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財專欄】面對獨居、孤獨老到孤獨老死的危機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獨居」是場寧靜危機,將悄悄改變我們的老後生活。台灣的高齡獨居戶在我們有生之年可能突破一百萬戶,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獨居老人」。高齡獨居不等於孤單也不一定活得悲苦,雖不少人迫於無奈得一個人生活,但也愈來愈多人主動選擇獨居,期待自主健康有意義的老後生活。

 

什麼是「高齡獨居」

根據衛福部定義,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且未有子女、或有子女但不在同一縣市、同住者不具照顧能力,或老老照顧等符合獨居定義。但台灣並無針對以上定義撈出的數據,僅有地方政府的社會局處自訂不同定義找出「列冊關懷獨居老人」。高齡獨居數字整理自「2020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由行政院主計處執行,每十年調查一次。無論願不願意,你我都很有機會在年老時成為「獨居老人」。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資料顯示,2022年第二季全戶僅一名老人(六十五歲以上)共四十七點七萬戶,十年間增幅逾百分之百,高齡獨居已勢不可擋。

 

孤獨死成高齡社會現象

「孤獨死」這一詞的說法緣自於日本,指的是獨居者在自家了結生命,或因為急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中風,腦出血等,以及發生嚴重的居家意外,由於平時鮮少與外界互動,也不常和親友聯繫,導致無法獲得即時的救助而過世,身體經過一段時間才被外界發現,又稱作「獨居死」和「無緣死」

比台灣更早進入超高齡社會的日本,在1970年代就開始出現孤獨死事件,21世紀後由於少子化加速人口老化,離婚率高加上鄰里關係疏離,獨居老人孤獨死的事件更是層出不窮,已然成爲日本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根據統計,日本平均每一個小時就有超過3人「孤獨死」,許多日本中老年人即便有家人,也有高達6成的民眾擔心將來會獨自死去,常將「以後會不會孤獨死」之類的話掛嘴邊。同樣是人口嚴重老化的國家,台灣政府與民間單位對於獨居安全議題需要日益重視。

銀髮獨居者六大家中潛藏危機

高齡化社會的台灣,青壯年子女由於生活和工作需求,許多人都搬離家裡和長輩分開住,造成長者獨居的情形,後續延伸出來的幾個常見的居家安全問題,也值得大家去注意!

  1. 跌倒危機
    長輩可能因為缺乏肌力、反應變慢或本身行動不便等原因,對於環境的變化無法立即反應,若是家中走道空間狹窄、浴室地板濕滑,更大大增加跌倒的可能性。
  2. 用電安全
    有些長輩對各項電器的使用方法不是很熟悉,加上部分人習慣將多種電器插頭插在同一個延長線上,如果過載就容易有失火危機。
  3. 一氧化碳中毒
    一般民眾有時可能會忘記關火,更不用提記憶較差或有失智症的長輩,因此在使用傳統熱水器和瓦斯爐時,更要注意關火和保持居家通風。
  4. 無法預料的突發狀況
    有慢性病史的長輩發生突發性休克和腦中風的可能性較高,萬一昏迷時間過久,最嚴重可能會變成植物人,因此黃金救援時間非常重要。
  5. 不肖人士難防
    遇到有心人可能會冒充公家人員,進行詐騙甚至搶潔,對無還手能力的獨居長輩而言,是不小的潛在威脅。
  6. 憂鬱情緒
    人是群居的動物,即便是疫情期間,還是要透過手機和平板適當地與人溝通和互動,避免負面情緒的堆積。

善用資源預防獨居危害

1長照資源
家人及子女若擔心長輩獨居有安全上的疑慮,可以撥打衛生福利部的1966長照服務專線,或是透過線上申請,依照需求選擇居家服務、無障礙服務、輔具服務等適合的項目。

衛福部長照專區https://1966.gov.tw/LTC/mp-201.html

2鄰里里民系統
無論居住在大樓還是透天,家人可以請鄰居、村長或里長對獨居長輩多加留意,並在平時與鄰居維持良好互動。

3、鼓勵走入人群/免費課程與活動
若缺乏與人之間的交流,生活圈會愈來愈小,各縣市都有相關社區老人共享資源與里民共餐服務。

 

不是每個獨居老人都需要時刻緊盯,政府要先看見需求

    不是所有的獨居老人都需要國家或家屬24小時守在他旁邊,大部分甚至8090%的老人,獨居都可以自理得非常好,因此,政府應該先不要排斥實質獨居的定義,不要認為只要獨居就都是問題,接著將獨居個案分類,讓有自我照顧能力的老人學會如何「安全獨居」,有其他需求再給予介入與協助。現在台灣政策的一大盲點是只要符合資格,政府就提供服務,可是不管這個人需不需要,反而另一群需要的人又沒有看到人來幫。不妨可以參考北歐國家每年會針對70歲以上年長者進行「預防性家訪」,不論獨居與否,會在家訪的過程中,了解長者的身心狀況、生活與自我照顧的能力,以及長者的社交活動等有無特別轉變,有需求者就轉介相關資源給予協助,沒有需求者就告訴長者獲得社會資源的管道,並鼓勵長者繼續原來的生活、繼續安全獨居。
 

#參考資料

 

1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5%AD%A4%E8%80%81%E5%8D%B1%E6%A9%9F-%E7%8D%A8%E5%B1%85%E5%8A%A0%E5%8A%8710%E5%B9%B4%E7%BF%BB%E5%80%8D-%E7%9B%B4%E6%93%8A%E5%85%A8%E5%8F%B0%E6%9C%80%E5%AD%A4%E8%80%815%E7%B8%A3%E5%B8%82-222346717.html

2https://egoldenyears.com/59261/

3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3117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