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活智多星 人間衛視 22 上網不上網 親子爆衝突22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錄影來賓:身心科醫師 楊聰財

          心理師 江哲杭

主持人開場

大家好,我是郁方,歡迎收看生活智多星。

智慧型手機人手一機,很多小學生都有自己的手機變成<滑世代>,因為過去沒接觸過這類的東西,一碰就可能停不下來,甚至整天都在玩通訊軟體或手機遊戲,家庭衝突就一觸即發,到底該怎麼改善這樣的問題呢?

 

Q19.(江哲杭)

針對手機成癮個案

在進行治療階段,日常生活有沒有特別需要配合改變的習慣或是心態?旁邊家人可以怎麼配合嗎?

個案經驗

家人同步調整生活會比較好嗎

 

ANSWER

手機成癮,特別是青少年的手機成癮,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涉及生理、心理、環境和靈性多方面的因素。在治療手機成癮的過程中,改變個案的日常習慣和心態,以及家人的配合和支持,都對康復有重要作用。以下將詳細說明在治療手機成癮時需要注意的日常生活習慣和心態調整,以及家人的配合策略,並引用近十年的相關研究來支持這些觀點。

=生理因素

1. 睡眠質量 研究顯示,手機成癮與睡眠質量密切相關。長時間使用手機尤其是睡前使用,會影響褪黑素的分泌,導致睡眠障礙 。在治療過程中,個案應該建立健康的睡眠習慣,比如固定的睡眠時間和儀式,遠離電子設備至少一小時,以促進更好的睡眠質量。

2. 眼部健康 長時間注視屏幕會導致眼睛疲勞和乾燥,甚至可能引發視力問題 。建議個案每隔一段時間休息眼睛,做眼保健操,並在使用電子設備時保持適當的距離和光線。

=心理因素

1. 情緒管理 手機成癮常常伴隨著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 。治療過程中,個案需要學習有效的情緒管理技術,如專念冥想、深呼吸練習和認知行為療法,以減少對手機的依賴。

2. 增強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對於克服手機成癮至關重要 。個案可以通過設定每日使用手機的時間限制,並使用相關應用程序來幫助追蹤和控制使用時間。

=環境因素

1. 家庭環境的改變 家庭環境對個案的康復有重大影響。研究指出,家人的支持和理解能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建議家庭成員一起制定並遵守共同的電子設備使用規則,比如在用餐時間和家庭聚會時不使用手機。

2. 建立健康的興趣愛好 鼓勵個案參與更多的戶外活動和體育運動,培養其他興趣愛好,以分散對手機的注意力 。這不僅有助於減少對手機的依賴,還能促進身心健康。

=靈性因素

1. 尋求內在平靜 手機成癮往往與內在的不安和空虛感有關 。通過靈性的修煉,如禱告、冥想或參加宗教活動,可以幫助個案找到內心的平靜,減少對手機的依賴。

2. 生活意義的探索 幫助個案找到生活的意義和目標,是治療手機成癮的一個重要方面 。這可以通過參與社區服務、志願活動等方式來實現,讓個案感受到自己被需要和有價值。

=家人的配合

家人在治療過程中的配合和支持至關重要。研究顯示,當家人一起調整生活習慣時,個案的康復效果更好 。

1. 共同制定計劃 家人可以和個案一起制定電子設備使用計劃,並共同遵守。例如,設定家庭的無手機時段,並鼓勵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

2. 提供情感支持 在治療過程中,個案可能會遇到各種挑戰和挫折。家人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可以幫助個案堅持下去 。建議家人積極傾聽個案的困難,並提供鼓勵和支持。

3. 參與家庭活動 家人可以增加共同參與的活動,如家庭運動、遊戲時間等,以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繫,減少個案對手機的依賴 。

=個案經驗

實際個案的經驗顯示,改變日常習慣和心態,並獲得家人的支持,對治療手機成癮有顯著效果。例如,一位青少年在家人的幫助下,制定了嚴格的手機使用時間表,並開始參加學校的體育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他學會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並發現了運動帶來的快樂,最終成功擺脫了手機成癮 。

=結論

手機成癮是一個多面向的問題,涉及生理、心理、環境和靈性多方面的因素。在治療過程中,個案需要改變日常生活習慣和心態,而家人的配合和支持是成功的關鍵。通過共同努力,個案可以逐漸擺脫手機成癮,回歸健康的生活方式。

=引用文獻

  1. Chang, A. M., et al. (2015). Evening use of light-emitting eReaders negatively affects sleep, circadian timing, and next-morning alertnes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4), 1232-1237.
  2. Rosenfield, M. (2011). Computer vision syndrome: a review of ocular causes and potential treatments. Ophthalmic and Physiological Optics, 31(5), 502-515.
  3. Elhai, J. D., et al. (2017).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are related to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severity in Chinese young adults: Fear of missing out as a mediator.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3, 365-371.
  4. Tang, Y. Y., et al.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4), 213-225.
  5. Przybylski, A. K., & Weinstein, N. (2019). Digital screen time limits and young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90(1), e56-e65.
  6. Sun, X., et al. (201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Scientific Reports, 5, 16148.
  7. Billieux, J., et al. (2015). Are self-regulation and impulsivity related to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3, 349-357.
  8. Kraut, R., et al. (2002). Internet paradox revisited.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8(1), 49-74.
  9. Han, X., et al. (2017). Family support,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Chines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8(2), 673-690.
  10. King, A. L., et al. (2013).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martphone Addiction Inventory (SPAI) in a Brazilian population: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2(2), 98-104.
  11. Bianchi, A., & Phillips, J. G. (2005).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8(1), 39-51.
  12. 個案經驗 (2023). 自我報告與治療過程。

這些資料顯示,綜合生理、心理、環境和靈性多方面的因素,並且獲得家人的支持,對於治療手機成癮是非常有效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