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619一起吃飯 有幸福感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您

 

 

Q1:針對以上的報導 有沒有道理?為什麼?

 

一、有道理,且具有科學與社會學基礎

 

1. 共餐與幸福感的關聯,有科學實證

報導指出,共餐可以增加多巴胺與催產素的分泌,這是有神經科學研究支持的。催產素(Oxytocin)又被稱為「親密荷爾蒙」、「擁抱激素」,能促進信任感、連結感與安全感。多巴胺則與愉悅與動機密切相關。當人與人一起吃飯、聊天、分享食物時,這些激素自然會上升,有助於減輕壓力與焦慮。

 

2. 共餐降低孤獨感,有助心理健康

現代心理健康危機中,孤獨是一個重大風險因子。英國甚至設有「孤獨大臣」以對抗這種隱形疫情。共餐是一種自然且有效的社交方式,特別是對高齡者、單身族、職場族群而言,是維持「人際連結」的重要日常行動。

 

3. 從文化演變角度來看,更具時代意義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共餐是一種古老而普遍的人類儀式,是社群認同與歸屬感的具體展現。隨著都市化、工業化、數位生活興起,家庭結構鬆散、生活節奏加快,導致人們吃飯時傾向快速、孤獨與功能性,這也讓「吃飯」失去了原本的人文溫度。

 

4. 報導援引世界幸福報告、各國數據,具說服力

報導以2025年《世界幸福報告》為依據,輔以塞內加爾、馬來西亞、英國、美國等跨國比較,顯示共餐與幸福感之間的強連結,並點出台灣人在亞洲名列前茅的共餐頻率,這說明共餐在台灣文化中仍具韌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2:針對以上的報導 有哪些評論與建議?

一、評論(正面 + 反思):

 

正面評論:

 

1.  傳達暖心價值觀,強調人際連結的重要性

o 報導傳遞了「吃飯不是為了吃而吃,而是為了與人相連」的訊息,這對當今「孤獨成癮」社會是重要提醒。

 

2.  援引科學與國際研究,資訊可信

o 透過《世界幸福報告》與專家學者的分析,讓人了解共餐不只是傳統習俗,也是有心理學與生理學支持的健康行為。

 

值得反思的面向:

 

1.  無法忽略現代人的時間壓力與生活型態

o 並非所有人都能隨時與親友共餐,尤其是獨居者、雙薪家庭、輪班族,報導未能探討這些人如何「創造共餐的可能性」。

 

2.  報導以共餐幸福與否為對比,略顯二元化

o   有些人雖然獨自吃飯,但透過線上互動、文字問候、與其他時間的深度連結,也可能擁有高滿意度生活;報導可加入更多多元觀點。

 

二、建議:

 

1. 政府與社區應該創造共餐環境

    A 例如:鼓勵社區共食活動、設立公有共食空間、提供高齡共餐補助,降低孤老風險。

B 學校與職場也可提供「共食日」或「用餐聊天室」,營造休息時間的情感支持環境。

 

2. 家庭教育可從小培養共餐習慣

•  家長應重視「一家人坐下來吃飯」的儀式感,即便每週只一次,也能加深親子關係與歸屬感。

 

3. 獨居者也可創造「數位共餐」

•    舉辦線上聚餐、視訊共食、共享菜譜烹飪等方式,是現代人轉型的共餐新方式。

 

4. 媒體可推動「共食文化復興運動」

•    電視、廣播、社群媒體可以推動「今晚跟家人吃飯吧」、「與鄰居共餐計畫」,從文化與行銷創意提升參與度。

 

5. 職場應支持「情感用餐時間」

•    員工若能有品質良好的午餐時間與同事共餐,有助提升向心力與幸福感,是人資政策的重要一環。

 

總結:

   這篇報導確實有道理,並以心理、生理、文化與數據支持的方式說明「與人一起吃飯」的重要性。它不僅提醒我們重視共餐的健康與幸福功能,也為台灣文化價值(共食、親情、社交)提供正面肯定。建議未來政府、社會、個人能共同努力,讓共餐文化不僅被懷念,而是重新被實踐。與其獨自吞飯,不如傳訊息問一聲:「今晚一起吃飯好嗎?」——因為幸福,往往就藏在那一頓溫暖的飯局中。

 

 

獨自吃飯有害健康!台灣人每周平均共進晚餐5次 成亞洲最幸福國家關鍵

現代人生活腳步匆忙,和他人聚在一起好好吃頓飯的時間似乎也減少了,不過2025年《世界幸福報告》就指出,比起獨自吃飯,和親朋好友一起用餐更有助於提升幸福感。

 

=從共桌吃飯到獨自飲食的文化轉變

過去在地中海、拉丁美洲和東南亞等地區,大家圍坐在餐桌旁分享菜餚是一種非常神聖的儀式,等到所有人都吃完飯,大家才會離開餐桌。然而這個景象到了現代是越來越罕見。

報告中就指出,經常共同用餐的國家包括:塞內加爾、岡比亞、馬來西亞和巴拉圭等,平均每週與他人一起吃飯超過11次,至於美國、英國等國家則列居後位,資料顯示,美國獨自用餐的人數在過去20年增加了53%,約有四分之一的美國人是獨自吃飯。

在亞洲國家中,比起日本、韓國獨食現象較為普遍,台灣人似乎更熱愛與他人聚餐,每週的晚餐平均有5.5頓是和他人一起吃,午餐也是一週平均有4.7頓是和他人一起享用,共餐頻率在142個國家中排名第八,而這也被認為是台灣在報告中被評估為亞洲最幸福國家的原因之一。

 

為何和別人一起吃飯會提升幸福感

跟人一起吃頓飯後心情感覺變好是有科學根據的,不僅僅是美食帶來的快樂,更重要的是能有效降低孤獨的感受。

幸福報告中指出,和他人共同用餐能提升個人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許多研究證明,共餐的習慣的確能促進身體釋放「快樂荷爾蒙」,包括:多巴胺和催產素,這些激素能支持任何年齡層人們的心理健康,幫助減少焦慮、憂鬱、壓力等情緒。

波士頓大學食品研究計畫主任梅根·埃利亞斯(Megan Elias)表示,共同用餐能加強社交和情感的連結,吃飯時的共同感官體驗會讓人們之間變得親密,這種日常中的互動會為生活帶來「真實感」,反之,如果和他人的日常互動越來越少,便會產生個體與社會的疏離感。

義大利學者法比奧·帕拉塞科利(Fabio Parasecoli)也說明了,與他人一同分享食物的行為是構成身份認同的重要基石,然而在現代社會變遷之下,都市化和數位化使得共同用餐的傳統逐漸式微,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越來越覺得失去歸屬感,越來越孤獨。

 

=如何恢復共同用餐的習慣?

 

   既然和他人一起吃飯有益心理健康,那我們該如何將這項習慣重新納入生活呢?

 

   城市規劃專家建議在公寓或辦公大樓設計共用廚房與用餐區,也仰賴政府機構資助餐食相關的計畫,而一些民間與社區團體舉辦讓陌生人聚餐的活動也是很好的範例。

 

   不只是住家、公共場所,養老院如果引入集體用餐的制度,就能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食慾和認知功能。

 

   提升幸福感不必花大錢,是時候傳封訊息問問家人朋友:「找時間一起出來吃個飯吧!」

 

=Q問題1=針對以上的報導 有沒有道理?為什麼?

=Q問題2=針對以上的報導 有哪些評論與建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