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給承諾的超友誼關係 2曖昧以上 戀人未滿 2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超友誼關係,其實就是焦慮型依附者和逃避型依附者的共舞出來的結果 [3]

 

1-先從逃避依附者的部分來看,超友誼關係當中最重要的特點便是「避免承諾」與「不具排外性」[2, 5, 15],而這和逃避型依附者在愛情當中所展現出來的特點,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逃避型依附者較容易注意到伴侶之外的其他異性(alternatives)、對其他異性有較高興趣、對於感情的承諾較低、容易對伴侶不忠(infidelity[16]

 

2-而焦慮依附者呢?焦慮依附者在和他人互動時,很容易擔心對方是否會拋棄自己 [17],若是對方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時,將會使當事人產生積極而強烈的反應 [18],例如責怪對方為何都不理自己?三更半夜跑到你家樓下按門鈴、奪命連環扣、不斷向對方抱怨陪伴自己的時間不夠多,卻又看不到對方的努力等等,都是焦慮型依附用來要求對方對自己做出回應的常見方式。

 

    3-而超友誼關係當中的許多人,都曾感到自己對對方付出的情感,得不到對方適度的回報(unreciprocated[2, 5],而這和焦慮依附常見的特質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筆者推測,其實超友誼關係就是焦慮依附和逃避依附共舞出來的結果,雙方都害怕著彼此的情感沒辦法走到最後,因此遲遲不願意做出承諾,然而發展到了最後,其中一方不斷避免情感,另一方不斷地感受到委屈,因而陷在這種無限的循環之中。

 

    4-「因為要去結束一段關係實在太痛苦了所以我還是忍不住地又和他發生了關係好像這樣,我們就暫時不用去思考未來該怎麼辦,只要享受眼前就好了

 

    5-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呢?網紅貓心曾在〈明明知道不適合,為什麼還是放不下?愛情或許不是你想像的那樣〉一文當中,講述過了類似的情況,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大腦當中掌管親密、激情與承諾的三個區域,並未緊密的連結在一起,因此,我們明明知道自己和對方沒有未來(無法給予承諾),但是又忍不住和對方享受眼前的陪伴或性愛(親密或激情)[19]

 

    6-「不知道為什麼……在這樣的關係裡,我很渴望對方能夠跟我認真地走入一段戀愛關係當中,但是他似乎總是只想玩玩而已……我總以為,和他發生性關係,他就會更愛我一些,可是到頭來……好像只是一場空……

 

    7-研究指出:超友誼關係最後是分手居多

  • 許多超友誼關係當中的女生,常常都是最渴望被愛的那群人,她們願意奉獻自己的身體,期待對方能夠更愛自己 [20],但是,到頭來她們真的得到了對方的回報了嗎?
  • Bisson Levine (2009) 的研究發現,進入超友誼關係的人,有 36% 的人最後退回普通朋友的位子,有 28% 的人繼續處在超友誼關係當中,有 26% 的人成了陌生人,只有 10% 的人真的能夠修成正果 [2],也就是說,雖然在這樣的關係裡,其中一方常常會出現得不到對方的愛的感受,而最後真正能發展成戀人的只有百分之十而已。

 

8-那麼,如果你正處於一段這樣的關係當中,該怎麼辦?我覺得可以從「你和對方適合嗎?」為出發點來思考。

處在這樣的關係裡面,確實是一件讓人難受的事情。如果你們適合彼此的話,也許可以試著勇敢一點,和對方坦承你所想要的是一段親密關係;如果你覺得你和對方不適合,那麼也許得回過來思考,維持這樣的關係,真的是你想要的嗎?也許暫時拖著可以不必面對分離的焦慮,但是問題並沒有辦法獲得解決,如果你無法向朋友開口談這樣的關係,也許尋找諮商管道會是一個不錯的做法;或是試著找到其他可以支持你、陪伴你的友人,能夠讓你在選擇跟對方斷絕聯繫之後,能夠有一些依靠。

 

    9-看看專家的解說:

 

A-心理學家Robert J. Sternberg曾提出了著名的愛情三元論:「我們的愛情是由親密、激情、承諾三個部分所組成的,而每一段愛情當中,這三者所佔的比例都會有所不同。」[1]

 

B-而腦神經科學家Helen Fisher則在其TED演講中進一步闡釋了愛情三元論的概念:「這三個大腦系統:性慾、浪漫愛情和依附感, 並不總是好好的彼此連結; 你可能對長期伴侶感到深深的依附感, 同時強烈的感受對另一個人的愛戀, 然後還對這兩人以外的其他人感到性衝動。

 

C-簡言之,我們可以同時愛上好幾個人, 事實上,當你夜晚躺在床上, 你的心思可以從一個你深深依賴歸屬的對象, 飄盪到你瘋狂癡迷的的另一個人身上。 大腦裡頭好像有個會議正在進行, 決定要怎麼辦。 所以我不認為我們是一種為快樂而生的動物, 我們是一種為繁衍後代而生的動物。」[2]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明明知道自己和一個人不適合,卻又深深地為他著迷,因為我們的大腦並沒有辦法把這三者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我想要尋找一個適合我的人跟我走一輩子,但我卻又為了眼前這個深愛而不適合的人難以忘懷。

D-諾貝爾獎得主KahnemanTversky所提出的另一個概念[3],也很適合用來說明這樣的情況,那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當我們付出之後卻遭來損失時,我們會不計代價地付出更多,希望能夠挽回眼前的損失;就好像賭徒在賭博輸錢的時候,他們會下注更大的賭金,企圖挽回失去的財富,因為人們都很討厭「輸」的感覺;同樣的,當一段感情裡面付出了許多,卻仍得不到回報時,若是就此放棄,那麼過去的付出與努力就全都成了泡沫,因此我們才會一直深信著,只要能夠不斷努力付出下去,終究有讓這段感情開花結果的一天。

   

E-不過,在知道了這些情感背後的心理機制之後,其實最終還是得回到「你」自己身上來做一個選擇,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能夠告訴你繼續堅持下去能不能開花結果,心理學的理論只能解釋你身上發生的事情,但是你的人生卻還是得由你自己來做決定,並為你自己的選擇負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