讓我更了解心理學,不敢說完全懂,但至少知道自己對心理學沒興趣了。 曾經以為自己對心理學有興趣,讀過這本書才懂了我有興趣的應該比較偏臨床心理,心理學實在太科學了。 原來心理學在意的是證據和數據,比較像在使用統計學、資料分析,還有設計實驗。 認真推薦想攻讀心理系的人可以先讀過這本書,確定跟自己想像中的心理系是一樣的嗎? 在專文推薦看到幾乎所有大學裡教「普通心理學」的老師,都指定《這才是心理學!》為學生必讀的補充材料,說這本書是「訓練心理學學生有批判性思考」的武功祕笈。 書裡有許多對實驗的詳細敘述,例如怎麼設計控制組對照組、怎麼隨機取樣、怎麼操控變數、怎麼設計情境…,還有為什麼要這麼做。 未能精通統計和機率的人,如今已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心理學家(Evans, 2015)。 美國心理科學學會的前主席格斯巴切(M. A. Gernsbacher, 2007)曾列出十項學術訓練,是她認為心理學教育所必須培養的。 讀這本書會讓自己變成很理性的人。 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一切都是機率問題。 讀過這本書有一個我覺得還不錯的好處,就是聽到「實驗證明」之類的論述時,不會直接照單全收的相信。 必需知道實驗是怎麼設計的?怎麼採樣? 才能評估可信度有多高。 還有一個不知道算壞處還是好處的後遺症,就是我本來很喜歡聽星座分析和研究八字等命理,結果讀完這本書有種幻想破滅感XD 原來都是巧合和人類本能的找合理解釋的結果嗎~ 當我在收聽或讀取占卜相關的資訊時,漸漸從單純地吸收,變成會去發現這些分析真的不是完全都說中,是接收的人自己會選擇性接受,大腦還會自己解釋腦補為何會有的準有的不準,把他們解釋成不可證偽的理論。 人類非常擅於對結果做合理化的解釋。 波普經常談到:「這些不可證偽理論之所以會在心理上對人們產生這麼大的吸引力,奧祕就在於它們能夠解釋一切。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你都可以找到解釋,不僅讓你覺得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還給你應對這個世界所需的安全感。」 這本書害我失去了占卜的樂趣啊~~ 心情真複雜,到底該開心還是失落啊XD |
=可證偽 科學家所說的一個可解決的問題,通常是指一個可驗證的理論。 可證偽就是當出現了不符合預期的結果時,就代表此理論不完全正確。 而不可證偽則是發生了與理論不符的結果時,還有一套合理化的說法,讓這套理論無論如何都是對的。 科學家從不認為自己製造的知識是絕對的及完美的;科學的一個獨特長處不在於它的研究過程是沒有錯誤的,而在於它提供一個管道來消弭現有知識中的錯誤。 |
見證敘述為什麼沒價值 不管治療是不是真的有效,人們通常都傾向於報告它們有效,這就是著名的安慰劑效應(Benedetti et al., 2011; Churchland, 2015; Lu, 2015; Marchant, 2016; Schwarz et al., 2016)。 實際上,由於直到近一百多年,醫藥科學才發展出較多具有確鑿療效證據的治療,因此有人說:在二十世紀以前,醫學史不過是安慰劑效應的歷史。 如同已退休的醫生霍爾(H. Hall, 2016)所言:「親身見證乃證據之大敵」(p. 58)。 想到《烏合之眾》也說過群體的不可信與容易互相影響,「這種謊言是無心的,但它依然是謊言」。 |
=認知吝嗇者(cognitive miser) 這個狀況是指人們過分看重很聳動和更容易從記憶中提取的證據,這也是為什麼記者會挑選較誇張或發生機率較低的新聞來寫得很聳動,因為人們對這類新聞會特別有感。 還有對大多數人來說,見證證據就是一種極具鮮活性(夠吸睛)的資訊,傾向直接將別人的見證當作事實。 但作者說實際上,見證敘述和個案研究這兩種類型的證據,不能用來支持一般的理論主張。 數十年的研究下來,認知心理學已證明人類是一種「認知吝嗇者」(cognitive miser),因為我們與生俱來的設定,就是要用耗費最少資源的心智歷程(叫做第一型認知歷程〔Type 1 process〕)去處理資訊(Stanovich et al., 2016)。 作者說這種設定有其演化上的意義,假如可以參考簡單的提示就解決問題,那麼額外的心智容量就可以拿去處理其他作業。 這讓我想到之前讀過的《真確》! 裡面有人類的十大直覺偏誤,有些就是犯了「認知吝嗇」。 腦很愛自己做簡化,這樣可以節省能源或是把省下的能源用去處理其他事情。 但我覺得省下能源又不等於完全不耗資源,如果都用了能源卻得到錯誤的結論,才是真正的浪費能源! 為了節省能源得到錯誤的結論,還不如在一開始就不要思考,認知錯誤比完全不知道還可怕。 既然開始思考了就要好好的想清楚。 |
=有相關並不表示一定有因果關係 兩變數之間的相關,並不是由於兩個變數之間存在因果關係,而是兩變數均與第三變數相關聯所致(或只是湊巧出現了關聯,見Vigen, 2015)。 有一個例子是度假海灘售出的冰淇淋數量和溺水事件的次數之間有相關,所以售出的冰淇淋越多溺水事件就越多。 其實不是因為冰淇淋的銷售數量影響溺水,是因為天氣熱吃冰的人和游泳的人本來就會比較多。 游泳的人一多,溺水事件自然會增加。 所以「冰淇淋的銷售數量」和「溺水事件」有相關,但沒有因果關係,是第三變數「天氣熱」才有因果關係。 要解決問題就要找到有因果關係的變數,才能找出真正的核心原因和解決辦法。 兩個變數之間僅僅存在相關,並不能保證一個變數的改變會導致另一個改變 ―― 相關並不意味著因果關係。 |
=不要陷入認為某一具體行為只由單一特殊原因造成的陷阱 大部分複雜的行為都是由多樣因素決定的,各式各樣的因素共同起作用才會引發某一行為。 有這個認知很重要,能幫助自己不會過度簡單的做結論。 也不會輕易相信過於簡單的因果論,多一點獨立思想,更多維度的做思考。 |
=心理學的形象問題 作者說一般人除了佛洛伊德和史金納,對其他卓越心理學的研究幾乎一無所知。 從書店將書籍擺放的位置也可以看出一些現象,作者觀察到書店放在心理學區的是一些心理學的早期經典著作(佛洛伊德、史金納、弗洛姆〔E. Fromm〕、艾瑞克森〔E. Erickson〕等),而這些著作幾乎已經是過時的精神分析學派,和當代心理學毫無瓜葛了。 在心理學研究領域真正有價值的書,通常被擱放在標為「科學」和╱或「生物學」書籍的架子上。 例如,心理學家品克(S. Pinker)非常出名及評價很高的著作《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 1977)通常被放在「科學」類,而不是在「心理學」的架子上。 有關心理學研究評價極高的新作,如:卡尼曼的《快思慢想》(2011)、韋格納(D. M. Wegner)與格雷(K. Gray)所著的《心智俱樂部》(The Mind Club, 2016)、吉洛維奇(T. Gilovich)與羅斯(L. Ross)所著的《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The Wisest One in the Room, 2015)、泰特洛克(P. E. Tetlock)與賈德納(D. Gardner)所著的《超級預測》(Superforecasting, 2015),這些是放在認知科學。 查一查發現這些書還不是每本都有中文譯本耶~ 心理學家的工作經常被劃入其他學科的一個原因是,隨著時間的變遷,「心理學家」一詞的含義已經變得含混不清了。 老實說我不太懂是不是歸為「心理學」或稱為「心理學家」很重要嗎? 縮小範圍的名稱(例如認知心理學家)不是更讓人容易明白該領域研究的主軸嗎(?) 目前還沒想到會有什麼負面的影響,我以為只要其研究對人類有幫助就值得了。 |
心理學逐漸形成單一意識形態之文化 第十二章這一章節看到許多心理學家其實有個人的意識形態,這段也很有收穫! 心理學內部的意識形態偏差已經不再是關起門來的祕密,社會大眾也慢慢看在眼裡。 感覺有點像不同政治立場的電視台會報出完全不同視角的新聞,所以也不能盡信研究。 想到之前在《閃電崩盤》看到 15 家最大的高頻交易公司付錢請教授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研究,請他們頌揚高頻交易的優點。 有錢好辦事! 自己眼睛還是得雪亮點。 |
過去十年當中,人們利用大量類似於心理學的概念,去打壓大學校園內的言論自由。 從心理學研究的角度來看,這些概念 ―― 像是安全空間、敏感警告、強暴文化、微侵略等 ―― 絕大多數沒經過實徵研究證實,也沒有理論基礎。 導致言論自由被打壓真是可怕的結果~ |
= 理解心理學如何運作 & 如何評估新的心理學資訊 作者勾勒出以下幾個要點: 心理學的進展是透過研究可解決的實徵問題取得的。 心理學家提出可證偽的理論以解釋他們的研究發現。 心理學理論中的概念是用可操作的程序定義的,這些定義將隨著證據的累積而逐漸演變。 這些理論是透過系統實徵的方法檢驗的,用這種方法蒐集的資料是公開的,也就是說,它允許其他科學家重複這些實驗並提出批評。 心理學家的資料和理論,只有在那些經過同儕評審程序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之後,才算是進入公眾領域。 實徵主義之所以具有系統性,是因為它遵循真正實驗研究的兩個特點:控制和操弄的邏輯。 心理學家採用許多不同的方法取得他們的結論,這些方法的優缺點各有不同。 最終發現的行為規律,可以說總是機率性的。 在許多情況下,知識的取得只有經過許多實驗資料的緩慢累積,儘管這些實驗都有各自的缺失,但還是能得出共同的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