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427認知BUG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您
=問題:
-下列5種狀況互相之間有什麼關係? -下列5種狀況是屬於行為經濟學或是什麼領域的觀念? -了解下列5種狀況 有什麼重要性? |
#認知BUG #偏見盲點bias blind spot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sm bias #損失厭惡 loss aversion |
一、這5種狀況互相之間有什麼關係? 這5種現象都屬於「人類在認知判斷過程中容易出錯的心理傾向」,而且彼此之間環環相扣、互相影響:
A• 認知BUG:總稱。指人類在思考、判斷、決策時,天生存在的「非理性偏誤」,後面提到的各種偏見(如確認偏誤、保守性偏差、損失厭惡)就是認知BUG的不同表現形式。
B• 偏見盲點(bias blind spot):指人們容易察覺別人的偏見,但看不到自己也有偏見。換句話說,雖然我們自己也會犯確認偏誤、保守性偏差、損失厭惡,但卻很難自覺。
C•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具體的一種認知BUG。指人們傾向只尋找、相信、記得支持自己既有信念的資訊,忽略反駁的證據。
D• 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sm bias):也是一種認知BUG。即使有新資訊出現,人們依然過度依賴原有的信念或判斷,不願快速更新。
E•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則是決策時的一種特別強烈的偏誤:人們對損失的痛苦遠大於獲得的快樂,影響選擇與風險態度。
#整體關係可以這樣理解:
認知BUG → 產生各種具體的偏誤(如確認偏誤、保守性偏差、損失厭惡) → 我們自己卻常因「偏見盲點」而沒察覺自己有這些問題。 |
二、這5種狀況屬於行為經濟學或是什麼領域的觀念?
這5個概念**主要屬於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與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的範疇。
A• 行為經濟學:研究人在經濟決策中,如何因為各種非理性偏誤而偏離「理性經濟人」的假設。這5個都是行為經濟學裡的重要觀念。
B• 認知心理學:研究人類思考、記憶、決策過程中出現的模式與偏誤。特別是偏見盲點、確認偏誤、保守性偏差,心理學界研究很多。
C• 補充:行為科學(Behavioral Science)、**決策科學(Decision Science)**也會討論這些現象。
=代表學者包括:
1•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 2• 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 3• 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 |
三、了解這5種狀況有什麼重要性?
了解這5種認知錯誤,非常重要,原因包括:
1. 提升自我覺察力 → 意識到自己也容易犯偏誤,比較能做出更客觀的判斷。
2. 改善決策品質 → 不管是個人理財、職場策略、人生規劃,能更少被情緒或習慣性思考誤導。
3. 避免過度自信與錯誤堅持 → 例如避免因確認偏誤而只聽順耳的資訊、因保守性偏差而錯失轉機。
4. 強化風險管理能力 → 損失厭惡常讓人做出太保守或太衝動的行為,了解後可以更理性面對風險。
5. 改善人際溝通與衝突處理 → 當你知道每個人都有偏見盲點,會更有耐心去理解別人的立場,避免無謂爭執。
6. 有助於創新與學習 → 若能突破保守性偏差,會更容易接受新觀念,提升成長與適應力。
7. 抵抗假訊息與認知操弄 → 了解自己的確認偏誤,可以幫助自己在媒體、社群資訊氾濫時,維持獨立思考。
8. 促進更公平的制度設計 → 例如政府、企業在設計政策時,若考慮到人性中的損失厭惡,就能設計出更有效推動改變的方法。
|
#認知BUG(Cognitive Bug)
1• 定義:指人在思考、判斷、決策過程中,出現系統性錯誤或非理性偏差的現象。
2• 特徵:不自覺、普遍性高、反覆出現、難以自我察覺。
3• 形成的原因:大腦為節省能量與時間,採用捷徑式思考(heuristics),但捷徑有時會導致錯誤;情緒、經驗、環境影響也會加劇認知偏差。
4• 好處:加快決策速度,節省認知資源,在緊急情況下有生存優勢。
5• 壞處:容易判斷失誤、偏離事實、引發不理性的行為或社會問題。
6• 如何面對:提高自我覺察,透過反思、請教他人、蒐集多元資訊來修正思考。
7• 如何預防:學習批判性思考、建立系統性決策流程、主動檢視自己偏見。 |
#偏見盲點(Bias Blind Spot)
1• 定義:指人能察覺別人有偏見,卻難以察覺自己也有偏見的現象。
2• 特徵:認為自己比別人更客觀、更理性;低估自身偏見。
3• 形成的原因:自我防衛機制,維持自尊與自我形象;對內在思考過程的接觸有限。
4• 好處:暫時維持自信心與內在一致性。
5• 壞處:阻礙自我改進,容易僵化思維,惡化人際溝通與團體合作。
6• 如何面對:練習自我反省,接受他人回饋,承認人皆有偏見的事實。
7• 如何預防:鼓勵開放性討論,建立多元觀點環境,刻意練習從他人角度思考。 |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1• 定義:指人傾向於尋找、解釋、記憶與自己已有信念一致的資訊,忽略或低估相反證據的傾向。
2• 特徵:選擇性注意、過度自信、強化原有觀點。
3• 形成的原因:心理舒適需求、減少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以及節省認知資源。
4• 好處:增強心理穩定感、維持一致的自我認知。
5• 壞處:固守錯誤信念、阻礙學習、誤判現實,可能導致決策失誤。
6• 如何面對:主動尋找反對意見,設立檢驗假設的機制,開放心態接受修正。
7• 如何預防:練習科學思考方法,如「可證偽性」原則(falsifiability),鼓勵異議聲音。 |
#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sm Bias)
1• 定義:指人在面對新證據時,調整自己信念的速度太慢或幅度過小,偏向固守原有看法。
2• 特徵:低估新資訊的重要性、過度信任既有認知。
3• 形成的原因:懶散認知傾向(cognitive laziness)、害怕錯誤判斷導致過度謹慎。
4• 好處:在資訊品質參差不齊或不確定時,避免過度波動的判斷。
5• 壞處:錯過重要改變機會、延遲應對新情況、保守而導致失敗。
6• 如何面對:認知到新資訊可能的重要性,練習依據證據重新評估立場。
7• 如何預防:建立定期回顧與更新認知模式的習慣,設定彈性應變計劃。 |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
1• 定義:指人對於「失去」所感受的痛苦,遠大於對「獲得」所感受的快樂,通常約為2倍左右。
2• 特徵:傾向避免損失勝過追求獲得、情緒反應強烈。
3• 形成的原因:演化上的生存需求(失去食物或安全比獲得更嚴重);情緒驅動大於理性計算。
4• 好處:促使人謹慎行事、保護現有資源、防止輕率行為。
5• 壞處:過度保守、錯失良機、恐懼主導決策,導致非理性行為(如:錯誤止損、拒絕變革)。
6• 如何面對:重新框架問題(如將損失重新表述為「避免失敗」的機會),練習正視風險並冷靜評估。
7• 如何預防:建立長期目標思維、培養風險容忍度,學習以理性分析代替情緒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