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619 Love B C親密關係Ⅰ+Ⅱ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您
@重要參考資料
親密關係Ⅰ+Ⅱ:別將伴侶當成應該滿足你需求的人!情感必修課實作篇(網路限定限量套書)克里斯多福‧孟原 Christopher Moon譯張德芬, 余蕙玲, 王岑卉出寶瓶文化2025/03/06 |
【主標題】
親密關係的煉金術:從需求投射到靈魂相遇的療癒之旅
【前言】
每段親密關係,都是一場自我探索的旅程。從月暈到幻滅,從內省到啟示,我們以為在愛中尋找他人,卻終究發現,真正的對象是自己。《親密關係Ⅰ+Ⅱ》不僅解構了愛情的幻覺,更揭示了療癒與成長的路徑。本文將整合書中理論與實作觀點,輔以具體案例,從生理、心理、社會、精神靈性四大面向,剖析愛與自我實現的深層連結。
【案例故事】
=人物:林子翔(男,42歲),王若琳(女,39歲)
=時間:2023年秋至2024年春
=地點:台北市內湖區某心理諮商中心
=事件:婚姻進入第十年,兩人育有一子。隨著生活重心轉移,林子翔對王
若琳逐漸產生不滿,常指責她對家事和性不投入。若琳則認為自己被當成工具,無法喘息。兩人數度爭吵,甚至考慮離婚。在朋友建議下,他們參加了六個月的親密關係工作坊,進行深層情緒對話與內省練習。
【一、生理:情緒與神經系統的連動】
關係衝突往往引發交感神經亢奮:心跳加速、肌肉緊繃、血壓升高。子翔在爭吵中常感到胃痛、失眠;若琳則經常胸悶、呼吸短促。這些生理徵象反映了內在焦慮與無助。透過呼吸訓練與正念冥想,他們逐漸學會在爭執中先穩定自身生理狀態,再進行溝通,避免情緒激烈升高。
【二、心理:幻滅與潛藏的童年創傷】
子翔童年曾被母親情緒勒索,無法表達需求;若琳則從小扮演乖乖女,壓抑真實感受。進入婚姻後,他們不自覺地把未被滿足的童年需求投射到對方身上。透過工作坊中「情緒八問」練習,他們開始辨識憤怒、冷漠背後其實是悲傷與孤單,進而學會承認並照顧自己的情緒。
【三、社會:角色期待與性別框架】
子翔長期受社會「男性主外、情緒壓抑」形象制約,對展現脆弱感到羞恥;若琳則受困於「賢妻良母」框架,對不完美感到罪惡。這些性別刻板印象阻礙了他們自由地愛與表達。透過與其他伴侶的經驗交流,他們學會鬆綁角色,讓自己在親密關係中「做自己」。
【四、靈性:從控制到臣服的愛】
最終,他們在一次深度對話中坦承:「我們都曾把對方當作逃避痛苦的避風港,但真正要面對的,其實是我們自己。」他們學會從靈性層面看待關係:愛不是控制、不是期待,而是臣服。從此,兩人每週固定練習感謝與靜默對話,用愛回應彼此的情緒,而非責怪。
【五、月暈期的盲點:理想化的陷阱】
初戀的美好常讓人誤認為「遇見了對的人」,實則是遇見了自己潛意識的投射。子翔愛上若琳的溫柔體貼,正是他匱乏母愛的補償;若琳崇拜子翔的自信,是她內在力量的投影。認清這些幻想,是關係成長的第一步。
【六、幻滅期的挑戰:從責怪到對話】
隨著理想破滅,爭吵與冷戰頻生。子翔對若琳的冷淡充滿怨懟,若琳則感到被壓榨。透過「八個溝通問題」:我想要什麼?我情緒的來源是什麼?能否用愛回應?他們逐步學會在對話中坦誠,而非攻擊。
【七、內省期的突破:投射與陰影整合】
「你讓我生氣」實為「我內在有怒氣」。當子翔說出:「其實我怕自己不夠好。」若琳也哭著說:「我只是想被看見,不是被利用。」這種深層坦白,讓雙方從彼此的陰影中找到自我。投射轉為覺察,陰影成為療癒的入口。
【八、啟示期的重生:選擇愛與信任】
他們不再追求完美的對方,而是共同建構一個能容納彼此不完美的空間。每天睡前說一句「今天謝謝你」,每週一次情緒回顧,不再以指責作為溝通的開端。他們發現:「我們不是要找到完美的伴侶,而是成為懂得愛的自己。」
【九、靈魂的合一:真正的親密來自真實】
「不再演戲、不再討好,是我送給你最大的誠意。」關係最深的連結,並非激情、外貌或共同興趣,而是兩顆願意赤裸相見的心。這樣的親密,是自我與他者靈魂的會晤,是讓彼此成為更好自己的場域。
【十、從依附到自由:愛是一場自我回歸】
他們學會:不是因為依賴才愛,而是因為愛才選擇在一起。當兩人都不再要求對方滿足自己,而是回到自身、照顧自己、愛自己,關係才能從束縛變成自由。他們說:「愛,不是你為我做什麼,而是我們都願意為自己變好,然後一起走。」
【結語】
《親密關係Ⅰ+Ⅱ》是一部為靈魂療傷的書,也是一封寫給愛的信。它不教你如何控制對方,也不承諾永恆的幸福;它邀請你直視痛苦,擁抱真實,回到你本是愛的本質。正如克里斯多福•孟所說:「我們以為愛是得到,最後發現,愛是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